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鳳卿博士內觀筆記之五:內觀療法與網癮治療

2020-12-11 搜狐時尚頻道

  

  作者:郄鳳卿,天津醫科大學名譽教授,日本浜松醫科大學客座研究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內觀學組副主委,北京森田普濟醫學研究院院長,中康中西醫結合醫院名譽院長。

  談到青少年網絡成癮症,前幾年還真的熱過一陣,好像青少年網絡成癮成了一個現實的,危害很大的現象。
首先基於我目前在中日兩國間的精神科臨床,基於常識和同兩國教授之間的交流,網癮並不是一個疾病單元,各種權威的精神疾病分類標準中無此名稱,充其量網癮是"行為障礙"當中的一個。"行為障礙"多以心理問題為誘發原因,所謂網癮也不例外。

  網癮肯定有多種危害,行為方面會用欺騙或盜竊的方法獲得金錢,用於要付費的遊戲,睡眠紊亂,飲食不規律,學習成績會下降(是由於渴望上網而不能專心學習)。在網癮中有多種形式的存在,玩遊戲上癮,交際聊天交友上癮,看色情內容上癮,玩網絡技術上癮,甚至有人成為"黑客",而滿足,自豪。

  是不是網癮也有幾個標準?如果每周超過四十小時上網,而且引起社會功能下降(學習,人際關係,含同父母的關係),一旦不上網會引起焦慮(坐立不安,心煩意亂),晝夜逆轉,上網衝動不易控制,為上網不惜經濟代價,甚至不僅是學習成績問題而且根本不上學,這基本上網癮的概念就形成了。

  網癮的深層成因很複雜,這個"行為障礙"的後面會有心理問題,和父母的關係的問題。父親母親的人格特質,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懂不懂關心和指導孩子,有沒有耐心,是否循循善誘的教育,都對網癮的發生和發展產生影響。孩子的心理問題也包括孩子的性格(內外向,神經系統的穩定性),思維上的理性程度(和遺傳,教育有關),智商,情商的高低。是否叛逆期也比較重要。

  所以網癮的形成是同上述多方面的因素有關聯,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

  用內觀療法的觀點來看待網癮,是內因(個人)外因(環境父母)相互作用的結果,由於國情不同,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和影響會對網癮產生有較大變數,比如離家出走,逃學都可能是對父母教育方法的一種反叛心態。是人際關係障礙的最高級別。

  從事網癮研究的日本同行墨岡孝,總結了九條網癮特徵,並被行為醫學會承認,可以供我們參考:
1. 合理地利用上網時間,不能自控;
2. 上網時間過長,對生活有影響;
3. 有很強的上網欲;
4. 上網受到禁止會出現焦慮(不安,煩躁);
5. 因上網過多影響家庭關係;
6. 影響社會活動和學習;
7. 因上網過多,讓別人難以理解;
8. 即使有人幫助,也控制不了上網欲望;
9. 精神面貌發生負性變化(多疑,自暴自棄,傷人或自傷)。

  我個人和日本真榮誠輝明,榛木美惠子一致認為內觀是網癮的很好的治療方法,但是在日本由於有《青少年保護法》,則出現了很難對網癮少年集中內觀的局面,因為對青少年的隔離思考,在法律上是困難的。而且精神層面上要有"主動就醫"(精神保健法)也是困難的。網癮基本上不主動就醫。
那麼在中國有專門的戒除網癮的學校這一特殊情況下,則對集中內觀變得非常可行,因為在這個學校的條件下,實質上提供了讓學生獨立反思,實施內觀三項目的空間。而且根據同行的經驗(墨岡孝先生提出),進入內觀前,先要進行一天的"身調",讓孩子思考清楚下列問題:
1. 為什麼要上網,是因為孤獨嗎?
2. 網上有什麼讓你快樂?
3. 想停止上網嗎?
4. 上網的得與失?

  這四項其實是內觀前期的準備工作,非常可能引出孩子內心的深層苦惱,以及和父母的關係。(如果發現父母親的教育思考方式有問題,則要讓父母內觀一下最好)。

  我個人認為,內觀三項目,可以讓孩子感恩,讓父母道歉,孩子行為障礙的背後一定有父母的教育方式,關愛方式不良。

  況且,網癮學校裡本身具備了隔離思考的條件,內觀加"家族療法"就是最好的選擇,是加強親子紐帶,彼此感受愛與被愛的最佳機會。

  神奈川和東京的心理學者做過內觀,當然是一天的,當他們知道中國有可以住宿的網癮學校時,無不歡呼和稱讚,這就是內觀的基恩條件,有需求,有環境,就是缺少內觀這個修心教育。

  回過頭來說,國內的網癮矯正,軍隊某醫院的專家陶然在多年前曾提出過網癮是疾病的這一看法,但在精神科的學問界通不過,上癮的東西如果是"物質",如酒精,大麻,很容易就會辨識,網絡上東西太多,究竟對網絡上何種內容產生依賴,不宜肯定,現在用手機的微信和QQ功能辦公,學習的人也不少,但用時間標準衡量,每周超過40小時的人也不少。所以給少年們貼上網癮標籤的還是家長,家長們太焦慮了,由此在國內形成了一股網癮治療的潮流,成立了不少機構,但這些機構中都缺少核心的療法,有心理專家的機構就更少了。

  前幾篇中我談到了內觀的適應症,最主要的是因為各種苦惱,以及人際關係問題,用此來針對網癮還是比較恰當的,孩子們的苦惱來源於孤獨,寂寞,或許也有不被人理解,這是上網成癮的原因和結果,而家長的焦慮,焦急的行動和語言產生的是更進一步的人際關係障礙,這也是成為問題解決不了,且愈演愈烈的原因。終於把孩子送到網癮學校,但試想孩子的孤獨,寂寞,不被人理解,父母的教育方式,焦慮,急躁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網癮復發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從我們內觀的觀點和實踐中看,孩子欠父母一個"感恩",父母欠孩子一個關懷和溝通,深思,父母應該為此內疚和道歉。孩子和父母都做內觀,根本上的癥結就會被找到。

  我不知道陶然醫生,他們如何治療網癮,但根據最新的《國際疾病分類標準》,陶醫生團隊的對網癮的診斷意見已被列入這個公認的標準中,被認為是"今後需要加強關注和研究的領域",這本身就是一個大的進步,又據2009年《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中稱,全國有2400萬網癮人數,其中23%是初中生,21%是失業失學者,20.9%是職業高中學生,事業單位9%,高中學生10%,足可以看到,網癮這種行為障礙對我國青少年負性的影響有多麼大,作為心理衛生工作者,是我們責無旁貸的義務,全力進行幹預,在所有的網癮學校中開展內觀,並且對孩子們的家長進行內觀指導,從根本上解決網癮的問題。也不排除在網絡快速發展的年代裡,解決了病態行為後把對網絡的興趣發展轉化為一個終身職業的可能性,多開設一些電子網絡有關的中專,大專(包括非學歷教育,以減輕這些年輕人的壓力)。

fashion.sohu.com true 搜狐 http://fashion.sohu.com/20161013/n470170346.shtml report 3153  作者:郄鳳卿,天津醫科大學名譽教授,日本浜松醫科大學客座研究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內觀學組副主委,北京森田普濟醫學研究院院長,中康中西醫結合醫院名譽院

");}

相關焦點

  • 郄鳳卿內觀筆記之五:內觀療法非適應症有哪些
    作者:郄鳳卿,天津醫科大學名譽教授,日本浜松醫科大學客座研究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內觀學組副主委,北京森田普濟醫學研究院院長,中康中西醫結合醫院名譽院長。  內觀療法既然有適應症,就應該有非適應症,也就是什麼樣的人能做,什麼樣的人不能做。  我印象深刻的是2004年岡山內觀大會上,北海道的某醫院報導了用內觀療法治療精神分裂症,據說有良好的療效。發言後對他的提問持續了四十分鐘之久,沒有按時間散會。
  • 王祖承:內觀療法進入中國的18個程序
    第五個程序:請日本內觀療法專家來介紹內觀療法並訪問日本內觀療法創始人吉本伊信之家最早,在1992年的「中國華東地區第七屆精神醫學大會」上,特地聯繫上日本內觀療法事務局局長真榮城輝明和以後的日本內觀療法學會理事長巽信夫二位。
  • 郄鳳卿受聘天津醫科大學名譽教授 暢談內觀療法
    2016年4月16日,郄鳳卿博士受聘天津醫科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名譽教授,並發表演講,暢談內觀療法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結合,以下為精彩的演講內容:  今天天津醫科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天津市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今晚傳媒集團、天津市傳統文化產業協會、北京中康醫院、北京兩廣中醫院的領導和科研骨幹們齊聚一堂
  • 郄鳳卿博士內觀筆記之七:內觀是一種心身修煉
    作者:郄鳳卿,天津醫科大學名譽教授,日本浜松醫科大學客座研究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內觀學組副主委,北京森田普濟醫學研究院院長,中康中西醫結合醫院名譽院長。但在日本的書中卻解釋為"不要以為別人不知道你沒有對天反思,在你疏忽之處會露出不敬", 因為這個解釋是進行的整個段落上的解釋,整個段落是講反思的,這樣我才有從另一個文化中領悟到老子思想的內容的精神實質。
  • 郄鳳卿:學會道歉—心靈之樹可以常綠
    作者:郄鳳卿,天津醫科大學名譽教授,日本浜松醫科大學客座研究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內觀學組副主委,北京森田普濟醫學研究院院長,中康中西醫結合醫院名譽院長。  今年是我在東京從事異文化研究的第六個年頭,研究的同時也做些心理諮詢和治療。對象大部分是華人女性,嫁到日本的居多,心理障礙原因當然是:文化衝突。  總結一下,這些文化衝突所導致的家庭不和,長期病苦,竟然和一件「小事」有關——不會道歉,不願道歉。
  • 強烈的求治動機才是內觀療法有效的因素
    內觀的主題之三是「自己給對方添的麻煩」。通過該主題的思考,內觀者會發現自己無意之中,已經給別人(外界)增添了很多的麻煩。(1)給父母添的麻煩通過對父母的內觀,內觀者會重溫童年的幸福時光,重溫父母的養育之恩,會發現父母給予自己的愛是無以為報的。
  • 郄鳳卿內觀筆記之四:內觀與人生學、人生科學
    作者:郄鳳卿,天津醫科大學名譽教授,日本浜松醫科大學客座研究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內觀學組副主委,北京森田普濟醫學研究院院長,中康中西醫結合醫院名譽院長。在人生四大思想原則之下,又列出了若干四字格言之分題並附解說文,均來自中國的四書五經,富有人生哲理,可以說有啟迪,豐潤人生之功效,簡介如下:壯士不已篇先憂後樂 合縱連橫 攻心為上 應對辭令寬猛相濟 婦人之仁 和而不同 經世濟民來之以德 不言之言 吳下阿蒙 玩物喪志樂天知命篇
  • 怎樣治療孩子的網癮?
    那麼什麼樣的家庭容易讓孩子有網癮呢?家長有哪些行為習慣讓孩子更容易有網癮呢?下面我們簡單地說一下,以下六種類型的父母容易讓孩子有網癮。五、嘮叨型父母有些父母,對孩子嘮嘮叨叨,有時挖苦諷刺,有時打擊辱罵,這些語言暴力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只好在遊戲當中尋找存在感,於是孩子的網癮就形成了。
  • 揭秘學員在戒網癮學校「地獄之行」 治療管理亟待規範
    他用了「地獄之行」「非人性」「喪心病狂」等批判性極強的詞語來形容那段經歷,似乎再多語言都無法表達他心中的厭惡和憎恨。「每天上課都是一種折磨,必須以標準軍姿坐在教室裡,只坐在椅子的三分之一處,不能動不能晃,不能不記筆記,要求把筆記本放在腿上,只用一隻右手記,最難受的是老師總拖堂。」小張說。「如果堅持不住怎麼辦?」「那樣老師會給名字『加圈』,超過『圈數』又會被帶走接受『認知行為治療』,也就是用『多頻脈衝治療儀』電療。」實際上,社會上對這個網戒中心的爭議並不少。
  • 網癮治療不能簡單粗暴 家庭治療效果顯著
    「家庭治療」網癮成果顯著以上兩個案例均由同一個機構主導,即北師大國家重點實驗室網絡使用行為研究與幹預中心。近兩年,媒體頻頻曝光非法網癮治療中心,打著治療網癮的牌子,對青少年造成了嚴重的身心傷害。為了探尋開展「家庭治療」相關課程治療青少年沉迷網絡的北師大國家重點實驗室網絡使用行為研究與幹預中心有什麼不同,人民網記者走進位於北師大英東樓的網絡使用行為研究與幹預中心,獨家採訪了該中心主任方曉義教授。方曉義教授告訴人民網記者,北師大國家重點實驗室網絡使用行為研究與幹預中心主要採用「家庭治療」的方式治療青少年的網癮,成功將諮詢室的效果帶回現實。什麼是「家庭治療」?
  • 防治孩子網癮,也要給「電擊治療」當頭一擊
    可以說,孩子陷入網癮,首先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味怪孩子自控能力差、抵制不住網絡誘惑,於情於理都講不通。畢竟是孩子,心智尚不成熟,三觀也未確立,家長如不能正確教育、及時引導,擺脫不了監護人職責缺失的嫌疑。孩子有了網癮,家長擔憂,一著急就亂投醫,常常將孩子送入治療網癮的機構。此類機構,常用的方法就是電擊等暴力治療。
  • 十年前,她把自己送進了「網癮治療中心」
    柴靜的《網癮之戒》成了曉萌生活的轉折點,該檔節目披露了「楊永信」和「臨沂市網絡成癮戒治中心」的斑斑劣跡,但對她來講,內心卻一下子被點燃了。「現在說起來可笑之極,但當時覺得自己應該適合這種治療,無論是電療啊,還是關禁閉什麼的。」10 年之後,曉萌這樣描述自己的治療初衷:「這大概和我中學的經歷有關係, 就是覺得應該有用。」
  • 裴玉林自述:一個藝術創作者從「網癮治療」裡看到了什麼
    「網癮治療」是一件嚴肅而複雜的事。在不同人眼裡,它有著不同的面貌。從臨沂四院、「戰網魔」、《網癮戰爭》,到千裡出逃、揭露曝光、口誅筆伐,它是特效藥,也是集中營;是一部分家庭的救主,也是一大批孩子的地獄;是一些人榮譽獎章上剝落的金漆,也是另一些人慾除之而後快的噩夢。裴玉林的想法與他們都不一樣。
  • 中國戒網癮第一人:以6小時為網癮標準不妥
    陶宏開11月8日,由北京軍區總醫院成癮醫學科陶然主任制訂的《網絡成癮診斷治療標準》通過了國內外醫學專家的論證,網絡成癮被正式納入精神病診斷範疇。而陶然則認為,作為素質教育者不是業內人士不是疾病專家,更不是精神疾病專家,是不能治療疾病的。昨日,記者連線了陶然主任、陶宏開教授,同時請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醫院劉小林教授等專家發表了觀點。
  • 幫孩子戒網癮需綜合治療 家長應首先恢復管理權
    團隊治療 讓孩子學會溝通  北京軍區總醫院成癮醫學中心主任陶然認為,要戒除網癮需要進行家庭、團隊和個人相結合的綜合治療,這是一個較為複雜的過程。  簡單來說,對網癮較為嚴重的孩子來說,首先應該進行團隊治療,因為很多孩子沉迷於網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現實世界當中缺乏好的夥伴,而團隊治療能夠給孩子們好的夥伴,讓他們重新學會溝通,並且能夠將自己的一些想法向自己的夥伴傾訴出來。很多時候,同齡人是比父母更容易接受的人。
  • 網癮帶來的傷害
    本月1日,臨沂網戒中心做了一份調查,160多位在該中心接受治療的青少年以及在這裡陪護的200多位家長寫出了他們的真實想法。  8月1日,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在山東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網癮戒治中心(以下稱「臨沂網戒中心」)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160多位在該中心接受治療的青少年以及在這裡陪護的200多位家長寫出了他們的真實想法,這也是國內首次針對網癮青少年進行的集中調查。
  • 26歲青年8年戒不斷網癮 專家:戒網癮需持續
    現階段治療手段以心理輔導為主  近段時間,所謂的「網癮治療訓練營」意外不斷,一些「訓練營」採取虐打、體罰等手段「治療」網癮,甚至還出現了所謂的電擊療法。  據介紹,佛山市第三人民醫院現階段對網癮的治療主要採取心理輔導為主,藥物為輔的治療手段。「藥物是用於控制因為網癮而引發的焦慮、煩躁等症狀,這些藥可以在短時間內,讓網癮症狀較重的患者儘快恢復良好習慣,但藥物都是在醫生嚴密的監督之下使用。」趙醫師表示,在當天接收的網癮患者中,有20%—30%需要藥物輔助。
  • 「電競勸退」興起背後,是「網癮少年」家長的無奈與押注
    在廣州天河經營一家電競培訓機構的張瓊(化名)告訴懂懂筆記,所謂「電競勸退」戒網,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利用網癮青少年沉迷網路遊戲,希望成為職業電競選手的想法,以「電競培訓」為名對其進行「魔鬼式」職業訓練,令其知難而退,從而戒斷網癮。事實上,職業電競選手的真實訓練相當枯燥和嚴苛,為了與隊友打配合,培養團隊默契,職業電競選手每天都需進行長達十小時以上的訓練,過程可謂艱苦無趣。
  • 向網癮說不:聚焦青少年網癮成因.現狀及防治措施(組圖)
    隨著電腦網路的普及,青少年網癮問題已經逐漸成文較嚴峻的社會問題,痴迷「網遊」而釀成家庭悲劇的事件時有發生,治療網癮而導致「花季少年殞命」事件震驚社會,但是網絡並非洪水猛獸,我們也不能因此因噎廢食,如何引導青少年正確健康的使用網絡成為當下專家們亟待解決的課題……  我國青少年上網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