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佔星並不像謠傳的那樣難學。看起來很複雜是因為歷代佔星家都在添磚加瓦,所以顯得混亂,加上以前寫書的印度人表達方式與西方人的習慣不同,追求細緻而嚇退了許多人。實則初學者完全可以先只了解個大概,細節性的內容等深入研究的時候再學不遲。作者寫這本書就是給初學者了解個大概。
西洋佔星信奉自由意志,關注個人的性格、動機、心理、能力,而印度佔星是一種世俗祿命術,95%的內容都在考查個人的地位、財富、運程和所遭遇的外部事件。在等級森嚴的印度社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很容易理解,地位必定成為人們關注的中心。
三王星在印度佔星中大部分時候都不用。
印度佔星的流年事件和運程預測是無與倫比的。
印度佔星和西洋佔星正好互補成一個完美的佔星體系,配合水瓶時代的到來促成佔星術更上一層樓。
印度的黃道12宮
印度的黃道12宮和西洋佔星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印度佔星用的是恆星黃道(sidereal zodiac),而西洋佔星用的是回歸黃道(tropical zodiac),兩者之間的差距到今天已經有20多度了。
印度佔星和西洋佔星都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所以用不著興衝衝地拿這一點區別來比較孰優孰劣。很有可能兩者理論架構的區別是著眼於各自所關注的問題,印度佔星的「真實的」黃道12宮是用來預測事件的,而西洋佔星很注重個人的性格。
了解西洋佔星的讀者對印度星盤作出任何結論都要謹慎。
鑑於所有的行星相對於星座都移動了20多度,太陽、月亮、上升的位置和西洋佔星盤很有可能在不同的星座,而恆星黃道12宮的含義和回歸黃道12宮是大同小異的,這就可能會導致看盤的時候對命主的性格得出差異很大的結論。
然而這個問題實際上並不是問題,事實是印度佔星從來不關心命主的性格什麼樣,所有的工作只是預測命主會遇上些什麼事情。
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歲差(ayanamsa)的確定。春分點相對於恆星移動的速度已經由天文學確定了,回歸黃道帶和恆星黃道帶大約每隔26000年重合一次,問題在於的上一次重合的確切時間存在不同觀點。大部分佔星家同意上一次重合的時間在公元200-600年左右,也就是說1950年的歲差大致在19~25度之間。不同的人提出了多種歲差值,印度政府曾經確定N.C. Lahiri提出的歲差為官方歲差。本書的作者嘗試過幾種不同的歲差值設定,最終的體會是Lahiri歲差的預測結果比較準確,所以推薦讀者採用。
檢驗歲差準確性最好的方法是排大運(Vimsottari dasa)。印度佔星的大運系統是將人的一生劃為幾個階段,每階段由不同的行星主宰。大運的排定要以月亮的度數為基準,月亮的度數差2到3度,大運的起始時間就可能相差4到5年。
歲差是排盤時很關鍵的因素,佔星師們可能會希望由自己來決定採用哪一種歲差,但是這個決定應該是建立在實際測算的基礎上,而不是從什麼理論、概念、氣象、物候之類的學說上推導出來。
三種最常用的歲差系統在1950年1月1日的值:
N.C. Lahiri(印度官方歲差) 23度9分
B.V. Raman 21度42分
Fagan-Bradley 24度2分
1950年之後每年加上48秒,之前每年減48秒。
幾個年份的Lahiri歲差值:
1900.1.1 22度27分59秒
1910.1.1 22度35分51秒
1920.1.1 22度44分43秒
1930.1.1 22度52分40秒
1940.1.1 23度01分21秒
1950.1.1 23度09分34秒
1960.1.1 23度17分54秒
1970.1.1 23度26分21秒
1980.1.1 23度34分31秒
星曜符號
這本書星座和行星的符號用的和西洋佔星的一樣。
與方向的對應關係:
東 太陽 白羊、金牛
西 土星 天秤、天蠍
南 火星 巨蟹、獅子
北 水星 摩羯、水瓶
東南 金星 雙子
西南 羅喉 處女
東北 木星 雙魚
西北 月亮 射手
與身體部位的對應關係:
白羊 1宮 頭
金牛 2宮 臉、眼睛、喉嚨
雙子 3宮 胳膊、耳朵、鼻子
巨蟹 4宮 心臟、胸
獅子 5宮 胃
處女 6宮 腸道、臀
天秤 7宮 腎
天蠍 8宮 生殖系統
射手 9宮 大腿
摩羯 10宮 膝蓋
水瓶 11宮 腳踝
雙魚 12宮 腳
要注意的是在這裡心臟由巨蟹主宰,而胃由獅子主宰。
Chakra(出生盤)
印度常用的星盤有兩種,一種多見於北部,一種多見於南部,本書中採用南印度式。
南印度式是方形格子,北印度式是菱形。
印度星盤的星座和宮位是順時針排布的,一般南印度式宮位的位置不固定,星座位置固定。因此佔星師一般不在命盤上寫星座名。此時上升以一根斜線表示,星曜用文字而非符號表示,並且星曜常常不寫具體度數。
北印度式有星座位置固定的,也有宮位的位置固定的。
北印度式又叫鑽石式。
北印度式的星盤這種格式有時會在中間畫一個方塊,寫上命主名字生辰之類,古典西洋佔星和七政四餘也用這種盤:
宮位劃分採用等宮位制,每宮30度。從何處開始第1宮則有兩種方法:
比較傳統的劃分是,宮位與星座重合,上升所在的星座為1宮,下一星座為2宮,如此順行12星座。
第二種方法比較現代化,上升所在的度數為1宮的正中,即1宮15度,上升點前後15度為1宮,順行排布12宮。這種情況下,宮主星以某宮的15度所在星座的守護星為準。
作者的實踐體會是:前一種方法儘管看來很不精確,但預測結果準確率更高,推薦讀者採用。
不過後一種方法有時候也會有不錯的預測結果,許多印度佔星師都將其作為前一方法的補充和參考。
由於宮位和星座重合,上升點落在星座交界處的命盤要特別注意校準生時,否則可能謬以千裡。
手排星盤的段落可以略過了,感謝圖靈,感謝程式設計師們。
網上可以下載的免費簡易排盤軟體:Junior Jyotish
網址:http://www.jyotishtools.com/
北印度式和東印度式都清晰地突示了所謂四正宮(angular house,也即1、4、7、10宮,詳見第21節-宮主星系統)的重要性,不知道是不是更古老一些;南印度式則全無此意,眾宮平等,類似於圓形盤的簡化版。
需要指出一點,光有這麼一個星盤不能算是完整的印度星盤,還需要Navamsa(九律盤)、Dasa(大運流年表)、shad bala(星曜力量計算表)等等等等。收費軟體裡都會詳盡地列上一大串表格,每個表格點開來又是十數個或數十個表格,免費軟體裡也會列上本命盤、Navamsa和Dasa和一些常用的倍律盤,前三樣可以說是最基本的、必須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