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北辰教育【辰讀時刻】,在這裡您將聽到家庭教育類的美文音頻。
如果您喜歡這個欄目,請讓我們聽到;如果您有好的建議和意見,也歡迎用文末留言的方式告訴我們。
△點擊上方音頻,聽主播/水杉為你朗讀
曾有老師在十幾所學校對學生做過一項調查:
當生活中出現難處或危險時,你首先會想到向誰求助?
調查結果出乎了人們的預料,因為首先想到向父母求助的孩子,竟然不足7%!
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本該是最先想到的求助對象,可結果卻寥寥無幾。
為什麼會這樣呢?
眾所周知,一個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是與生俱來的,同時信任又是相互的。
所以,當我們疑惑孩子「為什麼不相信我」的時候,就應該想到:
一個不信任父母的孩子,多半有著不信任自己的父母,是父母的不信任,破壞了孩子對父母最初的信任。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世上,愛孩子的父母很多,但真正信任孩子的父母少之又少。
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實在有太多的擔心和顧慮。
小時候,我們怕孩子吃不好影響身體發育;
上學了,怕孩子學習不刻苦落後於別人;
青春期,怕孩子早戀、厭學;畢業後,又怕孩子找不到好工作……
雖說父母的擔憂裡藏著滿滿的愛,但卻也夾雜著深深的不信任。
因為不信任,有些父母甚至會以看守「犯罪嫌疑人」的心態養孩子。
比如有的父母因為工作長期不在家,擔心孩子學習不自覺,便在孩子房間裡安裝攝像頭。
前不久就有這樣一則新聞,一個14歲的男孩因為父親在自己臥室裡安裝監控而打電話報警。
父親對此很生氣,質問道:「你只要好好學習,還怕別人看嗎?」
不少網友也表示支持,認為家長想要了解孩子的情況,監控是最直觀的辦法。
然而,人們卻沒有體會到,每天處在監控中的孩子,轉身便是父母一雙不信任的眼睛。
這種不被信任的感覺,將會在孩子內心留下難以修復的傷痛,讓親子間產生隔閡。
那麼,為什麼很多父母總是信不過自己的孩子?
知乎有一個回答很有代表性:「成年人會習慣性地低估孩子的能力、智力、判斷力和理解力,習慣性地忽略孩子的聲音。」
很多父母都是這樣,總是認為孩子還小,不相信他們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變得更好,所以喜歡替孩子做一些決定。
殊不知,父母的這些不信任、不放心,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困擾,大到讓他們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與付出。
就像作家三毛說過的一句話:「愛和信任,愛與尊重,愛過多時,便是負擔和幹擾。」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父母會有種感覺——
我付出那麼多,孩子卻總感受不到,甚至還要逃離我。
有的父母,不信任孩子的能力,在孩子挑戰新事物時,父母總是默認他做不好;
有的父母,不信任孩子的言行,孩子明明說的是實話,卻總是懷疑孩子在撒謊。
因為缺乏信任,所以父母總是過分擔心、包辦,多餘的提醒和指點滿足了自己,卻給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阻礙了孩子獨立個性的養成,也導致孩子成長的潛力、探索欲被壓抑。
不僅如此,在我們不信任孩子的同時,也會讓孩子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讓他覺得自己什麼也做不好,甚至認為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
之前看到一位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她小時候總是不被母親信任,她說的話,母親總是將信將疑,每每找人確認後才會信。
久而久之,她變得特別敏感、自卑又玻璃心。哪怕如今她已經畢業參加工作,母親的不信任帶來的影響,依然清晰地投射在她的身上。
比如有次她去市場買東西,只因被攤主多問了一句「是不是沒有付錢」,而忍不住大發雷霆,等怒氣消去之後,又委屈後悔到眼淚直流……
每個人都走不出自己的童年。童年時,孩子和父母的相處模式、溝通方式、父母的評價判斷,會深深影響孩子一生。
而父母的不信任,就像一味烈性毒藥,足以讓孩子的內心枯萎,從此關上心靈世界裡那道通向陽光的大門。
本該為孩子頂起一片天空的父母,最後卻成了孩子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
《好父母,好孩子》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信任能使人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充分挖掘潛力,釋放能量。」
相信孩子,其實是父母在教育中最「簡單」的投資。
我們不需要做太多,只要堅定不移地站在孩子的身邊,讓孩子感受到:
當你犯了錯誤而忐忑不安,有我包容你;當你被人誤解而滿腹委屈,有我理解你;當你遭人欺負而惶恐害怕,有我維護你。
你的開心與不開心,都可以和我分享;你遇到了困難與挫折,都可以放心地告訴我。
就如《麥田守望者》一書中說:「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
用心守望,讓孩子相信,即便身處黑暗,父母也會成為照亮他們的一道光。
這樣,你給予孩子的每一份信任,都會像一股股能量,推著孩子在人生之路上疾馳,不斷地自我突破。
父母朋友們,認真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吧!尊重他們,信任他們,將他們內心中的無限可能激發出來。
有了信任,他們才會無所畏懼;有了支持,他們才敢於飛翔。
有時候你的一句「孩子,我相信你」,就是治癒一切的良藥!
本期互動:
不管你是孩子還是父母,說說你對「信任」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