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8月12日電(喻珮、戴昌明)愛情,人類永恆的主題。有這樣一個女性群體,她們勾畫出愛情美好的圖景,又在瞬時間歷經了現實猙獰的面孔。她們是一場邂逅中的幸運兒,也是受害者——她們是「未婚媽媽」。
在社會性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婚前性行為越來越被接納的今天,婚姻,究竟是愛情的墳墓,還是起點?孩子,究竟是愛情的附屬品,還是目的?「未婚媽媽」眼中的愛情是否更加透徹、犀利?
一夜之間忽然成長
2012年11月的一天,25歲的其其(化名)牽著三歲的女兒小諾來到武漢市區一家照相館拍攝親子婚紗照。「沒想到第一次穿婚紗,給了我女兒。」其其憶起那段不快的往事:拍照的前兩天,她和孩子的親生父親正式分手,結束了一段難以為繼的感情。
其其是一名來自武漢的未婚媽媽,與男友分開後,她獨自撫養女兒。
「我時常在想,我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好人還是壞人?受害者還是小三?善良的還是惡毒的?」其其反問自己。和她一樣,許多未婚媽媽每天都在經受這樣的掙扎和拷問。她們在這樣的環境中,被迫成長,被迫堅強。
「我感覺一夜之間長大了。這段時間經歷了太多變故,我已經沒有力氣糾結於過去,生活還要繼續,我必須站起來。」其其說,只有自己強大了,才能給孩子帶來希望。
生活難於愛情本身
在四川生活的小蘇(化名)當初以「小三」的身份生下了孩子。對於當時26歲的她而言,即使明知對方有未婚妻,還是渴望用「愛的結晶」來爭取愛情。
「未婚媽媽的生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家人朋友不理解我,求職屢屢碰壁,我的生活被籠罩在烏雲之下。」小蘇說,鄰居們時不時表露出鄙夷,私下裡也有很多風言風語。她不明白,自己並沒有給他人的生活增添麻煩,為何旁人要指指點點。
「有時看見別人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幸福美滿,我常偷偷落淚,也希望自己有個家。」小蘇說,即使每天獨自面對生活的艱辛,她也不曾憎恨孩子的父親。「這是我自己的選擇,我寧願留下愛情最初美好的樣子。」
小蘇反覆強調,如果選擇當未婚媽媽,就要有強大的內心。「我們國家和歐美國家不一樣,未婚媽媽得到的社會各界的幫助太少。」她說,「未婚媽媽本身不容易,不能用法律道德去綁架人性。」
「一定還有更愛我的人」
在「未婚媽媽」的眼裡,愛情是否已然變味?
其其說:「其實我想要的生活很簡單。我在廚房煮飯,女兒在老公身旁睡覺,整個房間飄著飯菜香味,這就是我想要的家的感覺。」其其的眼神忽然閃爍起來。
「每個臨睡前的晚安都說給了星星月亮,多希望有一天身邊有個人,能鄭重其事地對他說聲晚安。」其其說,孩子的父親已經被深深地埋在過往裡、記憶裡,她準備開始新的情感生活,重新戀愛。其其堅信:「世界上一定還有一個更愛我的人。」
經歷了這麼多,小蘇坦言自己的愛情觀改變不少。「以前我堅信愛情至上,只選擇我喜歡的。但現在不同了,我覺得喜歡我的才是最好的。」小蘇長嘆一口氣,出生於獨生子女家庭的她,自幼便被父母寵溺,性格中帶有強烈的追求自我的成分。「然而在愛情裡,自私和固執只能裹足不前,互相包容和體諒才是長久的相處之道。」
華中科技大學人口與政策研究所所長石人炳認為,面對越來越普遍的「未婚媽媽」現象,應從源頭勸導。年輕女性應該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對於性、生育、婚姻,需要秉持嚴格、負責的態度,不應助長不健康的婚前性行為。
「但是,即使中國法律上並不提倡未婚先孕,只要孩子生下來,就應該給予基本的人權保護。」石人炳建議,對於既成事實的未婚生育的情況,社會不應該歧視,婦聯、學校等相關部門應該更寬容,讓孩子們健康成長。
(原標題:「未婚媽媽」的愛情回眸:生活難於愛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