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發現的歷史進程

2020-12-27 騰訊網

圖一 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

一、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

1、思想家,亞里斯多德,認為植物增重的部分完全來自土壤?

圖一 亞里斯多德

2、1648年,比利時科學家海爾蒙特的柳樹實驗:

(1)木盆中放烘乾稱重的土壤(100千克);

(2)栽已稱重的柳樹苗(2.5千克),並把木盆稱重;

(3)精心照料(5年的時間),澆純淨的雨水;

(4)小柳樹漸漸長大了,對柳樹稱重(82.5千克),並對土壤烘乾稱重(99.9千克),進而說明亞里斯多德的觀點是錯誤的。

(5)最後得出結論,植物增重的部分完全來自水,但是他忽略了柳樹生長在空氣中。

圖二 海爾蒙特的實驗

3、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的玻璃鐘罩實驗

(1)單獨把小白鼠放在透明玻璃罩內,過一段時間小白鼠窒息而亡。

(2)把蠟燭單獨放在透明玻璃罩內,過一段時間蠟燭會熄滅。

(3)把一盆綠色植物和一隻小白鼠同時放在玻璃罩內,小白鼠不會死亡;把一盆綠色植物和蠟燭同時放在玻璃罩內,蠟燭也不會熄滅。

(4)最後得出結論:綠色植物是可以更新空氣的。但是他沒有考慮光的作用。

圖三 普利斯特利的實驗

4、1779年,荷蘭的科學家,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氣的實驗,結果發現普利斯特利的實驗有時能成功,有時不能成功?只有在光照的條件下才能成功。

5、1845年,德國科學家,梅耶,根據能量轉化和守恆定律,研究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把光能轉換成化學能儲存起來。

6、1864年德國植物學家,薩克斯的遮光實驗

(1)把植物的綠色葉片置於黑暗條件下,(飢餓處理)48小時,消耗盡所有的有機物。

(2)把植物葉片一部分遮光,另一部分放在光下照射一段時間,切下葉片,酒精脫色(去掉綠色),用碘蒸氣處理葉片,發現沒有遮光的部分變成了藍色,遮光的部分沒有顏色變化,證明了光合作用的產物有澱粉。

圖四 薩克斯的遮光實驗

7、1880年德國科學家恩格爾曼的水綿實驗

用極細光束照射水綿的帶狀葉綠體,在照射部位,好氧性細菌聚集,說明光合作用的場所在葉綠體,並且需要光,還有氧氣產生。

圖五 恩格爾曼水綿實驗

8、1941年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的同位素示蹤法

為了解決氧氣來還是二氧化碳,1939年,美國科學家魯賓(S.Ruben)和卡門(M.Kamen)利用同位素標記法進行了探究。他們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別標記H2O和CO2,使它們分別成為H218O和C18O2。然後進行兩組實驗:

第一組向植物提供H2O和C18O2;第一組釋放的氧氣全部是O2;

第二組向同種植物提供H218O和CO2。第二組釋放的氧氣全部是18O2。

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他們分析了兩組實驗釋放的氧氣。

結果表明,這一實驗有力地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來自水。

圖六 魯賓和卡門實驗

9、20世紀40年代美國科學家卡爾文等用小球藻(一種單細胞的綠藻)做實驗:同位素標記技術

用14C標記的14CO2,供小球藻進行光合作用,然後跟蹤檢測其放射性,最終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轉化成有機物中碳的途徑,這一途徑稱為卡爾文循環。

二、光合作用發現歷程總結

圖七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新型的光合作用
    最近,來自英國帝國理工生命科學系的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細菌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們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可使用「近紅外光」,而不是我們使用發生在大多數生物中的「可見紅光」。這一發現改變了我們對光合作用的基本機制的理解,這不僅為農作物的工程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也讓我們意識到,或許應該調整尋找外星生命的方向。
  • 跨時代的新發現:《Science》新型光合作用
    新華社華盛頓6月14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科學》雜誌刊登的一項新研究說,藍藻可利用近紅外光進行光合作用,其機制與之前了解的光合作用不同。這一發現有望為尋找外星生命和改良作物帶來新思路。藍藻又名藍綠藻(blue—green algae),是一類進化歷史悠久、革蘭氏染色陰性、無鞭毛、含葉綠素a,但不含葉綠體(區別於真核生物的藻類)、能進行產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單細胞原核生物。與光合細菌區別是:光合細菌(紅螺菌)進行較原始的光合磷酸化作用,反應過程不放氧,為厭氧生物,而藍細菌能進行光合作用並且放氧。
  • 《Science》:新型光合作用被發現,有望改寫教科書!
    近日,科研人員發現了新型光合作用。該發現改變了人們對光合作用基本原理的認識,甚至可能改寫課本。這一發現為我們搜尋外星生命量身定製了新方式,同時,此發現還為人們設計新作物提供了思路,使得這些作物能夠利用更長的光波。
  • 細胞生物:光合作用的先驅藍藻,改變地球生命進程的「幕後綠手」
    了解生命歷史,認識生命本質,探索生活真諦。大家好,我是小二,上期我們說到最早利用光能的古菌,它們在我們的眼睛裡留下了視黃醇,而現在的植物是利用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古菌卻只能在某些極端環境中才能見到了,它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恩怨呢?
  • 研究發現植物光合作用開關
    科學家以前不明白,在光線充足的日子,植物如何保障代謝系統不會進行過多的光合作用,攝入太多能量?近期的研究找到一種開關機制,對未來節能種植具有突破性意義。主要研究者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基希霍夫(Helmut Kirchhoff)說:「光合作用存在潛在危險性,如果植物攝入的光能不能在其代謝過程中被用掉,這些能量將毒害植物、殺死細胞。因此,在光線很充足的情況下,控制吸收光線蛋白的開關對保護植物的代謝系統具有很關鍵的作用。」
  • 光合作用的研究歷史你知道多少?盛夏炎炎,植物愈發生機勃勃
    是否回想起生物課上的植物光合作用?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看一下關於光合作用的研究歷史,你了解和知道多少呢?早期人類對光合作用的探討,其實是向著物理學和化學兩個方面不斷深入的。1905年英國植物學家F.F.布萊克曼提出光合作用包括需要光照的「光反應」和不需光照的「暗反應」兩個過程,二者相互依賴,光反應時吸收的能量,供給暗反應時合成含高能量的多糖等的需要。
  • 歷史進程、歷史意識、歷史感
    我們將在盧卡奇對馬克思的補充的層面對歷史進程和歷史意識加以區分。馬克思和盧卡奇共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的兩個方面:馬克思詳細的回答了歷史進程是什麼,他區分了歷史進程的過程性和歷史進程的繼承性。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認為「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的光合作用,火星上植物生長釋放氧氣成為可能
    光合作用是將光轉化為能量的過程,它是任何綠色植物的必不可少的生命過程,因此「尋找新的光合作用」的想法聽起來很奇怪。直到現在,科學家們對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是,植物只能吸收光譜上的可見光,特別是吸收紅光,這通常被稱為「紅色限制」。但是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發現了一種新型的光合作用,它也允許生命在近紅外光的環境下存在。
  • 礦物也能「光合作用」
    說起光合作用,想必大家不會陌生。它是植物、藻類和光養微生物吸收利用光能,將水和二氧化碳轉變為有機物和氧氣的過程,它維持了地球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循環。但自然界是否還普遍存在著其他類型的太陽能收集和利用系統呢?
  • 非洲發現綠色人種,血液特殊僅靠陽光就存活,人類也會光合作用?
    長久以來,科學家們對植物的光合作用感到十分好奇,不僅僅是因為它們能夠利用特殊的機制將陽光轉化成為能量,還有這種獨特的能力或許能夠為人類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多思路。科學家們發現,世界上除了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外,也有動物擁有同樣的能力,甚至地球上還存在一種能夠「光合作用」的人種。
  • 光合作用的秘密,細說多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
    沒錯,這都是植物的功勞,植物的光合作用會調節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不過一切都不是那麼簡單,這其中還有一些你不知道的秘密,今天月溪就來給大家講一講。在揭開其中的奧秘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植物的光合作用,簡單的說,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在光的照射下,植物將吸收進去的二氧化碳和植物體內儲存的水進行一系列的加工,最後轉換成有機物儲存起來。在這個過程中還會吐出氧氣。
  • 【植物知識】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概念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類和某些細菌,在可見光的照射下光合作用是一系列複雜的代謝反應的總和,是生物界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地球碳-氧循環的重要媒介。
  • 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
    該研究刷新了人類對古老光合生物的光合作用機理的認知,對於理解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即進化生物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追本溯源 刨根問底光合作用的光反應過程十分複雜,反應中心蛋白的空間結構也十分精妙。在地球幾十億年的歷史中。
  • 紅外線也能使植物進行光合作用
    日本京都大學三室守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儘管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光能高低有所不同,但其效率相同。這一發現使低電力糧食生產成為可能。
  • 《光合作用的過程》 說課稿
    其主要內容是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過程及兩者之間的關係。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光合作用的發現歷程,知道了光合作用的原料包括二氧化碳和水,產物有氧氣和糖類等有機物。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完整的掌握光反應和暗反應過程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為學生後續學習探究影響光合作用的環境因素等知識打下基礎,因此,本節課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 如果人類也能光合作用,除了變綠,我們的精力會更充沛嗎?
    其他動物甚至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利用陽光、水和二氧化碳來產生糖和其他重要化合物。植物和藻類依靠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但綠葉海蝸牛可以從它們吃下的藻類中獲取葉綠體,幫助它們僅靠光合作用生存數月。許多其他動物通過與植物結成共生體從光合作用中獲益。例如,大多數珊瑚與被稱為蟲黃藻的海藻搭伴兒利用光合作用共生,而斑點蠑螈的卵可從藻類中獲得寶貴的氧氣。
  •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探究歷程》說課稿
    對知識的發現歷程相對比較感興趣。並且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搜集、觀察、歸納等能力。所以,我將充分利用學生這一特點,讓學生課前針對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搜集資料,為本節課的開展奠定基礎。【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的學習,認識到科學發展的艱辛、科學研究方面的重要,進而說明學習方法的重要性。
  • 比爾·蓋茨:人工光合作用可為未來的汽車造清潔燃料
    7月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人工光合作用是一種利用陽光產生氫氣、氧氣和碳的過程,比爾·蓋茨稱這一技術具有神奇的潛力。如果我們能提高生產效率,我們可以為未來的車輛生產足夠的清潔燃料。什麼是人工光合作用?
  • 「無光」也能生長,光合作用不止一種
    「無光」也能生長,光合作用不止一種第二看臺從17世紀中葉發現光合作用以來,有可見光才能轉換能量的定式思維已經存在數百年。然而,6月15日《科學》雜誌刊發的一項研究成果改變了這一傳統經典理論,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藍藻細菌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可以把「近紅外光」轉換成生命體所需要的化學能,而不是「可見光」。「這個發現極大地拓展了我們對光合作用的認識,按照這個思路,人類可在基本沒有可見光的深海海底,或地外行星上,尋找新的生命。」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許曉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
    今天劉老師帶你捋順一下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       你肯定知道只有植物才能進行光合作用,人和動物就不行。人和動物還有植物都能進行的作用是呼吸作用。我們知道植物細胞特有的是葉綠體,而人、動物、植物細胞內都有的一個細胞器是線粒體,所以說植物有葉綠體它就能進行光合作用,所有生物的細胞內都有線粒體,所以動植物都能進行呼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