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不會」:孩子有畏難心理,家長該怎麼做?

2020-08-01 水兒媽媽育兒分享

文 | 水兒媽媽育兒分享(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研究胎教、研究早教,學各種新的遊戲、學各種新的育兒知識……

有了孩子之後,不少寶媽學會了不少新技能,尤其是各種親子遊戲、各種和孩子溝通的方法。可反觀孩子呢?

積木只會用來搭最簡單房子

拼圖拼一半就嫌太難了

學輪滑太難了就不學了

不管玩什麼、學什麼都只對初級的、簡單的、沒有挑戰的感興趣,一旦遇到稍有挑戰的就說「媽媽,我不會」。

「媽媽,我不會」:孩子有畏難心理,家長該怎麼做?

可是人生哪能一點挑戰都沒有呢?遇到事情就逃避、尋找捷徑,以後可怎麼辦?

孩子為什麼會有畏難心理

1、家長太過溺愛

很多家長在生活中比較溺愛孩子,總是幫著孩子處理各種問題,時間長了孩子就習慣了「有問題找媽媽」。而且因為沒有過自己處理問題的經驗,所以孩子也不知道、不會自己解決一些難題,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然也就只能求助。


「媽媽,我不會」:孩子有畏難心理,家長該怎麼做?


2、家長經常否定孩子

還有很多家長總是否定孩子。孩子畫了幅畫,你笑話他「畫的醜」、孩子摔跤了,你說「怎麼這麼笨!」……

孩子對自我的認知都是從家長和其他人的描述中建立起來的,所以總是被否定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就是做不好,肯定也學不會,所以遇到困難就只會逃避、求助,從心底覺得自己處理不好。


「媽媽,我不會」:孩子有畏難心理,家長該怎麼做?


3、孩子和大人「比賽」時,孩子總是輸

還有些家長在和孩子玩遊戲「比賽」的時候,從來都不知道讓著孩子,就真的一直讓孩子輸。

孩子用盡全力也還是一直輸,一點贏的機會都沒有,這種挫折感一旦過度了會讓孩子覺得「我很差」。在面對挑戰的時候,他就會因為害怕這種挫折而逃避。


「媽媽,我不會」:孩子有畏難心理,家長該怎麼做?


孩子有畏難心理,家長該怎麼做?

1、家長適當的「示弱」

不管是平常照顧孩子,還是和孩子比賽的時候,家長都可以適當的向孩子「示弱」。

在綜藝《爸爸去哪兒》中,劉燁就將「示弱式」育兒運用的駕輕就熟,不僅在採訪的時候要去諾一誇他帥,還經常在兒子面前假哭求安慰。但在劉燁的示弱下,諾一會更勇敢的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媽媽,我不會」:孩子有畏難心理,家長該怎麼做?


在《媽媽是超人》中,有一次霍思燕和嗯哼一起玩滑梯,霍思燕故意說:「我不敢」,嗯哼就主動坐在前面要保護媽媽。

「媽媽,我不會」:孩子有畏難心理,家長該怎麼做?

其實在玩遊戲的時候也是這樣,家長稍稍示弱「輸幾次」,孩子才有贏得希望,才會更加努力的去迎接挑戰。

2、一點點放手讓孩子自己來

褚時健在分享自己種橙子的經驗時,說了這樣一段話:

「困難多,搞好一點,信心就大一點,只有靠自己一步一步地去磨練,增長自己的底蘊技能。」

孩子有畏難心理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突破的,尤其是從小在溺愛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什麼都不會做,如果家長直接將問題都丟給孩子,孩子肯定說:「我不會、我不行」。


「媽媽,我不會」:孩子有畏難心理,家長該怎麼做?


不如,一點點放手讓孩子嘗試,一邊學一邊建立自信。

比如在讀繪本的時候,孩子不識字,你讓他學他說:「我不會,媽媽幫我讀。」,寶媽可以讀到一半的時候指著一個孩子肯定認識的字問他:「哎呀,我忘記這個字怎麼讀了,你幫我看看你認識嗎?」當孩子讀出來的時候要及時表揚一下,幫孩子建立自信。


「媽媽,我不會」:孩子有畏難心理,家長該怎麼做?


3、善用偶像的力量

對於孩子來說,最初的偶像就是自己的爸爸、媽媽,如果孩子有畏難的情緒,家長可以時不時給孩子講一講自己遇到困難時是怎麼做的。或者給孩子看一些類似《獅子王》的動畫片,鼓勵孩子勇敢的面對困難。

「媽媽,我不會」:孩子有畏難心理,家長該怎麼做?


給大家分享一套《培養孩子強大內心》繪本,這套繪本用小動物遇到各種苦難、挫折時發生的故事,激發出孩子心中的強大內心,克服畏難情緒。

「媽媽,我不會」:孩子有畏難心理,家長該怎麼做?


這套繪本一共有6冊,有身為鴨子卻不敢下河的嘎嘎;有衣來伸手飯來伸手的小松鼠柯爾克;有自信滿滿卻輸了比賽的小馬布瓦;有屢屢受挫的小青蛙斐格;有遇到事情就哭哭啼啼的小海龜安迪……

「媽媽,我不會」:孩子有畏難心理,家長該怎麼做?


最終小動物們都在家長或親人朋友的幫助下收穫到了自信、勇敢、耐心,有了更強大的內心。



這裡是水兒媽媽育兒分享,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家庭教育相關內容和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往期文章:

到底該不該讓孩子從小背詩?家長了解這3件事,也許就不用糾結了

過早識字對孩子有害?家長別再誤解了,這是教育的「最大騙局」

見過世面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父母的眼界,決定了孩子的起點

相關焦點

  • 「太難了,我不行」,孩子有「畏難心理」,父母需反思
    這種孩子由於長時間的自我否定,缺乏在困難中的磨練,能力就變得平平無常,長大以後也就很難成功。孩子出現畏難心理,其實不只是孩子的問題,孩子有"畏難心理",父母需反思。不敢挑戰自己孩子有畏難心理,最大的影響就是不敢挑戰自己。不敢挑戰自己意味著喪失很多學習和成長的空間,人的能力都是從挑戰自己的時候提升的。畏難的孩子大多不敢挑戰自己,這就意味著有畏難心理的孩子的抗挫能力,抗壓能力,和學習能力都比較差,這是非常不利於孩子未來的發展和性格的形成的。
  • 孩子怕學習新東西,有畏難情緒時,家長該怎麼辦?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了該怎麼來幫助孩子堅持枯燥的練習。有些人就問:「對呀,除了覺得一件事情很「煩」,我們家孩子還容易覺得一件事情很「難」。一開始就不敢去做,有畏難情緒。其中,一位家長的話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說:「我們家的寶寶挺喜歡畫畫,在幼兒園的時候能夠獨立的去畫畫,但是回到家就比較依賴大人去幫助她畫畫,甚至拿起筆,不敢畫。怎麼可以讓它更加有信心的去畫畫呢?
  • 親貝網小編分享:孩子有畏難心理怎麼辦?
    不知道家長們發現了一個現象沒有,做事情越是成功的孩子都是沒有為難心理的,更多的時候他們喜歡迎難而上,解決他們所認為難的事情。這種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得到鍛鍊,能力也越來越強。相反,喜歡說"太難了,我不行"的孩子,對於他們而言,任何事情是不可能成功的。這種孩子由於長時間的自我否定,缺乏在困難中的磨練,能力就變得平平無常,長大以後也就很難成功。
  • 孩子遇到困難就想逃?培養「成長型思維」,化解孩子「畏難心理」
    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有保持精神成長的義務。一個無法保持精神成長的人,思維模式就容易產生片面,狹隘,不思進取等現象。尤其對於孩子來說,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大多數人首先想的是如何逃避困難,而不是如何迎難而上。何為"畏難心理"?斯坦福著名的心理學博士Dr.
  • 孩子抱怨「我不會」,畏難怕事,真的只是孩子的問題嗎?
    新學期剛開始,家長群的媽媽們就開始了新一輪的吐槽。這個媽媽說,自家孩子做作業碰到難題就「繞路」,只願意寫簡單的題目,遇到太難搞的,還要生氣,急眼了作業本都能撕。就幾道題而已就如此畏難,以後可怎麼辦啊!,天天捧在手心裡鼓勵,怎麼這孩子就這麼畏難呢?
  • 孩子學業中的「畏難情緒」與媽媽的矛盾心理
    我把孩子拉到懷裡,問怎麼啦,孩子抱著我沉默了好一會兒才說到:「媽媽我真的不想去」「可以告訴媽媽你不想去的原因嗎?昨天很開心的自己去了,今天怎麼會不想去媽媽覺得好奇,媽媽也覺得周六要去練字也挺累的,可報名後需要堅持,就像陪媽媽跑步一樣,覺得會累但需要多堅持一下。」「要不媽媽送你去吧,好嗎?」。孩子點點頭,準備出門,但我感覺孩子的情緒還是沒有釋放出來。
  • 孩子做事充滿畏難心理,從親子雙方角度分析,幫助孩子重建自信
    家長角度1、 家長暴力教育孩子有些家長的脾氣較為暴躁,孩子只要有點不順他心,吼叫、打罵孩子都成為常態,這類家長奉行一點,那就是&34;,這種方式的教育有起合理的地方,但大多數都還是不妥當的,如果孩子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下成長,那必將對孩子的身體健康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
  • 孩子怕難,是什麼讓孩子有畏難情緒心理,看完漲知識了
    孩子缺失了自信,也就會產生「畏難情緒」,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什麼是畏難情緒?指遇到困難想找藉口或者理由逃避、拖延。最近,有家長諮詢:「怎麼才能提高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呢?」「棍棒之下出孝子」有其合理性,我們要吸收其「精華」,加以改進。當孩子犯了原則性錯誤,家長應該「教訓」,但也需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既要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又不能讓孩子丟失「安全感」。
  • 孩子膽小,怕嘗試?家長巧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沒有勇氣解決難題,這其實是孩子的畏難情緒在作怪,家長們要利用好「馬太效應」,幫助孩子順利成長。前幾天學校布置了一個新的任務,讓每個孩子都在班上展開演講,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樣事物。我家孩子都把演講稿準備好了,但是到了演講的前一天,孩子突然和我說:「媽媽, 我不想去學校, 我不想演講了,不敢。」不僅如此,昨天孩子舞蹈班的比賽,不管老師怎麼鼓勵孩子,最後還是沒有勇氣上臺。
  • 「媽媽,我想再玩五分鐘」,孩子總是討價還價家長該怎麼做?
    家長已經明確提出要求,孩子還是一拖再拖,討價還價不斷試探父母的底線。那麼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到底該怎麼做?明星馬舒雅曾在綜藝《媽媽是超人》中說道:「我應該是一個很好妥協的媽媽,每次只要孩子哭,我的堅持就已經掉到零下了。」
  • 如何讓孩子克服學習中的畏難情緒?
    很多家長都跟我提到過,孩子有畏難情緒。什麼叫畏難情緒呢?顧名思義,畏懼困難的情緒。經常是孩子遇到難題的時候,還沒等把題目讀完呢,就說我不會做,或者在考試之前,或者在參加什麼集體活動之前,就會跟家長說,這個事情我估計我弄不好,或者有的同學會表現為有不會的題目不敢去問老師,做了計劃,一看到這個計劃太多了,頭疼,算了我還是不執行了吧。這種種問題都是我們很多孩子會常見的。
  • 從孩子不願意寫作業找到自己畏難的地方,體會到媽媽的愛
    我在孩子寫作業這一塊經常產生壓力,孩子很多時候不願意寫作業,我幾次告訴她她才肯寫,這裡面我有個想讓孩子能自覺的學習的心,因為沒有達到我的想法和要求,所以就容易苦惱,希望她能主動的去寫作業,越這樣,孩子就越容易唱反調。
  • 「媽媽,我怕」,孩子總是沒有勇氣嘗試新事物,家長該如何應對?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媽媽,我怕!」孩子不願接受新鮮事物,家長應該怎麼辦?
  • 您的教育方式,或許正是孩子畏難情緒的根源所在
    白天老師剛剛講過查字典的種種方法,可小凡還是拿著課本直接過來問媽媽。媽媽鼓勵他說,小凡可以嘗試一下自己查字典嗎?小凡卻含著嘴,一臉的不情願:「我不會,不想查。」父母的這些行為,會給孩子造成畏難情緒相信生活中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類似問題,不是說小孩子天生都是好奇心爆棚的生物嗎?
  • 「孩子靜悄悄,必定在作妖」面對搗蛋孩子,家長們該怎麼做?
    比如「媽媽,你在幹什麼,能不能陪我玩一會兒啊?」「媽媽,我想出去玩,你快點忙完工作啊!」「媽媽,你把我的小卡車放哪裡了?」「媽媽……」真是一點不消停,弄得表姐心煩意亂。後來,好一陣子,她兒子都不吭聲了。表姐感覺不對頭,就趕緊去臥室看看兒子是不是生氣了。結果這一看不打緊,兒子沒生氣,她生氣了。她剛買的一隻新口紅,被兒子用來抹了小嘴唇,還被用來當畫筆,鏡子上、牆上、床單上畫的到處都是。
  • 作為過來人的幾個建議,孩子不愛學習不愛動腦,有畏難情緒怎麼辦?
    孩子在做題的時候,一遇到難題就躲。本來家長覺得他可以再想一想,就一定能想出來。可是孩子就不愛想,覺得太難了,或者有的孩子直接來一句,我不會,就一副沒有辦法的樣子跑開了。那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辦呢?這個是陪學當中非常典型也很普通的問題,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畏難情緒。什麼是畏難呢?
  • 巧搭「腳手架」,擺脫畏難情緒,擁有自信的孩子
    我跟她說,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孩子不是沒有獨立畫畫的能力,而是看到父母都太會畫畫了,對畫畫產生了畏難情緒。>畏難情緒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當我們遇到某種困難或解決不了的難題時,就容易感到恐慌、害怕等,這些負面情緒,我們就稱之為畏難情緒。畏難情緒,其實是兒童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比如輪滑,孩子感覺到到這個好像沒那麼容易,就會在心裡想如果我失敗了的話,可能會很失落,家長也可能會批評我。那麼因為擔心失敗,擔心被批評。所以孩子就乾脆放棄了挑戰。
  • 孩子有負面情緒時,家長該怎麼做?
    隨著孩子的成長,許多因素,如身體不適、恐懼、失望、陌生、憤怒或孤立無助等都會引起他們的消極情緒反應,如哭喊、大吵大鬧等。這是他們成長的一部分,如同開心時會笑、興奮時會蹦蹦跳跳,是再正常不過的。自然流露的負面情緒本身不會傷害孩子,不會正確處理負面情緒才會對孩子產生傷害。當孩子表現出負面情緒時,家長應當怎樣做呢?
  • 孩子總說我不會,兩招教你輕鬆應對
    ,但是通過聊天我發現這孩子一遇到問題或者生活中的事情,就喜歡說:媽媽,我不會。甚至在朋友告訴她這個東西怎麼做時,孩子還是說我不會,朋友生氣但也無可奈何。,有位美術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有個孩子交了白卷,什麼都沒畫出來,老師問他時,他也是說我不會,但是這個老師卻告訴他:如果你不能畫整幅畫,不如嘗試在畫中畫一個點?
  • 孩子遇難總說「我不會」怎麼破?打破畏難情緒,孩子才能獨立思考
    讓他幫忙看個思維訓練題,瞄一眼覺得自己不會就脫口而出:「我不會,太難了。」我反問他:「可是你都沒有認真思考,怎麼就輕易斷定自己不會呢?」他愣了一會,隨後就又表示:「可是我看了啊,我看了我不會啊。」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我發現他遇到有點難度的事情,有時候連嘗試都不願意,就直接表示不會。姑姐對他的這種行為特別無奈,打過罵過也都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