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難,是什麼讓孩子有畏難情緒心理,看完漲知識了

2020-09-03 學子成長計劃

最近,我在《小故事大道理》中看到這麼一則故事:


一個大農業主,經歷了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讓他妻離子散,一無所有,成了一名徹底的流浪漢。正當他準備結束生命時,想起了附近的哲學家。哲學家帶著流浪漢來到了家裡的鏡子前,指著鏡子裡的人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他能幫助你」。


流浪漢盯著鏡子裡的自己,想像著自己意氣風發的樣子,終於有所明悟,謝過了哲學家,便自信地離去了。幾年之後,流浪漢靠著自己的努力,成了一家大公司的總經理,家庭美滿,事業順利。

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前提。孩子缺失了自信,也就會產生「畏難情緒」,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什麼是畏難情緒?指遇到困難想找藉口或者理由逃避、拖延。最近,有家長諮詢:「怎麼才能提高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呢?」

首先,我們先分析孩子在生活中是怎麼潛移默化中產生了畏難情緒?

一、從家長的角度分析原因:

  • 1、家長常以「暴力」解決孩子的問題:

我帶過一個四年級的孩子,母親脾氣比較爆但又特別寵孩子。生活中,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學習中,常以「暴力」解決問題,動不動就用「怒吼」的方式教育孩子。如今,孩子面對「怒吼」的媽媽,早已練就「思想直上九霄」的本領,隨時可以進入「冥想」狀態,上課不想聽的時候,也是如此,看似在認真聽,實則早就「放空自己」了。

「吼叫、打罵」的教育方式,在某一時候的確有效,但如今早已不是一套教育方法就可以解決一切的年代了。「棍棒之下出孝子」有其合理性,我們要吸收其「精華」,加以改進。當孩子犯了原則性錯誤,家長應該「教訓」,但也需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既要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又不能讓孩子丟失「安全感」。

  • 2、家長過於溺愛,什麼都幫著孩子解決:

4月24日,鄧超嫌棄兒子作業太慢,幫著兒子「等等」做了數學作業,被孫儷在微博吐槽上了熱搜。孫儷看著作業氣不打一處來,明顯能看出不是兒子的字跡,鄧超還想求孫儷表揚他。這一件事是個例,並不能表明鄧超「溺愛」孩子,但鄧超這樣的行為是不正確的。

作為家長,我們要幫助孩子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不能因為孩子作業慢,趕時間,就幫著孩子做。記得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作者幫助蠶破開了束縛,不曾想反而害了蠶,讓其不能張開雙翅,化為美麗的蝴蝶。成長的孩子就如同蠶,只有自己經歷磨難,自己去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才能「破繭成蝶」。

  • 3、家長在平時的行為教育中,注重「一次到位」:

高中班主任曾經告誡我們班的每一個人:「學數學,並不是只要結果,結果可能會因為粗心而寫錯,但過程不會,如果你思路正確,過程就能在你粗心下,幫你挽回點分數」。

生活也是如此,不要太在意結果,而應該注重孩子成長的過程。我們不期望孩子總是考一百分,但我們在於孩子在學習中是否努力過,而這樣的努力是真努力還是假努力?只要孩子真努力了,即便結果出了偏差,也應該給予孩子肯定的鼓勵。

  • 4、家長常以「笨」、「傻」形容孩子,讓孩子自我認知偏失:

我曾經帶過一個一年級的孩子,孩子有一個口頭禪,讓人好笑又好氣:「因為我笨,所以不會是正常的」。後來,我找了時間,和孩子溝通,發現在家裡,孩子的父母和爺爺奶奶都喜歡把孩子和別人家對比,常常說她,「為什麼這麼笨?」、「你就是太笨了」、「某某人這麼聰明,你怎麼這麼笨?」。久而久之,孩子接受了「笨」的事實。

孩子確實存在一些問題:理解慢,不愛思考,但孩子平時古靈精怪,並不笨,只是家長的話常常縈繞在孩子耳邊,讓孩子失去了正確的自我認知。同時,孩子發現這樣的方式還可以逃避作業,所以對「自己笨」的事實也就欣然接受了。

二、從孩子自身的角度分析:

  • 1、過於依賴父母,什麼問題都找父母解決:

(1)投機取巧,只想偷懶:

如今的孩子確實被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一回家,僅僅作業都要做幾個小時,吃完飯、做完作業,還沒開始玩,就得上床睡覺了。孩子們迫切希望能快點把作業做完,但是上課沒聽懂,回來作業又不會做,怎麼辦呢?後來發現,在家長的輔導下,作業很快就能完成。有了「捷徑」,孩子還會願意思考嗎?

好習慣需要長時間的養成,壞習慣只需要一秒鐘的思維轉變。「偷懶」是隱藏在人們身上的「定時炸彈」,只需要一個念頭,就能引爆它,一旦引爆,後果將不可估量。對現在的孩子而言,誰還沒個小聰明呢?

(2)不愛思考,只想立馬得到結果:

疫情期間,有位家長給我反映,要被自家孩子氣炸了。為了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老師每天布置的作業比較少,但孩子依舊不想做,每次遇到一個問題,只要看到題目稍微長了一點,直接就說自己不會做。家長拿孩子沒辦法啊,孩子到底會不會做呢?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孩子就是不想動腦筋思考。與玩手機相比,作業顯得無足輕重。

  • 2、過於自卑,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

(1)吸收了父母「笨、傻」的言論,迷失自我:

語言是世界上最傷人的利器,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當我們情急之下,脫口而出的話,往往能把一個人傷透。大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呢。曾經帶過一個一年級的孩子,嘴裡常常念叨:媽媽不喜歡我。因為她的媽媽總是罵她「笨」,無論她怎麼努力,成績和生活,都達不到媽媽想要的效果,孩子漸漸對自己產生了懷疑:自己怎麼做,媽媽才能開心呢?

對孩子而言,父母的認可是他們努力的目標之一;而父母的「嫌棄」也是他們一生的噩夢。作為家長可以埋怨孩子的不爭氣,但千萬不要把「笨」掛在嘴邊。

(3)做事畏畏縮縮,害怕犯錯:

我是吃百家飯長大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我只能被寄養在親戚家,今年在大媽家,明年在舅舅家,後年去叔叔家……寄居在別人家裡,我從來不敢大聲說話,更不敢犯錯,做事情總是瞻前顧後,在學校更是小心翼翼,生怕惹麻煩。

如果父母太強勢,或者父母缺少對孩子的關注,孩子很容易缺乏「安全感」,做事也就畏畏縮縮,擔心做不好就會惹來大麻煩,屆時是不會有人撐腰的。

  • 3、性格內向,不愛交流,缺乏生活經驗:

臨危不懼的前提是對自己有自信,相信自己能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前提是,孩子曾經歷過這樣的問題。我們常常說,只有經歷了,才能真正感同身受。孩子也是如此,生活中,缺乏實踐經驗,見識少了,對未知的東西就會越害怕。

小時候,我們最喜歡看的是「鬼片」,長大了才知道這些都是虛構的。為什麼我們害怕?我們對「黑暗」和未知的感到恐懼。當孩子缺乏對世界的認知,他們就越害怕未來存在的潛在危險,越不敢去解決問題。

分析原因,是為了幫助家長了解自家孩子到底是在哪個環節出現問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接下來,給出幾條建議,幫助家長解決問題:

  • 1、放慢生活節奏,「慢動作」行為教育法:

年輕人的壓力越來越大,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朋友聚個餐只能在中午擠時間;回家團個圓,也不過只能待個兩三天。為了生存,無可厚非,但孩子的教育需要慢下來,這就像看電影,四倍播放,只能看個大概;兩倍播放,只能看個劇情;零點五倍播放,我們就能看清楚演員的表情和細緻動作了。

生活中,我們可以用「慢動作」教育孩子解決問題:(1)吃飯時,我們首先要洗手,再幫媽媽拿碗筷,最後再上桌吃飯。教育孩子做事情要分先後;(2)媽媽突然摔倒了,而爸爸在裝燈泡,爸爸要停下手上的事情,首先來看媽媽摔傷了嗎。教會孩子做事情要分輕重;(3)家裡一個月開支太大,一家人要坐下來分析原因,然後做好計劃,分步驟具體實施。教會孩子做事情要做計劃、分步驟。

  • 2、承認孩子的「平庸」,樹立「自我比較」意識:

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但每個孩子都應該是父母眼中的「天才」。孩子到底是天才,還是「庸才」,是由父母影響的。我很感謝母親,一年級的時候,我的成績班上倒數第一,還考過零分,是老師眼中的「庸才」,可是質樸的母親相信我就是「天才」,所以暗自發誓要把我培養成才。儘管我並不優秀,但我也在母親的堅持下,五年級開始,成了班主任想要精心培養的「人才」,大學也曾多次獲得獎學金。

我的成就並不耀眼,但作為家長首先應該相信自己的孩子:(1)每一次考試之後,不要和其他孩子比,要和孩子上一次的卷子比,只要有所進步,就要點出進步的地方,加以鼓勵;(2)時常告誡孩子:不和別人比,只要每天有一點進步,你就是最成功的,是爸媽的驕傲。

  • 3、自信建立三部曲:

(1)鼓勵重於批評,「事實」鼓勵代替「敷衍」鼓勵:

我曾多次觀察孩子的情況,每當我用鼓勵的話,在班上讓他們「露臉」,他們就會嘴角泛笑,內心像吃了蜜一樣甜,學習也會更加努力。鼓勵也是一門「學問」,家長千萬別「敷衍式」鼓勵,孩子聽起來會認為太假,比如「你真厲害」、「你真棒」。具體是什麼事情,讓家長覺得孩子真厲害呢?要具體指出來,孩子才會認為家長是真心在誇讚。

①帶著孩子一起做事情,比如做飯;②當孩子完成了事情,要及時給予鼓勵,比如在吃飯時,在家庭所有成員面前表揚:「今天,要不是孩子的幫忙,可能還得晚一點才能吃到飯呢」。

(2)示弱優於示強,提高孩子自主做事的能力:

前幾天,朋友告訴我她的育兒經。每一次放學回家,輔導孩子做作業,她都會故意「裝傻」,讓孩子來給她講解題步驟。只有當孩子確實做不了時,她才會稍加引導,當孩子解決出答案時,她又會「裝傻」:「原來答案是這個呀,你真聰明」。

生活中,孩子經常缺乏參與感。明星霍思燕就常常以「示弱」的方式教導孩子,被孩子寵成了「公主」:①客廳角落掃不到,可以請孩子幫忙想辦法;②一個月的花銷,可以請孩子幫忙計算。

(3)總結強於忽略,幫助孩子學會分析問題:

前段時間,有個三年級的小女生鬱鬱寡歡,做作業魂不守舍的。詢問其原因才知道,小女生和她最好的朋友吵架了,這是她在學校裡唯一的朋友了,為此她茶飯不思。後來我和孩子一起分析,找到了原因,她自己也在想辦法彌補。

幾天之後,小女生恢復了快樂的狀態,我就和小女生一起總結此次事件:①問題出現了,你並沒有氣餒,而是找出了自己的問題,及時道歉;②看到好朋友沒有接受道歉,你並沒有氣餒,而是堅持給她好吃的,表達你的歉意;③最後你們和好了,是因為你遇到困難,沒有退縮,迎難而上,真棒;④這一次做得不好的地方呢,就是你的不良情緒影響了學習,下次有什麼問題要及時提出來,我們共同分析,找出解決辦法。

當孩子遇到事情,我們要幫助孩子一起分析總結,鼓勵做得好的一面,提出做得不好的一面,只有讓孩子認識到問題,體會到分析總結能幫他更快解決問題,孩子才會樂於「三思而後行」。

  • 4、「偶像」引導法,幫助孩子吸收「偶像」的正能量:

記得我讀高中的時候,班上有一個女生是「李宇春」的狂熱愛好者,哪怕你在她面前說一句「李宇春」的壞話,她都會和你「急眼」。「偶像」對現在的孩子來說,更是「家常便飯」,既然不可避免,為什麼不「順勢利導」呢?

(1)家長事先在網上了解孩子的「偶像」;(2)找機會和孩子一起探討「偶像」的經歷;(3)引導孩子學習「偶像」遇到困難,勇於面對的精神。

  • 5、培養孩子「主人公」意識:

家長們要正確認識到孩子的地位,我們不再是「封建制」社會,而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講究法律,看重公平。孩子在家裡的地位,不是被捧在頭頂的「皇帝」,也不是隨意怒罵的「奴隸」,而是一個「公民」,全家人都是「公民」。對內,我們都是一個家庭「公民」,對外,我們是一個家庭的「代表」,言行要謹慎,不能給家庭「抹黑」。

(1)首先要提高孩子的發言權,重視孩子的意見;(2)肯定孩子為家裡做的貢獻,比如打掃清潔、洗碗等;(3)給孩子代表家庭做事的機會,比如可以維權孩子繳納物業費等。


我是「學子成長計劃」,用心分析孩子行為之因,真心解決家長育子之困。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感謝您的閱覽!

相關焦點

  • 孩子遇到事情總是怕難,是什麼讓娃有畏難情緒心理?看完漲知識
    但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卻發現有很多寶寶在面對難題的時候有著非常明顯的畏難情緒。如果我們的寶寶一直保持這種狀態,那麼對於他們未來的成長肯定是特別不利的,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解決呢?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詳細的了解一下。
  • 孩子怕學習新東西,有畏難情緒時,家長該怎麼辦?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了該怎麼來幫助孩子堅持枯燥的練習。有些人就問:「對呀,除了覺得一件事情很「煩」,我們家孩子還容易覺得一件事情很「難」。一開始就不敢去做,有畏難情緒。其中,一位家長的話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說:「我們家的寶寶挺喜歡畫畫,在幼兒園的時候能夠獨立的去畫畫,但是回到家就比較依賴大人去幫助她畫畫,甚至拿起筆,不敢畫。怎麼可以讓它更加有信心的去畫畫呢?
  • 「媽媽,我不會」:孩子有畏難心理,家長該怎麼做?
    積木只會用來搭最簡單房子拼圖拼一半就嫌太難了學輪滑太難了就不學了不管玩什麼、學什麼都只對初級的、簡單的、沒有挑戰的感興趣,一旦遇到稍有挑戰的就說「媽媽,我不會」。孩子為什麼會有畏難心理1、家長太過溺愛很多家長在生活中比較溺愛孩子,總是幫著孩子處理各種問題,時間長了孩子就習慣了「有問題找媽媽」。而且因為沒有過自己處理問題的經驗,所以孩子也不知道、不會自己解決一些難題,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然也就只能求助。
  • 巧搭「腳手架」,擺脫畏難情緒,擁有自信的孩子
    最後,她分析了一下,是不是因為他們兩口子都會繪畫,孩子受到了影響,怕自己畫不好。聽她最後的分析,我猜出了一部分原因。我跟她說,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孩子不是沒有獨立畫畫的能力,而是看到父母都太會畫畫了,對畫畫產生了畏難情緒。
  • 「太難了,我不行」,孩子有「畏難心理」,父母需反思
    這種孩子由於長時間的自我否定,缺乏在困難中的磨練,能力就變得平平無常,長大以後也就很難成功。孩子出現畏難心理,其實不只是孩子的問題,孩子有"畏難心理",父母需反思。1、不夠自信很多孩子出現畏難心理都是因為不夠自信,自信是一個人克服困難的前提。有些父母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特別喜歡打擊孩子。例如有的父母會經常對孩子說"你這麼那麼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從而出現"畏難心理"。
  • 作為過來人的幾個建議,孩子不愛學習不愛動腦,有畏難情緒怎麼辦?
    孩子在做題的時候,一遇到難題就躲。本來家長覺得他可以再想一想,就一定能想出來。可是孩子就不愛想,覺得太難了,或者有的孩子直接來一句,我不會,就一副沒有辦法的樣子跑開了。那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辦呢?這個是陪學當中非常典型也很普通的問題,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畏難情緒。什麼是畏難呢?
  • 孩子膽小,怕嘗試?家長巧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沒有勇氣解決難題,這其實是孩子的畏難情緒在作怪,家長們要利用好「馬太效應」,幫助孩子順利成長。孩子遇到問題第一時間有害怕的情緒很正常,這不僅僅是出於孩子膽小的原因,更多時候涉及到孩子其他方面。家長們要深入了解孩子為什麼總是選擇逃避,不願意嘗試背後一定有原因。
  • 孩子遇到困難就想逃?培養「成長型思維」,化解孩子「畏難心理」
    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有保持精神成長的義務。一個無法保持精神成長的人,思維模式就容易產生片面,狹隘,不思進取等現象。尤其對於孩子來說,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大多數人首先想的是如何逃避困難,而不是如何迎難而上。何為"畏難心理"?斯坦福著名的心理學博士Dr.
  • 孩子寫作業有畏難情緒,這樣克服
    什麼孩子寫作業前,有經驗的老師常常會要求孩子:書桌要收拾整齊,作業要按照計劃,一樣樣地寫,沒寫完的作業別拿出來,寫完的作業就要立馬收好放一邊?為什麼一些心理學上的書籍,常常告訴我們教育孩子在面對困難時,首先不要怕,要勇敢先開始,哪怕只是完成一小部分?或者,我們常常要學會把最難的問題,留到最後來做?
  • 孩子學業中的「畏難情緒」與媽媽的矛盾心理
    「媽媽,我不想去練字」「媽媽,我想連續休息三天,我好累」孩子怎麼了,昨天不是好好的嗎?今天為何不想去,真的是感覺累想休息嗎?我感覺到這並不是真實的原因,孩子像是在迴避什麼。爸爸出門上班時,墨墨還是拒絕出門,我接納了孩子的情緒,我讓爸爸先出門結束了爸爸 對孩子的催促。
  • 親貝網小編分享:孩子有畏難心理怎麼辦?
    孩子出現畏難心理,其實不只是孩子的問題,孩子有"畏難心理",父母需反思。為什麼孩子會出現畏難心理?1、不夠自信很多孩子出現畏難心理都是因為不夠自信,自信是一個人克服困難的前提。有些父母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特別喜歡打擊孩子。
  • 如何讓孩子克服學習中的畏難情緒?
    很多家長都跟我提到過,孩子有畏難情緒。什麼叫畏難情緒呢?顧名思義,畏懼困難的情緒。經常是孩子遇到難題的時候,還沒等把題目讀完呢,就說我不會做,或者在考試之前,或者在參加什麼集體活動之前,就會跟家長說,這個事情我估計我弄不好,或者有的同學會表現為有不會的題目不敢去問老師,做了計劃,一看到這個計劃太多了,頭疼,算了我還是不執行了吧。這種種問題都是我們很多孩子會常見的。
  • 您的教育方式,或許正是孩子畏難情緒的根源所在
    父母的這些行為,會給孩子造成畏難情緒相信生活中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類似問題,不是說小孩子天生都是好奇心爆棚的生物嗎?為什麼自己的孩子總是還沒做就先放棄了呢?怎麼就一點抗挫能力都沒有呢?可家長又會說了,人家那些「硬核」孩子怎麼就那麼厲害呢?其實孩子是否「硬核」,都藏在了我們平時的家庭教育中。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哪些行為會造成孩子的畏難情緒吧?
  • 「一旋精二旋楞」,孩子頭頂「兩個旋」究竟代表什麼?看完漲知識
    看完漲知識在胎兒發育18周的時候就已經差不多成型,而20周左右就會有第一次胎動,之後寶寶會根據自身的發育,開始大幅度大範圍的旋轉和蠕動。在加上由於地心引力的作用,胎兒的頭發生長方向與頭皮發生傾斜,之後的頭髮會順著傾斜方向生長,自然就會形成一個發旋。
  • 孩子做事充滿畏難心理,從親子雙方角度分析,幫助孩子重建自信
    家長角度1、 家長暴力教育孩子有些家長的脾氣較為暴躁,孩子只要有點不順他心,吼叫、打罵孩子都成為常態,這類家長奉行一點,那就是&34;,這種方式的教育有起合理的地方,但大多數都還是不妥當的,如果孩子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下成長,那必將對孩子的身體健康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
  • 孩子遇難總說「我不會」怎麼破?打破畏難情緒,孩子才能獨立思考
    其實這是因為孩子心裡存在著畏難情緒,畏難情緒很多孩子都會有,即使是成年人,很多人遇到一時半會解決不了的問題,也會心生畏懼,從而不願意再嘗試。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正確看待孩子心裡的畏難情緒,不要一味逼迫孩子去嘗試。我們先來說說父母要如何看待孩子的畏難情緒。
  • 孩子畏難背後,藏著這些秘密
    很多家長平時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孩子碰到一點困難就會被嚇倒,表現為退縮、哭、發脾氣;面對有點挑戰的事情,不敢嘗試,逃避、拖延時間、或者直接放棄;做作業時,難題都留下來,等著家長教,從不主動思考、探索······畏難,是人自我保護的本能,儘量待在舒適區,不做出改變,才能避免風險。不光是孩子,大人也常有這種心理。
  • 發育遲緩|如何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學會思考
    比如一個6歲孩子,計算題不靈,總做錯,每天還被強迫做1個小時數學題,做錯了就受批評,並且練了1個月沒有任何進步,那他肯定一提數學就害怕,就能躲多遠躲多遠。其實不僅各種發育障礙的孩子有畏難的問題,普通孩子,甚至很聰明的孩子,畏難的也特別多。孩子們雖然面對的困難各不相同,受挫的感覺都是一樣的。
  • 我給孩子補數學,先補運算能力,再消畏難情緒
    家有七年級神獸,數學成績讓人不滿意,暑假不補習不行。但怎麼補,需要分析孩子的具體情況。我家孩子小學數學成績一直九十往上跑,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穩的很,從沒有什麼大起大落。孩子學數學有個特點,就是除了教師布置的作業,絕對不會多做一道額外的題,更不用說上什麼培訓班補習班了。
  • 小孩子有畏難情緒不想學習?這4招能幫小孩克服
    每次提交作業都提心弔膽,怕挨老師批。到學校怎麼面對老師啊!」嗨!我還以為是多大的問題呢!我想,她是產生畏難情緒了。我說:「難道你因為怕見數學老師就不去上學了?」她說:「就是這樣!我也知道不能不去學校,但我真的很怕見到數學老師。所以心裡也很煩!」我想,也許某一次數學老師的批評,在她心裡產生陰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