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的絕妙報導為這座城市潤色。而實際上它是灰色的:灰紅,或者赭色、灰白。
天空和大海也是一片灰暗。這樣的景況,尤其令遊客沮喪。
因為那些對「形式」視而不見的人,在這裡什麼都看不到。
這是一座崎嶇不平的城市。
來自卡斯特爾聖馬丁諾(the Castell San Martino)山下的哭喊聲,無法抵達此高度。從這裡望去,那不勒斯坐落在暮色的荒蕪裡,往石頭裡面生長。
只有一條海岸線水平延伸;在它身後,升起層層疊疊的建築。六七層樓高的公寓大樓,階梯橫陳在地基上,被別墅映襯得看起來就像是摩天大樓。懸崖底部,那與海岸線相接的地方,已被削出了洞穴。
在特雷森託(the Trecento,十四世紀義大利藝術,建築或文學)的隱士圖像中,隨處可見巖石上的門。如果門開著,可以看到同時用作臥室和倉庫的大地窖。
更遠處,臺階通往大海,漁夫酒館安置於天然的洞穴裡。
幽暗的光線與微弱的音樂聲,在入夜時分,從它們身上緩緩冒了出來。
譯者筆記:
「那些對「形式」視而不見的人,在這裡什麼都看不到。」
形式本身就是意義所在之處,對那不勒斯的凝視顯露出本雅明一貫的觀看方式。他繼續堅持了意義的外化(exteriorization of meaning),並將其更具體地呈現為,感覺的外化。
還記得獻給阿西婭·拉西斯的《單向街》裡,他寫到,比起任何一種美,她臉上的皺紋、痣、襤褸的衣著和蹣跚的步態都能更持久、更堅定地吸引著他。因為「感受並非腦中之物,我們並不是經由大腦去感知一扇窗、一片雲、一棵樹,而是在我們眼見之處切實地體驗到了它們。」
不同於康德認識論的低階現實與秩序。本雅明以經驗的形而上領域,質疑康德哲學以來確立的統一性、真理以及標準,在聲明「邊界的不存在」中展開對未來哲學充滿期待的描繪。
幽暗的光線與微弱的音樂聲,在入夜時分,從它們身上緩緩冒了出來。
本雅明那令人著迷的直達本質的天賦。他筆下的那不勒斯,混亂中有別樣質地的美,而不是龐貝古城在這裡幽靈般復活。
作者:羅不青;原創作品,禁止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