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臺地園林在繼承西方古典園林的基礎上,通過豐富臺層、形成中軸、加深進深等策略構建了基礎布局,其造景元素可謂是歐洲園林發展的源頭[1]。所謂臺地園林,即主建築位於山坡地段最高處,前面沿山勢開闢多層平臺,分別配置保坎、花壇、水池、噴泉及雕像,各層臺地間以蹬道相聯繫,軸線兩旁栽植植物作為莊園與周圍環境的融合過渡。義大利臺地園是規整式與風景式相結合而以前者為主的一種園林形式
。 2 義大利臺地園形成的背景及理由 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成為臺地園形成的重要理由。義大利位於歐洲南部亞平寧半島,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境內山地和丘陵佔國土面積的80%。平原和谷地夏季悶熱,山丘白天有涼爽的海風,晚上有來自山林的冷氣流[3]。溫和的氣候與政治的安定吸引了大量貴族、主教和資本家在郊外經營別墅,由此義大利造園出現了適應山地、丘陵的布局方式。 14世紀歐洲的商業資本發展迅速,因海上交通和貿易的逐漸發展,義大利佛羅倫斯成為歐洲最先進的地方。在這種政治經濟背景下,它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和中心,而且人性的解放和科學的發展引領了歐洲美學造園進入新時代。 3 文藝復興不同時期臺地園的特徵及實例 在文藝復興的初期(起始)、中期(鼎盛)及後期(衰落),義大利臺地園相應地處在簡潔、豐富、裝飾過分三個階段。 3.1 文藝復興初期 佛羅倫斯是文藝復興發源地,人文主義者的實踐喚起人們對別墅生活的嚮往,佛羅倫斯郊外肥沃的土壤、鬱蔥的林木與豐富的水源為建造莊園提供了理想的場所。初期臺地園多建在丘陵坡地上,選址時注意周圍環境,要求有可遠眺的前景。園地順山勢闢成獨立的多臺層,無貫穿中軸線。建築位於最高層以借景園外,風格保留中世紀的痕跡。噴泉、水池常作為局部中心,並與雕塑結合,形式簡潔。綠叢植壇是常見裝飾,多設在下層臺地上。快速興建起的植物園既豐富了園林植物的種類,又加強了遊憩功能。 菲耶索勒美第奇莊園建於1458~1462年間,由建築師米開羅佐設計,坐落在阿爾諾山腰的陡坡上,視野開闊。 莊園由 臺地構成,受地勢所限上下兩層稍寬,中間層狹窄。入口設在臺地東端,進門後有小廣場,西側是半扇八角形水池,背景是樹木和綠籬組成的植壇,導向明晰。建築前庭是開敞的草地,點綴大型盆栽。西面有獨立而隱蔽的花園,當中為橢圓形水池,圍著四塊植壇。建築與花園相間布置的方式既削弱臺地的狹長感,又使建築被花園環繞,四周景色各異。下層臺地採用圖案式布置方式,便於居高臨下欣賞。莊園雖無豪華的裝飾,卻以傑出的設計手法,通過簡潔的空間布局,形成與周圍景色和諧的整體。
3.2 文藝復興中期 16世紀,羅馬繼佛羅倫斯後成為文藝復興運動的中心城市。教皇尤裡烏斯二世讓藝術師的才華充分體現在建築的宏偉壯麗和花園的豪華氣勢上。中期臺地園布局嚴謹,有明確軸線貫穿全園,以水池、雕塑及臺階、坡道加強透視效果。園中理水技巧嫻熟,注重水的光影和音響效果。植物造景上由常綠植物形成了高低不一的綠籬、綠牆及綠色劇場的天幕,迷園形狀日趨複雜,花壇、噴泉由直線變成曲線造型,令人眼花繚亂。 羅馬美第奇莊園建於1540年,因選址優良、布局精心和王宮般的府邸著稱,由建築師李畢設計,坐落在羅馬城邊的山坡上。它構圖簡潔,兩層臺地以矩形植壇為主,建築坐落在頂層露臺上,前面有草地植壇和方尖碑泉池,面對別墅的一側是樹叢,將視線引向長平臺兩端。平臺盡頭是圍牆和傘松樹叢,透過樹叢望去景色迷人。底層臺地由矩形綠叢構成,東南上方有觀景平臺,由此經一片樹林通向帕納斯山丘。莊園的造園要素簡單,但尺度很大,與建築相協調,建築掩飾了地形的起伏變化,並使視線在空間上富有變化。以傘松結合綠籬構成的植壇既有人工構圖美,又充滿自然氣息。在頂層平臺上越過底層花園的樹梢和擋牆,可欣賞300m開外花園中朦朧的樹叢,景觀上互為借景,渾然一體。 3.3 文藝復興後期 17世紀下半葉,義大利造園從 逐漸走向沒落,造園風格背襲了最初的人文主義,反映出巴洛克藝術的非理性特徵,此後與巴洛克藝術同期的法國古典主義園林登上歷史舞臺。 園林藝術出現追求新奇,表現誇張的傾向,園內充斥著繁雜的裝飾小品,建築物體量偏大,佔有統率地位。水景新穎別致,綠色雕塑的形象和植壇的花紋日益精細,同時暴露出濫用整形樹木的特點,形態不自然。花園形狀變為矩形,並在四角加上各種形式的圖案。花壇、水渠、臺階多設計成流動的曲線型,林蔭道縱橫交錯,整體用透視術造成幻覺[4]。 阿爾多布蘭迪尼莊園先由建築師波爾塔在1598年開始建造,到1603年由建築師多米尼基諾完成,水景工程由封塔納和奧利維埃裡負責。 莊園坐落在阿平寧山半山腰的小鎮上,府邸前庭視野開闊,兩側平臺上是小花園,布局十分華麗而巧妙。廚房的煙道移至平臺兩側,成為裝飾性小塔樓,與府邸融為一體。由於具備山林和鄉村環境中莊園重要的標識性作用,府邸建造在山坡上,充分利用了環境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