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城市裡很多社區都出現了寫著「愛心捐衣」的舊衣回收箱,把不再穿的衣服捐到回收箱成為很多人的第一選擇。
你們家如果有不穿的衣服怎麼處理呢?
小學生說:回收! 大爺說:該捐捐唄!
可是,很少有人追問過,放進回收箱裡的衣服,到底有沒有到受助者手裡。
在捐贈者看來,舊衣服只要放進回收箱就完成了捐贈。但這些衣服將流向哪裡,它們最終又會有怎樣的歸宿呢?
二手衣服商店受工友青睞
為了了解這些被捐贈衣物的去向,小新來到了北京市朝陽區同心互惠公益商店,一探究竟。
在這個商店裡,每天下班點兒之後,會聚集很多挑選二手衣服的工友,這時商店的負責人王德志會比平時忙得多。
「我們這些衣服都是我們從市裡接收回來的,然後在庫房整理完,擺到店裡讓工友來選的。(我們)大概現在有7個店,每個店那個地區的工友大概都得上萬人或者幾萬人。」王德志說。
這家二手商店雖然店面不大,但四季衣服、鞋帽、皮包玩具等一應俱全。襯衫T恤每件售價5元、羽絨服等衣物也僅僅賣30元左右。低廉的價格吸引了大批購買者前來挑選。
採訪了幾位顧客,「我身上從上到下,一年四季都是(從這買的)。」「這裡便宜唄,打工的人不容易掙點錢。」「扔掉可惜」.......顯然,顧客們認為二手店裡的二手衣物很實惠。
其實,像同心互惠這樣的二手商店在國內並不多見,但在國外卻十分流行。在美國很多人習慣去一家叫做GOODWILL的二手商店「淘寶」。將來自捐贈的商品用於銷售,所得利潤全部用於慈善事業。王德志就希望把同心互惠做成中國的GOODWILL。
王德志帶小新看了他們的車間,捐來的衣服都先到車間裡,分揀消毒後,店裡挑貨捐贈的再來整理。
同心互惠商店的商品就是這些被捐贈的衣物。工作人員會定期到北京各個社區的回收箱進行回收,一些有合作關係的社區、高校、企業也會舉辦捐衣活動。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舊衣服都能做到有效利用。收回來的舊衣服,需要經過分揀和嚴格消毒,八成新以上、沒有破損和汙漬的衣服,才會進入捐贈和售賣環節。
並不是每一件都能夠可以捐贈,王德志舉了些例子,「因為(有人說)我都能穿你怎麼不能穿,但實際上有的時候不是。(有人說)不就破個小洞嘛,但實際上我們破個小洞就不捐了。對把衣服要接著穿的人來說那就是衣服,(應該)是好衣服啊。」除此之外,很多需要捐衣服的人都是偏胖,年紀偏大或偏小,身材、年紀不匹配,都會導致不能有效捐贈。
王德志說,每個月大概能收40噸到60噸左右的衣服。
每年同心互惠商店能回收八九百噸舊衣物,然而其中只有30%用於捐贈和再次售賣,而70%都不能做到直接利用,只能做成拼布,或者粉碎再生。這些不能有效捐贈的舊衣物,成為大部分捐衣公益項目所面臨的一大問題。
能不能讓捐贈更「有效」些呢?
針對目前實現「有效捐贈」的難題,2014年,來自上海的張玲玲成立了一家公益機構,倡導「精準捐衣」。
在上海浦東的一個社區,「精準捐衣」項目發起人張玲玲正在為社區居民介紹「精準捐衣」的注意事項。
「這裡回收的每一件衣服都被要求按照尺寸和用途分好類,標籤上也印著即將送去的地點和人名。」張玲玲介紹,精準捐衣有一個核心的理念就是邀請大家按照需求來捐贈,而不是把自己所有不要的衣服都以處理的方式捐給捐衣機構。
她認為,捐贈必須是一個平等的過程,因為捐贈這件事從一開始,捐贈人和受捐人就有一種強勢和弱勢的差異。
「那我們在給予一件好動東西的時候,就是出於一個善意的時候,我們作為捐贈人更需要考慮受助人弱勢的客觀情況。」張玲玲還認為,公益組織更要做一些平等尊重方面的倡導,讓大家去踐行平等這一心態。
隨著捐贈的閒置衣物越來越多,分揀衣物、消毒處理、倉儲物流這些成本在不斷上升。如何降低運營成本成為眾多愛心捐衣機構面對的最大難題。精準捐贈從受捐者的需求出發進行募集,大大減少了倉儲成本。另外,分類清洗等環節分攤到每個捐贈者手中,也減少了人工成本。
「其實「精準捐衣」的模式總的來說是降低社會成本的。」張玲玲坦言,「因為我們希望把清洗啊,這些必要的衣物處理,是分散給捐贈人去做一個處理跟換位思考,在處理的過程中能夠去思考捐贈到底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一個人與人之間關懷的行為。這樣它才能平攤整個捐衣過程中的社會成本。」
「精準捐衣」實現捐贈衣物一對一的匹配,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捐贈過程中的浪費。目前,張玲玲所在機構已經向20多個省市的一萬五千名受捐者捐贈了超過兩萬件的經過質檢的衣服。
公益能否和盈利沾邊?
從2006年開始,王德志建立起了第一家同心互惠商店,目前在北京開設了7家商店。同心互惠商店裡便宜的二手衣物減輕了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成本,同時也平衡了運營成本,售賣得到的多餘利潤,用來支付人員、房租、車輛等花費,所得盈餘被用於支持打工子弟的教育和豐富農民工的文化生活。然而有些人認為,公益性質的捐贈,不能和任何盈利掛上邊。王德志「自我造血」式的公益模式受到一些捐贈者的質疑。
中國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長程芬有不同的看法,她認為,公益組織所有的活動都是有成本的,包括人力成本、運營成本。如果公益組織需要租房子,社會不會因為它是一個公益組織就給他免房租。「自身造血的模式是我們非常提倡的,一個組織如果沒有穩定的持續的資金來源財務資源的話,你是運營不下去的,你就沒有能力實現你的公益目的。」程芬說。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愛心捐衣行業慢慢步入正軌,如今除了線下捐衣渠道網上捐衣、上門回收、精準捐贈都已成為現實。未來捐衣行業也將面臨更多的挑戰,打造一個公開透明,成熟高效的慈善捐衣模式還需要各方不斷努力。
程芬認為,愛心捐衣行為,還需一個完善和繼續提高的過程,法律的配套基本是到位的,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普法和執法。對慈善組織來說,在募捐過程和募捐之後,需做好管理,做好信息公開。對於公眾來說,也要做一個明智的捐贈人,需要提高辨別意識。
愛心捐衣,始於愛心,但每一個參與者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捐贈的第一步。一個良性的捐贈體系,需要捐贈人、公益機構、監管部門共同建立。中國的舊衣回收行業正越來越成熟,未來更多的廢舊衣物將找到適合它們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