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資料圖
近日,一則「三個月大嬰兒趴睡訓練致死」的消息引發熱議,親媽眼看著正在接受「趴睡訓練」的寶寶在哭泣,試圖掙扎翻身,然而她卻沒有遵從母親的天性,走過去安撫寶寶,而是在直播群中接受了群友「不是大哭就沒事」的建議,最終釀成悲劇。
看到這則新聞感到十分心痛,心疼這名才三個月大的寶寶,她充滿著希望來到這個世界,可還未來得及多看一眼這個世界便離開了。心痛這位寶媽,雖然愛子心切,卻用錯了「配方」,相信了一群同她一樣「糊塗」的人。旁人一看就知道方法不可取,為何這位寶媽還要一意孤行?其實,從心理角度上分析,是她們太相信了自己的內心選擇,認為別人都在做,那就一定是正確的。這與如今在一些地區仍然存在的,小孩看病求「神醫」的現象何不相似?
七八十年代,出生在農村的一代人應該有著深刻的記憶。那個時候,一般鄉鎮都有了衛生室,配有專業的醫生,可還是有不少農村家庭的父母,孩子生病了不送去衛生室看診,而專門去求所謂的民間「神醫」。在我的老家,湖北某市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就有著這樣一位「神醫」,他通常看病的方法就是端出一小碗「特殊加工」的「神水」,口中念念有詞,點燃一根香在碗口上不斷劃圈兒,香灰徑直落入碗中,讓前來看病的孩子一口喝下,說不出幾日便可祛除病魔。
其實,在七八十年代,民眾的思想已經在慢慢開化,科學逐步深入民心,一些農村父母的做法不能說他們是完全意義上的固執己見,只能說是思想認識還沒到位,可以理解。然而,不可思議的是,「神醫」看病的現象,在如今的某些地區仍然還有著市場,如廣東某些地區、四川某些地區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這種現象。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區交流頻繁,其青年男女之間的通婚現象較為普遍,民族文化上的大融合,由此也帶來了一些在文化融合過程中文化衝突,這在本質上是一件好事。有衝突和爭議,才會有真理的產生。
網絡資料圖
我的一位朋友是湖北武漢人,他愛人所在地區就有著信奉「神醫」的民間傳統,兩人都是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人,按理說在思想認識上應該算比較一致的。可幾年前,他們之間也曾因其愛人堅持把生病中的小孩送去看「神醫」的做法鬧過矛盾。據朋友所述,「神醫」也是手端一碗水,口中念念有詞,不同的是,朋友口中所述的這位「神醫」,點燃的一張畫著各種「亂碼」的紙錢,然後化符為水,在一系列神奇操作結束後讓孩子喝下這碗「神水」。
從近日發生的嬰兒「趴睡訓練」致死事件,到如今某些地區還在沿用的「神醫」看病現象,兩者放在一起,便可觀察到,他們之間存在著某些驚人的相似之處。
一是主體可信度都不高,「趴睡訓練」事件背後的機構也只是一家文化傳播公司,為了賺錢盈利,把一些育兒的心靈雞湯運用到了商業法則上,不知道這樣的文化傳播公司傳播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化?同樣,那些仍然在世的各地「神醫」更是沒有資質的,他們是隱匿於民間的個體,如果沒有熟人介紹你是找不到他們的。不同的是,他們賺錢盈利的方式,是把迷信思想和一些傳統經驗運用到了商業法則上。最典型最成功的人物,莫過於2017年已經離世的王林「大師」,他自稱用氣功能做到空盆來蛇、空杯來酒,以及能治療各種疑難雜症的特異功能,讓他的住所時常高朋滿座,同時也賺得盆滿缽滿。當然,王林只是個例,他已經跳出了「神醫」的圈子,明顯晉級了。
二是當事人幾乎都相信所謂的「從眾法則」,而不是遵從自己的內心,這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思想認識上的「固執己見」。生活中,我們可能時常會接觸到一些五花八門的各類育兒培訓宣傳,比如「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可以訓練出極少哭鬧、讓媽媽省力的乖嬰兒。此外,還有「手裡握冰,穿著內衣在雪地裡奔跑,可以訓練出孩子超強的意志力」「孩子如果早上起不來,就開著大燈,養成秒醒的習慣後就好」等等這些,看起來十分荒唐的做法都曾經風靡一時,只不過沒有鬧出人命罷了,自然就沒人理會這些事。「神醫」看病也同樣如此,這些父母認為,我們從小到大都是這樣過來的,其他人都在這樣做,那就一定有道理。
網絡資料圖
當然,現實中仍然存在的那些「神醫」們,我們不能武斷地認為他們就是江湖騙子,這些人一般都比較年長,而且多數是靠師傳徒的方式繼承下來的所謂民間手藝,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和認知性,當然,不管在哪個時代,這都是不可取的。而在網絡流傳的那些育兒心靈雞湯,更不是育兒的「靈丹妙藥」。知名心理學家、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繫心理教研室主任周念麗教授曾說過:「很多網紅育兒文提倡的往往只是為了博眼球而拼湊出的看似科學實則並沒有科學研究依據的所謂『科學』。真正的科學育兒,應該尊重幼兒的成長規律,並且尊重每一個幼兒的個性。」
每個小孩都是父母的掌中寶,生病了要去看醫生而不是去求所謂的「神醫」,這是基本生活常識。小孩餓了要餵食,哭了要去抱,這是自然法則,是天性使然,而根本不需要把孩子送去參加什麼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