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 不戒視成謂之暴 慢令致期謂之賊

2021-02-19 煮酒閒話

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 不戒視成謂之暴 慢令致期謂之賊

 

題目出自聖人孔子的《論語·堯曰》第二章,

原文是子張請教孔子為官從政的要領。

大致意思就是:不經教化便加以殺戮叫做虐;

不加告誡便要求成功叫做暴;

不加監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賊。

在這裡當然不是想對當官從政發表意見了。

只是用這句話談談自己對於中小學家長學校和學生關係的看法。

學校的校規裡面大多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要放棄許多陋習,

比如:不能奇裝異服,不能大聲喧譁等等。

這些都是明文標註的,

但除了這些還有一些是口頭傳達的,

如:學生, 家長和學校關係的一個矛盾手機。

這是中小學一個雷區,

學校是絕對不允許學生在校佩戴手機的,

但是現在中小學生都是有手機的,

這就和學校有了衝突,有些學校處理這些事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一般不會使這個矛盾激化。但也有些個例,

如:前幾天盛傳的河南某高中,當場砸碎了學生數十臺手機,額度高達十萬元以上。

而事後校方以勒令退學為要挾,使這件事不了了之。

家長在校方的淫威了妥協了。

這件事從法律角度去分析學校觸犯了刑法,過錯在於學校,但造成家長妥協最重要一點卻是:

家長認為學校是法外之地,何其的荒謬可笑,我國自古就有:

「太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之說。我不知道這些家長這種思想從何而來,我只是為這些學生感到無力與悲哀。

不管何地,一旦學校做出些過激的行為,總會有一大群家長爭著為其買單,而其中最尷尬的就是學生,有苦卻不能言。

如若家長不提高自己的眼界和教育的水準,不就是孔聖人口中的:

「不教而殺謂之虐 不戒視成謂之暴 慢令致期謂之賊。」

當然也不能以偏概全,大多數的學校是不會做出如此過激的行為,

家長也不會有如此的想法,這樣一葉遮目的家長和學校我想註定是少數。

相關焦點

  • 學典用典系列之:不教而殺謂之虐
    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出自《論語·堯曰》。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不經教化便加以殺戮叫做虐;不加告誡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監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賊,同樣是給人財物,卻出手吝嗇,叫做小氣。」
  • 孔子:不教而殺謂之虐(學先哲語錄4)
    原文《孔子:不教而殺謂之虐(學先哲語錄4)》寫於2010-12-23李克勤(jixuie)題記
  • 留美學生凌虐同學獲重刑:不教而殺謂之虐
    消息傳來,一片慨嘆之聲。這次,幾乎沒有「愛國」人士抗議美帝國主義剝奪中國學生的自由。大家的觀點非常一致:校園凌虐案件,早就該管了,這幫混蛋學生早就該管了。不過,中國學生的校園凌虐在美國被重判,而當事人卻還按照在中國的慣性思維,認為不是多大的事兒,等到獲刑十幾年才傻掉的細節,卻讓人反思不少。
  • 「李保佳講論語126-完結」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
    「李保佳講論語126-完結」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 不教而殺是為虐,不戒視成謂之暴,心平氣和讓你的教育如沐春風
    我想這些家長事後都後悔不已吧,不知從何時起,父母總是覺得對孩子非打即罵是天經地義的,但是父母的情緒不加以控制,失控的後果真是無法挽回,後悔莫及。2.大喊大叫,只會增加孩子的痛苦孔子曰:「不教而殺是為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意思是事先沒有教育孩子,當孩子犯了錯誤直接就懲罰是虐待;事先沒有警示告誡孩子,沒給孩子做預防教育與指導,卻要求孩子盡善盡美,這就是暴力。
  • 不教而殺謂之虐 鬱慕明籲臺當局向光復學生道歉
    據報導,鬱慕明說,臺當局不據理力爭還原實情,見了洋人抗議就卑躬屈膝,一副奴才相!這只是一個高中校園裡的學生活動,又沒招搖也沒宣揚,目的僅為訓練學生團體創意勞作。有班級扮納粹的原因,是因為今年變裝主題為「古今中外歷史人物」,並非宣揚納粹。
  • 善讀「論語」20.2_2:政之惡豈止四數,凡不善皆當屏除
    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本章完)【譯文】子張問:「何謂四惡?」孔子說:「未施以教化卻濫加刑殺,就是虐政;未預先告知卻責其成功,就是暴政;需緩慢行事卻強令限期,就是苛政;應施惠於人卻吝嗇不舍,就是小氣。」
  •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中庸》第1章
    以前理解 「中庸」,誤以為就是用誰也不得罪的所謂「老好人」,「平庸」,「討好別人」,「和稀泥」的精明圓滑處世之道。經由《中庸》21天共同品讀,知道了它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道德修養的散文,包括了儒家提倡的做人的準則,實際上就是教育人們要學會進行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以便更好地提高自身修養,努力將自己培養成具有至善、至誠、至仁等理想人格的人。
  • 不教而殺謂之虐(下)
    你對孩子能批評、表揚、講道理是因為你有權力,權力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給他方法,讓他感覺到你在幫他。孩子犯了錯,需要的是家長的理解、包容和幫助,而不是無休止的「動嘴」,只動嘴的方法就是對孩子的虐待。所謂「不教而殺謂之虐」,我們的孩子在小學階段,尤其在一年級是受到虐待最多的時候,因為那個時候他最需要幫助,最需要建立他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 「修道之謂教」是什麼意思
    大家也許不陌生,「修道之謂教」出自《中庸》中的第一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那麼要正確解釋這句話,必須對《中庸》要有所了解,而且對這句話所在的段落要作全面仔細的分析。《中庸》是《禮記》的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儒家思想經典著作之一。
  •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其中的奧秘你知道嗎?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我們來看一下《中庸》第一章的原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論語全文之堯曰篇第二十的意思/翻譯/註解
    天之歷數②在爾躬,允③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④,敢用玄牡⑤,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⑥在帝心。朕⑦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⑧,善人是富。「雖有周親⑨,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⑩量[11],審法度[12],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
  • 《論語》摘錄之為政篇
    1.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2.19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2.20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2.21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南懷瑾先生講解)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下面分享學習《中庸》第一章,原文是這樣的: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一段話應該背誦下來,因為這是儒家的千古名句,義理極其深廣,中庸奧義全部蘊含其中。先來學第一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字句言行】(27)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三句話,是影響幾千年來中國文化最大的東西。尤其後世的、宋元以後的理學家、儒家們,所有講的儒道、理學的道理,他的修養、功夫,統統從這裡出來的。那麼再會同佛家、道家,所有的修養方法,構成中國文化宋元以後儒家的另一套、另一個系統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