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得房率也會影響居住的舒適度,因此買房的時候,房屋的得房率是我們比較關注的點。有時候看似價格相當的兩個樓盤,得房率不同導致實際價格也不同!那麼,得房率是越高越好嗎?影響得房率又有哪些因素呢?今天小編就用3分鐘帶你看清得房率那些貓膩,教你如何看透得房率中的性價比!
得房率怎麼算
首先弄清什麼是得房率:得房率是指套內建築面積與每戶建築面積之比。
得房率計算公式:
套內建築面積du=套內使用面積+套內牆體面積;
銷售面積(也稱套型建築面積)=套內建築面積+分攤的公用建zhi築面積;
得房率=(建築面積-公攤面積)/建築面積。
影響得房率的因素
影響得房率的最直接因素就是公攤面積的大小。公攤面積包括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過道、值班警衛室、為整幢樓服務的公共用房及管理用房的建築面積。
影響得房率的規律一般為:樓層低得房率高;板樓比塔樓得房得房率高;公共區域小的得房率高。
得房率多大合適?
得房率也不是越高越好,如果公攤面積太小,會使公共區域擁擠不堪,比如一梯四戶的房型比一梯兩戶的房型公攤面積小,得房率高,但住戶出行肯定是一梯兩戶比較方便,居住舒適度也會相對提高。
雖然目前並沒有法律法規對得房率的數值有相應的規定,但按市場上約定俗成的得房率標準,不同形態的房子有不同的合理標準,一般來說,要求多層住宅得房率在85%-90%之間;小高層在80%-85%之間;高層在75%-80%之間;辦公樓在55%-60%之間。
通常來說,得房率在80%左右性價比最高,公共區域既寬敞舒適,公攤面積也不會太多,價格也比較實惠。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比較「賊」的開發商為了提高房子的得房率,在不額外增加公攤面積的情況下,會採用擴大使用面積的方法來提高得房率,如建造半封閉陽臺和大飄窗。
如何避免被坑
1、在籤訂購房合同時,向開發商索取公攤數據,包括整幢建築的建築面積、套內建築面積之和、不應分攤的建築面積等基本數據,明確自身權益;
2、自查或者聘請律師向設計單位、規劃單位、測繪部門等機構查閱房子的相關文件;
3、應當在合同中詳細約定公攤面積的數字,包括具體部位、面積大小。對於有關共有建築分攤部位變更的情況,約定得越詳細,對你就越有利。一旦發生糾紛,就可以以合同約定來保障自己的利益。
每天一點房產小知識,帶您了解更多的房產小知識
有什麼想要了解的也可以後臺和我們說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