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陳曉麗/文 唐韜/圖
小武決定走了。
從國貿A座20樓的落地窗望出去,是正在建地鐵線的花園路,以及堵得一塌糊塗的車水馬龍。
2009年,他將阿布阿布咖啡館開進了國貿寫字樓,成為鄭州第一批「樓咖」引領者。這棟樓裡,高峰期時曾有20多家咖啡館並存,如今正常運轉的沒幾家,能賺錢的屈指可數。
小武為何要選擇撤離?鄭州目前寫字樓咖啡館的生存狀況如何?
【一個「傷心的決定」】
國貿第一家「樓咖」
決定離開寫字樓
「我不得不宣布一個傷心的決定。」
3月21日,小武在阿布阿布咖啡館的微信公眾帳號發布了一條消息,宣布咖啡館告別國貿中心A座2003室,自3月28日起暫停營業。
阿布阿布成立於2009年,當時「樓咖」尚未興起,如今咖啡館扎堆的國貿A座,當時也鮮少有「樓中店」。
作為第一家開進國貿的咖啡館,小武堅持了6年,6年間,他看了不少樓上樓下咖啡館的生生死死。
其實在2014年,小武就想過要搬家,一方面是水漲船高的房租壓力,另一方面是自己的定位和「樓咖」越來越遠。
3月26日,阿布阿布「畢業大趴」結束,店裡面堆起來打包的箱子,店員開始拆卸咖啡機,小武也安排好了關店之後四處走走的行程。
「我追求產品,而『樓咖』制勝的關鍵是環境和服務。」小武說,隨著街邊店越來越多,「樓咖」的地域優勢不明顯,另外一方面,和一線城市相比,鄭州白領的消費能力並不強。
「今天的離去不是逃離,我會選擇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重新開始。」小武說,再次創業他還會開咖啡館,但是不會選擇「樓咖」,而會開臨街店,他希望讓更多人喝到專業的咖啡。
然而,臨街店的競爭更為激烈,「我開臨街店,是帶著幾千顧客、帶著『光環』去的,不是跟他們『貼身肉搏』,我不擔心。」
【一個無奈的狀態】
高峰期時開了20多家
「真正賺錢的也就三四家」
開在阿布阿布樓下的寬咖啡,是國貿A座裡面少數能堅持到3年的咖啡館。
和小武一樣,寬咖啡的老闆郭中傑,也在這幾年裡看過不少轉讓或者關門的店。
「高峰期的時候,這一棟樓裡面,咖啡館開了有20多家,現在能正常運轉的沒幾家。」郭中傑說。目前,他轉戰北京,開起一家臨街咖啡館,精力往鄭州這家店放得少了些,店裡的生意也下降了不少,「除了剛開店那半年是虧損,從2013年到2015年,中間一直是盈利的,但是從去年9月份開始,店裡生意開始下降了。」
在國貿A座的樓裡走一圈,能看到大象去旅行、好久不見咖啡館、寬咖啡館、醉·貓咖啡等諸多寫字樓咖啡館。
其中,20樓的阿布阿布掛出了停業通知,21樓也有一家掛出了轉讓的招牌。
仔細數數,在樓下的水牌上能看到的咖啡館名字,不超過十個。
「這中間有已經走了,還沒來得及撤掉水牌的,也有新開的還沒來得及掛上去的。」小武說,有些店開了不到一年就轉讓三四次。
阿布阿布樓上的醉·貓咖啡,從2013年一直開到了現在,和小武一樣,開店的也是一對夫妻。
「現在樓裡面正常運轉的咖啡館沒幾家,好多時開時不開的,這些年算下來,真正賺錢的也就三四家。」醉·貓咖啡店的老闆張先生說。
【一個現實的壓力】
咖啡館販賣的不是夢想
而是生活和生意
提到咖啡館的盈利問題,張先生說自己沒太算過。不過,三年下來倒是沒賠。和郭中傑一樣,他也逐漸感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成本壓力。
「『樓咖』的顧客群體和工作人員都是年輕人,這些人流失很快。」張先生算了一筆帳,「醉·貓」頭兩年開店時,每個服務員每月1000多元的工資就夠,現在得3000多元,室內面積大概60平方米,每月房租6000多元,因為夫妻倆都有本職工作,不能常常在店裡,至少得招兩三個員工,「再加上物料成本、養貓成本,(月)成本在1.8萬元到2萬元。」如果想要收支平衡,那每個月營收至少要在2萬元。
由於追求品質,小武的咖啡館成本更高,「一臺咖啡機就要好幾萬。」
「想要賺錢,就別開咖啡館了。」在採訪中,多位「樓咖」的老闆表達了這一觀點。
然而,依然不斷有人跳進來,大多源於「開一個咖啡館」是很多文藝青年的夢想,然而咖啡館販賣的不只是夢想,更多的是瑣碎的生活。
小武回想了下,開店6年來,幾乎沒有一天是能夠端著一杯咖啡,坐在窗前什麼都不想的。
「每天都有各種瑣碎的事情壓在頭上,這是一門生意,還是要遵循市場規律,不是鬧著玩的。」有人來問小武,「我有10萬塊錢,開個咖啡館怎麼樣?」小武的回答是:「玩去吧。」
在他看來,真的想要做好這門生意,沒有30萬元就別考慮進來。
【行業洗牌】
多方衝擊 「樓咖」日子不好過
另一個「樓咖」們不得不正視的問題是,來自國際連鎖品牌及臨街咖啡店的衝擊。這幾年,鄭州的咖啡產業邁上了「高速發展」的道路,尤其是最近兩年,帶著「韓國」字眼的漫咖啡、咖啡陪你、動物園咖啡大批進駐,臨街咖啡店越來越多。
由於具有品牌優勢,少有咖啡館能與之抗衡。「以前『樓咖』是新潮,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為了方便,選擇臨街的有品牌的店鋪。」張先生分析,年輕人的體量就這麼多,被分流之後,「樓咖」的日子並不好過。
和一線城市比,鄭州白領的消費能力並不強,「不要過高地估計文藝青年的消費能力,不會常常來消費30多元一杯的咖啡。」
其實,「樓咖」大多是以各個主題立足的「獨立咖啡館」,目前,鄭州市場上的獨立咖啡館並不少。
「特色才是生存之道」
多位受訪者表示,倒下的多是「玩票的」,不管什麼時候,「樓咖」都會存在,「寫字樓越來越多,『樓咖』就會越來越多。」
但是,市場的洗牌也正在進行。
由於針對的是小眾市場,咖啡館的特色尤為重要,如「醉·貓」以貓為主題,「貓奴」們有很高忠誠度,「寬咖啡」則以活動制勝,各類單身派對,為店裡帶來不少客流。
「但是活動也有局限性,一旦活動停止,生意就受影響。」郭中傑說。
小武則認為,「樓咖」現在「越走越窄」,「寫字樓裡,環境是先天優勢,『樓咖』老闆也要轉型,產品、運營、服務都得做好,有特色才是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