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新型光合作用被發現,有望改寫教科書!

2020-12-11 DeepTech深科技

近日,科研人員發現了新型光合作用。該發現改變了人們對光合作用基本原理的認識,甚至可能改寫課本。

這一發現為我們搜尋外星生命量身定製了新方式,同時,此發現還為人們設計新作物提供了思路,使得這些作物能夠利用更長的光波。

此項研究於 14 日發表於《科學》雜誌,由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牽頭,得到了英國生物技術與生物科學研究理事會(BBSRC)的支持。來自坎培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巴黎及薩克萊法國科學研究中心、以及米蘭國家研究委員會的科研團隊也參與了此次研究。

圖|海灘巖石的橫截面(澳大利亞 Heron 島)顯示含有葉綠素-f 的藍藻(綠色帶)可深達巖表下數毫米

地球上,絕大多數的生命在進行光合作用時所利用的都是可見紅光,但此種新型的光合作用則利用了近紅外光。這種新型光合作用發現於大範圍的藍藻(藍綠藻)中。在像黃石公園細菌墊及澳大利亞海灘巖石等陰暗環境,這些藻類也能在近紅外光下生長。

正如科學家們所發現的一樣,在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配有紅外 LED 的壁櫥內,它們也能生長。

超越了紅光限制的光合作用

標準的、幾乎所有類型的光合作用都要用到綠色素——葉綠素-a 來收集光線,並利用光能製造出有用的生化物質及氧氣。這種葉綠素-a 吸收光的方式意味著只有紅光產生的能量才能被光合作用所利用。

由於葉綠素-a 存在於已知的所有植物、藻類及藍藻中,因此,人們普遍認為,紅光的能量為光合作用設置了「紅光限制」。所謂「紅光限制」就是在產生氧氣的化學過程中所需要的最少能量。在天體生物學中,「紅光限制」可用於判斷其他太陽系行星中能否演化出複雜生命。

然而,這些在近紅外光下生長的藍藻打破了葉綠素-a 一統天下的局面,其他葉綠素,葉綠素-f 登上了歷史舞臺。

在此之前,人們曾認為葉綠素-f 只能吸收光線。此項新研究表明,其實恰恰相反,在陰暗條件下,葉綠素-f 在光合作用中大有用武之地,它可以利用低能量紅外光來進行複雜的化學反應。這也就是所謂超越了「紅光限制」的光合作用。

研究帶頭人、帝國理工學院生命科學部的首席研究員 Bill Rutherford 教授表示:「這種光合作用的新形式引發了我們對之前認為可能事情的新思考,同時,也改變了我們對標準光合作用核心的認識,是一項改寫教科書的發現。」

圖|擬甲色球藻狀(Chroococcidiopsis-like)細胞集落,其光合作用由葉綠素-a(品紅)和葉綠素-f(黃)驅動

防止光損傷

早前,人們曾發現,另一種藍藻—— Acaryochloris 也可進行不受紅光限制的光合作用。但是,由於其僅發生在單一物種內,而且生長地特殊,故被認為是「特例」。該藍藻生活中綠色海鞘底部。那裡隔絕了除近紅外光之外的大部分可見光。今日報導的基於葉綠素-f 的光合作用代表了第三種廣泛存在的光合作用。然而,這種光合作用仍僅存在於特殊的紅外光豐富的陰暗環境中;在正常光照條件下,仍採用標準紅光形式的光合作用。

有人認為,超出「紅光限制」會導致更為嚴重的光損傷,但新的研究表明,在穩定的陰暗環境中,光損傷並非問題所在。

聯合作者、帝國理工學院生命科學部的 Andrea Fantuzzi 博士說:「紅光外光合作用的發現改變了我們對光合作用能量要求的認識。這為我們利用光能、避免光損傷提供了新思路。」

這些新思路對研究人員對研究人員來說大有裨益。根據這些新思路,他們可以設計出新作物,使之能夠利用更光譜的光進行更為有效的光合作用。藍藻通過光亮變更保護自身免受光害。現在,這一方式也可幫助科研人員判斷其作物設計的可行性。

改變教科書般的見解

這個基於葉綠素-f 的新系統比之前標準的葉綠素 -a 系統顯示出了更多細節。通常認為的所謂「輔助」葉綠素實際上是化學作用的關鍵步驟,而非課本上所稱的複雜生物中心的葉綠體「特殊對」。

這表明這種模式適用於其他類型的光合作用。這一發現將改變教科書中關於光合作用主要工作形式的介紹。

這項研究的發起人和第一作者 Dennis Nürnberg 博士說:「我從沒想過我對藍藻及其不同生活方式的興趣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最終改變了我們對光合作用的理解。太神奇了,大自然還有多少奧秘等著我們去發現呢?」

BBSRC-UKRI 前沿生物科學負責人 Peter Burlinson 說:「這是光合作用方面的一大重要發現。光合作用在作物生物學中舉足輕重,而作物是全世界的命脈。這樣的發現拓展了人們對生命的認識。Bill Rutherford 教授和帝國理工學院的團隊應該為揭示這個基礎過程的全新視角而深感自豪。」

相關焦點

  • 跨時代的新發現:《Science》新型光合作用
    新華社華盛頓6月14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科學》雜誌刊登的一項新研究說,藍藻可利用近紅外光進行光合作用,其機制與之前了解的光合作用不同。這一發現有望為尋找外星生命和改良作物帶來新思路。此項新研究表明,其實恰恰相反,在陰暗條件下,葉綠素-f 在光合作用中大有用武之地,它可以利用低能量紅外光來進行複雜的化學反應。這也就是所謂超越了「紅光限制」的光合作用。研究帶頭人、帝國理工學院生命科學部的首席研究員 Bill Rutherford 教授表示:「這種光合作用的新形式引發了我們對之前認為可能事情的新思考,同時,也改變了我們對標準光合作用核心的認識,是一項改寫教科書的發現。」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的光合作用,火星上植物生長釋放氧氣成為可能
    光合作用是將光轉化為能量的過程,它是任何綠色植物的必不可少的生命過程,因此「尋找新的光合作用」的想法聽起來很奇怪。直到現在,科學家們對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是,植物只能吸收光譜上的可見光,特別是吸收紅光,這通常被稱為「紅色限制」。但是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發現了一種新型的光合作用,它也允許生命在近紅外光的環境下存在。
  • 科學家發現新型的光合作用
    最近,來自英國帝國理工生命科學系的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細菌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們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可使用「近紅外光」,而不是我們使用發生在大多數生物中的「可見紅光」。這一發現改變了我們對光合作用的基本機制的理解,這不僅為農作物的工程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也讓我們意識到,或許應該調整尋找外星生命的方向。
  • Science:改寫教科書!科學家可能找到新型突觸結構
    離體共聚焦顯微鏡進一步定量分析發現,在小鼠中小膠質細胞和91%的皮質錐體神經元,96%的vGluT3 陽性神經元和87%的小清蛋白陽性中間神經元的胞體都存在「肢體接觸」;只有9%的穀氨酸能突觸和14%的GABA能突觸與小膠質細胞的分支發生接觸。 值得注意的是,發現人類新皮層中的神經元中有87%也和小膠質細胞發生接觸。
  • Science:重大進展!構建出人造葉綠體,比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更高效!
    2020年5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經過幾十億年的時間,微生物和植物進化出了一種非凡過程,即我們所知道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將太陽的能量轉化為化學能,從而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提供食物和氧氣。作為產生光合作用的細胞區室,葉綠體可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引擎。許多科學家認為人工重建和控制光合作用過程 是 "我們這個時代的阿波羅計劃"。
  • 2020年5月8日Science期刊精華
    1.Science:抗癌藥物伊利司莫有望治療門克斯病等銅缺乏症doi:10.1126/science.aaz8899; doi:10.1126/science.abb6662門克斯病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大約每5萬~30萬名新生兒中就有1名患此病。
  • 生物教科書可能要改寫了:新研究揭示了關鍵細胞過程背後的秘密
    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的一篇重要研究論文,可能將使生物學教科書改寫,新研究揭示了關鍵細胞過程背後的秘密。這一發現涉及到生命必不可少的關鍵過程:基因表達的轉錄階段,使細胞能夠生存並完成其工作。這項新的研究發現並描述了一個細胞過程,該研究首次描述了Rho蛋白如何真正終止基因表達。在轉錄過程中,一種稱為RNA聚合酶的酶將自身包裹在DNA的雙螺旋結構中,使用一條鏈與核苷酸匹配以形成遺傳物質的副本,導致新合成的RNA鏈在轉錄完成後斷裂。 RNA可以產生蛋白質,這對於所有生命都是必不可少的,並可以在細胞內完成大部分工作。
  • Science:重磅!新發現挑戰染色體組裝經典模型
    令人吃驚的是,他們並沒有看到經典模型中的直徑為30nm的染色質纖維和120nm 的染色質絲,相反,他們發現染色質在整個細胞核中並非均一分布,位於細胞核周圍、單位體積下染色質濃度相對較高的異染色質區,和在細胞核中心、染色質濃度相對較低的常染色質同時存在。此外,他們還發現,無論在細胞核什麼部位,染色質纖維的直徑都驚人地一致落在5-24nm範圍內。
  • 2020年5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4.Science:氣候的局部變化不太可能導致早期的COVID-19大流行doi:10.1126/science.abc2535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氣候的局部變化不太可能主導COVID-19的第一波疫情。
  • 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
    儘管綠硫細菌已被發現數十年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科學家們對它內部的光合作用系統的詳細構造仍然了解甚少。這也使得它成為七大門類光合細菌中唯一一類反應中心空間結構尚未被解析的光合細菌。科研團隊發現,綠硫細菌的光合作用首先是通過一個巨大的外周捕光天線捕獲光能分子,再通過一些內周捕光天線向位於細胞膜的反應中心傳遞,這些收集和不斷向內傳遞的能量能夠激發反應中心內部的兩個特殊的葉綠素分子,促進其產生電荷的分離。
  • 光合作用發現的歷史進程
    圖三 普利斯特利的實驗 4、1779年,荷蘭的科學家,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氣的實驗,結果發現普利斯特利的實驗有時能成功,有時不能成功? (2)把植物葉片一部分遮光,另一部分放在光下照射一段時間,切下葉片,酒精脫色(去掉綠色),用碘蒸氣處理葉片,發現沒有遮光的部分變成了藍色,遮光的部分沒有顏色變化,證明了光合作用的產物有澱粉。
  • Science:顛覆教科書知識 首次發現不通過DNA轉錄翻譯過程製造產生...
    2015年1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翻開任何一本生物學教科書,首先我們要學習的就是機體的DNA可以給出製造蛋白質的指令,而蛋白質在機體多種功能的發揮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近日,一項刊登於國際雜誌Science
  • 新奇生物:產生葉綠素但無光合作用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科學家們首次發現了一種可產生葉綠素但不參與光合作用的生物體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自然》雜誌,有望為人類更好地保護珊瑚礁提供新線索。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植物學家、高級研究員派屈克·基林介紹說:「這是地球上第二豐富的珊瑚寄居者,直到現在才現身。這種有機體帶來了全新的生物化學問題。它看起來像一種寄生蟲,絕不進行光合作用,但它仍然會產生葉綠素。」  葉綠素是植物和藻類中存在的綠色色素,可以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吸收來自太陽光的能量。
  • 華人科學家發現第四種傳熱方式!真空聲子傳熱將改寫物理教科書
    如今,這一教科書上的知識要被改寫了。近期,一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論文讓不少傳熱學、物理學、量子力學等領域的科學家們興奮不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香港大學校長張翔帶領的研究團隊,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在納米尺度下、發生在真空環境中的聲子傳熱。這宣告著,經過幾十年、幾代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人類終於成功發現並捕捉到了這種全新的傳熱方式。
  • Science:科學家在細胞中發現一種新型的RNA修飾酶類—ANGEL2
    2020年8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維也納醫科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在人類細胞的RNA分子末端識別出了一種特殊的化學反應,此前研究人員僅在細菌和病毒中觀察到過這種反應,通過追蹤其在數千種蛋白質中的來源,研究人員發現,名為ANGEL2的特殊酶類或會執行這種反應,ANGEL2
  • 基於光合作用原理,葉綠素也能製備太陽能電池
    眾所周知,葉綠素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因素。光合作用的第一步是光能被葉綠素吸收並將葉綠素離子化,產生的化學能被暫時儲存在三磷酸腺苷(ATP)中,並最終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和氧氣。在能源消耗持續增多的當下,科學家們不禁想像,能否仿照植物的光合作用,用葉綠素製造太陽能電池呢?葉綠素分子是自然界中儲量最豐富、對環境最友好的功能性有機半導體材料,將葉綠素及其衍生物作為主要素材製備新型太陽能電池,既可以實現廉價可再生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又可以通過模仿天然體系的光能轉化過程實現潛在的高光電轉換效率。
  • 研究發現植物光合作用開關
    科學家以前不明白,在光線充足的日子,植物如何保障代謝系統不會進行過多的光合作用,攝入太多能量?近期的研究找到一種開關機制,對未來節能種植具有突破性意義。主要研究者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基希霍夫(Helmut Kirchhoff)說:「光合作用存在潛在危險性,如果植物攝入的光能不能在其代謝過程中被用掉,這些能量將毒害植物、殺死細胞。因此,在光線很充足的情況下,控制吸收光線蛋白的開關對保護植物的代謝系統具有很關鍵的作用。」
  • 人工光合作用把陽光變燃料!再也不怕汽油漲價啦?
    他們利用一種叫做半人工光合作用的技術,其基於植物吸收太陽光線轉變為能量的同一過程。氫氣產生於水分解過程,有望成為一種綠色和無限可再生能源,研究人員通過激活氫化酶來實現,氫化酶存在於藻類生物,它們可以將質子轉變為氫分子。氧氣產生於植物吸收水分出現「分裂」時,這是光合作用的副產物。這是植物重要的一項反應,因為植物光合作用差不多提供了地球上所有的氧氣。
  • Science:發現Rho讓RNA聚合酶失活終止轉錄新機制
    DOI: 10.1126/science.abe8863Science:最新IF:41.0372.Science:發現Rho讓RNA聚合酶失活終止轉錄新機制2020年11月26日,來自德國柏林自由大學Markus C.
  • Nat Cell Biol & Cell :科學家發現有望治療惡性癌症的新型藥物靶點
    2018年11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兩種惡性癌症的新型藥物靶點,未來有望開發出新型療法來治療滑膜肉瘤和惡性杆狀腫瘤,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 Cell Biolog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