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哲學系有著質樸厚重的歷史積澱,可溯源至中央大學前身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於1920年創立的哲學系。一百年來,南京大學哲學系秉持「樸茂」學風,弘揚南雍精神,展開其燦爛的歷史畫卷,湧現出了一批引領時代、學術之風氣,匯通中西、古今之精要的哲人。
倡「樸茂」學風之劉伯明
南哲創始人劉伯明先生是我國第一位留美哲學博士,也是中國現代哲學及現代哲學教育的先驅。劉伯明自幼家境貧寒但志存高遠,在金陵大學的前身匯文書院求學後投身辛亥革命,此後留學美國西北大學,以《老子哲學研究》為題的學位論文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15年,劉伯明學成歸國,先後在金陵大學和南高師從事哲學教育,並於1920年創立南高師哲學系。
劉伯明先生對南高師的學術風氣和學者精神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為南哲的精神文化奠定了基本學統。在《學者之精神》一文中,先生將學者精神歸結為:「具自信之精神」、「注重自得」、「具知識的貞操」、「具求真之精神」、「必持審慎之態度」五端,此五端「究其實際,實為一體」。其中「求真之精神」中「所謂科學之精神,其首要者,曰唯真是求」。
先生所言的「樸茂、求實」,尤其針對當時「學風日趨敗壞」的現象,後成為中央大學時期為「矯正時弊」所提出的「誠樸雄偉」之校訓中「樸」字的來源。唯真是求,是先生所倡導之「樸茂、求實」學風的首要特徵,正是自此傳承至今日,成為當下南哲學術精神的根基。此外,先生倡導「自由探索」和「社會責任」為主軸的哲人追求,勸勵歷代南哲人結合學術與責任。
1921年,在郭秉文、劉伯明等人的推動下,國立東南大學創立,南京大學前身的學校建設和學科設置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1922年劉伯明先生聯合梅光迪、吳宓、胡先驌等學者共同創立《學衡》雜誌,劉伯明在創刊號發表《學者之精神》,倡導「論究學術,闡明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將時代精神與中國民族文化結合起來,「學衡派」就此開創。劉伯明先生被學界尊為「南雍祭酒」、《學衡》「保姆」,其人不僅是南高師和東大的掌舵人,更是學界的精神領袖。
「會通中西、熔鑄古今」之湯用彤
1923年劉伯明先生英年早逝後,曾留學哈佛並與陳寅恪、吳宓並稱「哈佛三傑」的湯用彤先生以「會通中西、接通華梵、熔鑄古今」的氣魄接任哲學系系主任,繼而引領南哲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關鍵作用。
湯用彤先生在南大佛學研究上有著重要影響。一方面,湯用彤在《學衡》雜誌發表一系列介紹西方、印度哲學宗教的學術文章,成為「學衡派」重要學者;另一方面,在1922年支那內學院成立後,湯用彤進入該學院,與同期哲人熊十力先生一同在佛學居士歐陽竟無門下學習,在次年成為支那內學院巴利文導師。湯用彤通過學術譯介和講學、著述的方式踐行「昌明國粹、融化新知」。在國立東南大學任教後,又先後於南開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北京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任教,為中國現代哲學學術的建設留下了一批著作和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精通內外、古今的國學大師。
「新儒家」三哲人之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
方東美先生於1920年在金陵大學哲學系畢業,1921年赴美留學,1924年回國後一直任教於南哲,直到四十年代末執掌臺灣大學哲學系。他培養出了一大批學貫中西,蜚聲中外的學者,如唐君毅、陳康、程石泉、成中英、陳鼓應等。方先生本來專長於西洋哲學研究,受南哲的學統影響而致力於中西比較哲學和文化哲學,特別鍾情於中國哲學文化中「飽滿酣暢的生命情調與精神」,倡言「生命美學」,被臺港學者稱為新儒家中的「詩哲」。
1927-28年,中央大學哲學系禮聘時任北大哲學系教授的熊十力先生(「新儒家」第一人)前來講授「唯識」、「因明」等課程,唐君毅追隨先生從北大轉學中大,從此紮根於此,畢業後長期在中央大學哲學系任教,1944年升任教授並擔任中央大學哲學系系主任,直到1949年赴香港。唐先生起初極為推崇西方的邏輯分析方法,因而在學術上拒絕了歐陽竟無的佛學教授和方東美的「生命體驗」;經歷新實在論、黑格爾思想而後,唐先生回歸到了中國傳統哲學,開始力圖在會通中西基礎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先生治學博採眾家之長,對中、西、印哲學與文化思想無不盡心研究,在南哲的學術文化建設上厥功至偉。他後來在香港創辦的新亞書院,成為新儒家的長期根據地,深刻影響了世界文化格局的發展,被譽為「文化意識宇宙的巨人」。
牟宗三先生於抗戰勝利後在中央大學和金陵大學哲學系同時任教,對南哲發展貢獻卓著;與此同時,南哲中西會通的建設性傳統,對牟先生的學術事業也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牟宗三繼承其師熊十力,並以康德哲學為橋梁,融合中西、古今哲學,構造了一個道德形上學體系,為新儒家的發展和中西哲學相結合的道路探索提供了頗多貢獻。
除此之外,南哲的發展還伴隨著一批各個哲學方向的哲人們。
例如1925-1952年間執教南哲的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在我國高校首次系統開設美學課程。他受南哲文化影響,在美學研究中亦致力於中西會通,以對莊子哲學在現代的創造性轉化的闡發而聞名,由此逐步確立了其學貫中西的美學宗師的歷史地位。
現代邏輯哲學家、自稱「理知的自由主義者」殷海光先生,在金大教學期間,通過與金大師生的思想交流,思想發生了急劇轉變,由一個國民黨專制統治的擁護者轉變為高揚「五四」民主與科學旗幟的「反蔣鬥士」,並在後來力倡「認知的獨立」和批判精神,對臺灣社會文化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西學大家陳康、苗力田、熊偉、倪青原,中學大家程石泉、蔣維喬,邏輯學家胡世華、何兆青,倫理學家周輔成,心理學家潘菽等先生,對南哲發展也都做出了深遠的貢獻。
建國以來南哲歷史之流變
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院系調整,南大哲學系整體搬遷至北京大學,包括宗白華在內的哲學系老師全部調至北大,全國範圍僅保留北大一個哲學系。但由於孫叔平先生等前輩的努力和貢獻,南哲的哲學教學及其學統並沒有中斷。
1960年,國內受到「左傾」思想的嚴重影響。根據林仁棟教授的回憶,時任南京大學校長的郭影秋同志深切地感到,必須用馬克思主義佔領大學的陣地,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又紅又專的合格人才。當時的南京大學,雖然有馬列主義教研室,但它的任務只是為全校開設公共政治課,而文科只有中文、歷史、外文幾個系。郭校長認為很有必要在南京大學建立哲學系,它不僅可以為國家培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人才,還可以擔負研究、捍衛馬克思主義的使命。最終,在原馬列主義教研室基礎上建立了政治系,恢復設立哲學專業,擔任除負擔全校的公共政治課的任務外,還擔負了培養馬克思主義哲學專門人才的任務。哲學系恢復建系的工作主要由林仁棟和夏基松負責。
哲學繫於1960年招收的首屆學生劉林元的本科畢業論文《關於調查研究方法的幾點體會》被毛主席點名表揚,並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解放軍報》等國內各大媒體刊登轉載,在當時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哲學繫於1972年恢復招生,至1977年恢復高考,共招收五屆學生。
1977年,哲學專業恢復建系,成為獨立的哲學系。1978年,孫叔平先生任系主任。
1977年恢復高考招生,哲學系迎來72名新同學。
1978年,時任南京大學哲學系副主任的胡福明為主要作者撰寫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以「特約評論員」名義發表在《光明日報》上,掀起了全國範圍內的真理標準大討論,拉開了解放思想的序幕,對於重新確立起我們黨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具有重要歷史意義,深刻影響了現代中國的歷史進程。2018年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胡福明先生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孫叔平先生於八十年代初出版了在中國學術界有深遠影響的《中國哲學史稿》。1981年,孫叔平先生被教育部聘為首批博士生導師,在哲學系創建了國內第一批中國哲學博士點之一。夏基松先生組織團隊,編寫了新中國成立後全國第一本西方哲學的高校教材《現代西方哲學教程》,此書獲得「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哲學系受教育部委託,舉辦了兩期全國現代西方哲學師資培訓班。八十年代,哲學系教師還出版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科學思想史》、《中國佛性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與現狀》(第一卷、第二卷)等具有重要學術影響的著作。此外,八十年代,哲學系碩士生宋龍祥以「馬丁」署名發表《當代我國經濟學研究的十大轉變》,在國內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九十年代,張異賓教授專著《回到馬克思》問世,這是哲學系馬哲學科孫伯鍨老師開創的「文本歷史分析」學派在九十年代的重要著作,也代表了國內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的新高度。此外,哲學系教師還出版了《科學的難題-悖論》、《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禪與老莊》、《倫理學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與現狀》(第三卷)、《數學哲學方法論》、《正確世界觀人生觀的磨礪》等著作,這些著作為哲學系各學科在新世紀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曾負責籌建南大社科處的童星老師說,作為新學科、新院系的「孵化器」,南大哲學系先後「生」出了南大的經濟學系、法律系、政治學系、社會學系,現在分別發展為商學院、法學院、政府管理學院、社會學院,哲學係為南大的學科、學術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具體而言,哲學系劉厚俊與其時哲學系政治經濟學教研室的其他三位老師共同創建了經濟學系,經濟學系後來又催生了管理學系;哲學系林仁棟、範健負責創建了我校法律系,也即現在的法學院;宋林飛、童星負責創建了我校的社會學系;嚴強、張鳳陽等負責創建了我校的政治學系,後來演變為今天的政府管理學院。
進入新世紀後,哲學系在各方面均取得了驕人成績,共有3篇全國優秀博士論文,17篇江蘇省優秀博士論文。
哲學系賴永海老師主編的《中國佛教通史》(15本)於2013年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孫亦平老師的著作《東亞道教研究》於2019年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哲學系賴永海、張異賓、洪修平、徐小躍、姜迎春等老師著作被翻譯至外文,進一步擴大了中國學術研究的國際影響力。
在數代學者的努力下,哲學系形成了既注重學科基礎研究、又關注現實社會生活的優良傳統,迄今已發展成為人才培養層次完備,師資力量雄厚,學科齊全,研究成就顯著,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哲學教學與研究基地。
來源:哲學系
原標題:《百年南哲(上)| 名家與源流——哲學系系史回顧》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