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看到一個對王君安的訪談,她說很想拍一出大戲《尹桂芳》,記錄下尹桂芳大師對越劇的貢獻,同時也表達對恩師的感念。那是近十年前的事情了,種種原因至今我們還沒有見到《尹桂芳》這臺大戲的舞臺呈現,倒是應該記錄一下被稱作「小尹桂芳」的王君安的藝術生涯吧,畢竟她也是年屆知天命,也是中生代越劇表演藝術家裡非常獨特的一位。
說她獨特,她身在福建芳華越劇團,是尹桂芳老師離開上海去打拼的地方,她是在老師尹桂芳身邊呆了十幾年的學生,從1982年到1996年,尹桂芳先生對王君安像對自己的家人和孫女一般。
她另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她曾經義無反顧地離開了越劇,遠渡重洋留學,一走就是10年。
更獨特的是,她在10年之後居然又重回越劇,而且就在回歸之後達到了她越劇事業的最高峰: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白玉蘭獎主角獎。。。
從王君安的舞臺形象到生活中的溫和模樣,我們能感覺到這個女子的內心是強大的,她只要認定的事,一定要去做,她一直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1. 演出《紅樓夢》謝幕30多次,觀眾鼓掌23分鐘。
1982年,12歲的王君安因為考取了福建芳華越劇團學員班而離開家鄉嵊州,懷揣舞臺的夢想拜在了越劇大師尹桂芳的門下,成為老先生的嫡傳弟子。
作為一個天賦異稟的女孩子,王君安太聰明,對於老師教的很容易學會,只是天賦好的人似乎都有一種通病,就是不太刻苦。
王君安回憶說,她的父母親到上海去看望尹老先生,尹先生拉住君安媽媽的手,說你生了這麼好的一個女兒,各方面都那麼好,就是不太用功,呵呵。。。
不用功的王君安在1986年,年僅16歲時主演了恩師的代表作《紅樓夢》。上海是尹桂芳成名的地方,上海戲迷愛尹先生,所以看到尹派嫡傳弟子王君安重回上海演出老師的經典劇目,那熱情簡直可以用沸騰來形容。
整場演出結束,觀眾鼓掌長達23分鐘之久,尹先生上臺陪著王君安謝幕30次之多,可以用盛況空前來形容啦!從那以後,「小尹桂芳」的稱號也在越壇悄悄傳開。
多年以後,問起王君安當時的感受,她那時候年紀太小,沒有什麼一夜爆紅的驚喜,就是想著一個小孩子要做大人的事了。
2. 如日中天,卻選擇轉身離開
成了芳華頂梁柱的王君安,被戲迷們追捧,她在戲迷中的雅號叫「白馬」,取白馬王子之意,而喜歡她的戲迷也有專屬暱稱「君迷」。她在越劇圈裡掀起了一股清新的「尹派」風,芳華越劇團的未來可期。
然而,王君安大概是一個愛製造爆炸新聞的人吧,在事業前途一片光明的時候,她突然決定退出越劇圈,去美國留學。那是在1996年,當時出國潮席捲中國大地,當時30歲上下的年輕人都被出國潮吸引,想出國看看的人太多了。這就是時代給予60後、70後的機遇,許多這個年紀的名人都趕上那波風口,走出去留學了。那時候拿到一紙美國籤證,一張美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就像拿到了金鑰匙。其實真正去了美國的人,才真能體會到那裡的生活,就像《北京人在紐約》裡的王啟明一樣艱難。
但不管怎樣,君安遵從內心的渴望,選擇了離開越劇。她在美國踏實做起了學生,忘掉聚光燈,放棄從小學就的一身戲曲基本功,專心致志地學習。她說,自己是從小學直接上了大學,基礎不好,所以需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時間。
君安自己的想法沒有錯,她很小就離開嵊州家鄉,文化課一直沒有時間學習,她不想這樣懵懂地唱戲,她要修煉自己。而且當時她一心一意就是想離開舞臺,做一個普通的職業白領。
3. 夢回舞臺,要為尹老先生做點事情
在美國的日子,君安用功學習英語,每天讀書讀到眼睛近視。十年間,她從未碰過越劇,從未參加過表演,她想放下那一段過去的生活,想重新開始。
但是,她卻常常在夢裡與越劇神交,經常會夢到上臺忘詞,演出誤場這樣的舞臺事故。
她這一走,在君迷們心中種草了,那長長的思念通過網絡不斷地傳遞到美國,讓君安心生牽掛;有的戲迷形容她「男子皆欲娶,女子皆欲嫁」,這是當年梅蘭芳先生才享受到的溢美之詞,君迷對白馬的愛可見一斑。
每逢佳節,君安總要打電話給恩師尹先生,那時先生已經病得無法說話,君安就通過先生的外孫女轉達她對先生的問候。。。
有時候,你表面上不在意的事情,其實內心裡是最在意的;越是告誡自己忘卻、遠離那些事情,一旦再次觸碰到,就一發不可收拾。你才發現那件事情是你一生的摯愛。
一個聲音在召喚著王君安,她要再一次遵從自己的內心,要回到福建芳華越劇團,要為老師和愛她的戲迷們盡一份力。
於是2006年,當君迷們望眼欲穿,幾乎要放棄對她的期盼時,闊別舞臺10年的白馬回來了!
這一回歸非同小可,她憑藉原創劇目《柳永》摘得中國戲劇梅花獎,並獲得上海白玉蘭獎主角獎。這十年的沉澱,造就了一個真正的越劇藝術家。
或許那句話說的對:成功只有一種——按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
回歸以後的王君安始終不能忘記恩師尹桂芳,先生對越劇的貢獻值得讓後來者記住,所以她一直想要拍一出恩師的舞臺劇《尹桂芳》,這個心願說起來已有10年之久,我們期待這一次,王君安還能遵從自己的內心,為恩師,也為越劇完成這件大事。
《桃花扇》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