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韓國綜藝之王,《三時三餐》當之無愧。這檔在韓國叫好又叫座的另類「慢」綜藝,獲獎無數,收視率屢屢創新高。
剛剛收官的《三時三餐》漁村篇,僅在節目開播第三集,收視率就直飆12%,再次刷新自身最高收視率。
在一向評分嚴苛的豆瓣上,《三時三餐》每一季評分都高居9分+,收視口碑雙封神。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以剛剛結束的漁村篇為例,從節目特色、視聽語言、生活啟示三方面解析《三時三餐》的綜藝價值。
一、節目特色:明星下鄉勞作,真實記錄「一日三餐」的非典型綜藝
《三時三餐》開播之前,韓國戶外競技類綜藝盛行,《兩天一夜》、《Running man》、《無限挑戰》等「快綜藝」大行其道。
這些綜藝無不有同樣的特點:節奏快、笑點密集、競爭激烈。
而《三時三餐》的出現,就好比一個格格不入的逆行者闖入,它脫離主流形式,不設關卡、不備任務,僅在最簡單的日常生活中搜尋素材。
節目伊始,就連第一季的出演者李瑞鎮也直言不諱,「太無聊了,這個節目會完蛋」。
但誰也沒想到,《三時三餐》作為一檔不被看好的戶外慢綜藝,卻猶如一匹黑馬,在眾多老牌節目的環繞下殺出重圍。
其實,《三時三餐》的成功,恰恰得益於它的非典型特徵——
1、無流量、無噱頭,非典型綜藝咖出演
不同於常規綜藝,以漁村篇為例,《三時三餐》的固定嘉賓是三位演員咖,他們沒有典型綜藝咖的嫻熟表現力,也沒有偶像明星的流量噱頭,組合在一起有種新鮮的化學反應。
車勝元,演員、模特,188的大高個,熒幕上的形象強勢顯眼,自帶霸氣總裁即視感,但在《三時三餐》中,成功展現出他生活中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高超的廚藝,慈愛又嘮叨的形象,被觀眾親切地稱之為「車大嬸」。
柳海真,演員,年過50歲,外貌不出眾,身材矮小的他,看上去「土裡土氣」,放在村民裡毫不違和,但誰也想不到,在《三時三餐》中,他卻擁有滿身寶藏技能,手工DIY、開船、捕魚,樣樣都行。
還有三人組裡年齡最小的老么孫浩俊,就像行走的「幹活機器」,從早到晚就會悶聲幹活,毫不在意鏡頭多少。
不擅長玩梗,不會刻意製造笑點,臨場反應力幾乎為0。正是得益於這些「非典型」綜藝咖出演,才讓節目從一開始就懸念滿滿,也正因為如此,節目有了更多可看性。
2、利用當地食材製作一日三餐,全面融入真實的漁村生活
由於疫情原因,《三時三餐漁村篇》的拍攝地點選在一座「無人島」,整座島只剩偶爾來島上的三戶人家,在這裡,沒有村民、沒有市集,更沒有原來城市裡的熱鬧與繁華。
三位在都市裡生活已久的出演者,要暫時逃離城市喧囂,用當地農作物、海產等食材,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一日三餐的溫飽問題。
在這裡,有別於傳統戶外綜藝,沒有刻意針對嘉賓的難題,也沒有尖銳的矛盾貫穿始終,不存在競爭,更缺少懸念,綜藝元素儘可能弱化。
這種節目形式的設定,更像是一部還原當地漁村生活的紀錄片,跳出當下常規綜藝的基本框架,顯得別樹一幟。
為了讓嘉賓更好地融入漁村生活,節目組不會提供任何援助或方向上的引導,嘉賓必須通過自己的方式獲取食材,比如漁村裡的海產品都不是現成的,需要嘉賓像漁民一樣自己利用漁具捕撈。
在貧瘠的漁村,這裡沒有大城市裡的高科技,嘉賓必須迅速適應這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3、用「50:50」法則真實記錄還原,拒絕劇本和抓馬
相比國內綜藝無止境的矛盾抓馬,《三時三餐》顯然是另一道清流,清晨的濛濛細雨、午後的一米陽光、山間漂浮的白雲,以及熱氣騰騰的食物。
節目旨在真實記錄下演員們在漁村自給自足解決三餐的故事。
節目總導演羅PD曾在採訪中表示:「如果把百分百設定好的內容全部呈現給觀眾的話,一定程度上也是剝奪了觀眾能夠參與到節目中的空間,電視作為一種雙向溝通的媒介,只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和偶然性發生才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但真實記錄並不意味著全然丟棄節目看點,《三時三餐》靠的是「50:50」法則,即50%靠策劃,50%靠運氣,這裡並不是完全靠運氣錄製節目,是讓它順其自然的產生亮點。
以《三時三餐》漁村篇為例,嘉賓來到島上,農田裡僅有有限的農作物,如果想要烹飪美味的佳餚,就得自給自足下海捕魚,但在惡劣的環境和生疏的技能下,捕魚本身對嘉賓就是一種挑戰,這種結果的不確定性,也讓節目增添了不少看點。
第一期,柳海真滿懷信心地安置好漁網,可隨後的幾集迎接自己的卻是「顆粒無收」,無奈之下只能一群人啃起了土豆。
明明是檔記錄漁村美食的節目,卻釣不到魚,吃不到肉。
有女嘉賓來做客,也只能用攢了兩三天的新鮮雞蛋來招待。拌麵裡雞蛋也只有女嘉賓的碗裡是完整的半個,其他三個大老爺們只能擠在一起吃半顆雞蛋。
這種自然而然產生的戲劇場面,既遵守了真實性,又充分保障了看點。
二、視聽語言:細膩的鏡頭語言,刻畫出溫暖治癒的日常
一檔優秀的綜藝節目往往擁有獨特的視聽語言,《三時三餐》藉助細膩的鏡頭語言、生動有趣的配樂以及溫暖治癒的文案,成功實現鏡頭語言在綜藝中的敘述、抒情,讓觀眾完全沉浸在嘉賓所處的寧靜村落,心靈得到治癒。
1、細膩的鏡頭語言渲染氣氛
相比於「快綜藝」緊張刺激的節奏,《三時三餐》自有一套鏡頭敘事,每一集都充斥著大量的山水空鏡頭,以展現大自然的神奇瑰麗,清晨波光粼粼的大海、山間和煦的微風、迎風搖擺的嫩芽,在這些自然景觀的襯託下,更加凸顯了漁村有別於城市的歲月靜好,讓人心生嚮往,也讓煩躁的心暫時靜下來。
《三時三餐》在拍攝光線的選擇上以不刺目的自然光為主,借光線的改變來體現時間的變化。從清晨太陽還未升起時不算明亮的天光,到午間刺目的陽光,再到傍晚房屋中亮起暖橘色的燈光,時光流逝的真實感一覽無遺。
在自然植物的拍攝上,大量的使用延時攝影的方式展現它們生命運作過程,給大自然賦予了生命,也讓觀眾看到了平時用肉眼無法觀察到的奇異景象。
2、生動有趣的配樂聲效加強節奏感
以最新一季《三時三餐漁村篇》為例,第一期節目前35分鐘,總共出現25首不同的插曲,平均1分多鐘替換1首歌。
對於一期90分鐘的節目而言,這樣高頻插入BGM的操作,成功緩解了敘事緩慢帶來的枯燥感,創造出節奏感。
另一方面,《三時三餐》中加入大量環境聲效,不同於背景音樂,這些環境聲效具有寫實性、逼真性,能恰到好處地烘託人物所處環境的氣氛。
在聲效的選擇上,《三時三餐》注重表現大自然和食物有關的聲音,諸如在展現周遭環境,描繪大自然的情景中,畫面常常輔以風聲、雨聲、雷聲、濤聲、蟲鳴、鳥鳴等。
另外在展現食物的過程中,也會放大食材切制的「鐺鐺」聲、煲湯時煮沸的「咕嚕咕嚕」聲、熱油淋在鍋裡的「滋滋」聲,以及食物吃進嘴裡的咀嚼聲。
這些真實音效的加入,使使原本冗長的鏡頭加入更多快樂的旋律,大大增添節目趣味。
3、溫暖治癒的文案撫慰人心
看《三時三餐》時,我們不時因活潑俏皮的文案會心一笑,也常常被溫暖治癒的文案所撫慰。
漁村篇第一期,從嘉賓口中得知韓國如今嚴峻的疫情環境,此時大家都陷入疫情所困的煩悶,這時畫面轉變,視角切到「無人島」上的自然風光,幾個長長的空鏡頭輔以積極向上的文案,瞬間讓心靈得到撫慰。
不要擔心春天一如既往地來到了我們身邊
當嘉賓來到「無人島」上,節目用幾個空鏡頭交代了漁村的周遭環境,與此同時,畫面上配以擬人化的文案,生動又俏皮,一掃疫情籠罩的無助壓抑,讓心情放鬆下來。
好吃的傢伙旁邊是好吃的傢伙超大藤壺旁邊是自然產紅蛤
還有一次,屋外狂風暴雨,因為惡劣的天氣,嘉賓沒辦法快速生火煮飯,這時節目組適時捕捉到生火途中嘴角咧出一抹微笑的柳海真,並配上積極向上的文案,營造出一種在逆境中不忘保持樂觀的正能量。
在雨中綻放出的笑容之花
正是因為這些每集都會多次出現的溫暖文案,才讓這檔節目有了更多撫慰人心的力量。
三、生活啟示:瑣碎無趣的日常下,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三時三餐》之所以能封神,除了創意的節目形式以及優秀的視聽語言外,更重要的是它在瑣碎無趣的日常下,傳遞出的人生哲理。
1、一日三餐來之不易,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值得珍惜
曾經看過一個採訪,羅PD說,工作很累,有時也會閃過放下一切帶著團隊逃離去旅遊的念頭。
這也是三時三餐存在的契機之一。
工作很忙,生活很累,光是賺錢就已經讓人無暇思考其他。
但《三時三餐》選擇將忙碌的都市人送往農村,讓他們暫時拋下手頭的一切,回歸自然,種田燒菜,只為一日三餐而忙碌。
節目的剪輯,能看到的是滿滿熱愛生活的樣子。
寬廣的土地,生機勃勃的農作物,俏皮可愛的動物,溫馨的家人,和雖然簡單卻可口的飯菜。
在《三時三餐》中,早已習慣都市便捷的明星嘉賓,需要重回原始狀態,每天為有限的食材而辛勤勞作,即使是最簡單的一日三餐,往往也要付出大量心血。
這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讓在都市生活的演員們甚至工作人員們在節目之餘能夠重新思考生活的意義,也能起到減壓的作用,對觀眾而言,這更是一種呼籲引領,在都市的壓力下,我們也可以選擇到一個小小「漁村」去放鬆自己,釋放壓力,這也是另一種對自我的救贖。
2、生活本平淡,只有學會與平淡的生活共處,才能更好度過這一生
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平凡而重複的,特別是疫情之下的我們困守於室內的一方天地,每天做著瑣屑又枯燥無趣的日常。
而《三時三餐》的存在,讓我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稀疏平常的每一天。就像漁村篇中光芒萬丈的明星出演者,即使身處在無人響應,物資匱乏的「無人島」,也能將平淡的生活過得別有意義。
豆瓣@Ann的評論引人深思——
不過我想我們大多數觀眾喜歡它的原因是因為這樣子稀鬆平常的生活是我們每天在過的平凡人生,甚至他們的條件還比我們要艱苦地多得多。看到一個明星在平凡人生裡的生活引發了我們自己的共鳴,表現在我自己身上,我不再覺得做家務,煮飯做菜是無意義的重複與無價值勞動,我開始認真地準備每天中午的便當,鍛鍊自己的廚藝。畢竟,轟轟烈烈的生活是短暫的,平平淡淡的每一分每一秒才是真實的人生啊。
人生其實本來就是平淡的,無論你是大明星還是所謂的成功人士,繁華和榮耀之後都要歸於平凡,只有在親手做一頓飯,做一次家務去體味生活的意義,才能更好的懂得生活,享受生活。
只有學會與平淡的生活共處,才能更好地度過這一生,這大概是《三時三餐》教會我們最寶貴的處世哲學。
最後想說:
好的綜藝,來源於生活,更反映生活。一檔真實記錄一日三餐的綜藝,讓我們再次審視生活的意義,發現平凡日子的可貴。它值得被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