每經記者:文多 每經編輯:任芷霓
官網截圖
5月4日,可能很多人的朋友圈、微博,都被好友的「前世青年照」刷屏。他們使用的產品,正是騰訊優圖的「天天P圖」。「天天P圖」團隊5月4日當天可能還在統計著活動吸引來的新用戶,卻不知道一個周末後,因該活動引來了多家媒體的聚焦。
5月7日,天天P圖方面也就本次活動作出解釋聲明,甚至「騰訊公司」的官博也出面發聲。
曾經以「小學生照」「COS武媚娘」等類似活動幾度刷爆朋友圈的天天P圖,這次的活動怎麼就會遭遇多家媒體關注,而且關注點都落在了「個人隱私」上呢?
天天P圖:我們不會使用用戶個人信息
5月7日上午,騰訊優圖推出的產品「天天P圖」官博就「收集隱私」一說作出回應。
官博表示:「關於有媒體對天天P圖《我的前世青年照》活動可能涉嫌收集個人隱私信息的反饋意見,我們在此說明:天天P圖在活動過程中,完全不會使用或者記錄上傳圖片的時間、位置等個人信息,也不會存儲用戶上傳的照片。感謝您的關注和監督!」
在這條「天天P圖」微博的評論中,還有網友回復表示:「為啥下架,我還沒有玩呢?」「前世青年怎麼沒有了。」
官博也就這些留言回應:「活動已經結束啦,後續有更多新玩法。」由此看來,「我的前世青年照」活動已經停止。
而對此回應,騰訊公司官博也進行了轉發,並表示:「天天P圖官方聲明:在活動過程中,不會使用或者記錄上傳圖片的時間、位置等個人信息,也不會存儲用戶上傳的照片。感謝關注和監督!」
微博截圖
多家媒體聚焦:這些個人信息保密了嗎?
官博回覆中提到的「可能涉嫌收集個人隱私信息的反饋意見」,即5月7日當天多家媒體報導的關注點。
比如《揚子晚報》就刊發了《你發「前世青年照」了嗎?當心洩露個人信息!》,《工人日報》也有《修圖產品「霸屏」 一張照片可能洩露很多個人信息》的報導。
這些報導中提到的核心問題是:該產品在收集個人用戶照片時,未徵求和取得用戶的明確授權,涉嫌違反相關法律規定。而用戶則有洩露個人信息的風險。
報導中,受訪的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助理分析師賈路路表示,用戶有權知道,天天P圖收集了用戶照片中哪些信息、收集的目的以及使用的方式和範圍。用戶還有權知道,天天P圖對收集的個人信息採取了哪些保密措施。如果天天P圖不具備保密的能力,那麼就沒有資格收集用戶的信息。
報導中還引用一位網絡專家的話:網際網路公司在收集用戶照片的同時,也收集了照片中的時間、位置等信息,這能夠對用戶進行定位。而且照片中還可能攜帶手機信息,比如用戶用的是什麼類型的手機。更嚴重的是,後臺資料庫可將用戶的位置信息、照片、姓名以及手機號等對應起來,拼湊出更加精準的個人信息。
而受訪的浙江墾丁律師事務所聯合創始人律師麻策則擔心得更多:類似產品本身不具備數據安全意識和技術配備,一旦數據被內部人洩露或者被黑客攻擊,後果會非常嚴重。
5月1日,一部《規範》剛剛生效
其實,從2015年開始,天天P圖團隊就常有類似的營銷活動。但是營銷中,沒有永遠成功的套路。
2015年,該產品就曾憑「全民cos武媚娘」衝上了多個App Store榜單頭名。之後的2016年的「六一」兒童節,據宣傳,該產品的一項「小學生證件照」(把個人頭像PS成小學生)的活動,又獲得了上億人次的參與。
那麼,當時間轉到2018年,怎麼天天P圖的這次營銷活動,就引發了多家媒體對個人隱私的討論?
本次活動在5月4日前後進行,一個背景是,推薦性國家標準《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以下簡稱《規範》)剛剛於5月1日生效。該規範作為推薦性標準,是不具備強制性的,但作為關注「個人信息」這一重要領域的標準,《規範》本身填補了國內個人信息保護在具體實踐標準上的空白,從去年就開始引發持續關注。
澎湃新聞於5月1日就《規範》進行了測評,並提到:在12款常見手機App的官網上找到了相關條款,並對照《規範》進行分析後發現,這些APP都存在瑕疵,「個別隱私權利,如獲取信息副本,基本被所有應用的隱私政策所遺漏或模糊化處理」。
而《南方都市報》也在5月1日當天發表長文,其中提到,《規範》創新點包括:打破了被詬病已久的「一攬子協議」。也就是說,即使用戶同意了隱私政策,也不意味著一併打開了附加功能。
而天天P圖的最新活動,恰好就在媒體如此高度關注個人信息領域之後的3天。儘管沒有媒體明確質疑天天P圖此營銷是在收集個人信息,而天天P圖也澄清自身未做此想,但本事件的影響如何,恐怕很難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