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農村的稻區,農閒時,留守在家的鄉鄰們,都會一起編織草珊子,完工後,直接拉到壽光那邊,用來蓋蔬菜大棚。起到保溫的作用。
隨著秋收秋種的結束,稻區農村的副業也開始漸漸興起,比如:打稻草包和織草珊子(冬天用來蓋蔬菜大棚,起保暖作用)。
這些年,隨著磚瓦廠的沒落,打稻草包的副業也隨著日落直下,不少農村的村民,紛紛轉入織草珊子的行列。
織好的草珊子,大多供應給蔬菜大棚的種植者,每一母蔬菜大棚,大概用一百多個這樣的草珊子。
現在由於機械化操作,一般需要一二十人配合,機器才能正常運轉。
但織草珊子和打草包區別很大,它是一個群體性的勞動,機器一旦開動,一群人便忙的不可開交。
織珊子需要大量的稻草,也吸引了不少村民前來售賣。
他們年紀雖已經老邁,但也不妨礙他們對三輪車靈活自如的操控。
這樣的活計,也不乏小孩子的身影,他們的任務,也只是稻草的「搬運工」。
大人不會介意他們能幹多少,孩子參與的過程,會使枯燥的勞動煥發出很多的話題和興奮點。
相信,很多常年在外的小夥伴們,也是和我一樣,第一次「親眼目睹」。
操作過程中,會散發出大量的灰塵,講究一點的人會戴上口罩。
幹起活來,大家有說有笑,忙得不亦樂乎。
雖然看上去不太辛苦,但一天下來,工作量還是很大的。
工作現場,灰塵飛揚。
大家各司其職,有的抱稻草,有的添加稻草,有的負責包裝。
機器也有失誤的時候,對於空缺的地方,還需要人工進行修補。
寬一點的珊子,需要兩個力氣大的男勞力才能夠綁得牢固。
窄一點的珊子一個人包紮就夠了。
把整個草珊子捲起來,看起來很容易,其實還是很費力的。
卷好後,就這樣立在那裡,會節約很多空間。
人在寬大的草珊子之間,顯得那樣渺小。
到達一定的數量,這些從珊子將被拉到種植蔬菜密集的區域(山東壽光),用來遮蓋塑料大棚。
我問了下幹活的村民,他們說,一天忙下來,差不多有六七十元,但大家互相幫忙配合,有說有笑的,賺這些錢,也不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