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小故事大道理》中看到這麼一則故事:
一個大農業主,經歷了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讓他妻離子散,一無所有,成了一名徹底的流浪漢。正當他準備結束生命時,想起了附近的哲學家。哲學家帶著流浪漢來到了家裡的鏡子前,指著鏡子裡的人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他能幫助你」。
流浪漢盯著鏡子裡的自己,想像著自己意氣風發的樣子,終於有所明悟,謝過了哲學家,便自信地離去了。幾年之後,流浪漢靠著自己的努力,成了一家大公司的總經理,家庭美滿,事業順利。
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前提。孩子缺失了自信,也就會產生「畏難情緒」,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什麼是畏難情緒?指遇到困難想找藉口或者理由逃避、拖延。最近,有家長諮詢:「怎麼才能提高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呢?」
我帶過一個四年級的孩子,母親脾氣比較爆但又特別寵孩子。生活中,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學習中,常以「暴力」解決問題,動不動就用「怒吼」的方式教育孩子。如今,孩子面對「怒吼」的媽媽,早已練就「思想直上九霄」的本領,隨時可以進入「冥想」狀態,上課不想聽的時候,也是如此,看似在認真聽,實則早就「放空自己」了。
「吼叫、打罵」的教育方式,在某一時候的確有效,但如今早已不是一套教育方法就可以解決一切的年代了。「棍棒之下出孝子」有其合理性,我們要吸收其「精華」,加以改進。當孩子犯了原則性錯誤,家長應該「教訓」,但也需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既要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又不能讓孩子丟失「安全感」。
4月24日,鄧超嫌棄兒子作業太慢,幫著兒子「等等」做了數學作業,被孫儷在微博吐槽上了熱搜。孫儷看著作業氣不打一處來,明顯能看出不是兒子的字跡,鄧超還想求孫儷表揚他。這一件事是個例,並不能表明鄧超「溺愛」孩子,但鄧超這樣的行為是不正確的。
作為家長,我們要幫助孩子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不能因為孩子作業慢,趕時間,就幫著孩子做。記得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作者幫助蠶破開了束縛,不曾想反而害了蠶,讓其不能張開雙翅,化為美麗的蝴蝶。成長的孩子就如同蠶,只有自己經歷磨難,自己去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才能「破繭成蝶」。
高中班主任曾經告誡我們班的每一個人:「學數學,並不是只要結果,結果可能會因為粗心而寫錯,但過程不會,如果你思路正確,過程就能在你粗心下,幫你挽回點分數」。
生活也是如此,不要太在意結果,而應該注重孩子成長的過程。我們不期望孩子總是考一百分,但我們在於孩子在學習中是否努力過,而這樣的努力是真努力還是假努力?只要孩子真努力了,即便結果出了偏差,也應該給予孩子肯定的鼓勵。
我曾經帶過一個一年級的孩子,孩子有一個口頭禪,讓人好笑又好氣:「因為我笨,所以不會是正常的」。後來,我找了時間,和孩子溝通,發現在家裡,孩子的父母和爺爺奶奶都喜歡把孩子和別人家對比,常常說她,「為什麼這麼笨?」、「你就是太笨了」、「某某人這麼聰明,你怎麼這麼笨?」。久而久之,孩子接受了「笨」的事實。
孩子確實存在一些問題:理解慢,不愛思考,但孩子平時古靈精怪,並不笨,只是家長的話常常縈繞在孩子耳邊,讓孩子失去了正確的自我認知。同時,孩子發現這樣的方式還可以逃避作業,所以對「自己笨」的事實也就欣然接受了。
(1)投機取巧,只想偷懶:
如今的孩子確實被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一回家,僅僅作業都要做幾個小時,吃完飯、做完作業,還沒開始玩,就得上床睡覺了。孩子們迫切希望能快點把作業做完,但是上課沒聽懂,回來作業又不會做,怎麼辦呢?後來發現,在家長的輔導下,作業很快就能完成。有了「捷徑」,孩子還會願意思考嗎?
好習慣需要長時間的養成,壞習慣只需要一秒鐘的思維轉變。「偷懶」是隱藏在人們身上的「定時炸彈」,只需要一個念頭,就能引爆它,一旦引爆,後果將不可估量。對現在的孩子而言,誰還沒個小聰明呢?
(2)不愛思考,只想立馬得到結果:
疫情期間,有位家長給我反映,要被自家孩子氣炸了。為了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老師每天布置的作業比較少,但孩子依舊不想做,每次遇到一個問題,只要看到題目稍微長了一點,直接就說自己不會做。家長拿孩子沒辦法啊,孩子到底會不會做呢?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孩子就是不想動腦筋思考。與玩手機相比,作業顯得無足輕重。
(1)吸收了父母「笨、傻」的言論,迷失自我:
語言是世界上最傷人的利器,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當我們情急之下,脫口而出的話,往往能把一個人傷透。大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呢。曾經帶過一個一年級的孩子,嘴裡常常念叨:媽媽不喜歡我。因為她的媽媽總是罵她「笨」,無論她怎麼努力,成績和生活,都達不到媽媽想要的效果,孩子漸漸對自己產生了懷疑:自己怎麼做,媽媽才能開心呢?
對孩子而言,父母的認可是他們努力的目標之一;而父母的「嫌棄」也是他們一生的噩夢。作為家長可以埋怨孩子的不爭氣,但千萬不要把「笨」掛在嘴邊。
(3)做事畏畏縮縮,害怕犯錯:
我是吃百家飯長大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我只能被寄養在親戚家,今年在大媽家,明年在舅舅家,後年去叔叔家……寄居在別人家裡,我從來不敢大聲說話,更不敢犯錯,做事情總是瞻前顧後,在學校更是小心翼翼,生怕惹麻煩。
如果父母太強勢,或者父母缺少對孩子的關注,孩子很容易缺乏「安全感」,做事也就畏畏縮縮,擔心做不好就會惹來大麻煩,屆時是不會有人撐腰的。
臨危不懼的前提是對自己有自信,相信自己能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前提是,孩子曾經歷過這樣的問題。我們常常說,只有經歷了,才能真正感同身受。孩子也是如此,生活中,缺乏實踐經驗,見識少了,對未知的東西就會越害怕。
小時候,我們最喜歡看的是「鬼片」,長大了才知道這些都是虛構的。為什麼我們害怕?我們對「黑暗」和未知的感到恐懼。當孩子缺乏對世界的認知,他們就越害怕未來存在的潛在危險,越不敢去解決問題。
年輕人的壓力越來越大,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朋友聚個餐只能在中午擠時間;回家團個圓,也不過只能待個兩三天。為了生存,無可厚非,但孩子的教育需要慢下來,這就像看電影,四倍播放,只能看個大概;兩倍播放,只能看個劇情;零點五倍播放,我們就能看清楚演員的表情和細緻動作了。
生活中,我們可以用「慢動作」教育孩子解決問題:(1)吃飯時,我們首先要洗手,再幫媽媽拿碗筷,最後再上桌吃飯。教育孩子做事情要分先後;(2)媽媽突然摔倒了,而爸爸在裝燈泡,爸爸要停下手上的事情,首先來看媽媽摔傷了嗎。教會孩子做事情要分輕重;(3)家裡一個月開支太大,一家人要坐下來分析原因,然後做好計劃,分步驟具體實施。教會孩子做事情要做計劃、分步驟。
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但每個孩子都應該是父母眼中的「天才」。孩子到底是天才,還是「庸才」,是由父母影響的。我很感謝母親,一年級的時候,我的成績班上倒數第一,還考過零分,是老師眼中的「庸才」,可是質樸的母親相信我就是「天才」,所以暗自發誓要把我培養成才。儘管我並不優秀,但我也在母親的堅持下,五年級開始,成了班主任想要精心培養的「人才」,大學也曾多次獲得獎學金。
我的成就並不耀眼,但作為家長首先應該相信自己的孩子:(1)每一次考試之後,不要和其他孩子比,要和孩子上一次的卷子比,只要有所進步,就要點出進步的地方,加以鼓勵;(2)時常告誡孩子:不和別人比,只要每天有一點進步,你就是最成功的,是爸媽的驕傲。
(1)鼓勵重於批評,「事實」鼓勵代替「敷衍」鼓勵:
我曾多次觀察孩子的情況,每當我用鼓勵的話,在班上讓他們「露臉」,他們就會嘴角泛笑,內心像吃了蜜一樣甜,學習也會更加努力。鼓勵也是一門「學問」,家長千萬別「敷衍式」鼓勵,孩子聽起來會認為太假,比如「你真厲害」、「你真棒」。具體是什麼事情,讓家長覺得孩子真厲害呢?要具體指出來,孩子才會認為家長是真心在誇讚。
①帶著孩子一起做事情,比如做飯;②當孩子完成了事情,要及時給予鼓勵,比如在吃飯時,在家庭所有成員面前表揚:「今天,要不是孩子的幫忙,可能還得晚一點才能吃到飯呢」。
(2)示弱優於示強,提高孩子自主做事的能力:
前幾天,朋友告訴我她的育兒經。每一次放學回家,輔導孩子做作業,她都會故意「裝傻」,讓孩子來給她講解題步驟。只有當孩子確實做不了時,她才會稍加引導,當孩子解決出答案時,她又會「裝傻」:「原來答案是這個呀,你真聰明」。
生活中,孩子經常缺乏參與感。明星霍思燕就常常以「示弱」的方式教導孩子,被孩子寵成了「公主」:①客廳角落掃不到,可以請孩子幫忙想辦法;②一個月的花銷,可以請孩子幫忙計算。
(3)總結強於忽略,幫助孩子學會分析問題:
前段時間,有個三年級的小女生鬱鬱寡歡,做作業魂不守舍的。詢問其原因才知道,小女生和她最好的朋友吵架了,這是她在學校裡唯一的朋友了,為此她茶飯不思。後來我和孩子一起分析,找到了原因,她自己也在想辦法彌補。
幾天之後,小女生恢復了快樂的狀態,我就和小女生一起總結此次事件:①問題出現了,你並沒有氣餒,而是找出了自己的問題,及時道歉;②看到好朋友沒有接受道歉,你並沒有氣餒,而是堅持給她好吃的,表達你的歉意;③最後你們和好了,是因為你遇到困難,沒有退縮,迎難而上,真棒;④這一次做得不好的地方呢,就是你的不良情緒影響了學習,下次有什麼問題要及時提出來,我們共同分析,找出解決辦法。
當孩子遇到事情,我們要幫助孩子一起分析總結,鼓勵做得好的一面,提出做得不好的一面,只有讓孩子認識到問題,體會到分析總結能幫他更快解決問題,孩子才會樂於「三思而後行」。
記得我讀高中的時候,班上有一個女生是「李宇春」的狂熱愛好者,哪怕你在她面前說一句「李宇春」的壞話,她都會和你「急眼」。「偶像」對現在的孩子來說,更是「家常便飯」,既然不可避免,為什麼不「順勢利導」呢?
(1)家長事先在網上了解孩子的「偶像」;(2)找機會和孩子一起探討「偶像」的經歷;(3)引導孩子學習「偶像」遇到困難,勇於面對的精神。
家長們要正確認識到孩子的地位,我們不再是「封建制」社會,而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講究法律,看重公平。孩子在家裡的地位,不是被捧在頭頂的「皇帝」,也不是隨意怒罵的「奴隸」,而是一個「公民」,全家人都是「公民」。對內,我們都是一個家庭「公民」,對外,我們是一個家庭的「代表」,言行要謹慎,不能給家庭「抹黑」。
(1)首先要提高孩子的發言權,重視孩子的意見;(2)肯定孩子為家裡做的貢獻,比如打掃清潔、洗碗等;(3)給孩子代表家庭做事的機會,比如可以維權孩子繳納物業費等。
我是「學子成長計劃」,用心分析孩子行為之因,真心解決家長育子之困。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感謝您的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