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汽車設計,別克是個無法迴避的品牌。別克,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式情懷。能夠擁有一輛代表實力和身份的別克汽車,或許是生活在上個世紀的人們魂牽夢繞的畢生追求;能夠駕駛別克新款敞篷車,載著心愛的姑娘沿著海岸線一路開到末路狂花,則是另一個時代每個小夥子的終極夢想。世界最著名的別克收藏家、珠寶商尼古拉•寶格麗先生(Mr. Nicola Bulgari)認為,藝術的展現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不論是汽車還是珠寶,但追根溯源後,其內涵的意蘊卻往往如出一轍——對於品質和設計的追求。
事實上,在別克110年歷史長河中,設計始終是產品的重要考量因素,深深融入到品牌的基因中,並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演進。如今,別克在中國穿越於大街小巷,依然是時尚的表率、氣度的引領、品質的典範。正如全新君越(參數|詢價)所帶給人的悸動與夢想,別克的設計也在對經典的傳承中得到新的升華。從全新君越追溯別克設計的經典足跡,一幅穿越時空的瑰麗畫卷會在面前徐徐鋪展。即使點滴擷英,眾多「先賢」也會鮮活再現,向你講述設計理念的世代延承與血脈維繫,為你揭示品牌魅力的源泉。
直瀑式前格柵
【世界上第一款概念車——別克Y-Job】
作為別克品牌最顯著的家族化標識之一,直瀑式前格柵的鼻祖還要追溯到1938年別克推出的世界上第一臺概念車Y-Job。這輛夢幻之車是世界汽車發展史上的永恆經典。它的唯美線條在那個汽車造型千篇一律的時代獨樹一幟,如同給一間密閉的小屋打開天窗照進陽光,為汽車設計開啟了通向現代的大門。
【1942-1948年間的別克車型】
它的設計師哈利·厄爾是通用汽車第一任設計總監,更是一位才華橫溢、富有遠見的藝術家。他預見到未來高速公路網將四通八達,汽車速度會提高,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因此Y-Job比同時代的車明顯的更加低矮、更加修長,更符合空氣動力學,當然在美學上更為純粹。Y-Job的理念後來也被帶入到他設計的其它車型中。哈利·厄爾說這款車表達出了他為什麼願意做這份工作,也是它命名的由來。Y-Job的前格柵如同一個扁扁的線條圓潤的「凸」字,其中均勻排布著梳子齒一樣的豎直鍍鉻線條,簡潔而大氣。
【1942-1948年間的別克車型】
採用直瀑式格柵的量產車首次出現在1942年,當時別克最暢銷的Roadmaster和Super Model車型都裝上了與Y-Job近似但數量更少也更粗的直瀑式格柵,從前臉看就像咧開嘴露出的牙齒,因而被稱作「齒狀」風格(toothy),創領了當時的風尚。但沒過多久,美國汽車工業的全部力量都投入軍工生產,汽車市場也隨之停擺。1945年二戰結束後,汽車巨頭們重回老本行,在來不及開發新品的情況下,各廠家都翻出塵封的1942款產品圖紙重新生產作為過渡。市場剛一恢復,別克的直瀑式格柵風格大受歡迎,十年間雖然有各種變形,但一直統領著品牌的全系車型,引領市場風騷。上個世紀80年代初,當市場對橫條及方格形狀感到審美疲勞後,直瀑式格柵開始回歸,出現在1982款Skylark雲雀系列上,但只是作為多種風格之一,而且外框還保留了那個年代流行的方形。直到90年代,在1990款ParkAvenue林蔭大道、Regal君威(參數|詢價)、Century世紀、Riviera裡維埃拉以及1991款LeSabre名仕等的集體帶動下,直瀑式格柵才復興強勢地位,又成為別克的家族化設計語言直到今天。
全新君越的前格柵比以往時候都更有「科技含量」。它採用全新的扭轉立體型面設計,粗細格柵交替排列,在視覺上顯著放大了層次感和立體感,令細節更為豐富,輔以雙重表面鍍鉻處理工藝和擴張的面積,給原本大氣的車頭又添了一份豪華質感。
流光舷窗
在別克的設計沿革中,再沒有比流光舷窗(Porthole)更富有傳奇色彩的了。在當前別克的暢銷車型上,從昂科雷到昂科拉(參數|詢價),從英朗(參數|詢價)GT到GL8,當然更包括全新君越,在引擎艙蓋的兩側都對稱裝飾著由緊密排布的三個鍍鉻菱形組成的舷窗,上面流淌著典雅而尊貴的光澤。它的由來最早要往前追溯一百多年前。
【1907款Model H】
在1907款ModelH車型上,發動機艙側面就出現了豎直的百葉窗式的散熱口,在隨後的幾十年裡,這個設計一直如影隨形地出現在各款產品上,倒不是為了美觀,確實是功能上的需要。到了1934年,Model90把散熱片由豎改橫,首次出現設計上的變化。在1937款的三大主力車型:Special、Century和Roadmaster上,散熱片成鰓狀橫向排布,具備了日後舷窗的雛形。之後,隨著發動機散熱技術的成熟,用於散熱的舷窗於1942年在別克車型上正式消失。
【1934款Model 90】
直到1949年款的Super Model、Roadmaster及其敞蓬車上,形似排氣孔的圓型舷窗作為裝飾性元素正式登場,根據車型的不同有每邊四孔和每邊三孔兩種款式。是什麼讓它產生如此大的變形?這裡有一個插曲。
【1949 Roadmaster Riviera】
讓我們再回到一百年前。1910年,別克開發了一款裡程碑意義的賽車——Bug Race Car,那個時代唯一的「F1」賽車。那時的汽車設計還未真正成型,但這款車已經擁有了符合空氣動力學的流線型車身。當時著名的賽車手路易斯(參數|詢價)·雪佛蘭(對了,就是今天別克的兄弟品牌的創始人)駕駛著這輛車,在各類競速賽上探囊取物般的摘走冠軍,並創造了146.5公裡/小時的平均時速紀錄。這款車裝備有一臺10L排量的發動機,在駕駛座前、前輪之後的長長的車身兩側,每邊探出4個短短的排氣管。如此布置是為了提升發動機的功效,並且與那個時代飛機發動機的排氣管布置相吻合。無疑,別克作為發動機技術的時代領先者和世界上第一個與飛機競速並贏得勝利的品牌,它對動力與速度的渴望和追求,以及由其所贏得的驕傲,成為1949款舷窗設計的真正靈感觸媒。作為印證的是,在那些車型上,每邊四孔舷窗表示配備8缸發動機,而三孔的則是6缸發動機。
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前,舷窗一直是別克車型的主流設計,儘管它的形狀或圓或扁,位置或高或低,但絲毫不影響它成為別克獨有的醒目標誌,展現著品牌的鮮明個性。經過三十多年的沉寂,到2008年在代表別克新一代設計的昂科雷、君越等車型的帶動下,舷窗又以新的形象出現,但不變的是它所承載的家族的個性與氣質,以及對別克百年經典的禮敬。
弧光曲稜特徵腰線
弧光曲稜特徵腰線是全新君越的側面車身上最顯著的型塑線條,它為車輛帶來了立體感和雕塑感,賦予車輛動感和陽剛氣息。這道在後門板處向上轉折揚起的腰線,生動勾勒出了別克設計上的又一處、也是歷史最為悠久的經典延承。
【1904款Model B】
它有多悠久?請看1904年的Model B。作為別克的第一款量產車,Model B一經問世便被譽為「豪華車的經典」,由此也奠定了別克百年的品牌定位。不無巧合的是,Model B的首位車主是密西根州弗林特鎮的Herbert H.Hills醫生,而幾十年後,別克贏得了「醫生之車」的美譽。
那是汽車設計極簡化的歲月,儘管Model B已經出格的豪華,但前後輪上也只有兩塊鐵皮用來遮擋泥水,中間有一塊腳踏板前後連接著。這就是今日弧光曲稜特徵腰線的源起。
【1953 Skylark】
貫穿整個三十年代,汽車更大更華麗,但誇張的前後輪拱和車門外的腳踏板仍然保留,電影中也可以見到,那時政要座駕出行,車門外的腳踏板上經常會站著數個保鏢隨行。隨著時間的推移,別克汽車的腳踏板越來越窄,到1941款的Roadmaster、Super convertible等車型上,已經演化成為如同今天的車裙一樣的象徵性飾邊,但仍然在連接著外擴的前後輪拱。1942年,與直瀑式格柵相伴生,前輪拱首次將外凸的弧面向後延伸至與後輪拱相交,清晰呈現了現代弧光曲稜腰線的形狀。到1953年的各款別克車型上,外擴的輪拱徹底消失了,弧光曲稜腰線被鍍鉻彰顯出來。而這個設計在隨後的十年裡成為別克車的特徵,在各款車型上都可見到。
五十年代後期,北美的汽車設計在金屬裝飾、體型、奢華等方面都登峰造極。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開始逐漸拋棄了對奢華生活的無度追逐,重拾奮鬥價值觀。這也直接造成了進入六十年代返璞歸真的汽車設計。於是,簡潔的審美觀又成為主流,線條精簡了,曲線平直了。漸漸的,弧光曲稜腰線只在主打運動的車型上偶爾出現,比如1967款Wildcat野貓雙門運動版、1968、1969款LeSabre名仕等。直到2008年別克新一代產品出現,弧光曲稜特徵線才獲得解放,成為烙印在別克車身上的重要特徵之一。
內在的共鳴
這些穿越時光的連接向我們展示的,只不過是別克設計上的點滴碎片而已,但管中窺豹,還是能夠大致還原全新君越與品牌設計背後的全息拼圖。
為什麼像舷窗、弧光曲稜特徵腰線這種沉睡設計被再度喚醒?為什麼經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簡單直線條後,曲線和肌肉感在設計中再度復活?我們看到,這些標誌性的元素與兩個時代有著最為密切的關係,它們或者發軔於二十世紀早期,或者在二戰後的十多年大行其道。前者是汽車工業的萌芽期,萬物勃興,欣欣向榮,無數的發明創造如潮水般噴湧;後者是經濟發展高增長的黃金年代,勞動力回歸,市場重啟,大量移民湧進,文化上兼收並蓄,社會價值觀積極向上。這也是別克經典車型集中湧現的時代,設計上散發出令人激動的優雅和內在激昂的力量感。這種凝聚著品牌精華的氣質或者叫氣場,被全新君越通過細節元素的捕捉,通過傳承和創新,賦予了再生。例如外觀造型上的空氣動力學設計、黃金比例肩線、更隱私的側窗設計,又譬如從豪華遊艇汲取靈感的360度懸浮式內飾設計、雙縫線工藝、高檔材質的巧妙搭配,以及將科技功能與美學設計交融的新理念等等。正是創新,讓別克的百年設計精髓在當今時代找到了落腳點,也使別克對豪華與品質的永恆追求得到新的升華,創造出新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