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下來時就是一張白紙,他所有的經歷,所有的成長,所有的故事都是家長一筆一筆畫上卻的。
但是又的孩子性格溫和,懂事,有禮貌,知道感恩,但是有的孩子去十分叛逆,聽不進家長的話,動不動就發脾氣,讓家長既傷心又無奈。
難道真的是家長對他不好嗎,那也未必,那是家長溺愛嗎,那也不一定。其實很多情況下是父母的這些小問題刺激到了孩子,讓他無法理解,又解決不了,所以只能通過叛逆的方式來表示反抗。
記得有一次開家長會,我們在學校的會議室,孩子在教室裡。開完家長會,我們大家一起接著孩子回家,有位家長邊走邊跟孩子說著老師不該這樣不該那樣,當著孩子的面,孩子立馬反擊,「你為什麼總在背後說老師的壞話」,聲音很大,很多家長都聽到了。
孩子維護老師,不一定是老師對他有多好,或許老師嚴厲,或許溫和,或許對他不聞不問,但是畢竟那是孩子的老師,在孩子的心靈裡,老師的威嚴是不容許褻瀆的,因為老師對小的孩子來說,就相當於他們的精神領袖,來不得半點不敬。
家長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更討厭自己的家長。
在家庭教育當中,父母的在對待孩子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處理時最好意見一致,不然孩子不知聽誰的,失去判斷力,或者根本不敢做選擇,處於為難的境地。
如果聽爸爸的,媽媽不高興,如果聽媽媽的,爸爸也會發火。那麼孩子要麼很傷心很無助,要麼就會誰的都不聽,遠遠地離開父母。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會遇到問題,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困難。當孩子跟你說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的傾聽,不能不理不睬,不當回事,也不能高高在上,聽不進去。
你的傾聽,是對孩子莫大的關懷,是比平時交流更起作用的親子互動方式。
答應孩子的事,一定要辦到,如果辦不到,要麼事先不要承諾,要麼就給孩子好好解釋,通過其他方式爭取孩子的意見去解決。不能因為自己的不誠信,給孩子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起到反面的榜樣示範作用。
很多孩子從小在父母的爭吵中度過,每天都會處於驚恐之中,只要父母有一方有點動靜,孩子就會害怕,久而久之,會出現一種不好的條件反射,將來在跟其他人相處時也會變得十分敏感。
父母的吵架,或許會成為孩子記憶中最可怕的事,會伴隨他的一生。這也是所謂原生家庭的痛。
將來走向社會,他可能需要用一生去舔舐父母給他的心靈傷疤。
每個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做為父母,在處理自己與孩子之間的問題時,也難免會傷到孩子。
當父母犯錯的時候,一定要懂得給孩子一個道歉,取得孩子的原諒。這不是父母對孩子低三下四,而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是真正從心裡愛孩子,只是自己無意傷害了孩子。
給孩子一個真誠的道歉,取得孩子的諒解,也是給孩子樹立一個互相尊重的榜樣。
讓孩子懂得,只有誠懇道歉,一定會得到對方諒解,也會解除孩子心裡的叛逆傾向。
如果家長想讓孩子聽進自己的話,最好的辦法是處在他的角度,以為他著想的方式讓孩子接受。
如果孩子不喜歡,而做家長的不斷嘮叨,或者用威脅的話當做商量時,孩子一定不會接受,而且還會做出叛逆的事。
因為孩子並不笨,他們也一定會明白家長的意圖。
記得我也曾對孩子沒有耐心,常拿出家長的做派來對待孩子。孩子是自己生的,就得聽自己的話,如果不聽就是大吼,或者打。後來孩子跟我越來越疏遠,甚至根本都不想見到我,那段時間我既無奈有傷心。
後來他只給了我一句話,「為什麼大人就可以決定孩子想要做的事,那你能管我一輩子嗎?如果能我就什麼都聽你的!」
這時我才明白,孩子是有自己思想的,必須尊重他,站在他的角度引導他,他才會聽得進,做得好。從那以後,我們母子關係逐漸緩和,我的兒子又回來了。
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跟孩子鬥志鬥勇的過程,家長如果能多學一學有關孩子的心理學,那麼就會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孩子也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