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磚雕
這件磚雕造型很規整,滿身都是工,雕刻技法精湛,傳統的『福在眼前』紋飾,這件東西很大,高達到了40公分。
磚雕是古代建築中很重要的藝術形式,比石雕要節約成本,民間建築應用較多,雕刻手法有透雕、浮雕、隱雕、剔雕、圓雕、多層雕等。
磚雕介於石雕與木雕之間,兼併了兩者剛柔之美,純樸又不是格調。
2、鐵磬
這件鐵磬滿身都是紋飾,大而飽滿,表皮的這種滄桑,給人一種肅穆之感,全身並無磕損,實在是難能可貴。
磬是古代的打擊樂器,有各種材質。而圖中的磬是一種佛教用器,這件應當是一件小磬,看起來像缽。
3、漏刻
這件東西非常有趣,是古代發明的計時器,這種帶孔的屬於洩水型漏刻,水從漏壺孔中流出,漏壺中的浮箭隨之下降,浮箭上面有刻度指示,就能知道時間了。古人為了準確性,還會製作多級受水壺。
漏刻是中國古代使用時間最長和應用最廣的計時工具,最早在《周禮》中有記載,而出土最早的實物為東漢時期,僅僅有三件,而且都是受水型,這件是洩水型,可以說彌足珍貴,算得上是民藏精品了。
4、宋代鐵壺
這件鐵壺已經是鏽跡斑斑,沒有銘文,即使有也繡的看不到,是從造型上來判斷它的年代,長頸、瓜腹、細流都符合宋代壺的造型。
一般我們見到的此壺比較多,湖田窯這種壺型較多,但鐵壺還是不多見的。
北宋時期北方開始用煤來冶鐵,效率得到提高,但是鐵含硫較多,製作出來的鐵延展性和韌度降低,火器容易炸膛,南方的鐵則沒有這種現象。
可能這種『鐵疙瘩』看上去並不美觀,但作為一件宋代鐵器能保存到現在也是不容易的,而且造型完整,宋代之所以創造了很多美學經典,就是因為器物的造型上讓人賞心悅目,而這件壺雖然鏽跡斑斑,更增添了時間之味,老氣兒撲面而來,擋都擋不住。
5、鳥食罐
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東西,不仔細看還以為定窯的東西,仔細一看發現釉不對,這是一件當陽峪窯的鳥食罐。
當陽峪窯是宋代著名的民間窯口,窯址在河南修武縣當陽峪村,當陽峪窯分為很多品種,廣義上說當陽峪窯是一個窯系,因為窯址分布很多,瓷器的胎質也很複雜,有精細白胎,也有粗黃胎。
有時候鑑定瓷器只能判斷個大概,具體到哪個窯口是有些困難,比如先看是北方窯口還是南方窯口,因為瓷土不同,胎底的顏色是不一樣的,這件鳥食罐就有使用化妝土的痕跡。因為所有者對瓷器的來源較為清楚,對窯口判斷就更加準確。
宋代對禽鳥的馴養和鑑賞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史籍中有關汴京和臨安的養鳥記載最多,常見的種類有百靈、畫眉、金翅、百舌、相思、繡眼、秦吉了、倒掛兒、黃鶯、蠟嘴、鵪鶉、鴿子等,還有一些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形的鳥種。
宋代的養鳥盛行,得益於崇尚文化的風氣,還有商業、手工業發達,城市經濟發展迅速,新興市民階層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寫道:「零陵李宗古居士,唯一妻一女,垂老病足,養鷓鴣、鸚鵡以樂餘年。「
這件鳥食罐美中不足之處就是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