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們各顯身手深耕黃巖農村 空心村上演突圍記

2020-12-11 浙江新聞

  浙江在線12月10日訊(記者 丁珊 陳久忍 區委報導組 黃微 通訊員 鄭迪安)台州市黃巖區長潭水庫,猶如一塊璞玉鑲嵌在青山綠水間。環庫而行,迎面撞見的是一個個村莊蛻變事:今年10月底,高校教授在烏巖頭村修復、復興古村的能人帶動模式,被列入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之一;首屆聯合國人居大會發布報告《淨零碳鄉村規劃指南——以中國長三角地區為例》,把沙灘村等作為分析案例;近兩年,全國各地的考察團循聲而來,學習黃巖鄉村振興的做法……

  受水源保護區制約,地處長潭水庫周邊的10萬多村民發展受限,村民外流、產業凋敝,村莊一度空心化。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近年來,黃巖產學研結合推動空心村突圍,同濟大學、浙江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等高校教授深耕黃巖鄉村,致力於鄉村振興。

  引進高校教授,難就難在紮根。黃巖有什麼獨特的「土壤」吸引「大咖」教授?教授的到來又令當地起了哪些「化學反應」?近日,我們和教授一起下鄉,探尋答案。

黃巖寧溪鎮烏巖頭村修復後的民居。拍友 王敏智 攝

  讓教授走進村、留得住

  11月,黃巖橘子漸次熟了。剛結束一周的課程,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農業化學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田生科,匆匆趕往300公裡外的黃巖深山。經過3年多辛苦勞作,他在寧溪鎮嶺根村的160畝橘樹迎來豐收。

  「田教授來啦,中飯去我家吃?」「我家蘿蔔青菜很新鮮,你回去時拔點!」田生科的車剛駛入嶺根村,不停地有村民和他打招呼,他搖下車窗和村民聊天。

  就在兩年前,還不是這般熟絡。從高校到農村,田生科差點「水土不服」。

  嶺根村群山環抱,位於黃巖寧溪鎮西南部、長潭水庫生態保護區內,大多數村民外出經商或務工,是個典型的空心村。2018年,田生科開始關注嶺根村,他想嘗試「通過智慧灌溉控制養分、溫度、溼度、光照等參數,減少化肥和農藥用量,培育高品質、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從而在類似嶺根村這樣的生態敏感區域,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綠色發展模式」。

  田生科選擇的高品質、高附加值農產品,是「紅美人」等柑橘品種。為保障教授安心種橘,黃巖分管農業的區領導,區農業農村局相關幹部,寧溪鎮黨委書記、鎮長以及村幹部第一時間建立區、鎮、村三級服務保障微信工作群。工作群24小時在線、效率很高,無論田生科遇到什麼難題、多晚發在群裡,事情都能馬上落實。

  田生科很快就遇到了難關。他正平整田地準備規模種植,分不清田地四至邊界的嶺根村農民不同意,到大棚堵他、用泥巴砸他。在工作群了解情況後,第二天鎮黨委召開聯席會議專題研究,會後就將「合同到期,鎮村負責恢復土地原狀」的紅頭文件掛在嶺根村辦公樓,並派遣工作組專程解決問題。

  在此之前,一直在高校的田生科對基層幹部了解不多。他感嘆:「如果不是當地幹部給力,恐怕我本事再大,也沒有用武之地。」

  寧溪鎮黨委書記胡鷗常說:「發展遇到問題,要多聽教授的。」「教授落地寧溪的工程或者項目,一定保障到位。」像這樣尊重人才、愛護人才,成為黃巖幹部的共識。大家明白,空心村要突圍,不僅要讓專家走進來,更要讓他們留得住。

  當地謀求發展的魄力和決心,在南京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教授談獻和處也得到印證。2018年,他受黃巖邀請來考察中藥材產業,考察後第二個月,區裡便成立了中藥材產業領導小組,時任區長是組長,分管農業和衛生健康的區領導擔任副組長,相關部門主要領導擔任成員,並且當地還成立中藥材產業辦公室協調、推動全區中藥材產業發展。

  誠意還在細節中體現——指導當地古村落修復、建設的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楊貴慶,幾乎每兩周來一次黃巖,每次都由當地鄉鎮(街道)主要領導到火車站接送,並陪同在側擔任現場協調人,讓項目順利推進。

  當地政府還用活美麗鄉村、招才引智等政策。黃巖烏巖頭村、半山村等6個村列入省級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省、市、區對每個重點村的建設資金補助至少1700萬元,為空心村的發展注入活水之源。田生科建精品柑橘基地壓力大,區政府出資建好柑橘連棟大棚,他以每年10萬元的價格租用;相關部門還協助他申報台州市「500精英計劃」,爭取最大的政策支持。

談獻和教授(右)在黃巖田間地頭指導中草藥種植(資料圖)。拍友 任利軍 攝

  牽著村民的手一起走

  當田生科在橘園忙碌時,一輛和諧號動車從上海虹橋火車站緩緩駛出。同濟大學楊貴慶教授的目的地,也是浙江黃巖。「這次兩天行程,去5個鎮(街)、6個村。」他給當地幹部發去信息。

  2012年底,黃巖謀劃美麗鄉村規劃建設,致力於尋求村莊發展路徑。他們找到楊貴慶教授為鄉村把脈。「楊教授的理念不是拆舊建新、推倒重來,而是修舊如故、有機更新」,經歷觀念的碰撞、融合,高校教授的理念、思路,漸漸在當地開花結果。

  楊貴慶將工作室搬入村裡現場辦公,並認真傾聽村民意見,將群眾需求、建議融入設計中。他接地氣,擅長運用「群眾語言」。一次,在修復村莊廣場時,村民認為要全部鋪上水泥,這樣高效便捷。楊貴慶從生態的角度考慮,希望用石板,他說:「雨水是『財水』,鋪了水泥路,雨水滲不下去,都流走了。」這讓村民很認同。楊貴慶的設計圖紙,也融入村民的建議。一次,在南城街道貢橘園,村民過來和他說,園內拱橋坡度太陡,電瓶車、三輪車沒辦法開,楊貴慶拿出紙筆一勾一畫,圖紙上的陡坡就舒緩了。

  「鄉村規劃和修復時,多數時候要邊建設邊商量、邊調整邊完善。」楊貴慶說,經過這樣漸進式、參與式、互動式的規劃,村民們的觀念、想法也和古村落一樣日漸改變——原本村民看不上眼的老磚瓦,得到了妥善安置;大家修建房屋時不再光想著氣派、漂亮,更注重周圍環境的和諧。

  這是楊貴慶更為自豪的,更能觸及根本、關乎長遠的改變。「對規劃和審美的認識,大學教授可能走到第六步,村民走在第二步,我們回過頭去牽著大家的手一起走,就可以一起走到第四步。慢慢地,村莊就發展起來了。」楊貴慶說。

  在古村落煥發新生時,田生科像他的160畝柑橘一樣,在嶺根村慢慢紮根。嶺根村村民習慣這樣解讀田生科的名字——田裡生出來的科學家。因為這位科學家做起研究來專注、忘我,常常在大棚裡一蹲就是三四天。對田生科的研究,村民們挺好奇。他大棚裡部分「紅美人」掛果後,村民吳玲香特意摘了個嘗一嘗:不但賣相好,口味更佳。

  隔壁村的種植戶陳華中聞訊而來:「浙大的土壤專家有技術優勢,我想跟著他嘗試土壤改良、有機肥發酵、菌肥培育等種植新技術。」如今,陳華中流轉100多畝土地,黃澄澄的柑橘已掛滿枝頭。田生科還在和當地「紅美人」種植大戶一起籌劃成立產業協會,統一打造品牌,攜手開拓市場。

  「引導農民提高柑橘品質、豐富品種,我們說上千遍萬遍,不如田教授在嶺根村的一場試驗。」寧溪鎮經濟建設服務中心主任周桂強感慨,在田生科的帶動下,當地種植戶的積極性提高不少。兩年來,寧溪鎮新增10多個柑橘種植基地,共計2300多畝,柑橘品種數量超過30種。

  推動城鄉資源雙向流動

  筆記本上圈著重重的記號,手機裡錄了七八段談話錄音,腦子裡的想法越來越清晰……每次楊貴慶來,嶼頭鄉黨委書記陳康、鄉長陳會力總要見縫插針拉著他坐下來,刮幾場「頭腦風暴」,話題是關於下一步村莊的發展。

  這些年來,沙灘村修繕老房屋,獸醫站變成遊客中心和文化禮堂,衛生站變成同濟大學美麗鄉村實踐基地,鄉公所和舊糧倉變成民宿。這種「舊瓶裝新酒」的修複方法,既保留了古建築的風貌,又貼近現代人居住習慣,受到遊客的歡迎。

  鄉村有機更新後,產業振興的路徑怎麼走?沙灘老街小小的饅頭鋪或許就藏著解題鑰匙——嶼頭鄉離市區較遠,生態優勢明顯。用當地山泉水蒸出的饅頭,平均每天能賣出3000多個,走俏黃巖、椒江、路橋等地。像這樣的店不止一家,每天有七八萬個饅頭從嶼頭鄉運出。

  「在過去的城鎮化過程中,資源要素源源不斷地從農村流向城市。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正推動資源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陳康說,當地幹部越來越意識到,鄉村要吸引城市要素流入,獨特優勢和最大魅力正是其生態環境,是蒸出一屜饅頭的山水,也是沁人心脾的新鮮空氣、寄託鄉愁的老屋。「我們要保護並提升鄉村產品的競爭力,並以此吸引城市的人、資金、技術等要素向農村流動。」陳康說。

  在規劃打造連接沙灘村、烏巖頭村等的「演太線金廊工程」徒步路線時,當地政府引導沿線村民樹立觀念:儘量不要大拆大建,讓鄉村保留原來的味道,為將政策宣傳到位,讓群眾理解到位,還特意放慢沿線節點工程的建設節奏。

  近年來,黃巖區統籌安排,將一些優質資源直接配置給鄉村。2018年,黃巖聯合同濟大學開辦同濟·黃巖鄉村振興學院,兩個校區直接落戶在沙灘村和烏巖頭村,11名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和21名「鄉土專家」組成的教學團隊,已吸引全國31個省份,近2萬名考察、培訓學員。

  驅車繼續往深山裡去,在上鄭鄉美豐村,59歲農民王天友翹首期盼著每月談獻和教授來指導的日子。空心村產業突圍的背後,同樣也有高校教授的智慧,人才、技術、政策等要素的流入,已轉化為村民口袋裡的真金白銀。

  海拔600米高的美豐村擁有種植中藥材的良好氣候,但農民種植中藥材缺乏規劃,受市場波動影響大,收入不穩定。兩年前,談獻和受邀成為技術顧問,定期到黃巖技術指導。2019年,黃巖中藥材產業產值近7000萬元。今年,經過一番考量後,王天友擴大種植面積,開始種植新品種。「因為有高校教授在背後撐腰,中藥材的行當肯定越做越有奔頭。」

  在寧溪鎮白晏村,集科研、教育、體驗為一體的黃巖藥用植物園已於今年國慶期間開門迎客。在談獻和教授的指導推動下,黃巖中藥材種植基地已遍布長潭水庫周邊9個鄉鎮26個村,藥材品種數量超過30;高橋街道下浦鄭村與浙江工業大學海洋學院合作,開發彩色米麵,建立「產業+旅遊」的米麵產業園、米麵文化公園等,每年吸引上萬遊客……在黃巖,產學研結合的招牌越擦越亮,空心村突圍之路越走越寬。

黃巖區長潭水庫。 拍友 梁雷賓 攝


相關焦點

  • 浙報深讀丨教授們各顯身手深耕黃巖農村 空心村突圍記
    近年來,黃巖產學研結合推動空心村突圍,同濟大學、浙江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等高校教授深耕黃巖鄉村,致力於鄉村振興。引進高校教授,難就難在紮根。黃巖有什麼獨特的「土壤」吸引「大咖」教授?教授的到來又令當地起了哪些「化學反應」?近日,我們和教授一起下鄉,探尋答案。黃巖寧溪鎮烏巖頭村修復後的民居。
  • 滬蘇浙等地教授各顯身手 揭秘黃巖空心村突圍的背後
    近年來,黃巖產學研結合推動空心村突圍,同濟大學、浙江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等高校教授深耕黃巖鄉村,致力於鄉村振興。 引進高校教授,難就難在紮根。黃巖有什麼獨特的「土壤」吸引「大咖」教授?教授的到來又令當地起了哪些「化學反應」?近日,我們和教授一起下鄉,探尋答案。 讓教授走進村、留得住 11月,黃巖橘子漸次熟了。
  • 社團招新上演搶「鮮」戰:校園「百團」各顯身手
    社團招新上演搶「鮮」戰:校園「百團」各顯身手 分類:社團招新 作者:網絡新聞社 姚偉康 劉立楠
  • 逐夢全面小康 點讚幸福台州——黃巖篇
    如今,隨著上海越亞黃巖柑橘基地、台州鑑洋湖溼地公園、黃巖雲尚小鎮、黃巖安然文旅小鎮等一批長三角一體化農旅合作開發項目的迅速推進,黃巖正朝著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方向大步前進。在沙灘村,以數字中心為基礎的「善治柔川」平臺正在建設中,平臺用數位化的形式對網格管理進行升級,創新農村治理方式,實施和合積分機制,把居民的文明指數、民宿店鋪的信用評級、遊客的文明志願都納入該積分,實現農村的綠色互動,營造文明和諧的鄉村氛圍。
  • 「空心村」搬遷撤併 對農金機構意味著什麼
    在中國部分地區,農村「空心化」現象比較突出。對於這類逐步消亡的「空心村」,按照農業農村部官員不久前就鄉村治理有關情況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的口徑,未來將「順應經濟發展規律,通過行政的辦法和經濟的激勵措施鼓勵剩餘人口向中心村轉移」,「對村莊原有的區域,宜墾則墾、宜林則林、宜草則草,進行復墾、還綠、還草,把這些區域科學有效地利用起來」。
  • 這裡拆除「空心村」為何不難
    上高縣泗溪鎮胡家村上胡組拆除「空心村」的速度驚人。今年以來,泗溪鎮22個「空心村」17萬平方米破舊老屋全部由群眾自行拆除,無一強拆,無一上訪。這裡拆除「空心村」為何不難?  11月14日,記者來到泗溪鎮胡家村上胡組採訪,只見一間大屋裡存放著90餘具壽材。村幹部告訴記者,在當地,壽材制好後是不可以搬動的,而這個村莊90餘具壽材均實現了「二次安放」。
  • 鄉村的空心村未來怎麼辦?
    現在鄉村空心村很多,七八十年代實行計劃生育,一對夫妻只生育一個孩子,現在不少老人去世了,獨生子女家庭很多。一九八0年農村實行大,分田到戶生產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可是近些年來農民種田,種子、化肥、農藥生產資料價格上漲,農副產品滯銷價格低,水稻二晚中秈稻,100斤126元,粳稻100斤130元,畝產1200斤,除去種子、化肥、農藥、用工成本,畝收入800元左右,棉花畝產籽棉500斤,100斤籽棉300斤,畝收入1500元,種棉花成本高,畝需底肥複合肥50斤,追肥80斤左右,還要施蓋頂肥尿素30斤
  • 記憶中的母校——黃巖中學
    北大教授、校友張友仁在其《回憶黃巖中學》一文中寫道:「抗戰時期,除了從淪陷區來到黃巖中學(以下簡稱「黃中」)任教的一批滬杭名師之外,還有一大批原來在滬杭一帶讀書的中學生到黃中就學。他們給我們帶來更多當時流行的抗日救亡歌曲,使靈石的山谷裡更加活躍,更有朝氣。」
  • 5年如一,每半個月往返一次,同濟大學教授為何心繫黃巖?
    為何如此高規格的人才培養基地會落戶黃巖?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楊貴慶是背後的一大「功臣」。鄉村振興學院鳥瞰圖黃巖的古村落,沒有深宅大院,也沒有名人故居,看起來再普通不過,但它的發展卻令不少人「刮目相看」。從被人遺忘的「空巢」到如今「台州人的後花園」,這幾年,接踵而至的遊客見證了黃巖古村落的煥顏重生。
  • 以前只知黃巖蜜橘好,現在才發現黃巖與上海這麼親近
    今年5月初,率隊考察楊浦濱江時,黃巖區委主要負責人感慨,楊浦濱江的更新,無論是宏觀設計還是微觀細節,都體現了高水準,尤其是百年工業遺存保留得非常好,體現了新與舊、景與境的有機融合,這對黃巖「官河古道」的建設極具啟發借鑑意義。  「官河古道」工程是黃巖城市建設的1號工程,是黃巖打造「千年永寧」文化坐標的重要內容之一,對黃巖城區蝶變發展意義非凡。
  • 下花園常家莊、慢粱……要建空心村安置區 效果圖出爐啦!
    為解決「空心村」問題,下花園區鄉兩級因地制宜編制規劃,積極制定方案,穩紮穩打推進,高質量推進「空心村」治理工作。將常家莊、慢梁、趙官梁、黃土坡4村納入「空心村」治理範圍,成立定方水鄉「空心村」治理工作領導小組,並制定詳細的議事規則及財務制度,統籌協調「空心村」治理工作。
  • 黃巖南城街道: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年底全覆蓋
    黃巖南城街道: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年底全覆蓋 2015-10-25 10:22:03來源:台州日報作者:洪雨成 鄭柏蔭   「這兩天實在太忙了。」
  • 一場大雪過後,街頭藝術家們各顯身手
    青島的一場大雪過後,各種攝影家、書法家、畫家、雕塑家、文學家們們各顯身手,用自己的專長來記錄著這個冬天。這些都是街頭的藝術家們的傑作,雪人千姿百態,有勤勞的建築工人,也有逍遙的江湖俠客,有逗比的趴樹哥,還有三個腦袋的妖怪,最有才的是下水道裡的白骨精。堆雪人實際上也是街頭藝術的一種,創作者在堆雪人的時候,把自己的情緒、心境、創意、故事都體現在這個雪人上,有的能博君一笑,有的能見證愛情,有的能展示故事,寄託思緒。
  • 吉林將進行「合村並鎮」,大力整改「空心村」,未來看好
    城市裡的人如此,農村裡的人更加如此,因為農村的發展長期受到限制,導致各方面的設施都不完善,人們也無法更好的享受生活,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背井離鄉,只身前往大城市奮鬥、拼搏,這本來是一件「雙贏」的好事,既能實現他們的夢想,又能為城市的發展出一份力量,可是對於農村來說卻恰恰相反,青壯年的流失對於農村來說,是一個」致命傷「。
  • 太原市陽曲縣陽坡村:「空心村」萌發新活力
    現在,她每天早晨除了打理菜園之外,和村裡的老姐妹們沿著新開通的東西山旅遊公路散散步成了張秀蘭新的愛好。「你看看這路修得這麼好,兩邊種了各種各樣的花花草草,環境好了,在村裡住得也舒服,現在生活在村子裡感覺就挺美的。」老人樂呵呵地說。
  • 黃巖:硬幣存款兌換一體機 真方便
    現在啊,每家每戶都有不少硬幣,日常生活也少不了它,但如果數量多了,拿去存銀行,光清點就要花上老半天,比較麻煩,黃巖農村合作銀行就想了個好辦法,一起去看看!   一大早,家住黃巖南城的邵阿姨就帶著兩大袋硬幣,來到了位於洞天路的農村合作銀行營業部。
  • 黃巖「農文旅融合」促鄉村振興
    同樣人氣爆棚的,還有黃巖的鄉村振興學院,剛送走來自湖北、山西、四川三省的136名學員,轉眼又迎來溫州、玉環等地的80多名學員。  產業興 農民富  揉面、醒面、蒸饅頭、裝袋……這個「五一」,65歲的布袋山村村民戴華彩忙得不可開交。「生意好的時候,買饅頭要取號。」自2010年布袋山景區開始開發後,好山好水帶來了好生意。
  • 浙報專版︱千年貢橘鄉 甜蜜新事業 黃巖蜜橘振興煥發新魅力
    文化挖掘 橘鄉蝶變更有魅力近日,浙江大學教授葉明兒專程來到台州溫嶺,尋訪世界最早的植物學辭典《全芳備祖》的作者、宋代學者陳景沂的故裡,為黃巖蜜橘築墩栽培系統課題搜集素材,用於申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為進一步挖掘蜜橘文化,促進黃巖蜜橘產業振興,今年年初,黃巖著手推進黃巖蜜橘築墩栽培系統申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前期準備工作,申遺文本和遺產地保護管理規劃的編制工作委託給葉明兒教授團隊。
  • 長三角|一棵開花的樹: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巖實踐
    「這裡是楊教授在黃巖最早的『落腳點』。」2012年,楊貴慶團隊受邀幫助黃巖規劃美麗鄉村建設,「改造」的第一個「樣本」便是沙灘村。美麗鄉村建設絕不是簡單的推倒重建,古村落、古建築承載的鄉愁是農耕文明重要的寶藏。
  • 黃巖打造"橘鄉清風", 讓廉政文化更合胃口
    11月5日,橘鄉清廉傳播大使鄭英俊原創小品《該收的禮物》在黃巖區上鄭鄉聖堂村文化禮堂上演。該小品通過方言講述拉近與群眾的距離,用風趣的故事告誡廣大黨員幹部不能收取管理對象的禮品禮金。 為了能創作出讓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清廉文藝作品,黃巖區紀委區監委選聘19位民間藝人擔任「橘鄉清廉傳播大使」,通過他們的充滿鄉土氣息的創作,將清廉文化與傳統文化、地方曲藝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