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城市裡很多社區都出現了寫著「愛心捐衣」的舊衣回收箱,把不再穿的衣服捐到回收箱成為很多人的第一選擇。
你們家如果有不穿的衣服怎麼處理呢?
小學生說:回收!
大爺說:該捐捐唄!
可是,很少有人追問過,放進回收箱裡的衣服,到底有沒有到受助者手裡。
在捐贈者看來,舊衣服只要放進回收箱就完成了捐贈。但這些衣服將流向哪裡,它們最終又會有怎樣的歸宿呢?
二手衣服商店受工友青睞
為了了解這些被捐贈衣物的去向,記者來到了北京市朝陽區同心互惠公益商店,一探究竟。
這家二手商店雖然店面不大,但四季衣服、鞋帽、皮包玩具等一應俱全。襯衫T恤每件售價5元、羽絨服等衣物也僅僅賣30元左右。低廉的價格吸引了大批購買者前來挑選。
王德志帶記者看了他們的車間,捐來的衣服都先到車間裡,分揀消毒後,店裡挑貨捐贈的再來整理。
能不能讓捐贈更「有效」些呢?
針對目前實現「有效捐贈」的難題,2014年,來自上海的張玲玲成立了一家公益機構,倡導「精準捐衣」。
在上海浦東的一個社區,「精準捐衣」項目發起人張玲玲正在為社區居民介紹「精準捐衣」的注意事項。
她認為,捐贈必須是一個平等的過程,因為捐贈這件事從一開始,捐贈人和受捐人就有一種強勢和弱勢的差異。
隨著捐贈的閒置衣物越來越多,分揀衣物、消毒處理、倉儲物流這些成本在不斷上升。如何降低運營成本成為眾多愛心捐衣機構面對的最大難題。精準捐贈從受捐者的需求出發進行募集,大大減少了倉儲成本。另外,分類清洗等環節分攤到每個捐贈者手中,也減少了人工成本。
「其實「精準捐衣」的模式總的來說是降低社會成本的。」張玲玲坦言,「因為我們希望把清洗啊,這些必要的衣物處理,是分散給捐贈人去做一個處理跟換位思考,在處理的過程中能夠去思考捐贈到底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一個人與人之間關懷的行為。這樣它才能平攤整個捐衣過程中的社會成本。」
「精準捐衣」實現捐贈衣物一對一的匹配,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捐贈過程中的浪費。目前,張玲玲所在機構已經向20多個省市的一萬五千名受捐者捐贈了超過兩萬件的經過質檢的衣服。
公益能否和盈利沾邊?
中國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長程芬有不同的看法,她認為,公益組織所有的活動都是有成本的,包括人力成本、運營成本。如果公益組織需要租房子,社會不會因為它是一個公益組織就給他免房租。「自身造血的模式是我們非常提倡的,一個組織如果沒有穩定的持續的資金來源財務資源的話,你是運營不下去的,你就沒有能力實現你的公益目的。」程芬說。
程芬認為,愛心捐衣行為,還需一個完善和繼續提高的過程,法律的配套基本是到位的,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普法和執法。對慈善組織來說,在募捐過程和募捐之後,需做好管理,做好信息公開。對於公眾來說,也要做一個明智的捐贈人,需要提高辨別意識。
愛心捐衣,始於愛心,但每一個參與者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捐贈的第一步。一個良性的捐贈體系,需要捐贈人、公益機構、監管部門共同建立。中國的舊衣回收行業正越來越成熟,未來更多的廢舊衣物將找到適合它們的歸宿。
戳視頻看完整版
新聞來源:中國新聞網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