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子書取代紙質書的趨勢愈見顯明的時候,日本明治大學文學部齋藤孝教授的新著《深閱讀》,以其閱讀體驗與人生智慧,醒目地提出並解答資訊時代我們如何讀書的問題。此書有借鑑意義。
    讀書有什麼意義,這是古老的話題。這類文章已是連篇累牘,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勸誡語,發人深省。本書不作生硬的說教,因為作者知道面對日漸消亡的讀書文化,強制性讓新一代接受紙質書閱讀的那份孤獨,是往往事與願違的。因此,作者面對現實,從日本青年面臨「冰河期」的嚴峻形勢著眼,從維護精神力量的高度關注現代人的憂患。與我們國情相似,新一代的青年沒有災難和磨鍊的經歷。一旦投入社會,由於精神貯備不足,陷入步履維艱的境地,難免無所適從,不知所措。擺脫這種精神傷害和壓力,靈丹妙藥,唯有讀書。讀書中獲得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智慧,讀書中獲得新的思想深度和人生高度。也就是作者強調的讀書使人成長。
    作者批評了日本年輕人對低俗文化不知疲倦的極力吹捧。並認為「這是最可怕的」。這確實是一句警世意味的話語。環顧當下我們的狀況,不也是觸目驚心嗎?追星的瘋狂是思想的膚淺,是意志的陷落,是心靈的脆弱,如何解救?唯有讀書。
    作者提醒人們注意對網絡信息的依賴所造成的消極後果。他雄辯地闡明為什麼資訊時代的上網未能取代讀書的緣由。
    現實地說,排斥網絡信息的作用是不科學的。但是,真正有價值的閱讀應是全身心的投入,不應當停留於信息攝取的層面。作者主張一個人在獨處的時間與空間裡讀書才是自身修養的讀書。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進入思考境界,升華精神高度的讀書是心靈的需要。
    作者闡述了現代意義的讀書,至少有三個方面。一是獲得信息為目的的讀書。一是愉快而有意義地度過獨處時間,促使大腦發揮想像力的讀書。一是為鍛鍊自己、豐富精神的讀書。這裡有層次之別。讀書在當今不但要豐富知識積累,更要在工作、私事的諸多選項中有助於決斷力和判斷力的提升。
    作者在書中以香奈兒、愛迪生、龍馬為例,說明讀書與天才人物對話的收穫。只有沉浸於書中,用讀書啟動大腦與心靈,才能感受和獲取名人賢者的正能量。借一流人物的思想和精神來啟動自身的基因,彌補心靈的荒蕪。
    作者認為在關鍵的語句下作標註,折起關鍵頁的頁角,書才會成為自己一生的寶貴財富。顯然這是對經典精讀的倡導,正如叔本華所說的,心靈會受到洗禮,變得澄澈而振奮。作者列舉了持續讀書的五個習慣與多種技法。我們可以在分享中根據自身的情況作出合乎自己人生目標的讀書計劃。
    作者把人類思想的優秀成果比喻成流淌在地層深處的清流。人類的思想的確早已達到極其深入的程度,讀書是掌握深潛力,探取清流的過程。無論是人文還是科學,融進自身血肉的深度讀書,才能在精神的安寧中改善生活態度和思維方式。閱讀的深度使人生更具有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