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上午,常德安鄉縣大鯨港鎮松滋河堤段一處防汛點,曾廣柏(左)給身旁的曾建華介紹防汛督導工作的注意事項。 圖/記者謝長貴
紅網時刻7月13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滿延坤 曹偉)防汛工作進入了更緊張的階段。在常德安鄉的防汛抗洪戰場上,幹部群眾輪番上陣,在這些人中,有一對父子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7月3日,43歲的曾建華看到父親曾廣柏急匆匆地趕來時,「我有點不敢相信。父親已經71歲了,難道他也參加了這次的抗洪防汛工作嗎?」
7月11日,曾廣柏告訴瀟湘晨報記者,雖然兒子的工作做得不錯,但他仍放心不下,想親自看看。
「重點堤段要高度注意,只要注意了就沒有問題。退水的時候,要注意外坡,防止滑坡。」71歲的曾廣柏站在河堤上,對身旁43歲的曾建華說。
這兩人是一對父子。7月11日,常德安鄉進入抗洪第九天。上午9時,剛吃過早餐不久,兩人來到大鯨港鎮松滋河堤段的一處防汛點,開始一天的防汛抗洪工作。
這次安鄉縣大鯨港鎮的抗洪戰場上,父子倆共同上陣,與其他人一起守護大堤,保衛家園。
不放心的父親匆忙趕到集合點
7月3日中午12時,大雨籠罩在常德安鄉縣大鯨港鎮的上空,曾建華來到大鯨港鎮松滋河堤段集合點,開始對前來抗洪的人員集中點名並交代工作。當天上午8時,大鯨港鎮松滋河堤段已達警戒水位。
一個多月前,曾建華剛剛成為大鯨港鎮五合剅社區黨總支負責人。按照要求,他將帶著全體社區幹部及群眾志願者,走上防汛大堤,開始一線抗洪工作。
正在曾建華為大家交代注意事項時,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了集合點門口。只見一個人騎著自行車,一隻手撐著大傘,身上也溼透了大半。曾建華對突然到來的這個人,看了一眼又一眼。
「這不是父親嗎?」曾建華有點不敢相信。父親今年已經71歲,難道也要參與這次的抗洪防汛工作嗎?一股說不出的滋味從曾建華心底湧出。「第一反應有點激動。」但曾建華說,依照父親的性格,此時他出現在這裡,自己並不感到意外。
「雖然他(曾建華)的防汛指揮工作做得還不錯,但我對他仍然不放心,所以想親自來看看。」曾廣柏說,一直以來,自己都是這樣的性格。
每天都要向父親「匯報」工作
1988年,曾建華的父親曾廣柏成為了當時五合剅村的黨支部副書記,直到2002年退休,15年間,他一直分管村裡的水利水電工作。用曾廣柏的話說,自己和堤壩有著特殊緣分。
22年前,安鄉遭遇了特大洪水。「1998年夏天,洪水來得猝不及防。」曾廣柏走上防汛大堤,親自指揮村裡的400多人搶險救災,70多天的時間,曾廣柏把防汛大堤當成了自己的第二個家,五合剅村也順利度過了特大汛期。
曾廣柏有一堆榮譽證書,其中一張證書上面寫著「授予曾廣柏同志98抗洪救災先進個人稱號」,落款為中共安鄉縣委和安鄉縣人民政府。曾建華說,這是最有分量的一張。「父親1998年的抗洪工作做得很紮實,還戴上了大紅花。」
雖然現在曾廣柏不常出現在河堤上,但是他依然會每天給兒子打電話,詢問他當日的巡邏工作做得怎麼樣,有沒有發現險情。「有時候忙得已經快找不到方向了,但是只要是父親打來的電話,我都會及時接。」曾廣柏也說,只有聽了兒子每天的「工作匯報」,自己才會安心。
「我把抗洪的接力棒交給了兒子,但我依然可以和他一起奔跑。抗洪的戰場上,從來不缺人。」這位71歲的老人說起抗洪時,毫不含糊。
抗洪9天他只回過兩次家
五合剅社區所管轄的大鯨港鎮松滋河堤段長度共有2500米,每隔250米設一個防汛點,每個防汛點都有十多名值守人員,四班倒,每班6小時。
從7月3日起,曾建華離開了自己的家,開著車在河堤上堅持巡邏、督導,一天下來,差不多有30個來回。
11日下午3時,曾建華來到大鯨港鎮松滋河堤段五合剅社區中隊第6分段,叫醒正在休息的巡邏與值班人員,對他們說,巡邏過程中,要注意看有沒有沙眼,有沒有險情出現,居民家旁的水井、魚塘,都要注意看,發現情況記得及時報告。
「7月3日以來,我只回過兩次家,其餘的每個晚上,我都是在車裡度過的,睡覺也在車裡。」曾建華說,這段時間,自己每天凌晨兩點多才入睡,但不管睡得如何,早上5點多又醒了。「已經養成了這樣的生物鐘規律。」但即使入睡,曾建華也睡得不太安穩。「腦子裡想的,都是夜間還在值班的人員,還有怎樣把防汛巡邏工作做好。」
長時間的體力與腦力消耗,加上時刻處於緊繃狀態,讓已邁入不惑之年的曾建華也有點「吃不消」。他坦言,7日下午集合點名時,他對到場的人員說「我現在的狀態,就像魚塘裡的魚浮頭」。水中缺乏氧氣時,魚會浮在水面上吞食空氣,稱之「浮頭」。連軸轉的檢查、督導,也讓曾建華「幾近缺氧」。壓力大的時候,曾建華會選擇在堤上散散步,或者開著車在堤上轉一圈。
來五合剅社區一個多月的時間,曾建華每天都在田間地頭打轉,聽取群眾的意見,曬黑了不少,體重也由之前的174斤下降到了161斤。「減肥效果比吃減肥藥好多了。」曾建華笑說。偶爾碰見之前在公安局的同事時,他們對曾建華說,「一看你這樣子就知道基層工作不容易」。
他把軍人作風帶到防汛一線
「請大家隨時待命,除了吃飯能請一個小時假之外,一切行動聽指揮,確保大堤不出任何問題。」簡短有力的發言,是曾建華在每次集合點名前都會強調的。曾建華當過5年兵。5年的部隊生活,讓曾建華養成了軍人的作風與習性。他說,自己對社區的防汛人員,採取的都是半軍事化的管理。
除此之外,曾建華的成長也深受父親的影響。「父親一直以來都是很嚴格的人,從小到大,很少受到父親的稱讚。」曾建華告訴記者,這也讓他養成了嚴於律己的習慣,「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好」。
父子倆平時不住在一起,兩人住處相距三四裡。抗洪工作來臨前,曾建華每天都會去父親家走一趟。「他喜歡關注國家大事,我也喜歡看新聞,我們經常會聊一個多小時。」但自從投入到防汛抗洪工作中後,曾建華也沒有時間去看父親了。兩人大部分交流,都在父親打來的電話中完成。
11日下午5時,安鄉縣天氣放晴,松滋河水位也在緩慢下降。沿河堤往北走,不時有不知名的鳥類掠過水麵。曾建華從大鯨港鎮松滋河堤段五合剅社區中隊第5分段出發,走了將近一小時,來到了大鯨港鎮松滋河堤段五合剅社區中隊管轄的起點。這已經不知道是他當天第幾次巡邏了,「再過一個小時,又要在集合處點名,安排明天的工作了」。
【來源:紅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