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第一天 他在河堤上看到了父親

2020-12-25 瀟湘晨報

7月11日上午,常德安鄉縣大鯨港鎮松滋河堤段一處防汛點,曾廣柏(左)給身旁的曾建華介紹防汛督導工作的注意事項。 圖/記者謝長貴

紅網時刻7月13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滿延坤 曹偉)防汛工作進入了更緊張的階段。在常德安鄉的防汛抗洪戰場上,幹部群眾輪番上陣,在這些人中,有一對父子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7月3日,43歲的曾建華看到父親曾廣柏急匆匆地趕來時,「我有點不敢相信。父親已經71歲了,難道他也參加了這次的抗洪防汛工作嗎?」

7月11日,曾廣柏告訴瀟湘晨報記者,雖然兒子的工作做得不錯,但他仍放心不下,想親自看看。

「重點堤段要高度注意,只要注意了就沒有問題。退水的時候,要注意外坡,防止滑坡。」71歲的曾廣柏站在河堤上,對身旁43歲的曾建華說。

這兩人是一對父子。7月11日,常德安鄉進入抗洪第九天。上午9時,剛吃過早餐不久,兩人來到大鯨港鎮松滋河堤段的一處防汛點,開始一天的防汛抗洪工作。

這次安鄉縣大鯨港鎮的抗洪戰場上,父子倆共同上陣,與其他人一起守護大堤,保衛家園。

不放心的父親匆忙趕到集合點

7月3日中午12時,大雨籠罩在常德安鄉縣大鯨港鎮的上空,曾建華來到大鯨港鎮松滋河堤段集合點,開始對前來抗洪的人員集中點名並交代工作。當天上午8時,大鯨港鎮松滋河堤段已達警戒水位。

一個多月前,曾建華剛剛成為大鯨港鎮五合剅社區黨總支負責人。按照要求,他將帶著全體社區幹部及群眾志願者,走上防汛大堤,開始一線抗洪工作。

正在曾建華為大家交代注意事項時,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了集合點門口。只見一個人騎著自行車,一隻手撐著大傘,身上也溼透了大半。曾建華對突然到來的這個人,看了一眼又一眼。

「這不是父親嗎?」曾建華有點不敢相信。父親今年已經71歲,難道也要參與這次的抗洪防汛工作嗎?一股說不出的滋味從曾建華心底湧出。「第一反應有點激動。」但曾建華說,依照父親的性格,此時他出現在這裡,自己並不感到意外。

「雖然他(曾建華)的防汛指揮工作做得還不錯,但我對他仍然不放心,所以想親自來看看。」曾廣柏說,一直以來,自己都是這樣的性格。

每天都要向父親「匯報」工作

1988年,曾建華的父親曾廣柏成為了當時五合剅村的黨支部副書記,直到2002年退休,15年間,他一直分管村裡的水利水電工作。用曾廣柏的話說,自己和堤壩有著特殊緣分。

22年前,安鄉遭遇了特大洪水。「1998年夏天,洪水來得猝不及防。」曾廣柏走上防汛大堤,親自指揮村裡的400多人搶險救災,70多天的時間,曾廣柏把防汛大堤當成了自己的第二個家,五合剅村也順利度過了特大汛期。

曾廣柏有一堆榮譽證書,其中一張證書上面寫著「授予曾廣柏同志98抗洪救災先進個人稱號」,落款為中共安鄉縣委和安鄉縣人民政府。曾建華說,這是最有分量的一張。「父親1998年的抗洪工作做得很紮實,還戴上了大紅花。」

雖然現在曾廣柏不常出現在河堤上,但是他依然會每天給兒子打電話,詢問他當日的巡邏工作做得怎麼樣,有沒有發現險情。「有時候忙得已經快找不到方向了,但是只要是父親打來的電話,我都會及時接。」曾廣柏也說,只有聽了兒子每天的「工作匯報」,自己才會安心。

「我把抗洪的接力棒交給了兒子,但我依然可以和他一起奔跑。抗洪的戰場上,從來不缺人。」這位71歲的老人說起抗洪時,毫不含糊。

抗洪9天他只回過兩次家

五合剅社區所管轄的大鯨港鎮松滋河堤段長度共有2500米,每隔250米設一個防汛點,每個防汛點都有十多名值守人員,四班倒,每班6小時。

從7月3日起,曾建華離開了自己的家,開著車在河堤上堅持巡邏、督導,一天下來,差不多有30個來回。

11日下午3時,曾建華來到大鯨港鎮松滋河堤段五合剅社區中隊第6分段,叫醒正在休息的巡邏與值班人員,對他們說,巡邏過程中,要注意看有沒有沙眼,有沒有險情出現,居民家旁的水井、魚塘,都要注意看,發現情況記得及時報告。

「7月3日以來,我只回過兩次家,其餘的每個晚上,我都是在車裡度過的,睡覺也在車裡。」曾建華說,這段時間,自己每天凌晨兩點多才入睡,但不管睡得如何,早上5點多又醒了。「已經養成了這樣的生物鐘規律。」但即使入睡,曾建華也睡得不太安穩。「腦子裡想的,都是夜間還在值班的人員,還有怎樣把防汛巡邏工作做好。」

長時間的體力與腦力消耗,加上時刻處於緊繃狀態,讓已邁入不惑之年的曾建華也有點「吃不消」。他坦言,7日下午集合點名時,他對到場的人員說「我現在的狀態,就像魚塘裡的魚浮頭」。水中缺乏氧氣時,魚會浮在水面上吞食空氣,稱之「浮頭」。連軸轉的檢查、督導,也讓曾建華「幾近缺氧」。壓力大的時候,曾建華會選擇在堤上散散步,或者開著車在堤上轉一圈。

來五合剅社區一個多月的時間,曾建華每天都在田間地頭打轉,聽取群眾的意見,曬黑了不少,體重也由之前的174斤下降到了161斤。「減肥效果比吃減肥藥好多了。」曾建華笑說。偶爾碰見之前在公安局的同事時,他們對曾建華說,「一看你這樣子就知道基層工作不容易」。

他把軍人作風帶到防汛一線

「請大家隨時待命,除了吃飯能請一個小時假之外,一切行動聽指揮,確保大堤不出任何問題。」簡短有力的發言,是曾建華在每次集合點名前都會強調的。曾建華當過5年兵。5年的部隊生活,讓曾建華養成了軍人的作風與習性。他說,自己對社區的防汛人員,採取的都是半軍事化的管理。

除此之外,曾建華的成長也深受父親的影響。「父親一直以來都是很嚴格的人,從小到大,很少受到父親的稱讚。」曾建華告訴記者,這也讓他養成了嚴於律己的習慣,「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好」。

父子倆平時不住在一起,兩人住處相距三四裡。抗洪工作來臨前,曾建華每天都會去父親家走一趟。「他喜歡關注國家大事,我也喜歡看新聞,我們經常會聊一個多小時。」但自從投入到防汛抗洪工作中後,曾建華也沒有時間去看父親了。兩人大部分交流,都在父親打來的電話中完成。

11日下午5時,安鄉縣天氣放晴,松滋河水位也在緩慢下降。沿河堤往北走,不時有不知名的鳥類掠過水麵。曾建華從大鯨港鎮松滋河堤段五合剅社區中隊第5分段出發,走了將近一小時,來到了大鯨港鎮松滋河堤段五合剅社區中隊管轄的起點。這已經不知道是他當天第幾次巡邏了,「再過一個小時,又要在集合處點名,安排明天的工作了」。

【來源:紅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湖北防汛河堤上挖出「白蟻王宮」 蟻后足足有一指長
    (原標題:湖北防汛河堤上挖出「白蟻王宮」 蟻后足足有一指長)
  • 7小時奮戰抵禦洪峰,400餘人馳援保河堤!三鑫防汛抗洪盡顯央企擔當
    為有效提高防汛能力,湖北三鑫公司防汛指揮部提前做好防汛搶險物資儲備工作,備足備齊防汛搶險物資。在前期防汛物資準備的基礎上,先後及時採購了排水管道100米,蛇皮袋50000個,黃泥20噸,雨衣500套,鐵鍬110把,木板400個,圓木100根,各類竹排120個,應急照明燈2套,確保抗洪搶險時能「拿得出、用得上、起作用」,為安全度汛提供保障。
  • 武漢高三小夥高考完就上防汛一線 接棒父親成最小「守堤人」
    他叫周亮宇,在巡堤小隊中個頭最高,年紀卻最小,更令人意外的是,他還是一名剛參加完高考的學生。周亮宇,18歲,是武漢市第十五中學的高三畢業生,家住洪山區張家灣街毛坦社區。每年夏天,他的父親周燕鋼都會投身防汛一線,駐守武金堤。受父親影響,今年小周也主動報名,高考結束後第二天就馬不停蹄奔赴防汛「戰場」。
  • 南豐:修復加固河堤 提升度汛能力
    南豐:修復加固河堤 提升度汛能力 2020-04-16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黃洲鎮第一書記黃敬富:輕傷不下防汛一線
    連日來,黃洲鎮黨員幹部在鎮黨委、政府的指揮部署下,為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生產安全,不舍晝夜奮戰在防汛一線。黃洲鎮塘下村第一書記黃敬富同志,以實際行動彰顯了一名黨員幹部的本色擔當。汛情警報一拉響,任塘下村第一書記的黃敬富同志,立即當起了塘下村防汛突擊隊隊長,他靠前指揮,組建隊伍,劃分責任,把各項防汛責任落實到人;他帶頭對全村所有河道進行清障清淤,對河堤進行全面排查,對有隱患地段組織加固;對易造成汛災的村莊逐村逐戶排查,對群眾耐心宣傳勸導;他未雨綢繆,制定防汛避險預防機制,積極動員全村黨員群眾成立應急搶險隊伍,積極籌備和落實麻袋、鐵鍬等防汛物資,以對黨和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精神,
  • 河堤搶險加固,供電部門啟用移動照明燈保障砂石轉運
    楚天都市報7月11日訊(記者曹磊 通訊員毛強 萬珍)武漢的防汛形勢需要日夜不停巡堤搶險,記者了解到,為保障夜間加固河堤順利進行,武漢供電部門啟用移動照明設備為夜間的砂石轉運護航,保證防汛工程實施。記者了解到,因為通津河堤搶險加固需要運輸大量物料,漢南區防汛指揮部向供電公司求助,為銀蓮湖堤段兩個砂石裝載點提供現場照明支援。接到命令以後,漢南區供電公司立即派出應急保障分隊,用大卡車拖著兩臺大型移動照明燈塔趕到36公裡外的第一個裝載點。
  • 鎮江高資街道:築牢防汛「生命線」 守好民生「水位線」
    今年55歲的李太平,在這個行業已經工作了30多年,每年汛期,他都忙得團團轉,尤其是今年,自進入梅雨季節以來雨水增多,長江水位不斷上漲,李太平的腳步從來沒有停過。在處理好鎮江煤安廠內的滲漏情況後,他和同事又馬不停蹄趕往下一處搶險點。
  • 防汛以來潛水突擊隊員摸排涵閘73處:安全繩上繫著他的生命
    每當一到汛期,他和隊員毅然地前往防汛一線。 這份工作徐慶九一做就是24年。 瀟湘晨報記者曹偉嶽陽報導 7月27日上午11點,嶽陽華容縣團洲鄉藕池河邊南團電排閘附近,天正下著小雨,51歲的徐慶九和隊友蔡高文快速脫下衣服,換上潛水服,戴上面罩,掛上近100斤的壓塊和氧氣瓶,像青蛙一般,蹚入渾濁的河水中,又迅速消失在水面。
  • 武漢軍山街:防汛一線有一群前赴後繼的守堤人
    「從這個堤建起來的那一天開始,我參加防汛抗洪有四五十年了,只要我還能動,我就要來。」老黨員肖金泉,來自軍山街小軍村,作為一名退休的村幹部,肖金泉有著豐富的防汛經驗,82年抗洪搶險立下二等功,98年沌南洲斷堤搶險他衝峰在前,雖然現在已退休20年了,但沒有缺席過一次防汛。
  • 南縣青樹嘴鎮:全面開展河堤渠道巡查
    5月25日暴雨後,青樹嘴鎮鎮村兩級防汛指揮員全面開展了河堤渠道的巡查,檢查各村水利電排的維修情況。「2019年的氣候特徵與1998年相似,我鎮內湖防汛形勢嚴峻,責任重大。」青樹嘴鎮黨委書記袁芳說,該鎮11個村(社區以臨戰的姿態積極備汛,調整完善了防汛搶險應急救援預案和群眾安全轉移路線。
  • 一個95後社工的防汛日記
    7月X日,在濱江村上班的第X天…… 張焦明的日記開頭,總有這樣簡單直白的一句,記錄著他來到長蘆街道濱江村入職的防汛點滴。 2020年7月初,「95」後張焦明正式進入長蘆街道,作為一名入職社工,他恰逢防汛大考,這對他來說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考驗,但他卻用樂觀、積極的心態迎接防汛挑戰,用認真、努力的力量詮釋青春力量。 這裡有封張焦明的防汛日記,請查閱!
  • 湖北麻城市黃土崗鎮:在防汛一線點亮黨員本色
    中國發展網 7月19日下午,在湖北麻城市黃土崗鎮槐樹邊村石鼓廟水庫的防汛一線,發生了一起黨員聯手救人的感人事件:該鎮防汛包保責任人、市政府黨組成員陳煥文和該鎮黨委書記李小雄等黨員幹部在巡邏水庫時,發現一名村民不小心掉進了水庫溢洪道蓄水池,他們馬上趕往下遊通過繩索接力救起了這名落水群眾
  • 武漢高三小夥高考完就上防汛一線 送給自己的成人禮物
    長江網7月10日訊10日下午,武金堤上豔陽高照,在張家灣街值守哨棚旁,一位瘦高個的年輕小夥正揮著鐵鍬裝砂石,汗水打溼了後背。他叫周亮宇,家住洪山區張家灣街毛坦社區,是一名剛參加完高考的學生。「讓我去防汛一線。」
  • 河堤上「長」出路千餘棵樹失蹤
    最近,範莊村民發現,朝川河北側的河堤,被人用大型機械剷出一條大路,河堤上長了多年的樹木被毀,且神秘失蹤……    事件|河堤被鏟一條大道,千餘棵樹不知去向    接到村民反映,記者趕到範莊村。在村南的朝川河堤旁,村民三五成群守在那裡,初冬的朝川河河床裸露,略顯蒼涼。    「這河堤是上個世紀60年代村民手推肩扛建成的,你看現在被破壞成了啥?」
  • 防汛、生態、景觀建設新型標準河道
    當前河道的功能已經不再是僅僅局限於防汛,人們對河道的生態作用和城市景觀都有了新的要求,因而建設防汛、生態、景觀型標準河道勢在必行。  1 河道的功能  1.1 防汛  河道堤防的功能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防汛。但是農村河道與城鎮河道也有明顯差別,河道的功能也決定了堤防的功能。
  • 河堤上2000多棵樹一夜被毀
    近日,一位網友在常州當地網站論壇發帖稱,5月1日半夜,有人趁夜開挖掘機到武進區橫山橋鎮東城灣村一處河堤邊,將河堤上2000多棵樹木野蠻推斷或連根拔起。昨日,當地村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樹木野蠻被毀,損失數十萬元。武進區農業局表示,目前正和當地鎮政府積極協調處理此事。
  • 河堤塌了《湟水村傳》第二章(五)
    不用仔細看,春耕之前修築的河堤只剩下一截又一截鐵絲。6月份,雨水下了一個月。大雨澆透了湟水村的每一個土坷垃。湟水河河水暴漲。第一天河水漲到了河堤邊,全禿子就帶領大家加固河堤。五寶搬著石頭,一塊一塊碼在河堤的底部。河水從石頭的縫隙裡流出來,淹了剛堆上去的石塊,水淹到五寶的腰部時,他丟下去的石頭形成巨大的漩渦。全禿子指揮著五寶像更深的地方加固石頭。
  • 秦淮河河堤被挖空建餐廳酒吧,為何6年拆不掉?
    其中秦淮河水位也頗高,當地一度啟動防汛I級應急響應。 就在防洪的關鍵時期,有民眾反映南京江寧區楊家圩段秦淮河堤內有多家違建酒吧和高檔餐廳。這些建築不僅未有規劃許可,還涉嫌違反多項水利法規。 7月28日,南京江寧區官方微信公眾號「江寧發布」發布通報,對秦淮河河堤違建涉事9人予以處理。
  • 洪湖市防汛抗災與環境衛生整治「兩不誤」
    入梅以來,洪湖境內外江內湖防汛形勢十分嚴峻,全市數萬名防汛大軍吃住在堤防,由於戰線長、路基差、垃圾多、清運遠,沿線生活垃圾收集很難。各地為確保防汛人員有一個乾淨衛生的生活環境,採取多種有效途徑,為各條防線上的軍民提供了高質量的衛生保障。一是加強環境衛生宣傳教育。
  • 竹山縣得勝鎮:「三查」強化防汛監督工作
    「我們分三個班,分頭到村查看各村防汛責任是否落實到位,重點人員是否轉移。」7月21日接到夜間將會有暴雨的天氣預警後,得勝鎮紀委書記何金剛迅速對防汛督查專班進行安排。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