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最近學珠心算,現在已經可以進行3位數以內的加減法」,我朋友滿臉自豪地說,聽到這話,我注意到愛人以及其他人的臉上充滿了尷尬表情,大家似乎有點語塞,不知道該說什麼。回家的路上,愛人跟我說:你看人家的孩子,6歲就具備這種技能了,你再看我們孩子,到現在連1到10都數不清楚,我們也得去報幾個興趣班,不然真的被人家比下去......聽到愛人的打算,我的內心是無奈的,我理解愛人的心思,她從小就是學霸,可孩子的「不成器」讓她非常焦慮。
我相信,跟我愛人有同樣焦慮的父母不在少數。大部分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想方設法為孩子報各種班,有的家長連周末都不讓孩子休息,除了學業上的輔導,孩子們還得參加各種興趣班、培訓班,想想我們小時候,再看看現在的孩子,真心為他們感到難過。
我有一個同學,他大學畢業後,一直在教育機構,到今天已經做了10年,他告訴我:培訓機構的水非常深,對家長而言,稍不注意就會踩坑,他爆料說,很多機構賣的不是課程,而是父母的焦慮,他們會想方設法擴大問題的嚴重性,他們經常這樣宣傳:「再不學就晚了,學什麼什麼,可以培養孩子什麼什麼,幾歲的孩子一定要學什麼什麼」。
後來,我問他:「那你覺得孩子們應該報哪些興趣班」?
同學告訴我:報什麼興趣班,需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不能一概而論,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哪些興趣班千萬不要報。他總結為「三不要」:
不要報孩子沒興趣的
既然是興趣班,那首先得孩子感興趣,如果家長非要按照自己意願,強壓著孩子去學習,那學不好是小事,破壞了孩子的求知慾,那才真的是得不償失。
我表妹為了培養兒子的藝術細胞,幫孩子報了一個畫畫班,本以為小孩子天生就喜歡畫畫,沒想到熊孩子一點興趣都沒,上課走神不說,老師布置的作業通常都是鬼畫符,為此,孩子挨了不少責罵,後來,表妹又想送兒子去學鋼琴,結果孩子死活不去,非說自己笨,根本不是這塊料。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報班如果不基於興趣,那麼一來,孩子不願投入,二來,浪費家長的時間和金錢,到最後,興趣倒是沒培養好,厭學情緒卻被激發出來了。
有的家長說,興趣不是可以慢慢培養嘛,反正報了再說,也許慢慢就產生興趣了,這話是沒錯,可主動的追求與被動的引導,效果上差很多,因此如果孩子沒興趣,千萬不要硬來。
不要報超綱,超前,不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興趣班
有一個心理學的實驗,這個實驗是格塞爾的同卵雙生子爬梯實驗。他是這樣做的:
A練習爬樓梯8個星期,B在前面的6個星期沒有任何訓練,從第七周開始2個星期的爬樓梯訓練,最終發現,B的成績比A還要好,最關鍵的是,A從此對爬樓梯一點興趣都沒了,可B愛上了爬樓梯,而且樂此不疲。這個實驗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遺傳素質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條件,教育,不能超越人生理成熟的基礎;第二、過早地強化學習會抹殺人學習的興趣。
在工作中,我經常接到小學二三年級家長的諮詢,他們說孩子一二年級的時候成績很好,可不知道為什麼,到了新學期一下子就不行了。
根據我的統計,但凡孩子上的是私立幼兒園,或者在幼兒園階段學的東西很多,那麼這些孩子通常在二三年級出問題,因為一年級的時候,他們可以吃老本,就算上課不認真聽,作業不好好寫,可成績總能讓父母滿意。
可是,因為之前上課習慣,學習習慣沒養好,所以,當到了二三年級,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這些孩子一下子就無法適應了,因此,早晚是要出問題的。
再回到主題,很多機構為了賺錢,根本不考慮客戶的實際年齡,比如五六歲的孩子就直接培訓邏輯思考能力,要知道這個能力是由大腦生理機能決定的,正常要到青春期快結束的時候才發育完整,你現在就去訓練是不是有點操之過急,是不是有可能出現實驗中A孩子的情況。
當然,還有一些機構,特別喜歡賣「概念」,比如什麼財商逆商,抗挫力執行力啥的,這玩意實在太虛,咱實打實的,讓孩子學個唱歌跳舞,再不行加個籃球羽毛球啥的,我覺得這就夠啦,搞那麼些有的沒的幹什麼,這不是欺負我們沒文化嘛。
所以說,報興趣班還是要基於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規律,千萬不要報超綱,超前的課程,壞處遠遠大於好處。
不報名「開課不滿5年,老師工齡不滿3年的興趣班」
這一點我從沒想過,但據我同學說,根據他的經驗,這一點至關重要!它直接決定孩子學習的成效。
一個成熟的興趣班,至少要開課5年以上,能達到這個標準,說明課程有一定的價值,能夠被廣大家長認可,最關鍵的是,它符合孩子的普遍興趣點,課程內容的配置更科學,更合理。一個優秀的老師至少需要三年以上的經驗,只有達到這個標準,老師的教學質量才能有保障,我同學說,市面上,很多興趣班的老師都是臨時的,只需要簡單的培訓,就直接上崗了,那你可想而知,孩子跟著這樣的老師能有啥好的成效。
關於這一點,我是這麼認為的,孩子的成長是條單行道,時間過了就真的過了,既然選擇報班,那我們為何不選擇一個久經市場驗證,且師資有保障的興趣班,畢竟時間和金錢都屬於有限資源。而且,你願意把孩子交給一個不靠譜的興趣班麼,人家是為了賺錢,咱是為了讓孩子學到東西,物有所值才是關鍵。
小結:關於報名興趣班的「三不要」:1、不要報孩子沒興趣的興趣班2、不要報超綱,超前,不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興趣班3、不要報「開課不滿5年,老師工齡不滿3年的興趣班」
說完了報班的「三不要」,那我們究竟應該如何選擇興趣班,我認為,除了避免以上「三不要」中的坑,我們可以按照以下四點去做,我稱之為「四要」:
一、家長要有心理準備
孩子畢竟是孩子,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可能興致高漲,但隨著課程的深入,他們很有可能失去興趣,這其實很正常,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會在不同的領域嘗試、探索,有可能堅持,也有可能放棄,這跟環境中的人和事有關,也跟自身認知的提升有關。
360的創始人周鴻禕,從小調皮搗蛋,先是對集郵感興趣,後來又對改裝收音機感興趣,再後來又對閱讀感興趣,最後才對計算機感興趣,在創立360前,周鴻禕幹過銷售,做過程式設計師,研究過硬體,最後才找到跟網絡安全相關的領域。
作為父母的我們,要有這種心理準備,實際上,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去切換領域,支持他們去探索,因為只有不停地嘗試,他們才更有可能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
同時,我們可以對環境進行適度的優化,我聽過一個故事,說一個媽媽送孩子去打桌球,在報名前,媽媽偷偷跟教練講:「第一節課,你玩命欣賞我的孩子,告訴孩子,你很有天賦」,沒想到孩子從此愛上了桌球,只要有時間,孩子就約這個教練對打。
所以說,對孩子報名興趣班這件事兒,我們既要有心理準備,也要對環境進行相應的幹預。
二、接送要方便
孩子的成長對父母很重要,但孩子只是父母生活的一部分,絕非全部!父母有工作、有興趣愛好、有休閒娛樂活動,我們需要成長,也需要放鬆,所以報名興趣班的時候,儘可能選擇離家近的,操作方便的,這樣,接送孩子的成本會大幅度降低。
這一點看似不重要,但它起到的效果卻不小,試想,如果我們接送的時間太頻繁,距離太長,那麼很容易影響我們一天的心情,這不利於親子相處,也不利於父母的身心健康。
三、課程要有社交屬性
「孩子是在玩耍中學習成長」,關於這一點無須贅述,大量的科學研究已經證實,「玩」才是最好的學,如果孩子在興趣班裡「玩」的開心,那麼他自然會更願意上課。
這裡的「玩」不是貪玩,它說的是玩伴,指的是,這個興趣班最好是大班,有很多的同學,孩子在這裡能夠跟同學相互交流,相互玩耍。
千萬別小看這個社交屬性,很多時候,孩子為了自己的「江湖地位」,很容易在學業上你追我趕,虛榮心未必是壞事,所以,同樣的興趣班,我們要找有社交屬性的。
我小時候有學過書法,班上有20幾位同學,每次自修的時候,班上同學都在互相較量,看誰寫的更工整,有時候寫歪一個字,會立刻撕掉這張紙重寫,就怕別人笑話自己。
四、要有試聽課
現在很多機構都有試聽課,為的是讓孩子感受一下上課的氛圍,可是,我認為,試聽課至少要三節,而且要分不同的時段。
有時候,孩子只是出於新鮮,以為自己很喜歡,其實過了那股勁,他未必真的願意投入,因此,先安排孩子上一節試聽課,如果孩子喜歡,那麼我們先別著急,先回家,過幾天問問孩子是否願意報名,如果孩子還覺得想去,那麼我們再帶孩子去試聽,但這次依然不要報名,再回家,再問孩子,再視聽,反覆幾次後,如果感覺孩子是真心喜歡,那麼再報名也不遲。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要覺得麻煩,也不要覺得不好意思,機構根本不會反感,對他們來說,多收一個學生就是白賺,所以我們千萬要淡定,實在不行,多找幾家機構就是了。
小結:關於報名興趣班的「四要」1、家長要有心理準備;2、接送要方便;3、課程要有社交屬性;4、要有試聽課除此之外我們要儘可能避免報班的「三不要」,以孩子真實的興趣作為最基本的參考因素。
說完了報名興趣班的「三不要」和「四要」,我有一些思考,僅供參考,之前看過一些關於未來的書,比如《不會被機器替代的人》、《未來簡史》、《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全新思維:決勝未來的6大能力》等等,這些書對未來做了很理性的預測,其中包括未來最需要什麼樣的人,我匯總如下:
會故事的人有同理心的人善於團隊協作的人我認為以上三點很有道理,一個善於團隊協作,有同理心的人一定會受到他人的喜歡,而一個會講故事,愛講故事的人更容易影響他人,那麼同時具備這三種技能的人,我相信他很有能量,也很有價值。
如果你對我的觀點感興趣,可以試著去閱讀,我相信會給你很多的啟發,如果你認可我的觀點,那麼我們在選擇興趣班的時候,是否可以參照這三個標準,興許無意間你就幫孩子奠定了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我憑藉好奇心和直覺所做的那些事兒,有許多後來被證明是無價之寶!」
這句話是賈伯斯說的,他告訴我們,孩子只有真正熱愛一件事,真正願意投入,那麼他所能取得的成就是你無法想像的,所以,激發內心好奇,保留真實興趣,是父母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