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印刷術的新革命:我國納米綠色印刷技術領先世界

2021-03-05 銳科技

【導讀】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當今世界,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經過多年的奮鬥,我國的科技創新正由過去的跟跑為主,進入跟跑、並跑、領跑三者並存階段,開始湧現出一些領跑世界的科研成果和研究團隊。跟跑易、領跑難,科學上的每一個「第一」,都來之不易。這些團隊是如何在競爭日益白熱化的全球科技創新賽場上領先的?領跑的背後有哪些內在規律?

不用感光衝洗,也不產生廢水廢液,報紙、書籍的版樣就可以列印出來;電腦、手機的線路板,不用刻蝕,同樣也可以輕鬆列印出來……這些看似神奇的技術,在我國科研團隊的努力下已成為現實。

這就是在世界印刷領域全面領先的納米綠色印刷技術,它憑藉解析度高、節能環保和成本低等優勢,在印刷產業和印刷電路板行業產生了革命性變革。

在研發技術的10餘年裡,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宋延林帶領團隊共發表SCI收錄論文230餘篇,被他人引用8000餘次;申請國際和中國發明專利70多項,在多個國家獲授權發明專利50多項;納米綠色印刷製版技術在形成系統自主智慧財產權後,建成了完整的生產線和質量標準體系,從源頭上解決了傳統製版的汙染排放問題。

傳統的雷射照排製版就像相機膠捲一樣需要曝光顯像,其使用的顯影、定影液等化學物質會產生大量汙染。即使目前最先進的計算機直接製版技術,也需要感光預塗層和化學處理過程。而納米綠色印刷技術則完全不需要暗室和曝光過程,也不產生廢水和廢液,成本還比傳統雷射照排製版便宜1/3以上。「打個比方,傳統的雷射照排相當於『膠片照相機』,較先進的計算機直接製版技術相當於『拍立得』,而納米綠色製版技術就像是『數位相機』。」宋延林說。

在位於北京懷柔的中科院化學所納米綠色印刷產業化基地,記者現場感受了納米綠色印刷技術的神奇魅力。只見生產車間裡擺放著幾臺看似不起眼的製版機,工作人員正將一張鋁板放進其中一臺機器內,不到3分鐘,一張印版就從機器尾端出來了。沒有刺鼻的化學藥水味,沒有排汙的管道,甚至沒有大的噪音,整個製版過程就輕而易舉地完成了。

宋延林解釋說,納米綠色印刷製版技術的原理就是在親水的版材上列印出納米材料形成的親油的圖文區,通過親油和親水的差異形成圖文區和空白區的差別。製版的版材本身是親水性質,這使它不沾染油性的油墨;而印刷品上的圖文區,則列印上親油的納米材料。這樣,當印版上機印刷著墨時,列印有親油納米材料的區域就得到圖片和文字,而沒有列印親油納米材料的區域還是空白。

「納米綠色印刷技術用納米塗層取代原來電解氧化的過程,用納米材料列印製版代替曝光成像,用水性墨代替溶劑性墨,可從源頭上解決印刷產業鏈中80%以上的汙染。」宋延林說。

避免感光和衝洗過程,通過納米材料對表面親水、親油性的控制,完成直接列印圖案的過程,這個道理聽起來似乎並不複雜。

然而,10多年前,當宋延林第一次提出這個思路時,便備受業界質疑:「如果這個方法確實可行,那國外科研人員和大公司為何遲遲不去做?」

對此,宋延林的回答是,數碼照相技術最早是柯達公司研發出來的,但由於與其核心感光材料產業衝突,柯達猶豫不決最終導致他們沒有在數碼照相領域引領產業。印刷行業也是如此,柯達、富士、愛克發等國際巨頭都是靠感光材料起家,面對非感光的新技術就很難取捨,「而這正是我們的機會」。

如果說遇到好的機遇更多是憑藉眼光和運氣,那麼,能否抓住機遇和應對挑戰並最終走向成功,則往往取決於膽識、決心和能力。

宋延林常用一句話鞭策自己,即人能通過創新和堅持,把「不可能」變為「我能夠」。

宋延林說:「做真正原創性的研究,就一定要敢於挑戰別人沒做過、做不到的事情,並且要有非常強的自信心,堅信自己能夠做成。但也不能盲目自信,而是要基於自己對科學研究的深入認識。在很多人都質疑的情況下,我還要堅持研發納米綠色印刷技術,一是要挑戰不可能,二是我覺得它符合科學的原理,原理行得通,我才去努力。」

堅定信心之後,2004年,宋延林和兩個同事組成了研究小組,利用幾萬元啟動資金,在化學所一個簡陋的地下室裡開始了最初的研究工作。

一直以來,在印刷領域,中國走的是跟蹤路線,要麼買產品,要麼買生產線,要麼就是買別人的企業然後把技術帶回來。而宋延林要做的這個納米印刷技術是國外沒有的,所以沒有任何一個成型的技術可以借鑑。

「不光是技術,從設備到軟體都需要自己來開發。所有的用戶都希望拿到手的是一套完整成熟的生產線,只需按按鈕就能得到產品,所以,即使是我們不擅長的設備和軟體難題,也得努力去攻克。」宋延林說。

經過4年多艱苦摸索和不斷創新,2009年,在小小的地下室裡,宋延林等人最終研製出納米材料綠色製版的第一臺樣機,並給出版社列印出第一批產品。

宋延林至今對當時的場景記憶深刻。「在給出版社交付第一批產品的前夜,我們幾個人整整熬了一個通宵,生怕出任何閃失。第二天捧著精美的列印產品,真是百感交集。」

宋延林說,現代科學技術史上,中國提出的理論體系比較少,自己的夢想是形成中國在綠色印刷領域的理論和技術體系。

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源於宋延林受到的一次強烈「刺激」。宋延林曾陪同一些國外專家來中國參觀綠色納米印刷產業基地。當他為他們講解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時,一位德國專家當即表示不認可,稱活字印刷應該是德國的古登堡發明的,而畢昇只是一個傳說。

「當時我很不服氣,可後來我去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館參觀時,發現確有關於古登堡發明活字印刷的展覽和詳盡記錄,古登堡哪一年鑄造了鉛字,什麼時候制出第一臺樣機,記錄和實物都非常完整。而回頭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的歷史,有記錄的僅僅是《夢溪筆談》裡的記載。」宋延林說,「當時我就下決心,一定要讓我們的納米綠色印刷技術被世界承認,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有自己完整的理論和技術體系。」

宋延林團隊首先想到的,就是提出納米綠色印刷三定律。

「對一個印刷圖形來講,最重要的就是點、線和面的控制,如果你能做到最小的點、最細的線、最平的面,你的印刷質量一定是最高的。在這裡我們要首先解決最小點的問題,完成第一個定律。」宋延林說。

如何控制液滴在固體表面的擴散和轉移,這會遇到一個國際性難題——「咖啡環效應」,即一個墨滴從列印的噴孔噴出後會擴散,比噴孔孔徑要大。如果能控制讓墨滴不是擴大而是縮小,便解決了最小點的問題。經過攻關,宋延林團隊做到了用一個25微米的噴孔印表機打出一個1.6微米的點。

「做出這個結果之後,我跟大家說,現在這個結果只能算是一個偶然,還不能成為常態,所以我們得繼續努力,不要急於發表論文,要做就做到極致。」宋延林說。

最終,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宋延林團隊可以做到對墨滴大小甚至是取向精準自如的控制。「我們現在可以做到由納米顆粒組成的墨滴形成非常均勻的點,並能讓一個墨滴由一個、兩個到幾個數目可控的納米顆粒形成。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能做到讓納米顆粒像糖葫蘆一樣串成一條直線,而之前兩個液滴融合後常常會形成一個更大的液滴或波浪線。」

宋延林說,自己給團隊成員和學生設定的要求是,你做到的要是世界上最好的結果,而不要滿足於是最好的結果之一。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都要做到極致。

(來源:人民日報 記者吳月輝)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納米材料綠色印刷製版技術中試線建成
    近日,中科院化學所納米材料綠色印刷製版技術中試線建成。9月6日,聯想投資等4家來自北京、廣東的企業與中科院化學所在該所中試基地籤署了《納米材料綠色印刷製版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意向書,這標誌著這一綠色、低成本印刷製版技術規模產業化蓄勢待發。
  • 納米印刷:刷出綠色新視野
    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納米技術與傳統的印刷術,似乎有些不搭界,然而,中科院化學所研究員宋延林開創性的研究讓兩者發生了關係。他要做獨創的技術,從源頭上杜絕傳統印刷製版的汙染問題。2005年,他帶領團隊將目光鎖定在納米材料綠色製版技術上,通過創新提出領先、環保的「加法印刷」解決方案。「整個印刷過程中,印版呈現印刷區(親油墨)和非印刷區(親水,不親油墨)兩種相反性質的區域。
  • 中國印刷代表團應邀出席世界印刷文化國際研討會 闡述中國印刷術對...
    作為協會成立後舉行的第一個活動,2日舉行的世界印刷文化國際研討會邀請了6個國家的8名學者發表了演講。中國印刷博物館的李英研究員發表了題為《印刷術啟迪世界文明》的演講,闡述了中國印刷術的發明、發展歷程。中國印刷博物館研究員李英發表演講《印刷術啟迪世界文明》李英說:「印刷術是一項集大成的工藝技術,它是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到一定階段和水平的必然產物。隋唐時期(7世紀),在科舉制度和民間信仰的推動下,中國人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這種技術的出現使中國書籍傳播由手抄本時代逐步過渡到印刷形式。
  • 顛覆已有認知的納米技術
    納米技術有力促進了醫學發展過程中瓶頸問題的解決,成為醫藥研究領域必不可少的技術和武器。  能源領域,納米技術為綠色清潔能源技術的快速發展及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開闢了新的途徑。納米技術為鋰電池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 印刷術是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卻很少有人知道印刷史上的「活化石」
    與我們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中國古代四代發明之一應該就是印刷術了。自從漢朝發明了紙以後,書寫材料得到了史無前例的更新,曾經的甲骨、簡牘、金石還有縑帛退出了歷史舞臺。紙雖然輕便和經濟,但是抄寫書籍卻是一件勞苦費工的活兒,單純靠人工抄寫是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印刷術的發明解決了這個難題。說到印刷術,在絕大數人的印象中最為深刻的就是活字印刷術,卻很少有人提及到在印刷史上素有「活化石」之稱——雕版印刷。畢升的活字印刷術發源於北宋時期,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唐朝發明的雕版印刷術。
  • 活字印刷術是雕版印刷的升級版,那它的優勢有哪些呢?
    我國北仁宗慶年間(公元1041-1048年),平民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雕版印刷比起手抄,是一個飛躍。但它仍然費時費力,印刷一頁書就要雕刻一塊版,雕印一部書,其製版工藝仍很費時,在總結前人和當時雕版印刷術經驗的基礎上,畢昇創造了膠泥活字印刷術,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畢昇的發明,在著名的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中,留下了最可靠的記載。
  • 中華印刷術發展具有世界意義
    為推進文明交流互鑑,加強館際交流合作,宣傳中國印刷術發明對推動世界文明進程的貢獻,中國印刷博物館代表團應邀參加了韓國舉辦的直指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在10月2日舉辦的印刷文化的保護與傳播研討會上,包括中國印刷博物館在內的全球40多個印刷博物館和相關機構圍繞印刷文化的未來發展方向這一議題進行了研討和交流。
  • 活字印刷術由我國傳入朝鮮,韓國人卻說自己是活字印刷術的鼻祖
    活字印刷術由我國傳入朝鮮,韓國人卻說自己是活字印刷術的鼻祖。(王建安 攝影)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的中國文字博物館。我國發明了最早的木製和泥質活字印刷術,但是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版本發現於韓國,最早使用金屬活字的有可能是朝鮮人。
  • 雕版印刷術,是歷史上出現最早的印刷術,是我國人民的智慧結晶
    雕版印刷術,是歷史上出現最早的印刷術,是我國人民的智慧結晶雕版印刷術是人類歷史上出現最早的印刷術,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雕版印刷術也被稱為整版印刷術,所用板材一般是梨木或棗木,板材要求厚薄適度,表面平滑,尺寸合適。如果刻書,先把正寫的文稿謄寫到薄而透明的紙上,校對無誤後,將文稿朝下貼在板材上,用刀將字刻出來,便成為一塊印版。書版經校補後,在凸起的文字表面刷上墨,鋪上紙,用毛刷輕輕刷,稍幹後揭下,文字就轉印到紙張上了。雕版印刷的出現,標誌著印刷術的誕生。雕版印刷發明於何時?
  • 縱觀中華印刷術發展,再現上海印刷工業,印刷博物館絕對值得一看
    上海印刷博物館由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建立,於1998年落成。是首批上海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館之一,上海工業旅遊博物館之一,展館面積近1000平方米,分為《印刷術的起源、發展與外傳》、《近代印刷術的傳入與發展》、《上海印刷工業》、《印刷體驗》與《印刷精品展示》5個部分。
  • 關注·走進科技新時代⑧:納米世界有多神奇?
    …… 這還只是納米應用的一個方面。目前,納米技術還在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產業、新材料等產業都有用武之地。未來世界,我們或許可以用著幾秒鐘就能充滿電的手機,有納米機器人幫我們治病…… 「也正是因為納米技術是一項應用空間還十分巨大的新興技術,我們國家的納米技術發展與發達國家幾乎處在同一起跑線上。」任紅軒說。
  • 中國古代的造紙術和印刷術,是怎樣推動人類歷史進程的?
    本文系作者我的世界瞬間鮮花綻開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中國古代的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藥,是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史的重大貢獻四大發明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是我國古代文明的集中表現。
  • 四大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卻敗給了雕版印刷術,其印刷量只有2%
    活字印刷術作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比歐洲早400年,它需要把幾百個單獨的活字拼到一起,而且需要字與字之間嚴絲合縫,避免出現版面的不平。活字印刷術在北宋被發明出來後,也在不斷地發展的。明朝中期的活字印刷術已出現銅活字技術,由於是統一鑄模,要比木活字精度高很多。
  • 中國木活字印刷術的「活化石」
    800多年的歷史,這是已知的我國唯一保留下來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藝,堪稱世界印刷術的活化石。  這裡的木活字印刷完全繼承了中國古代的傳統工藝,完整地再現了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的作業場景,是活字印刷術源於我國的最好實物證明。2008年6月14日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以東源木活字印刷術為主體的「中國活字印刷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納米高科技助力精準扶貧 全國納米科技示範基地在革命老區江西興國...
    納米科技,精準扶貧。20日,江西贛州市興國縣經濟開發區的納米產業園正式投入使用。該產業園由英鴻納米科技有限公司投資並引進全球領先的納米纖維量產設備,一期年產1000噸以上納米纖維,項目年產值超億元,產品可對接興國縣和贛州地區需求,並輻射華南、東南等區域市場。
  • 現金白卡:納米科技,帶來印刷業的巨大變化
    印刷包裝業,本身是傳播文化的載體,由於技術的限制,人們一直在文字以及平面圖像兩個維度做文章。對於消費級產品,更是如此,印刷及包裝品外觀的設計,一直是重中之重。「現金白卡」認為,多媒體技術發展到現階段,極大地豐富了消費品廣而告之的方式,使得營銷不再局限於印刷包裝的方式。
  • 孫寶林:印刷文化的使者
    大喘氣之後,還有一句:「印刷術的文化傳承傳播。」孫寶林毫不掩飾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不,是事業的驕傲。  通過親身體驗,試圖沿著歷史的脈搏,探尋中國古老印刷術發明的奇蹟所在。  力求打通古今,讓塵封在博物館中的印刷文物,在從技術到文化的轉變中「活」起來、「火」起來。  堅決闖出一條中外交流的通道,講述印刷中的中國故事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故事。
  • 一起離奇盜竊案,牽出了一套古老的活字印刷鋪
    這套「活字印刷鋪」大約為清光緒年間所制,繁體漢字非常規範,印刷工具也很齊全。活字印刷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世界上第一個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是宋代的畢昇。縉雲木活字印刷術是我國保留下來為數不多的且至今仍在使用的傳統活字印刷工藝。縉雲木活字印刷術歷史:木活字印刷術是元代著名農學家王禎創製的,到了明清,木活字技術逐漸普及並流行。
  • 中科院化學所產業化基地:輕鬆列印綠色世界—新聞—科學網
    新的納米綠色印刷技術則完全不需要暗室和曝光過程,也不產生廢水和廢液,成本還比傳統雷射照排製版便宜1/3以上。 對此,宋延林做了形象的比喻:「通俗地講,傳統的雷射照排相當於『膠片照相機』,較先進的計算機直接製版技術相當於『拍立得』,而納米綠色製版技術就像是『數位相機』。」
  • 活字印刷術現在還有人用嗎?
    說到活字印刷術大家肯定不陌生,作為古老的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有著悠久的歷史,那麼大家一定很好奇這種近千年的技術現在還有人使用嗎?下面就跟隨印刷貓一起了解下吧!活字印刷術字模現代是高科技數碼時代,我們的印刷機也是數位化的,印刷效率能達到每小時上萬張了!這更是古老的活字印刷術不可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