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和桌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兩種家具,似乎每天都離不開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從蹣跚學步的幼童坐的小凳子到耄耋老人行動不便的時候使用的輪椅,從一日三餐的飯桌到揮灑汗水用的書桌,這兩樣看似積極平常的物品估計很少會有人關注到它們的來歷,其實認真追溯起來,這兩樣東西都不是我們老祖宗的原創,但是極具有寬廣胸懷和精益求精的品質的中華民族通過對這些東西的改造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偉大。
我們通過看文學作品可以得知,在一些以正史記載的影視劇中,在唐朝以前出現的鏡頭裡,人們的坐姿和我們今天的並不一樣,那時候所謂的「坐」其實更像是一種「跪」,以膝居地,小腿平置於地,臀部緊貼腳後跟,身體挺直,兩手交叉放於大腿之上,雙人交談的時候互相面向對方。這種坐姿從先秦時期就有,一直存在到唐朝時期。
但是在看到表現明清時期影視劇的時候人們的坐姿就發生了變化,我們可也觀察到椅子已經十分普遍了,明清時期的坐姿和我們今天的已經沒有區別了,那麼在這中間經歷了什麼樣的變化呢?椅子又是怎樣出現的呢?
其實,椅子的出現和演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直至今天,我們在家具店可以看到樣式各異、豐富多彩的各種椅子。最早出現的椅子是在漢魏時期從西域傳過來的「胡床」,「胡床」並不是床,而是類似於今天的「馬扎」之類的坐具。據《後漢書·五行志一》記載:「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京都貴戚皆竟為之。」,這是在正式的史料中記載的關於胡床的最早記錄。即使是馬扎之類的坐具,也比之前一直「跪著」的坐姿要舒服多了。這是我國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大進步。不過從這段記載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此時的「胡床」還僅僅是達官貴族的愛好和專屬,還沒有在大眾民間進行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緊隨漢朝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胡床得到一定的推廣,有錢有勢的人家已經開始普遍使用這種新型的坐具了。不僅僅是居室必備的,就是平常的出行,還必須得有侍從扛著胡床跟隨左右以備臨時休息之用,胡床在當時的家具中屬於比較高級的品種了,而通常也只有家中的男主人或者勢力顯赫的貴客才有資格享用。如南北朝時期的一位詩人庾肩吾《詠胡床詩》說道:傳名乃外域,入用信中京。
足欹形已正,文斜體自平。
臨堂對遠客,命旅誓出徵。
何如淄館下,淹流奉盛明。
胡床的叫法就這樣一直延續到隋朝,隋高祖楊堅因為出身的原因比較忌諱「胡」字,凡是在使用的各種器物上帶有「胡」字的全部更改名字。加上胡床的特點,隋朝時期於是就叫「交床」。
在唐朝時期,傳入中原地區已經幾百年的胡床有了更深一步的發展。唐玄宗李隆基對其進行了歷史性的改造,在胡床的基礎上加上了靠背。這也是椅子最早的雛形了。
椅者「依」也,椅在古代時期指的是「車旁」,即車的圍欄。受到這種啟發,改制後的胡床的名稱逐漸被稱為「椅子」了。不過,此時的椅子所採用的靠背是非常複雜和精美的,即《歷代帝王像》裡所描繪的唐太宗坐的椅子為四直腿,束腰,上側安託角牙,稜角處起線。這種裝飾在明清時期稱為「混面雙邊線」。坐面上在後部立四柱,中間兩柱稍高,上裝弧形橫梁,兩端長出部分雕成龍頭,扶手由後中柱通過邊柱向前兜轉搭在前立柱上。扶手與坐面中間空當嵌圈口花牙。扶手盡端亦雕成龍頭,與後背搭腦融為一體。坐面附軟墊、襯背。這在當時應該是十分精製的椅子了。這樣的椅子模式也決定了只能在貴族和富豪家裡使用,還遠沒有「飛入尋常百姓家」。
經過唐朝末期和五代十國的分裂以後,椅子的式樣和種類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已經由當時只是在貴族家庭出現的高檔家具隨著手工業的快速發展慢慢進入普通百姓的家中。
宋朝統一中原地區以後,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普通老百姓的日子也與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居家所使用的家具中就體現在椅子和桌子作為基本的生活資料得到大範圍普及和應用,並且也出現了種類繁多的供各種環境下使用的不同的桌椅板凳。桌椅發展到這個地步和我們今天所使用的並無二致了。
明清時期,隨著市井生活的不斷豐富和生產資料的寬裕,以及手工業的逐步進步,桌椅又得到了大幅度地發展,成為上至皇室貴胄下到販夫走卒的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東西了。
從以上歷史的演變可以看出來,雖然桌椅並不是我們老祖宗的原創,但是自漢魏時期傳入中國以來得到了長足的歷史性的發展,這從一個側面體現我們中華民資海納百川、兼容含蓄的性格,任何人類有益的文明成果一旦被我們吸收,會逐漸在歷史的前進中改造成為我們自己的東西。當今世界,正在經歷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任何人類有益的文明成果都可以拿來為我所用幫助我們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關於桌椅的來歷你覺得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