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媽媽的發聲引起網友們的關注。
這些年線上教育行業興起,讓孩子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網絡教育的便利,但同時也存在著隱患。
她直言,作為一名媽媽很擔心。
有時候陪孩子上網課時,電腦網頁總會自動出現許多彈窗廣告,有時候是遊戲,而且聲音特別大,很影響上課的效果。
有時則會出現衣著性感的人物,做一些曖昧的動作,實在是辣眼睛。
孩子自己上網課時,她就更擔心這些無良彈窗了,孩子有時會抱著電腦找自己幫忙關閉它們。
當自己越是著急,越是想關閉彈窗,結果半天都關不掉。
就算使用殺毒軟體,但彈窗還是隔三差五跳出來,特別讓人氣憤。
深有同感。
日常中,這些彈窗廣告就像討人厭的「牛皮癬」,怎麼甩都甩不開。
成年人有自制力,那我們的孩子該怎麼辦呢?
根據騰訊曾發布的《中國青少年網路遊戲行為與保護研究報告》顯示,
46%的青少年幾乎每次或經常在上網過程中接觸到網絡不良信息,同時,41.5%青少年曾遭遇一些非官方充值交易信息,還有32.5%青少年遭遇過色情信息。
無良彈窗泛濫成災,讓為人父母的我們防不勝防,提心弔膽。
無良窗口,究竟還要毒害多少孩子?
無良窗口
時刻潛伏在孩子身邊
周末,陪女兒一起用手機學習英語,打卡時屏幕突然彈出一則廣告。
一衣著暴露的女生,對著鏡頭髮出遊戲邀約:
「想認識我就點擊某某平臺吧,不見不散哦。」
女兒不解地問:「媽媽,這位姐姐幹嘛穿那麼少衣服,她不冷嗎?」
面對孩子的疑惑,尷尬之餘,我更多的是憤怒與無奈。
經常在孩子學習過程中無數的彈窗廣告反覆彈出,內容大多不堪入目,
有鼓吹網絡賭博賺大錢,有推廣爆款遊戲,甚至帶有色情信息的圖片。
最困擾的是,這些彈窗還難以徹底關閉,點擊關閉居然還直接進入了廣告頁面。
如果自己在家能及時排查,可如果父母不在身邊呢?
5月13日發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
城鄉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高達90%以上,其中沒上過網低於10%。
而且低齡化使用網際網路比例顯著提升,小學生首次使用網際網路在學齡前的比例最高,達到32.9%。
經常使用電子產品的孩子,觸碰的無良彈窗,是如此的新奇有趣,他們又怎能抵擋住誘惑呢?
微博有個熱門話題:小學生上網愛幹啥?
其中有位網友吐槽:弟弟之前被她發現在自己的平板上看小白網文,內容都是系統神豪或後宮勾心鬥角。
問弟弟是怎麼回事,他說一開始是看到盜文廣告,心癢之下才點開來看,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自此上癮了。
後來經常上課走神,一回家就想著看小說,學習成績也下降了。
之前還被老師投訴,在班上和同學發生矛盾,動手打人了。
弟弟才10歲,就開始接觸毫無邏輯且充滿刺激血腥的文學,長期「耳濡目染」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無良窗口,還時刻潛伏在孩子身邊,如同「糖衣炮彈」,會在孩子們毫無防備的時候,讓他們一步步墜入深淵。
層出不窮的無良彈窗
正在吞噬孩子
國家網信辦在7月初啟動的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網絡環境專項整治中,
就查處了一批影響惡劣的網站平臺。
這些平臺表面掛著「教育」頭銜,實則推送涉及低俗色情、網路遊戲、獵奇驚悚等違規和不良內容。
更有廣告商坦言,「孩子的錢比成人好賺」。
原來,我們的孩子不經意間早就成為商家眼中「待宰的羔羊」。
而且,無良彈窗的背後,還藏有巨大的隱患。
知乎有一網友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小時候父母忙於生計,自己三年級瀏覽電腦頁面時,無意中看到黃色圖片,之後還看了好幾次。
後來發現自己身體快速發育,十歲半就來例假,當時父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以為是營養太好。
直到現在,因性早熟導致自己產生偏激和焦慮,甚至有輕生的念頭,自己既自責又自卑悔恨。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分泌科醫生曾可表示:
當孩子長期接觸到性信息,就可能刺激體內激素分泌,導致生理方面發生變化,導致性早熟。
據國內相關調查,中國兒童性早熟發病率已經達到1%,即100個孩子中就有1個性早熟。
性早熟95%以上來自環境刺激,其中語言、文化環境的汙染影響是最不容忽視的。
影視劇、動畫片、彈窗廣告都有色情信息,是導致孩子發育提早的直接原因。
彈窗的「毒害」,不僅促使孩子生理上的性早熟,還有背後隱藏的涉黃魔爪更令人擔憂。
今年4月,5歲女孩小雲父母報警,稱孩子在玩一款遊戲時,
有人教唆她拍攝和發送隱私照片,並囑咐「不能告訴媽媽」。
看見自己年幼的孩子被誘騙做出這樣的舉動,作為父母該有多痛心。
面對充滿惡意的網絡環境
該如何保護孩子
中國傳媒大學法律系副主任鄭寧認為,
大部分彈窗廣告涉及傳播淫穢色情信息、木馬病毒、詐騙信息,因此相關部門必須加大對彈窗廣告的規範監管力度。
除此之外,當無良窗口彈出時,父母第一反應對孩子至關重要。
豆瓣上有位網友的做法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示範。
面對網絡上隔三差五出現的無良窗口,每次看孩子上網搜索資料,自己都心驚肉跳,
那些連結跳出來的亂七八糟圖片,生怕一不小心就把孩子「蠱惑」了。
如果粗暴制止,只怕會引起孩子的反感,萬一孩子越發好奇,私底下偷偷點開,那就得不償失了。
於是,當她和孩子一起上網時,看見彈窗出現,她就說:「哎呀,真討厭,無聊的廣告又跳出來了。」
接著,藉機對孩子說:
「上次新聞說貴州有個12歲的哥哥,因為好奇不停點開彈窗廣告,結果後臺瀏覽扣費,花掉媽媽6000多元呢。」
女兒詫異地問:「看廣告也要扣錢嗎?」
「當然啦,這些彈窗廣告如同香嫩可口的食物,商家像狡猾的獵人,
你們就是天真的小兔子,一旦你們被引誘,就會掉進可怕的鐵絲陷阱。」
之後,她開始告訴孩子性知識,如果有人要看、摸隱私部位,除非在醫院做檢查,或媽媽在場;
如果有人不懷好意用金錢或喜歡的東西引誘自己,一定要及時告知父母。
不久後,她出差一周,幾乎沒時間和女兒聊天。
一天,女兒突然很神秘地告訴她一件事,有人要和她文愛。
她大吃一驚,細細詢問才得知,原來女兒加了一個QQ好友,聲稱喜歡她,
要互相交換隱私部位圖片,甚至還要女兒和他通過文字做愛。
女兒安全意識很強,想起媽媽的提醒,馬上告訴了媽媽。
後來,她馬上報警,警方很快捉到幕後團夥,她也成功保護了女兒。
這位媽媽的聰明在於,幫女兒建立起保護自己的意識,無論發生什麼事,首先要學會自保。
讓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本意是讓他們通過網絡探索世界神奇美好,卻不曾想會被不良彈窗拖下渾水。
正如尼爾·波茲曼所說:
「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孩子的成長,如同樹上的蘋果,從青澀到成熟,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而無良彈窗就是催熟劑,又怎能結出香甜可口的果實呢?
面對充滿惡意的網絡環境,與其阻攔孩子不去觸碰電子產品,
不如教會孩子主動規避風險,提高自保意識。
同時,我們要做好保護孩子的最後一道屏障,別讓孩子被無良彈窗剝奪了天真和童趣。
最後,讓我們一起點亮【在看】,分享出去,願未來每一個孩子不再面臨無良彈窗的威脅,盡情徜徉在網絡的陽光裡。
*作者:蘇青妤。來源:教育致力於為0~15歲兒童打造前沿、權威的家庭親子教育平臺,通過解讀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跟進教育部政策,為家長提供有指導價值和意義的內容。本文由教育編輯部原創,轉載請聯繫微信號(ID:judushu)授權。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