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拒絕我時,雲淡風輕。我拒絕他人時,天崩地裂。
屏幕前的你,是否也陷入討好型人格的怪圈之中?
自己明明不喜歡某部電影,卻因為大家都去看,而被拉去電影院。自己明明想吃啤酒和炸雞,卻因為朋友想追求品味,而坐在了西餐廳。
努力討好他人的我們,真的活得開心嗎?勇敢地拒絕自己不喜歡的事,真的很難嗎?
01
近期大熱的《乘風破浪的姐姐》,刷爆熱搜,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咖位小,但個性不小的許飛,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這個「不太女,也不太團」的酷姐姐,想通過體驗女團生活,來嘗試改變。然而在最後的選歌環節,她突然被杜華Cue到換組。面對不合理的要求,她直白乾脆地拒絕。
「我就是想要進行一些改變,嘗試體驗,如果去做自己擅長的事,對我來說意義不大。」
她的直率,讓我佩服。
《乘風破浪的姐姐》雲集了30位出道多年的女明星,過於強大的陣容,讓小小的舞臺,映射出人間百態。
面對自帶「闊太太氣場」的黃聖依,孟佳討好地給她遞飲料,金晨討好地幫她拿鞋子。但她們的討好,連一句謝謝都沒有換來。
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優先滿足對方的需求,甚至還認為是自己理所當然要做的事。殊不知,這樣委曲求全的討好,只會讓對方更加得寸進尺。
02
很多光鮮亮麗的公眾人物,其實也品嘗過討好型人格的苦。
一直以樂天派形象出現在大家面前的楊紫,其實也有討好型人格。
她坦言,自己努力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不斷強迫自己按照別人的設想去生活。為了不讓身邊的人失望,她硬著頭皮去接戲,甚至接了自己並不想演的爛戲。
希望和每個人成為朋友的楊紫,把快樂帶給他人,卻把痛苦留給自己。一直取悅他人的行為,讓她感到越來越累。
一路開掛的清華才女蔣方舟,也曾直言,自己飽受討好型人格的煩惱。
她回憶過往,「我之前見到長輩,我明知道這個人是胡說八道,但我還是會說,您說的太對了,再跟我們來一段吧,甚至明明是別人錯了,我還是說了20多個對不起」。
為了迎合對方的感受,蔣方舟只能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她不得不隱藏自己的真實情緒,獨自化解內心的憤怒。她為陷入沒有原則和底線的交往關係之中,而深感痛苦。
一段真實的關係,是經得起爭吵與衝突的。
通過討好建立的關係,終究是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會被突然而至的大風,無情地颳走。
一味地在別人的認可中,去尋找自我價值,會使我們離那個真實的本我越來越遠。
03
討好型人格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喪失自我,是一種毫不利己的負收益行為。
那麼,什麼是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的成因又是什麼呢?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討好型人格有五大特徵:害怕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總是主動道歉,一直迎合他人,不懂得拒絕,沒有原則和底線。
由於把自己放在低位,害怕發出不同的聲音,所以經常隱藏自己內心的所思所想。
在發生衝突的時候,即使是對方有錯在先,也會因為顧及對方的情緒,主動道歉。
因為想獲得所有人的喜歡,而迎合他人的觀點。
因為害怕拒絕後會遭到他人的排斥,而把他人的需求的優先級放到最高位,不懂得拒絕。
因為太關注別人的看法和評論,而無法建立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簡而言之,討好型人格的本質,就是習慣性地討好別人,委屈自己。
討好型人格的成因,和原生家庭和自我認知,有著脫不掉的關係。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從小就得不到父母的愛與關注。不管松子如何努力地討好,父親也不肯把給予她一絲的笑容與溫柔。
愛的缺失,最終導致了松子在討好中,過著被嫌棄的一生。
縱使原生家庭給予了充分的關愛和照料,我們也可能因為自我認知的錯誤定位,而陷入習慣性的討好之中。
童星出道的楊紫,有著紮實的演技。但她曾不加分辨地,把別人的評價作為自己的定位。別人一說她胖,她就拼命減肥,別人一說她不夠美,她就去整容。
好在現在的楊紫,已經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她也想活得更真實一點,更輕鬆。
我們無法穿越時空,逆轉原生家庭留下地缺憾。但我們可以立足當下,改變自己的認知定位。改變,從來都不會晚。
04
討好型人格並不是無法跨越的鴻溝,找對方法,其實也是可以跳出這個令人痛苦的怪圈。
a.接納自我,明確自我價值
擁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其實是在逃避真實的自己,如一個敏感而脆弱的小孩,期盼從他人的認可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心理學家三大巨頭之一的阿德勒,小時候曾是一個矮小、駝背,學習成績差的劣等生。他經常被長輩拿來和優秀的哥哥作比較,生活在哥哥的陰影裡。
然而,他並沒有長成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
他打破心理學界對「人是過去、尤其是童年經歷的產物」的認知,靠自己對現在的把握,戰勝自卑、逆襲成功。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接納自己,可以幫助自己,認清不足,找到長處。
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專注深耕,我們也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只有在建立了強烈的自我價值感之後,我們才不會去討好他人。
b.表達需求,敢於拒絕
一段健康的人際交往關係,是建立在平等與自由之上的。
卑微地討好,只能換來對方的輕視。
直率的許飛,明白自己的需求是突破自我,所以,她敢於直截了當地拒絕不合理的要求。
生活中的我們,在面對別人的要求時,也要問問自己的需求。
一直不聯繫的高中同學,突然向你借錢,你會為了情面而借出自己為買房積攢的血汗錢嗎?
討好型人格的人,往往會模糊自己和他人的需求的邊界。
改變討好型人格,則需要建立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能接受什麼,不能接受什麼。
懂得拒絕,才會享受抽身而退的快樂。
c.聽從內心,大膽實踐
討好型人格的人,其實內心也深知它的壞處。但當討好成為一種習慣之後,跨出去便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討好型人格的人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是繼續呆在舒適圈,卑微地討好,忍受痛苦。一條是大膽地邁出改變的第一步,擺脫討好,重獲快樂。
這個選擇,需要我們聽從內心。
如果內心選擇了改變,那就大膽地去實踐吧。從不再迎合別人的評論,不再老好人似的承包所有的任務開始。跨出第一步之後,正反饋會給人驚喜的結果。
你會發現,改變也沒有那麼難。
寫在最後
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
當我們厭倦一味的討好時,不如勇敢地去改變。
只有愛自己,別人才會愛你。
停下討好別人的腳步,去關心和愛護內心的自我吧。
文:冷夏 (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不熬雞湯,沒有光環,愛恨情仇,這裡都有,歡迎你來找我談心。)
任何形式的轉載需經過作者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