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9日,中國地理學會首屆榮譽會士和會士授予儀式暨地理科學前沿論壇在北京西郊賓館舉行。大會表彰了在地理學科及相關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決定授予為中國地理學科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孫鴻烈院士等20位科學家「首屆中國地理學會榮譽會士」、徐冠華院士等22位科學家「首屆中國地理學會會士」。其中,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退休教師王恩湧教授(94歲)榮獲「首屆中國地理學會榮譽會士」,陶澍院士榮獲「首屆中國地理學會會士」。
中國地理學會會士,是中國地理學會設立的地理學科領域的最高學術榮譽稱號,分為會士和榮譽會士,為終身榮譽。
會議現場部分會士合影
城市與環境學院黨委書記劉耕年、院長賀燦飛慰問王恩湧並代授證書
榮譽證書
獲獎教師介紹
王恩湧,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文化地理學家和地理教育家。原從事植物地理的教學,後轉向文化地理,開設文化地理與政治地理課,介紹西方的人文地理思想,推動了我國人文地理教育新發展。所寫的《文化地理學導論》與主編的《人文地理學》分別獲得國家教育委員會與教育部的教學成果二等獎與優秀教材一等獎。長期擔任北京大學地理系主任,對地理系的建設與革新作出了重要貢獻。退休後,仍筆耕不息,撰寫出大量文化地理方面的科普文章。
陶澍,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區域性微量有毒汙染物的排放、行為、歸趨和效應研究。近年工作集中在全球汙染物高分辨排放清單、遷移及暴露風險模擬。200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主持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創新研究群體、基金重點、重大項目和多項國際合作項目。曾獲全國模範教師、寶鋼教育基金會全國優秀教師特等獎等稱號。兼任國家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副主編等。
延伸閱讀:
中國地理學會(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 , 縮寫:GSC)是由全國廣大地理工作者自願組成、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依法登記註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全國性、公益性、學術性的社會團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發展地理科學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學會掛靠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理學會是我國成立最早的學術團體之一,前身是1909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國地學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地學會與1934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國地理學會合併,組成現在的中國地理學會。目前,學會擁有個人註冊會員近15000人,聯繫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地理學會(不含臺、港、澳)。學會下設24個專業委員會、10個分會、9個工作委員會、9個研究(工作)組以及7個區域代表處。主辦或聯合主辦有《地理學報》、《地理學報》(英文版)、《地理研究》、《地理科學》、《中國地理科學》(英文版)、《地理科學進展》、《冰川凍土》、《中國沙漠》、《遙感學報》、《山地學報》、《乾旱區地理》、《地球信息科學學報》、《全球變化數據學報》(中英文版)、《經濟地理》、《人文地理》、《世界地理研究》、《寒區旱區科學》(英文版)、《歷史地理研究》和《中國國家地理》等19種科技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