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文娛產業觀
新一季《三時三餐》開播的消息一經發出就引起了關注。歷經兩個月的時間,終於在7月10日畫上了句號。雖然這一季完結,但是仍然有不少觀眾意猶未盡,重刷之前《三時三餐》的人不在少數。
《三時三餐》系列至今已經播出九季了,漁村篇仍然保持著原本製作團隊的水準。也讓觀眾給出了超高評價。豆瓣9.5分的評價,可見觀眾對於這部綜藝的喜愛程度。
01 《三時三餐》緣何被追捧?
1、社會背景:當前快節奏的社會環境給大眾帶來較高強度的壓力;
「快」成為了當下社會中隱含的一種主旋律。快速的發展自然帶來了更好的生活條件。不得不說,快節奏的生活,意味著這是人類向農耕文明告別跨越的一大進步。這樣的進步意味著人類從此以後不必再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快節奏的生活,讓很多人感受到了不一樣的生活條件,同時也意味著生活的壓力也在增大。數據顯示,96%的年輕人都有焦慮的事情,其中54%的人每天都在焦慮。96%則意味著當下社會的年輕人只有很少一部分不焦慮。
有的人因為工作而感到壓力,有的因為家庭而感到壓力,有的因為薪金而感到壓力。眾多的壓力,壓在身上,導致生活節奏逐漸加快,這也就使得處於快節奏生活中的人們,身心俱疲。這也導致了人們,從對快綜藝的追捧漸漸轉變成對慢綜藝的熱愛。
2、觀眾對於快綜藝的審美疲勞,漸漸轉向慢綜藝
快節奏社會,導致了一部分的人漸漸的疲於交際,選擇綜藝來放鬆。在國內綜藝市場還不如今日這般繁榮的前些年,大眾認知的大陸綜藝莫過於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以及《天天向上》。這是兩部播出時長相當久的綜藝了,但是模式的固化,以及風格的固定性造成了一部分觀眾的流失。
在開始向韓國綜藝借鑑、聘用專業製作團隊後,國內綜藝也變得豐富起來。諸如《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等等各衛視的王牌節目應運而生,使得對《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感到疲憊的觀眾,有了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
而新意也就意味著收視率。
但是,快綜藝模式的一成不變,必然導致了他們會步上《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的後塵。畢竟,觀眾們都是挑剔的。對於快綜藝中的毫無新意的遊戲環節、嘉賓臺前幕後的「互撕」環節,導致部分想要在綜藝中找到慰藉的人感到了更大的壓力。而這也為慢綜藝的出現埋下了種子。
3、創新+精良的製作:開創了生活慢綜藝的先河,以及創始人強大的操刀能力,使得每一季都為人稱道
說起國內的慢綜藝,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嚮往的生活》,但要是說慢綜藝的鼻祖就不得不說一下《嚮往的生活》「原版」——《三時三餐》了。
《三時三餐》是韓國著名pd羅英錫的代表作品,這一部綜藝可以和他另一部綜藝《尹食堂》稱為韓國綜藝史的逆襲神話。
《三時三餐》的誕生其實得益於羅英錫團隊中的一位作家。羅英石從mbc辭職之後轉入有線臺TVM,交出了《花樣青春》、《花樣姐姐》以及《花樣爺爺》三部優秀作品。將當時還不及1%的收視率一下拉到了10%。但是觀眾的審美疲勞是一直存在的,為此羅英錫展開了新節目的探索。這是這位作家對於「十天假期的話我會幹什麼?」的議題,給出了這樣的回答:「我不想去旅行,就想去鄉村,一邊聽著下雨的聲音,一邊吃蔥餅。」
就這樣,《三時三餐》就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甚至成為了當時TVN收視率最高的節目。雖然拍攝出來的效果十足,但是對於現場的製作團隊,尤其是pd羅英錫來說,卻是一個艱難的問題。
甚至主MC李瑞鎮也提出了同樣的疑問,「這樣的拍攝真的不用擔心收視率嗎?」在某一次拍攝中李瑞鎮這樣問羅英錫。為此,羅英錫的內心雖然也是充滿了坎坷,但是他仍舊堅定這部作品一定有它存在的意義。
也正是因為這份堅持,《三時三餐》成為羅英錫製作團隊的王牌節目。
02 快與慢的博弈,綜藝市場如何進化?
1、 慢綜藝是如何走入大眾視野的:
慢綜藝的出現完全是處於社會需要。不論社會需要,還是個人需要,慢綜藝的出現勢在必行。國內的爆款綜藝由一開始的《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起,再到後來的《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等韓國快綜藝的翻版,使得很多觀眾的胃口大變,不再局限於《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的固定模式中。
之後,各個衛視先後推出了明星挑戰極限的節目,雖然噱頭十足,但是收效甚微。直到近來,何炅、黃磊主持的《嚮往的生活》、劉濤及其丈夫王珂的《親愛的客棧》出現打破了當前快綜藝霸佔江山的局面。
(自製圖:奔跑吧收視率變化情況)
(自製圖:嚮往的生活視率變化情況)
2、 目前快綜藝存在哪些問題:
作為國內快綜藝中的王牌,《奔跑吧兄弟》自然是很多人的第一選擇。相對韓綜原版《Running Man》來說,兩者其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二者的收視率創作初期並不是很高,但是在之後的一兩年時間內達到了頂峰,之後收視率便有了下降的趨勢。國內《奔跑吧兄弟》仍然有一部分忠實群體,收視率尚且可觀。但是相較原版來說,《Running Man》曾經面臨多次危機,直到後來製作團隊的力挽狂瀾,才使得近來的收視率有所回升。儘管收視率回升,《running man》的收視率已經不能與當年相提並論了。其實,這也說明了當下的快綜藝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過於功利性爭取觀眾,導致節目變得媚俗
觀眾以及收視率,是一個節目是否優秀的黃金準繩,也是一個節目能否繼續拍攝的一個標誌。為此,穩定老觀眾,吸引新觀眾,同時提升收視率成為了各個節目製作團隊的頭等大事。雖然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並不簡單。
當下的觀眾能夠選擇的節目逐漸變得多元化,各種形式的節目也相繼出現。一成不變的拍攝手法,以及遊戲環節已經不再是吃香的節目了。而這也正是當下《Running Man》和《奔跑吧兄弟》存在的相同問題。
為此,設計更多的搞笑內容,採納觀眾喜愛度高的遊戲環節,是很多綜藝用於挽回收視率和觀眾的辦法。但是有些過於低級的手段,導致了相反的結果。《Running Man》在Gary下車之後,也安排宋智孝和金鐘國下車,從而打造了劉在石與姜虎東兩大國民MC再次重逢的噱頭。當然,這個噱頭確實一開始吸引了不少注意力,但是並沒有帶來什麼好的效果。
功利心沒有問題,問題是做節目的時候不純粹,反而將功利心融入其中,導致節目不像節目,收視率也逐漸低迷。
2)節目內容較為固定化,社會意義難以挖掘
快綜藝看多了的觀眾,大概能總結出一個規律,那就是離不開的「互撕」劇本,而這些「互撕」,逐漸成為了內娛的一種主旋律。節目中的互撕,可以為節目創作關注度以及點擊量,反過來,節目獲得高關注度以及點擊量的同時能夠為明星帶來一定的流量。所謂的雙贏,對於節目、參與的明星來說都是一件何樂而不為的事情。久而久之,這樣的操作反倒成為了一種常態,而這種常態並不與我們的主流價值觀並不相符。與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相符的節目,註定是難以走遠的。
3、二者之間,慢綜藝更被收追捧的原因?
首先,當下社會,壓力、焦慮成為了每一個成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樣環境下的成年人,為了能夠緩解壓力,慢成為了追崇的對象。而這正是慢綜藝在剛剛出現的時候,就備受追捧的原因。
慢綜藝的出現,「互撕」等等諸多不健康的情節消失不見,使得觀眾觀看的時候也感到輕鬆。久而久之,慢綜藝在成年人的心目中,不再是一部綜藝這麼簡單,反倒更是一種未來的精神寄託。
其次,慢綜藝的拍攝與快綜藝的拍攝有太多的不同。相對快綜藝的「劇本說」,慢綜藝中的劇本可以等同於大綱來說,其中的內容並不是由製作組所決定的,而是主持人與嘉賓的互動來充實的。這樣的拍攝讓很多觀眾有一種真實感,會覺得嘉賓並不是所謂高不可攀的明星,而是與他們同出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
03 國內環境下,慢綜藝如何博出位?
1、國內慢綜藝與「原版綜藝有何區別」:
《嚮往的生活》是國內慢綜藝的代表。它所打造的是主人公一起守拙歸田園,為觀眾帶來一幅「自力更生、自給自足、溫情待客、完美生態」的生活畫面;《三時三餐》則是出演成員遠離城市生活,來到農村和漁村,自給自足解決三餐問題。這麼看來,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看了節目之後就會發現有著很大的差距。
首先,在嘉賓的選擇上。隨著《嚮往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火,這檔節目漸漸失去了其本質的意義,更多的是其衍生出來的作用——宣傳。前來的嘉賓大多數都是帶著自己的作品,進行宣傳的。一臺慢綜藝,漸漸的成為了明星宣傳作品的一個渠道,而本質的「守拙歸田園」的畫面變得越來越少。不論是吃飯的時候,還是飯後娛樂的時候,還是其他閒談的時候,恭維總是必不可少的。
反觀,《三時三餐》請來的嘉賓每一次只有一個人。這一個人的出演,並沒有什麼需要宣傳的作品,前來參加節目只是為了回歸自然,感受那一種久違的暢快。
其次,廣告植入太硬,這成了國內綜藝、甚至影視作品的一大通病。在綜藝節目、影視作品中,尤其是慢綜藝中出現廣告植入會讓人有一種錯覺。當然,沒有廣告等於沒有金主,沒有金主等於沒有製作費,這一點導致了廣告植入的必須性。但是,廣告植入並不等於直截了當的口播,這一點的差異導致了國內慢綜藝觀眾的部分流失。
2、國內慢綜藝還有哪些發展空間
首先,製作團隊需要摒棄「互撕文化」所能帶來的流量。這樣的流量是不長久的,倒不如抓緊觀眾的胃口,從而調整自己節目的主旋律。雖然在這方面,《嚮往的生活》做的比較好,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下的熱門慢綜藝中仍然擺脫不了「互撕」帶來的流量。
其次,改變剪輯的模式。當下的慢綜藝剪輯手法大部分都是以創作噱頭為主。作為與生活貼近的慢綜藝,生活裡哪裡有那麼多的噱頭可以參考,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正常的主旋律。創作噱頭、抑或是利用爭執等剪輯手法不如摒棄,倒不如學習老羅《三時三餐》中的拍攝手法,以時間節點為剪輯方向,並且為下一集留下可以期待的懸念。
最後,多向優秀的慢綜藝學習。當下的慢綜藝,諸如《嚮往的生活》、《中餐廳》以及《親愛的客棧》在韓綜中都能夠找到原版的影子。甚至,羅英錫導演的節目成為了被抄襲的重災區,為此老羅甚至說出了「版權費並不貴。」這樣調侃的話。
與其一味地搬運原來的作品,要麼購買版權,向原版學習製作技巧,將作品逐漸本土化,要麼就摒棄抄襲的想法,開發自己的新節目。在抄襲的那一刻開始,這個綜藝就與「慢綜藝」南轅北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