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民歌運動,張艾嘉和李宗盛不會出現在同一張唱片上

2021-01-15 澎湃新聞

       臺灣資深廣播人陶曉清曾引領上世紀70年代的臺灣民歌運動,被稱為「臺灣民歌之母」,當時她家的客廳就是一個音樂沙龍。在她的兒子馬世芳看來,民歌運動最珍貴的地方在於提供了一塊土壤。「流行歌曲變成平臺,讓所有人有了交集。」

9月12日,陶曉清(左二)和其子,作家、廣播人馬世芳(左三),以及本土樂評人孫孟晉在金橋國際商業廣場做了一次關於民歌時代的談話。

       1975年,楊弦和胡德夫在臺北中山堂演唱余光中作詞的歌曲,是為臺灣民歌運動的開始。在這之後,民歌手和創作人大量湧現,臺灣民歌進入黃金時期。

       這是一段不可複製的時期。在大歷史背景下看,民歌運動源於1972年尼克森訪華給臺灣青年帶來的強烈失落感,從而刺激這群聽美國歌長大的年輕人生出唱自己歌的想法。然而在「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眼中,「民歌運動只是一群大孩子的無心插柳,不是運動。運動要有目標組織綱領,他們沒有,只是有共同氣質,在一起做有意思的事,卻不知不覺地改變了歷史。」

       9月12日,陶曉清和其子——作家、廣播人馬世芳,以及本土樂評人孫孟晉在金橋國際商業廣場做了一次關於民歌時代的談話,拉開了金橋9.12-10.12期間「40·20音樂主題活動」的序幕。當晚,潘越雲、沈慶開唱。在這一個月中,還將有李建復的分享會,以及南方二重唱及Vox玩聲樂團的演出。

陶曉清:他們留了好多東西在我家,包括李宗盛的成績單

馬國光和陶曉清(臺灣資深廣播人,曾引領上世紀70年代的臺灣民歌運動)在父親馬廷英寓所拍的結婚照。

       陶曉清被譽為「臺灣民歌之母」,乃是因為身為電臺主持人的她從1975年開始就陸續在自己的節目裡播放年輕人的原創歌曲。第一次放的時候,她原以為熱愛西洋歌曲的聽眾們會寫信來罵她,熟料收穫一堆表揚的信,還有毛遂自薦自己作品的年輕人,讓她從此走上推廣本土民歌之路。

       臺上的陶曉清一頭白髮,卻越老越好看。她說自己小時候玩樂隊,什麼樂器都不會,只能唱唱聲部。後來暑期去電臺實習,因為對西洋歌曲的了解,以及「老天爺賞飯吃的聲音條件」而得以留在電臺,成為中國廣播公司最年輕的主持人。當年的陶曉清只有19歲。

       最初,陶曉清主持的是西洋音樂節目。「公司幫我訂了好多美國原版唱片和雜誌。在那十年裡,我很努力地吸收知識,但是這並不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時候。」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陶曉清經歷的唱歌比賽中,幾乎每支樂隊都會唱《我們是一支美國樂隊》,甚至改編都很少。

       1975年,由臺大研究所剛畢業的創作者兼歌手楊弦發起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在臺北中山堂舉行,被視為現代民歌運動的緣起。

       1976年,陶曉清在淡水文理學院組織了「民謠演唱會」。頂替胡德夫上場的是李雙澤。據說那個不修邊幅的胖子扛著吉他,拎著可樂瓶,上臺便說:「從國外回到自己的土地上真令人高興,但我現在喝的還是可口可樂。」他轉向舞臺上剛剛唱完英文歌的同學,不客氣地問道:「你一個中國人,唱洋歌,什麼滋味?」

       怒砸可樂瓶之後,李雙澤唱起了1948年李臨秋作詞的《補破網》。這首歌因為「傳播灰色消極思想」早已被當局禁唱。當晚過後,臺灣大學校園內旋即開始了大規模的關於「唱自己的歌」的討論,民歌時代開始。

       民歌時代,無論是最初的自發行為,還是後期有商業介入的金韻獎,都有一個背後的核心——陶曉清家的客廳。

       在她家的客廳,蘇來遇見席慕容。後者答應可以讓他唱自己所有的詩,於是蘇來就有了一張全是席慕容詩的專輯。

       打掃的時候,陶曉清和馬世芳還發現過一張李宗盛中專時候的成績單。「那個時候李宗盛一直講笑話,現在想想他大概是在掩飾自卑,因為其他人都是臺大的。」馬世芳也記得那張成績單,因為「那天他跟我娘講了很久,留下成績單後再走的,裡面全是紅字」。

       對於這群有才華的大孩子來說,陶曉清亦師亦姐。留在他們家的,遠不止李宗盛的成績單。

馬世芳:「民歌本人」4歲的時候就覺得《鄉愁》好悲傷

       1975年楊弦的第一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發布的時候,馬世芳只有4歲。作為陶曉清的兒子,有人開玩笑地叫他「民歌本人」。

       四歲的馬世芳竟然還記得楊弦的那張專輯。「我記得有首歌叫《鄉愁》,鋼琴前奏非常長。然後有個女聲,唱得好慘。我就跟娘說,這歌好悲傷。娘就覺得這個四歲的孩子怎麼那麼老氣橫秋。」

       這是馬世芳對陶曉清和他們那一代人的最初記憶。他記得當時客廳很大,鋪的是榻榻米。吳楚楚、蘇來、彭國華、李宗盛等都是客廳的常客。「當時娘辦了很多串燒形式的演唱會。他們都是大學生,都到我家開會商量,誰有新作就來唱。當時的民歌手們都覺得自己有社會責任,所以專場一場一場辦。他們很認真,每次演出結束都會檢討哪裡不好,然後分清楚這是自己的原因,政府的原因,還是環境的原因。」

       在小朋友馬世芳眼中,這群哥哥姐姐會談戀愛,會劈腿,也會分手。而他只管纏著他們給他講漫畫,或者變魔術給他們看。「當時我覺得媽媽主持節目有什麼了不起,不就報一下下一個節目是什麼。」

       轉眼馬世芳進了中學,一頭鑽進老搖滾的世界,對臺灣的音樂沒什麼興趣。直到高中,他想聽聽小時候聽過的東西,才發現楊弦的了不起。「他就像臺灣的鮑勃·迪倫,既有西方的自由和詩意,也有臺灣自己的氣息。更重要的是,楊弦他們這些人全是素人,是聽閩南語歌和布袋戲、歌仔戲長大的一批人。」

       之後,馬世芳18歲高中畢業的暑假便到中廣實習,自此開始廣播人生涯,「第一次連續講了12分鐘,導播都插不進話,太緊張。」如今的他在周末時段依然有自己的節目。不靠廣播謀生,因為「在臺灣廣播處在弱勢的位置。在這個安靜角落,周末時間甚至不賣廣告。在這個分眾媒體時代,適合深耕一點東西。」

民歌運動最珍貴的是提供了一塊土壤

       在馬世芳看來,民歌運動最珍貴的地方在於提供了一塊土壤。「流行歌曲變成平臺,讓所有人有了交集。張艾嘉和李宗盛,張大春和李壽全,若非民歌運動,他們的名字絕不會出現在一張唱片上。」很多人都以為臺灣的民歌運動是一個革命,馬世芳卻認為並不是。他說:「其實這些歌曲的製作班底們都和當年鄧麗君、劉文正的是一樣的班底,只不過原創為音樂帶來了新的可能性,讓產業升級。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高凌風曾出過非常厲害的普通話專輯,但是沒人會為他賦予文化含義。」

       陶曉清對民歌時代的總結只是一句話:「高潮的時候道和術兼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張艾嘉這輩子夠本了 李宗盛羅大佑都把第一次給了她
    而這首《愛的代價》正是當年李宗盛寫給張艾嘉的歌曲。張艾嘉無緣影后,羅大佑也未能憑藉《華麗上班族》配樂加冕。但張艾嘉、李宗盛、羅大佑三人同時出現在金馬獎的舞臺,仿佛回到50屆金馬林青霞和秦祥林多年後同臺,秦漢缺席。關於年少時的感情,到年老後都《愛已成往事》。
  • 笨蛋李宗盛和他一生都無法擺脫的宿命
    弦寂音落,生發於臺灣的中國現代民歌運動由此開始。不久,楊弦出版唱片《中國現代民歌集》,首版三萬張,四個月再版三次,以星火燎原之勢俘獲了一大批音樂愛好者的心,臺灣從此進入校園民歌時代。無數青年人抄起一把舊吉他,開始吟唱歲月的憂愁。而在此旋風之中,有個非常不起眼的年輕人將在十年後脫穎而出,深刻影響到整個華語樂壇。
  • 陶曉清總結臺灣民歌時代 「高潮時道術兼有」
    1975年,楊弦和胡德夫在臺北中山堂演唱余光中作詞的歌曲,是為臺灣民歌運動的開始。在這之後,民歌手和創作人大量湧現,臺灣民歌進入黃金時期。  這是一段不可複製的時期。在大歷史背景下看,民歌運動源於1972年尼克森訪華給臺灣青年帶來的強烈失落感,從而刺激這群聽美國歌長大的年輕人生出唱自己歌的想法。然而在「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眼中,「民歌運動只是一群大孩子的無心插柳,不是運動。運動要有目標組織綱領,他們沒有,只是有共同氣質,在一起做有意思的事,卻不知不覺地改變了歷史。」
  • 滾石唱片和華語流行音樂的30年:未來的主人翁
    他的滾石時代羅大佑所在的八十年代,被周華健形容為是一個「灰色地帶」,那時候是校園民謠的天下,如果那個時候推出李宗盛,大概會很自然地就大紅大紫了,可一切太過循規蹈矩,也就無法拉開滾石唱片作為一個獨立音樂作坊所帶來的傳奇。那個時代,沒人能想像得到搖滾這種形態可以跟國語歌結合在一起,羅大佑的出現,甚至終結了臺灣自七十年代以來的校園民歌風潮。
  • 1997年,李宗盛為林憶蓮離開朱衛茵,為何最終選了小26歲的圈外人
    然而進入中專後,李宗盛的學業依舊沒有任何起色,那時候年少的李宗盛感到非常的彷徨無助。後來當李宗盛說:一個人在理想和現實中跌到,這樣的創傷要多久才能醫得好。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李宗盛雖然學習不行,但在14歲的時候,他在偶然間拿起了一把吉他,正是這把吉他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 2006年,張艾嘉問李宗盛,有沒有愛過我?臺下坐著他的前妻與知己
    2006年5月5日 :李宗盛在臺北舉辦「理性與感性」世界巡迴作品音樂會之時,張艾嘉問出了這句話。01現在,李宗盛是音樂教父,在音樂上的成就是張艾嘉無法比擬的。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張艾嘉是娛樂圈新星,而李宗盛是學院的學生。
  • 滾石唱片30年:時間蕩滌,留下一塊滾石(全文)
    、楊祖珺、侯德健、李建復等人紛紛走出不同的生活軌跡,轟轟烈烈的民歌運動歸於平淡。羅大佑的歌曲內容集中描摹了臺灣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大眾心態,這使得羅大佑一舉成為當時的叛逆先鋒和時代代言人,而首張專輯的標題曲目「之乎者也」也用「風花雪月之,譁啦啦啦乎,所謂民歌者,不過如是也」這樣的字句為整個民歌運動敲響了喪鐘。
  • 上個世紀的「滾石唱片」有多牛逼,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知道了
    李雙澤的怒吼,正好為這場運動點了把火。 第二年,「金韻獎民歌大賽 」應運而生,齊豫、蔡琴、齊秦、黃韻玲、李宗盛…一個個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名字,由此登上歷史舞臺。 同年,受「民歌運動」感染,讀企業管理的音樂愛好者段鍾潭,抱著學以致用的態度和二哥段鍾沂創辦雜誌,借「滾石」名字,介紹西方搖滾。
  • 上個世紀的「滾石唱片」有多牛逼,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知道了-虎嗅網
    結集出版後,唱片以星火燎原之勢燒遍臺灣,引來潮水般響應。轟轟烈烈的「民歌運動」就此開場。李雙澤的怒吼,正好為這場運動點了把火。第二年,「金韻獎民歌大賽 」應運而生,齊豫、蔡琴、齊秦、黃韻玲、李宗盛……一個個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名字,由此登上歷史舞臺。
  • 寶島女聲(一):從齊豫上《歌手》低排名說起,這些歌每一首都是故事
    年輕人們開始反思、討論,掀起「民歌運動」。1977年,新力公司(新格唱片)還推出了「金韻獎青年歌謠演唱大賽」,鼓勵年輕人自主創作。原唱劉文正,鄭怡是和孟庭葦名號「氣象歌手」相呼應的「天文歌手」,曾和李宗盛交往而校園民歌潮沒能持續太久,後期都是偏小情調的「無病呻吟」,漸漸出現了頹勢。
  • 張艾嘉:差點兒被才子折騰死了
    < 幼兒張艾嘉與父母哥姐 >張艾嘉1歲時,父親遭遇空難去世。後來母親改嫁,她從小跟著祖父祖母長大。13歲,跟隨母親和繼父去往紐約,正趕上美國嬉皮運動爆發,她每天頭戴花環,打著赤腳到中央公園唱歌、示威,還成了學校裡的風雲人物,戴十個戒指,穿最流行的迷你裙,為了不走光,上樓梯都得倒著走。
  • 李宗盛和他的7個女人
    但只要聽到《夢醒時分》的旋律,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起來。1989年,李宗盛為陳淑樺打造了這首《夢醒時分》,一問世便大受歡迎,成為臺灣音樂史上第一張百萬專輯。當許多女人還沉浸在愛情的傷痛裡無法自拔、以淚洗面的時候,剪著短髮,衣著幹練的陳淑樺,卻用溫柔而堅定的歌聲告訴你,「有些事不必問,有些人不必等」。
  • 張艾嘉李宗盛口碑照樣很好
    陳赫之前疑似婚內出軌,再婚以後好幾年,和張子萱兩個孩子都有了,仍然被人指著鼻子罵渣男,到現在都不敢正大光明地和張子萱同框互動。就連陳赫拍個吃夜宵的抖音,張子萱都要戴上帽子不敢露正臉,也是讓人感嘆。和陳赫相比,張艾嘉、李宗盛這些有名的才女才子出軌以後反而沒什麼網友抵制,不知道是不是才華到了一定程度就會讓大家忽視人品呢?
  • 專訪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民歌運動讓創作者被看見
    2019年初,陶曉清在上海為新書《生命的河流》開講座,海報上寫著「主講人: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好些粉絲遠道而來,手裡捧著「臺灣民歌四十年系列」唱片、書籍、紀念冊,場面溫馨感人。但也有熱心聽眾提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陶老師,能聽您演唱一首《橄欖樹》嗎?我特別喜歡這首歌……」這不是陶曉清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
  • 從扛瓦斯罐的窮小子,到音樂教父,李宗盛成就了眾多明星的音樂夢
    在樂壇中,有這樣一句話:年少不懂李宗盛,聽懂已是曲中人。的確,李宗盛的每一首歌曲中都飽含著深意、情緒,沒有經歷過那種人生,我們就不會明白。隨著年輕的遞增、人生經歷的增加,才發現他唱的就是我們自己。1958年,李宗盛出生在臺灣,父親是一個瓦斯店的老闆,母親是一個小學教師。從小李宗盛學習就不怎麼好,為了讓他的成績更好一些,父母在補習班上花了不少的錢。可是,李宗盛依然經常考不及格。中學結束的時候,李宗盛沒能考上大學,又在學校復讀了一年,才勉強上了一個專科學校。
  • 中國臺灣女星張艾嘉早年經歷
    張艾嘉(Sylvia Chang),1953年生於中國臺灣,祖籍山西五臺。中國臺灣女演員、歌手、導演、編劇、製片人,畢業於臺北美國學校。1981年以《我的爺爺》奪得第1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英國國家電影院特地舉辦了「向張艾嘉致敬」的焦點專題 。2002年,主演《地久天長》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以及香港影評人協會、第7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女主角獎 。1985年7月,張艾嘉發行首張專輯《忙與盲》,名列「臺灣百大唱片」第19名 。1992年,推出專輯《愛的代價》,並由李宗盛為其創作同名單曲《愛的代價》 。
  • 滾石唱片突然發布不朽金曲《明天會更好》高清MV,好多人一時沒認出...
    張艾嘉在港臺娛樂圈的號召力和好人緣,讓她能勝任這樣穿針引線的協調工作張艾嘉於是找羅大佑寫了詞製作人李壽全牽頭,找了一群作家文人和音樂人,共同把詞改得陽光正面。這些共同改詞的人,個個都是大名鼎鼎,包括張大春、許乃勝、李壽全、邱復生、張艾嘉和詹宏志這次清晰版MV的作詞,寫的是「羅大佑等」,沒辦法,名字太多了
  • 高中都考不上的李宗盛,卻寫出最美的歌詞,這個笨小孩憑什麼贏?
    錄音室的冷氣吹在他身上涼颼颼的,製作人在調音臺前面的樣子顯得很有權威,這樣的環境讓李宗盛喜歡得不得了,他期待自己也能進流行音樂這一行。鍵盤、 吉他、樂理全是靠自學的他,為了吸引錄音室的人注意,時不時向他們「吹噓」起自己的音樂見解和才華。後來,本要給鄭怡製作唱片的侯德健突然離開臺灣,李宗盛終於被派上用場。倒不是他真的被人賞識,而是「他們當時沒有選擇」。
  • 「音樂教父」李宗盛61歲生日: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
    聽起來很無望吧,可是在這樣的心境下,李宗盛創作了《一個人》。很巧,這首歌趕上了臺灣民謠運動,李宗盛開始抱著吉他遊走於大街小巷。如今看來,對音樂夢想的追尋,應該是他翻越的第一重山。1980年,李宗盛與寶麗金唱片公司籤約,並發行了《木吉他作品全集》。1983年,李宗盛加入了滾石唱片。
  • 滾石四十,再難有李宗盛和梁靜茹
    臺灣民歌運動如火如荼,在西洋音樂的浸染下,年輕人開始尋找本土化的路徑,楊弦、胡德夫、侯德健等歌手在被西洋樂佔據的樂壇上唱出「自己的歌」,帶動了一股熱潮。在這樣的風口下,兄弟二人起心動念,1980年,臺北光復南路290巷3號5樓,一家名為滾石唱片的公司開張了,加上創始人,一共6名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