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郄鳳卿,天津醫科大學名譽教授,日本浜松醫科大學客座研究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內觀學組副主委,北京森田普濟醫學研究院院長,中康中西醫結合醫院名譽院長。
談到青少年網絡成癮症,前幾年還真的熱過一陣,好像青少年網絡成癮成了一個現實的,危害很大的現象。
首先基於我目前在中日兩國間的精神科臨床,基於常識和同兩國教授之間的交流,網癮並不是一個疾病單元,各種權威的精神疾病分類標準中無此名稱,充其量網癮是"行為障礙"當中的一個。"行為障礙"多以心理問題為誘發原因,所謂網癮也不例外。
網癮肯定有多種危害,行為方面會用欺騙或盜竊的方法獲得金錢,用於要付費的遊戲,睡眠紊亂,飲食不規律,學習成績會下降(是由於渴望上網而不能專心學習)。在網癮中有多種形式的存在,玩遊戲上癮,交際聊天交友上癮,看色情內容上癮,玩網絡技術上癮,甚至有人成為"黑客",而滿足,自豪。
是不是網癮也有幾個標準?如果每周超過四十小時上網,而且引起社會功能下降(學習,人際關係,含同父母的關係),一旦不上網會引起焦慮(坐立不安,心煩意亂),晝夜逆轉,上網衝動不易控制,為上網不惜經濟代價,甚至不僅是學習成績問題而且根本不上學,這基本上網癮的概念就形成了。
網癮的深層成因很複雜,這個"行為障礙"的後面會有心理問題,和父母的關係的問題。父親母親的人格特質,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懂不懂關心和指導孩子,有沒有耐心,是否循循善誘的教育,都對網癮的發生和發展產生影響。孩子的心理問題也包括孩子的性格(內外向,神經系統的穩定性),思維上的理性程度(和遺傳,教育有關),智商,情商的高低。是否叛逆期也比較重要。
所以網癮的形成是同上述多方面的因素有關聯,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
用內觀療法的觀點來看待網癮,是內因(個人)外因(環境父母)相互作用的結果,由於國情不同,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和影響會對網癮產生有較大變數,比如離家出走,逃學都可能是對父母教育方法的一種反叛心態。是人際關係障礙的最高級別。
從事網癮研究的日本同行墨岡孝,總結了九條網癮特徵,並被行為醫學會承認,可以供我們參考:
1. 合理地利用上網時間,不能自控;
2. 上網時間過長,對生活有影響;
3. 有很強的上網欲;
4. 上網受到禁止會出現焦慮(不安,煩躁);
5. 因上網過多影響家庭關係;
6. 影響社會活動和學習;
7. 因上網過多,讓別人難以理解;
8. 即使有人幫助,也控制不了上網欲望;
9. 精神面貌發生負性變化(多疑,自暴自棄,傷人或自傷)。
我個人和日本真榮誠輝明,榛木美惠子一致認為內觀是網癮的很好的治療方法,但是在日本由於有《青少年保護法》,則出現了很難對網癮少年集中內觀的局面,因為對青少年的隔離思考,在法律上是困難的。而且精神層面上要有"主動就醫"(精神保健法)也是困難的。網癮基本上不主動就醫。
那麼在中國有專門的戒除網癮的學校這一特殊情況下,則對集中內觀變得非常可行,因為在這個學校的條件下,實質上提供了讓學生獨立反思,實施內觀三項目的空間。而且根據同行的經驗(墨岡孝先生提出),進入內觀前,先要進行一天的"身調",讓孩子思考清楚下列問題:
1. 為什麼要上網,是因為孤獨嗎?
2. 網上有什麼讓你快樂?
3. 想停止上網嗎?
4. 上網的得與失?
這四項其實是內觀前期的準備工作,非常可能引出孩子內心的深層苦惱,以及和父母的關係。(如果發現父母親的教育思考方式有問題,則要讓父母內觀一下最好)。
我個人認為,內觀三項目,可以讓孩子感恩,讓父母道歉,孩子行為障礙的背後一定有父母的教育方式,關愛方式不良。
況且,網癮學校裡本身具備了隔離思考的條件,內觀加"家族療法"就是最好的選擇,是加強親子紐帶,彼此感受愛與被愛的最佳機會。
神奈川和東京的心理學者做過內觀,當然是一天的,當他們知道中國有可以住宿的網癮學校時,無不歡呼和稱讚,這就是內觀的基恩條件,有需求,有環境,就是缺少內觀這個修心教育。
回過頭來說,國內的網癮矯正,軍隊某醫院的專家陶然在多年前曾提出過網癮是疾病的這一看法,但在精神科的學問界通不過,上癮的東西如果是"物質",如酒精,大麻,很容易就會辨識,網絡上東西太多,究竟對網絡上何種內容產生依賴,不宜肯定,現在用手機的微信和QQ功能辦公,學習的人也不少,但用時間標準衡量,每周超過40小時的人也不少。所以給少年們貼上網癮標籤的還是家長,家長們太焦慮了,由此在國內形成了一股網癮治療的潮流,成立了不少機構,但這些機構中都缺少核心的療法,有心理專家的機構就更少了。
前幾篇中我談到了內觀的適應症,最主要的是因為各種苦惱,以及人際關係問題,用此來針對網癮還是比較恰當的,孩子們的苦惱來源於孤獨,寂寞,或許也有不被人理解,這是上網成癮的原因和結果,而家長的焦慮,焦急的行動和語言產生的是更進一步的人際關係障礙,這也是成為問題解決不了,且愈演愈烈的原因。終於把孩子送到網癮學校,但試想孩子的孤獨,寂寞,不被人理解,父母的教育方式,焦慮,急躁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網癮復發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從我們內觀的觀點和實踐中看,孩子欠父母一個"感恩",父母欠孩子一個關懷和溝通,深思,父母應該為此內疚和道歉。孩子和父母都做內觀,根本上的癥結就會被找到。
我不知道陶然醫生,他們如何治療網癮,但根據最新的《國際疾病分類標準》,陶醫生團隊的對網癮的診斷意見已被列入這個公認的標準中,被認為是"今後需要加強關注和研究的領域",這本身就是一個大的進步,又據2009年《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中稱,全國有2400萬網癮人數,其中23%是初中生,21%是失業失學者,20.9%是職業高中學生,事業單位9%,高中學生10%,足可以看到,網癮這種行為障礙對我國青少年負性的影響有多麼大,作為心理衛生工作者,是我們責無旁貸的義務,全力進行幹預,在所有的網癮學校中開展內觀,並且對孩子們的家長進行內觀指導,從根本上解決網癮的問題。也不排除在網絡快速發展的年代裡,解決了病態行為後把對網絡的興趣發展轉化為一個終身職業的可能性,多開設一些電子網絡有關的中專,大專(包括非學歷教育,以減輕這些年輕人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