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中國導演中,姜文無論是行事為人還是拍片風格都是強烈的獨樹一格。當眾多人把抗日電影題材拍得偉光正,他偏偏搞出一部無論中日軍民都貪生怕死的《鬼子來了》;當他拍出《太陽照常升起》,結果有人批評根本看不懂時,他立刻怒懟:"那你就再看一次!"
我之所以開始接觸姜文作品,主要還是在電影臺看了姜文目前在票房收益上表現最亮眼的作品《讓子彈飛》。
《讓子彈飛》的故事,發生在1920年的北洋政府時期,花錢買官當縣長的馬邦德(葛優飾演)在坐火車赴任途中,遭麻匪首領張麻子(姜文飾演)伏擊,被綁票的馬邦德為求脫身,於是慫恿張麻子前往鵝城擔任縣長撈錢,結果與鵝城中的土豪黃四郎(周潤髮飾演)展開一段爾虞我詐的算計衝突......
這部電影改編自四川作家馬識途的長篇小說《夜譚十記》中的《盜官記》,本來原著是一場鬧劇,但在姜文的改編下,眾多黑色幽默的橋段使本片比小說更加戲劇化,而姜文這位爺們更是賦予張麻子在原著所沒有的陽剛之氣,使該腳色的形象更為獨特及立體。
但若論本片的笑料擔當,那絕對是在夾縫中求生存還不忘撈好處揩油的葛優,尤其他那句:"帶著老婆出了城,吃著火鍋唱著歌.....突然就被麻匪給劫了!"絕對是最能代表本片荒誕基調的臺詞。
本來我覺得這就是部超級有梗的電影,但沒想到現實比生活更離奇,在民國初年的北洋政府時期,還真的出現過一場火車搶劫案,而且這起案件甚至鬧出國際糾紛,主謀者還一度成為民族英雄?這聽起來很神扯的真實案件就是孫美瑤臨城劫車案。
01案發經過
1923年的5月6日,一輛特快列車從上海浦口開往天津。這輛火車全體都用鋼鐵打造,由於外表塗上藍色油漆所以又被稱為"藍鋼皮",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火車。由於火車品質好,當天有許多達官貴人都選擇乘坐,這其中就包含:美國總務司、法國公使館的辦事人員,以及一些外國記者。
當火車開到山東省時,卻突然出軌!原來有1000多名土匪事先埋伏並破壞鐵軌,等到火車停駛,土匪們一擁而上,很快綁票了100多名人質。
被綁架的旅客中有一位上海《密勒氏評論報》主編:鮑威爾,他後來回憶劫車過程:"我們的火車車速不足每小時10英裡,我留意時已是凌晨3點20分。我將頭探出窗外,環顧那伸向山東茫茫群山中的窄長山谷,並未發現有什麼車站。突然,響起一聲手槍聲,繼而又傳來一串射擊聲……曠野裡似乎布滿著帶槍的男子,他們一邊胡亂地放槍一邊朝火車奔來。"
同樣也是綁票之一的《申報》記者:康通一,也記錄下劫車案的經過:
"因為我會洋文,所以充當搶匪與洋人之間的翻譯,這當中有一位洋女人及中國胖子體力衰弱難以前行,但仍被強拉著前進。過程中,搶匪會給我們些食物,但數量稀少,我連一口都沒搶到,最終搶匪把我們帶到一座山上監禁......"
這些綁票被帶到的山,是山東省的抱犢崮,此山上大約有兩英畝的盆地可供耕種,但山腰十分狹小,人在通行時都需要緊抓木樁或攀石才能通行,當地傳說,早期在此開墾的先民會把山下的小牛抱上山去飼養,因此有"抱犢"之名,也因為此處能生產糧食提供少數人自給自足,加上險峻的天然地勢,就成為亂世中土匪們的大本營。
土匪很快向綁票們公布他們要求的贖金:
三等車廂2000大洋、二等車廂10000大洋、頭等車廂30000大洋,至于洋人則一律算50000大洋。
要知道,當時1塊大洋就可以在北京城吃羊肉火鍋吃到飽,所以按購買力計算,這個贖金可是當時的巨款。
劫車案的消息隨著綁匪釋放4位洋人婦女兒傳遍各界,收到消息的北洋政府尤其感到壓力山大,因為煩的,因為被綁架的成員可是有外國官員,弄不好就要引發國際糾紛,所以北洋政府迅速展開調查,並很快查出策畫這起綁架案的主謀乃是山東馬賊─孫美瑤。
02孫美瑤的來歷
山東馬賊孫美瑤,早年卻是個富二代,但在亂世中,他的有錢老爸卻被貪官誣陷而慘遭斬首,家產也旋即被充公,孫美瑤於是跟哥哥逃到山中,開始招募手下變成馬賊首領。
後來官府大力鎮壓山東省治安,先是擊斃孫美瑤的哥哥,後來還逐漸圍困孫美瑤的土匪部隊。眼看大勢不妙,孫美瑤於是接受族叔─孫桂枝的建議,索性綁架藍鋼皮火車上的重要人士逼使政府退兵。
由於列強要求北洋政府為避免傷害到人質,所以務必和平解決,政府很快就動員頗具分量的官員開始和孫美瑤談判,兒孫美瑤也立刻開出三個條件:
一、命令剿匪官軍解除包圍圈撤離。二、收編匪軍為一旅,並以孫美瑤為旅長。三、補充軍火。從以上條件來看,很明顯孫美瑤的目的就是要趁機漂白,畢竟土匪的日子實在不好混。而北洋政府也儘可能答應談判條件,眼看接下來等到人質釋放,事件就可以平安落幕,卻沒想到.......孫美瑤變卦了!
03哭笑不得的談判過程
原來孫美瑤看到政府答應得太爽快,突然後悔自己開出的價碼太便宜,於是決定坐地起價。他後來將條件改成:
一、改編匪軍為兩師,其中一師以孫美瑤為師長。二、劃滕縣、鄒縣、嶧縣為他們的勢力範圍,政府軍需撤出百裡外。三、蘇、魯、豫、皖四省的土匪,政府也須一律收編成官軍。四、以上條件須附有列強的保證。我們來比對一下兩次談判條件到底差多少。
首先第一條,本來孫美瑤要求政府軍給他們一個"旅"級番號,由於北洋時期軍制非常混亂且各地不一,所以一旅的確切人數無法認定。不過從一個師大概是10000人,而一個師大約是2到3個旅組成,那旅的人數大約可到5000人 。
孫美瑤的團隊人數大約是3000,所以要求成為一旅不算過分。但現在卻變成要擴編成兩個師也就是20000多人?這不等於變相逼政府要擴充土匪人數?
然後第二條,讓孫美瑤擁有獨立地盤。且不說哪位軍閥願意平白損失地盤,孫美瑤一夥本來已經被逼入山中,眼看接下來就是要團滅,結果現在竟然有臉要求戰果?簡直莫名其妙!
再看第三條,要讓四個省份的土匪都漂白......沒有任何一個政府會光明正大地接受這種主意吧!
氣炸的北洋政府於是決定改撫為剿,放出話要強攻孫美瑤的根據地。
但這個宣言立刻引發列強震動,原因還是前面說的:怕洋人人質被撕票。於是各國再次嚴厲警告北洋政府不得使用武力,日本政府甚至還派了四艘驅逐艦,讓水兵登陸天津港以示抗議。不過搞笑的是……其實這起綁架案中沒有日本人質。
北洋政府只好跟列強表示:"我們宣布剿匪不過是表面的恐嚇,實際上只是要恫嚇匪方放棄過苛的條件。"
而政府的恫嚇其實也真的達到效果,畢竟我前面提到孫美瑤一夥其實本來已經要被團滅,好不容易逼政府上談判桌,又怎麼能讓脫身的機會溜走。
眼看自己坐地起價卻讓談判破裂,孫美瑤趕緊派人下山傳遞新條件,不過為避免自家兄弟下山後被政府捕殺或是趁機獨自逃生,所以孫美瑤在外國人質中找了一位在一戰時曾得過勇士勳章的法國人裴雨松,讓他宣誓保證回山後,派他攜帶新條件下山跟政府接洽。
但讓孫美瑤傻眼的是......裴雨松一下山就自保性命的落跑了!氣得孫美瑤大罵:"還以為洋人講信用,原來也一個德性!還什麼勇士咧!"
氣歸氣,困境還是需要解決,於是孫美瑤又派一位洋人鮑威爾宣誓下山,並派兩名土匪相隨,再次傳遞新的談判條件,其內容為:
一、發給匪軍六個月的軍餉二、收編匪軍1萬人三、讓土匪部分內部成員的老上司軍閥張敬堯,成為新的山東督軍。政府拒絕土匪的新條件,還命令政府軍加強合圍,並派飛機繞山投下傳單。這一頓操作讓土匪更加惶恐,趕緊又提出兩個新條件:
一、政府軍解圍撤退二、收編以二旅為限。政府沒有回應土匪,反而提出:
一、先釋放2/3的洋人人質二、如要收編匪軍,只會收擁有槍枝者孫美瑤等人為了表達善意,釋放了3位洋人人質,這其中包含身體狀況最差的斯密士。
眼看土匪態度已經鬆動,政府覺得是時候恢復談判了,但此時一個問題出現......誰願意進入匪區談判呢?
先說孫美瑤他們是無論如何都不願意走出來談判,因為在此以前,政府軍已經有多次藉由談判誘殺土匪的紀錄。而政府官員自然也不相信土匪的誠信,所以沒人敢冒險擔任使者。不過洋人可不管華人間的疙疙瘩瘩,一再要求北洋政府儘速解決劫案,於是三方都陷入了尷尬的困境。
04關鍵人物登場
就在談判陷入困局之際,有一人決定承擔談判重任,那就是江蘇省官員,徐海鎮守使陳調元。
陳調元首先請政府軍保持戒備,為自己提供武力上的支持,隨即進入抱犢崮與土匪談判。而且陳調元很明白"禮多人不怪"的道理,剛一入山就先贈送土匪2000套軍服以及一些糧食去接濟匪區民眾,這讓孫美瑤等人一開始就對陳調元頗具好感。
之後雙方在酒席間談判時,陳調元看到孫美瑤兩眼有些紅腫,便問:"孫兄弟是否病了?"孫美瑤回答:"山上事情多,這幾天熬夜處理,所以眼睛幹。"結果陳調元立刻掏出一副墨鏡來送給他,還說:"帶上吧,這樣會好一些。老弟!你是一寨之主,應該格外保重!"這下孫美瑤更覺得陳調元親切。
甚至陳調元還命令隨行人員交出槍械,並大聲表示:"這裡有孫兄弟的人保護,有什麼信不過的?"這下就連基層土匪都對這位政府官員刮目相看,紛紛表示: "這官員有膽識!"
在陳調元的一陣操作下,孫美瑤於6月2日隨陳調元下山,並籤訂好協議。並在6月12日釋放最後一批洋人人質,這場歷時37天的劫車案終於宣告落幕。而孫美瑤等人被改編為山東新編第十一旅,完成了漂白願景。
05最後的結局
雖然政府的確有守信用,將土匪收編為正規軍,但想也知道,政府怎麼會喜歡這種鬧出國際糾紛的漂白份子,何況孫美瑤還多次對政府的命令陽奉陰違,所以當時不同派系的北洋軍閥都想解決這個麻煩。
就在火車劫案的同年12月,孫美瑤被誘騙到中興煤礦公司,然後被就地斬首,死時才26歲。
但搞笑的是,因為孫美瑤綁架過外國人,竟有人認為他為中國人出了一口氣,所以後來曹錕要賄選總統時,還有國會議員投票給孫美瑤表示抗議,真是達成了"死後留名"的境界。
說完了這個故事,我突然覺得孫美瑤的故事跟"讓子彈飛"很像。好像在這當中充滿寓意,但好像又只是一場再單純不過綁票鬧劇。
可這場案件就非常能代表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國處境,地方派系林立、外國勢力幹涉,在表面上逐漸進步的同時,內裡卻又有舊時代的遺留。
姜文導演在《讓子彈飛》後,還導演了《一步之遙》、《邪不壓正》等民國時代題材,合稱為"北洋三部曲"。票房表現上,《讓子彈飛》讓人驚豔、《一步之遙》讓人傻眼、《邪不壓正》在兩極間充滿討論。
就我的解讀,我國現代史本來就充滿光怪陸離的狀況,但無論是好是壞、大眾是喜歡或是厭惡,都無法否認這些過去形塑了現在,咱們後人能做的,或許就是在過往中發掘出屬於特定於自己的價值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