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忠籌拍眷村電影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本報訊(記者金力維)臺灣電視製作人王偉忠的新書《我住寶島一村》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日前在京舉行新書首發式,王偉忠透露正在籌備拍攝一部眷村題材的電影。

王偉忠在臺灣被稱為「綜藝教父」,他是《康熙來了》、《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等熱門電視節目策劃製作人,也是賴聲川風靡兩岸的話劇《寶島一村》的策劃製作人。

他笑言:「有人說我在臺灣娛樂圈做自己的眷村,而《寶島一村》在大陸巡演大家也很喜歡,因此這本書就取名《我住寶島一村》。」《我住寶島一村》書中,王偉忠記錄了自己生活的點滴和人生感悟,涉及了諸多臺灣當地的社會文化現象。對於書中涉及的眷村生活。在王偉忠看來,眷村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而文化創意就是把現象發展成事業,然後推廣成為一種產業。目前關於眷村的題材已經有電視劇、紀錄片、話劇和書,他透露,目前自己正在籌備拍攝一部眷村題材的電影。當記者問及是否會像《賽德克·巴萊》那樣拍成一部史詩片。說到電影《賽德克·巴萊》在大陸票房遇冷,王偉忠認為這不難預見,但也不能單憑票房否認一部電影,應該說這是一種文化現象。該片在臺灣票房火爆是因為近年來原著民文化在臺灣成為一門顯學,臺灣人也非常尊重和重視本土原著民,而在大陸,人們對這部分歷史了解很少,因此票房遇冷並不代表電影不好或是營銷失敗。

王偉忠說:「市場、營銷都是馬後炮,是成功後分析出來的理論,我做《康熙來了》的時候也完全沒想過它會在大陸流行起來,完全是託天之幸,製作人還是應該先把本地觀眾照顧好才對。」王偉忠又舉例最近在臺灣熱播的兩部大陸電視劇《甄嬛傳》和《步步驚心》,他認為這兩部電視劇雖然劇中明星多是臺灣觀眾所不熟悉的,卻可以在臺灣大獲成功,原因要追溯到十多年前的大陸電視劇《雍正王朝》令臺灣觀眾對雍正很熟悉,所以,市場是很微妙的蝴蝶效應,人們文化共識的養成則需要長時間的過程。 J187

相關焦點

  • 「眷村」精英王偉忠
    隨著節目的熱播,越來越多的評委和歌手走進人們的視線,在眾多評委中有一個人,雖然不是音樂圈出身,也不經常出現在大陸觀眾面前,但卻得到極多的關注,他就是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眷村裡成長的臺灣精英  說起王偉忠,就不得不提到曾經在臺灣社會存在的「眷村」。
  • 新書《我住寶島一村》首發 王偉忠籌備眷村題材電影
    臺灣電視製作人王偉忠的新書《我住寶島一村》近期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昨天,在該書的首發式上,王偉忠稱這本書與賴聲川話劇《寶島一村》有很大關係,並透露想拍攝一部眷村題材的電影。     《我住寶島一村》一書中,王偉忠記錄了自己生活的點滴和人生感悟,涉及了諸多臺灣當地的社會文化現象。
  • 王偉忠:眷村是始終沒講完的故事
    與田浩江同臺主演話劇《往事只能回味》講述兩人過往11月1日起在文化廣場演3場繼《寶島一村》之後,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再次參與創作了一部和眷村有關的戲劇作品
  • "眷村"精英――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隨著節目的熱播,越來越多的評委和歌手走進人們的視線,在眾多評委中有一個人,雖然不是音樂圈出身,也不經常出現在大陸觀眾面前,但卻得到極多的關注,他就是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眷村裡成長的臺灣精英    說起王偉忠,就不得不提到曾經在臺灣社會存在的"眷村"。眷村是臺灣特有的社區稱謂,是1949年退居臺灣的軍人及其眷屬的聚居點。
  • 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我是純粹的眷村人
    而據王偉忠說,他的本事大部分是眷村教會的。他與賴聲川合作的眷村題材舞臺劇《寶島一村》,正在臺灣和大陸熱演。不久前,這位臺灣電視界大腕在臺北接受了《外灘畫報》專訪。    文/ 劉牧洋 圖/ 徐嘉駒    30多歲的攝影師徐嘉駒說,他這一代臺灣年輕人,是看王偉忠的節目長大的。而王偉忠說,他一輩子也忘不了陪伴他成長的眷村。
  • 導演賴聲川捧包子與王偉忠講述眷村往事
    網易娛樂11月26日報導 (文/程冉子)11月24日,臺灣著名戲劇導演賴聲川和臺灣電視綜藝界製作人王偉忠一起出現在北京,為二人聯手製作的戲劇作品
  • 臺灣知名製作人王偉忠將臺灣眷村掛麵賣到大陸市場
    王偉忠邊下廚邊回憶當年的眷村菜。(圖片來源:臺灣《旺報》)  中國臺灣網1月31日訊 據臺灣《旺報》報導,臺灣知名製作人王偉忠日前在微博發文曬出《味道,是臺時光機》廣告,宣傳與臺商合作的眷村掛麵。全片圍繞著家鄉味及回家的概念,郭曉東、蔡康永、大S、阿雅和陳漢典等兩岸知名藝人紛紛轉發。
  • 「全民康樂股長」王偉忠
    眷村啊眷村  53歲的王偉忠半頭白髮,皺紋深邃,一口流利的京片子在綿軟甜膩的臺灣國語世界裡顯得尤為另類。他語速超快,可以瞬時從北京話切換到山東話、四川話,而且無不地道。「我是大院子弟,喝百家奶吃百家飯長大的,眷村就是我的靈魂。」分析王偉忠漫漫電視人生路,「眷村」是最重要的關鍵詞。  1949年,國民黨政權搬遷來臺。
  • 「臺灣電視綜藝教父」王偉忠成長史
    祖籍北京、出生和成長於臺灣嘉義眷村「建國二村」的王偉忠,其父王志剛有一半滿族血統,但在臺灣的軍隊中卻只是個管發動機和卡車的士官長。從小,王偉忠就敏感地意識到,自己是生活在一個階級分明的世界。在空軍眷村,飛行官住在獨門獨院大房子,地勤軍官較次一點,軍階最低的士官只能住違章建築的小房子。
  • 眷村味道,兩代人的鄉愁印記
    前些日子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中,文工團芳華灼灼的青年男女們聽到彼時還只能偷偷翻錄的《濃情萬縷》時,馬上被那攝人心魄般的歌聲所俘獲,引出一段獨屬那個年代的故事。然而文工團的年輕人不知道,海峽對岸的眷村第二代,正面對著專屬自己的身份認同困擾。
  • 《寶島一村》來京 王偉忠始終一口京片子(圖)
    明年2月初,由王偉忠和賴聲川導演聯合製作推出的舞臺劇《寶島一村》即將與北京觀眾們見面。王偉忠是臺灣婦孺皆知的金牌電視製作人。令人驚訝的是,從小在眷村土生土長的王偉忠竟然就是「北京人」。說到他製作電視節目成功的秘訣時,王偉忠透露說,他的製作公司就像是一個眷村,人與人的想法各不相同。
  • 光陰的故事:解讀臺灣眷村歷史文化
    時光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國民黨撤退來臺的軍人住在「政府」配給的宿舍(眷村),外省軍人及他們的妻小就在這特殊封閉的空間裡,和左鄰右舍延伸了許多有趣的話題,形成了臺灣特有的眷村文化。臺灣中視連續劇《光陰的故事》傳神地描述那個年代的故事,得到觀眾的熱烈共鳴,受歡迎程度就像臺灣去年熱賣電影《海角七號》。
  • 王偉忠稱臺灣綜藝尺度寬 所以很多東西都敢試
    南方都市報記者專訪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聽他來解析臺灣綜藝憑什麼這麼牛。王偉忠,這是個在臺灣如雷貫耳的名字。因為王偉忠在臺灣綜藝界「位高權重」,很少有人「敢」直呼其名,而是得叫上一聲「偉忠哥」;他和他所創辦並掌舵的金星娛樂及旗下藝人,則被外界統稱為「偉忠幫」。王偉忠的綜藝節目已經伴隨臺灣觀眾度過了30多年的時光,成為幾代人的集體回憶。
  • 親歷四十年:臺「綜藝教父」王偉忠的兩岸情懷
    作為臺灣地區知名電視節目製作人,王偉忠以創意著稱,他的綜藝節目《連環炮》、《全民大悶鍋》、《康熙來了》等等紅遍兩岸。但是你知道嗎,他祖籍北京,也是臺灣眷村子弟的代表,做新聞出身的他堅信好的節目應當反映社會現象,這些年來他不斷嘗試用作品表現兩岸的親情、記錄兩岸發展的變遷。今天的《親歷40年》,我們一起聚焦王偉忠深厚的兩岸情結。
  • 臺灣眷村面臨拆遷命運 各地人文薈萃眷村情難了
    1949年,100多萬國民黨軍隊及家屬從大陸撤退到臺灣,在臺灣各地建起安置軍人家眷的房屋聚落,是為眷村。「黑瓦、竹筋、泥壁、紅磚牆、窄巷」是典型的眷村樣貌,陳設簡陋,條件困苦。眷村既非古蹟,也無美景,但臺灣的北、中、南包括離島地區,都有保留下來的眷村。是什麼樣的動力,讓臺灣人執著地保護眷村?
  • 電視劇《原鄉》央視熱播 眷村再次走進觀眾視野
    在臺灣:忠實擁護來自共同記憶上世紀80年代,第一批眷村電影因應漸趨開放的社會環境而誕生。早期有陳坤厚的《小畢的故事》、虞戡平的《孽子》、李佑寧的《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由文學作品改編,以眷村環境、眷村人物來講述家庭倫理故事。
  • 臺灣眷村子弟:有人躋身上流有人成黑幫老大
    讀者有看過侯孝賢講述自家故事的電影《童年往事》的,應能體會那種時代氣氛。  根據臺灣「國防部」的統計,歷年來全省列管的眷村多達530座,其中以坐落桃園縣的最多,約佔80處,其次則為臺北、新竹、臺中、嘉義、臺南、高雄等縣市。
  • 眷村 抹不去的臺灣符號
    眷村孕育了一大批臺灣各界的精英,在「人才最貴」的現代社會,眷村兒女形成臺灣的「軟實力」。  「臺灣綜藝節目那麼牛,製作人原來是咱北京人啊!」這位接受記者採訪的北京大學生是臺灣電視節目金牌製作人王偉忠的粉絲,他對王偉忠的《全民亂講》、《全民大悶鍋》、《全民最大黨》等「全民」系列推崇之至,也對《康熙來了》情有獨鍾。
  • 【達人】華語世界最牛的綜藝搞手 臺灣綜藝節目金牌製作人王偉忠專訪
    三十多年過去了,王偉忠從不否認打造眷村式的電視節目是他現在的心願,也不否認被很多人罵過:「眷村在我心裡就是最好的,經常可以看見我們左手打架,右手又勾肩搭背地在一起了,沒有隔夜仇。小時候上毛筆字課,經常是誰帶了一塊新墨,整個班的人一圈用下來,最後新的變成半塊,但沒人會對此斤斤計較。」 王偉忠還希望以後會有電視地球村:觀眾上午在臺灣的電視裡看見這個主持人,下午他又出現在了上海的節目裡。
  • 細數臺灣眷村名人「那點事兒」
    至此,這一部講述臺灣眷村故事的話劇,已經在大陸多個城市成功上演。此劇乃臺灣「話劇大師」賴聲川和「綜藝教父」王偉忠共同「記憶」的創作結晶,將近來在臺灣興起的「眷村文化熱」帶到大陸,並持續延燒。  眷村在臺灣形成於1949年後,不單是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所落戶、居住處,更是包含了根植於臺灣本土文化孕育而成的族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