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萬家燈火通明時
——記石家莊供電公司電纜運檢工李宏峰
「嗖」的一聲,十幾斤重的移動電源箱隨著傳遞繩「溜進」了二三十米深的隧道裡,隨後,一個身著藍色工裝的背影熟練地踩著豎井梯爬了下來。
藍色背影是李宏峰,石家莊供電公司電纜運檢室輸電電纜運檢工。
電纜隧道裡潮溼狹窄汙水橫流,在密集的電纜支架間穿行檢修常常要俯身蹲坐。這樣的工作環境裡,李宏峰曾經連續工作過三天三夜。
隧道巡檢是普通一線電纜運檢工的日常。但,李宏峰又不是一名普通的一線運檢工。
他身兼高級工程師和高級技師雙重身份,頂著國家電網兼職培訓師、省電力公司應急基幹分隊隊員和優秀專家人才、省會十大工匠等多個榮譽和頭銜,三十五歲已經是一名名副其實的「專家」。
4月16日,見到李宏峰時,他正對手頭工作進行階段性收尾。作為省電力公司高壓電纜協作組成員,他馬上啟程赴保定參與雄安新區電力電纜驗收標準編制工作。
手繪步量
300多份電子圖紙填補空白
從2010年開始,工作之餘,李宏峰經常帶著兩名工人,開著一部運檢車,滿石家莊轉。一個站點一個站點地跑,一米一米地測量,接地箱、護層保護箱、信號箱、風樓甚至井蓋,一個一個地定位。
他這是在用CAD製圖技術,繪製電纜溝道分區和電纜走徑坐標圖。
此前,在班組內,電纜走徑位置都是老師傅口口相傳或手繪圖紙,多有缺失。直到李宏峰繪製出了網架圖紙,這個問題迎刃而解。
站點更新到哪裡,他的圖紙就跟進到哪裡。幾年的時間,他繪製了300多張電纜溝道分區圖和152回輸電電纜走徑坐標圖,實現了市區電纜溝道圖紙微機存儲功能,填補了石家莊輸電電纜網架圖紙的空白。
網架圖紙為電纜運檢智能化奠定了基礎。如今,通過「網際網路+」,工人遠在百裡外的站點,也可以通過電腦甚至手機微信,打開圖紙進行施工。
這本是李宏峰的「分外」之事。「我自己主動請纓」李宏峰說,「新辦法,總樂於去嘗試。」
李宏峰的「分內」之事是石家莊263回758公裡電纜線路運檢。
他技術精湛,10千伏電纜終端剝切30分鐘內完成;電纜外護套故障平均查找時間從8小時縮短至4小時。
他地上地下來回穿梭,累計巡視線路37000公裡,將近繞地球一周。
十年間,他用腳步丈量每一寸電纜,用巧手守護每一盞明燈。他說,「看到萬家燈火通明時,這是最幸福時刻」。
眼明心亮
一滴油挖出重大隱患
同事們說李宏峰眼睛格外亮,別人發現不了的問題,總逃不過他的「火眼金睛」。
2012年在巡視市區一個主供樞紐站時,一滴電纜絕緣油滲出,李宏峰敏銳地覺察到潛在的隱患,他主動請纓,開倉檢查發現,8回220線路均有不同程度放電。其中一回電纜線路終端GIS油裂化嚴重,電纜倉內放電通道已經形成,隨時可能產生氣倉爆炸,造成主城區大面積跳閘停電。
他及時調整檢修計劃,編寫應急預案,制定防護措施。經過58天的搶修完成了38個220kV電纜GIS終端的消缺工作,及時避免了一場安全事故。58天裡他沒休息一天,日平均工作16個小時以上。完成送電的那一刻,他拖著疲憊的身軀在隧道裡睡著了。
十年來,他發現並處理缺陷860起,未發生一起安全事故。「電纜安全責任重大,運檢不能走過場,每一步都得『走心』。」李宏峰說。
腦洞大開
20多項專利成就創新能手
電流表、手電筒、剝切刀……這是一名電纜運檢工的標配,但李宏峰還有一把「利器」,活力滿滿的大腦。
打開他的電腦,只見各種專利、獲獎證書的小照片鋪滿屏幕。細數下來,有20項發明專利,14篇科技論文。
2014年他研發了「高壓電纜保護接地帶電應急轉換儀」,當年為公司節約成本687萬元,並在省電力公司推廣使用。這個項目獲得了石家莊供電公司2014年度優秀職工技術創新成果一等獎。
2015年他研發降低電纜護層保護器故障率的控制手段和維護方法,在省電力公司得以推廣,並獲得當年河北省優秀科技質量成果獎。
……
李宏峰為記者講述著這些證書背後的「創新」故事。「電纜運檢是一項單調的工作,創新讓我在發現和解決問題中找到樂趣」李宏峰說,「一旦得到應用和傳承,又讓我感受到一名新時代電力工人的成就感。」(記者 戴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