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首創「園中園」建設運營模式將在全市推廣
政府企業「1+N」,共建園區促「集約」
今年春節前,雨花舉辦了2019年科技創新「第一會」——軟體谷高新區創新創業峰會。南京新立訊董事長毛霖等16位企業家,分別獲得了年度銳力之星、年度風雲人物稱號。
12年紮根南京,這家科技企業在毛霖的帶領下,業務已涵蓋大數據云平臺運營服務、信息系統集成開發、數字視覺創意設計以及數據運營等多個模塊,全力爭創新一代綜合數據應用服務商。公司以南京為中心,以貴州、四川為核心業務示範區,立足西南,延伸西北,輻射全國。而它旗下的軟體研究院、研發中心、三大實驗室及碩士研究生工作站,則不斷「開枝散葉」擴大規模。
2017年即完成融資1.73億元的新立訊,位於楚翹城內的辦公空間逐漸「捉襟見肘」。自己拍地建園區?顯然不現實。近期,這一困擾新立訊的難題終獲解決。軟體谷聯手新立訊等16家企業,在軟體谷南園片區打造的「南園總部經濟園」項目即將掛牌。
政府企業「1+N」、聯手共建園區的「園中園」建設運營模式,近日得到了市政府領導的批示點讚,即將在全市推廣。
「擴容」需求旺盛,「一平米難求」成痛點
近日,來自世界知名五大房地產諮詢機構仲量聯行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作為全國屈指可數的「千億級軟體產業基地「,軟體谷辦公樓市場租金不斷上漲,淨吸納量具有明顯優勢,入駐率表現強勁。
仲量聯行數據顯示,相比新街口等傳統中央商務區,2017年和2018年,軟體谷辦公樓項目淨吸納量分別為22萬平方米和8萬平方米。從租金增幅來看,2016年至2018年,軟體谷辦公樓項目租金每天每平方米從2.5元增至2.8元,增幅為12%。同時,軟體谷商辦市場入駐率每季度入穩定在95%左右。仲量聯行南京分公司董事總經理陳健表示:「軟體谷已成為南京的新興商務區,軟體谷培育的新興產業成長性極強,科技類企業擴租與升級需求旺盛。」
「一平米難求」確實已成為軟體谷,尤其是軟體谷核心區的最大痛點。
軟體谷相關負責人介紹,軟體谷目前已集聚2400多家軟體企業、24.5萬軟體人才,產業建築面積830萬平米,去年實現軟體和信息服務業收入2500億元(其中軟體業務收入超1550億元)。隨著谷內軟體產業的迅猛發展,企業用地需求持續增加,與之相隨的是園區產業用地日趨飽和。與此同時,軟體類企業還有著與製造業、服務業不同的行業屬性——谷內的一些中小企業高速邁入成長期後,急需建設自有的研發中心和辦公地點,但鑑於軟體企業的輕資產特性,他們大多缺少足夠的建設資金和工程建設力量。
「從幾百人到目前的8000多軟體人才,我公司2006年時即開建了佔地70畝的一期園區,逐步建成了一個國際化的軟體外包產業聚集區。當時軟體谷還有不少可供用地,如今這裡已是寸土寸金,一房難求。」江蘇潤和軟體的一位負責人介紹,企業拿地最少也要拿三四十畝,對於大多數成長中的科技企業來說,雖然缺少空間,但也要不了這麼大的面積。
政企聯手「共建」,趟出「園中園」新模式
「一家企業拿不下地,我們組織多家一起來。」軟體谷管委會多方調研後,毅然做出決定。為切實解決園區企業用地矛盾、實現軟體產業集聚發展,2013年,由軟體谷發展公司牽頭,與谷內上市公司誠邁科技和中新賽克、嘉環科技、易司拓軟體、安訊科技、國瑞信安、偉思醫療、賽思騰8家高成長性的軟體公司合作,創新採取「聯合拿地、統一規劃、聯合建設、分割出讓、統一配套、集中託管」模式,共同投資運作雲密城項目。
雲密城位於軟體谷北園,以「信息安全、雲計算」為產業發展主題,輔以科技、金融、商務、生活服務等綜合業態,是軟體谷打造特色「園中園」創新實踐的標誌性項目。2014年開工建設的該項目,佔地面積約138畝,總建築面積約44萬平方米,總投資20億元,已建成12幢12層至18層的研發辦公樓宇,其中4棟為軟體谷自持樓宇,2017年底投入使用。截至目前,雲密城已入駐含上述企業在內的40家企業,員工超6000人,稅收過億。
「園區建成後,由於是聯合共建,節約了近70畝建設用地和大量城市配套建設費用。」誠邁科技一位負責人表示,雲密城地塊如按照傳統模式運作,僅能容納四五家企業,每家企業拿地後,還得按照規定對地邊界進行不少於5米的退讓,「園中園」模式則只需8家企業退讓建築之間的空間,土地利用率大大提升。建成入駐後的雲密城,由軟體穀物業公司統一管理,「出錢不多也能擁有自己的辦公樓,服務和配套設施則由軟體谷提供,如今園內餐廳、超市、健身房、會議中心齊全,還開通了直達機場的專線大巴,換做公司自己操辦,哪會有這麼多福利?」該負責人感慨道。
「集約用地」顯效,結出「產業集聚」碩果
持續深化改革、大膽創新實踐,雨花的「園中園」模式,開創了國內軟體園區項目開發建設的嶄新範式。這一創新,把困擾成長型企業和園區建設發展的難題一一化解,嘗到了甜頭的軟體谷,繼續在谷內複製「園中園」模式。
本著「引大樹」和「育小苗」相結合的思路,軟體谷南園片區也啟動聯手「共建」。南園片區的總部經濟園佔地215畝,如按照傳統模式劃塊、拍賣、交付,僅能容納五六家企業,或由一家企業拍地,企業拿地耗時長、資金成本高的痛點難以解決。軟體谷為此聯手22家骨幹企業拿地「共建」,一期33萬平米麵積的地塊近期即將掛牌,包括新立訊在內的16家企業已率先籤約。未來,這裡將集聚兩萬名科技人才。
「園中園」解決了企業資金不足、配套服務能力不足、工程建設力量不足的難題,提升了園區的土地利用效率、項目建設效率,更催生了軟體谷專業園區的發展和產業的集聚。
「聯手共建的模式,為軟體谷打造『一園一主題』的產業集聚效應提供了條件。」軟體谷管委會負責人表示,「一批特色鮮明、主業突出、優勢明顯的『園中園』已在谷內彰顯出旺盛的活力。」目前,以人工智慧為主題的楚翹城、以網際網路+為主題的科創城、以信息安全為主題的雲密城、以科技孵化為主題的創新創業城、以大數據為主題的南京大數據產業基地,軟體谷的「四城一基地」,正集聚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抱團合力謀發展。
2017年,雨花入圍全國第二批雙創示範基地,是全省唯一一個以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為特色的示範基地。同年9月,國家工信部信軟司、江蘇省經信委和南京市人民政府籤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中國(南京)軟體谷創建繼上海浦東新區之後全國第二個中國軟體名城示範區。去年,雨花又在全國120家基地中脫穎而出,躋身15家受國務院表彰名單。國家雙創示範基地評估組第三方評估意見中明確指出,「對於產業集中度高、分工明確但用地緊張的區域示範基地,該項政策非常值得推廣。」
南京市改革辦近日向省市相關部門、我市各區推廣宣傳了雨花「園中園」創新模式。據悉,下一步,這一集約用地新路可望在全市推廣。 南報網記者 於潔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