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的篇名中有三個關鍵概念:邪氣,指致病的原因;臟腑,指疾病發生的部位;病形,即疾病的症狀表現。篇中主要討論了邪氣侵害人體臟腑,發生病變,並表現出一定的症狀的相關問題,故以此名篇。
本篇的主要內容如下:一是論述邪氣侵犯人體的原因和部位,以及侵入陰陽二經的區別;二是闡述察色、切脈、問病、診察尺膚等各種診法的重要性,以及色、脈、尺膚的相應情況;三是講述五臟發生病變的脈象、症狀和針刺治療原則;四是講述六腑發生病變的症狀和針刺方法。
黃帝向岐伯問道:外邪傷人的情況是怎樣呢?
岐伯回答說:外邪傷人,大多是侵犯於人體的上部。
黃帝問:邪氣侵襲部位在上在下,有一定的規律嗎?
岐伯回答說:在上半身發病的,是感受了風寒等外邪所致;在下半身發病的,是感受了溼邪所致。但這只是一般的規律,事實並非絕對如此。因為邪氣還有一個流變的過程,所以說外邪侵犯了人體,發病的部位並不一定固定在它侵入的地方。外邪侵襲了五臟的陰經,會流傳到屬陽的六腑;外邪侵襲了陽經,就直接流傳到這條經循行的通路上發病。
邪氣侵入經脈後的變化
黃帝問:陰經和陽經,雖然名稱不同,但其實都同屬於經絡系統而為運行氣血的組織,它們分別在人體的上部或下部相會合,而使經絡之間的相互貫通像圓形的環一樣沒有盡頭。外邪侵襲人體時,有的侵襲於陰經,有的侵襲於陽經,而其病所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沒有固定的部位,這是什麼緣故呢?
以上兩種情況都容易被邪氣侵襲
岐伯說:手足三陽經的會合之處,都是在頭面部。邪氣侵襲人體,往往是在人體正氣不足、有虛可乘的時候,如用力勞累之後,或因吃飯而出了汗,以致腠理開洩的時候,就容易被邪氣所侵襲。因為足三陽經的循行通路,都是由頭至足,自上而下的,所以邪氣侵入面部,就由此下入於足陽明胃經;邪氣侵入項部,就由此下入於足太陽膀胱經;邪氣侵入頰部,就由此下入於足少陽膽經。外邪並沒有侵入頭面部,而是直接侵入了在前的胸膺、在後的脊背以及在兩側的脅肋部,也會分別侵入上述三陽經而在其各自所屬的循行通路上發病。
黃帝問:外邪侵襲陰經的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回答說:外邪侵入陰經,通常是從手臂或足脛的內側開始的。因為在手臂和足脛的內側這些地方,皮膚較薄,肌肉也較為柔潤,所以身體各部位都同樣感受到風邪時,這些部位最容易受傷。
黃帝問:外邪侵襲了陰經之後,會使五臟受到傷害嗎?
岐伯回答說:身體雖然感受了風邪,卻不一定會影響到五臟。由此而言,外邪侵入陰經後,若是五臟之氣充實,即使有邪氣侵入了,也不能夠停留,而只能從五臟退還到六腑。因此,陽經感受了邪氣,就能直接在本經上發病;而陰經感受了邪氣,若是髒氣充實,邪氣就會由裡出表,流傳到和五臟相表裡的六腑而發病。
邪氣侵入五臟對人體的傷害
黃帝問:病邪侵襲人體五臟的情形是怎樣的?
岐伯說:愁憂恐懼等情緒變化過久過激,就會使心臟受傷。形體受寒,又飲冷水,兩寒相迫,就會使肺臟受傷。因為此表裡兩種寒邪內外相應,而使在內之肺臟和在外之皮毛都受到傷害,所以就會導致肺氣失於肅降而上逆,進而發生喘、咳等病變。從高處墜落跌傷,就會使瘀血留滯在內,若此時又有大怒的情緒刺激,就會導致氣上逆而不下,血亦隨之上行,鬱結於胸脅之下,而使肝臟受傷。倘若被擊打或跌倒於地,或醉後行房事以致汗出後受風著涼,就會使脾臟受傷。倘若用力提舉過重的物品,或房事過度以及出汗後用冷水沐浴,就會使腎臟受傷。
黃帝問:五臟為風邪所侵襲,其情形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一定是屬陰的五臟內有所傷,屬陽的六腑外有所感,以致在內外俱虛的情形下,風邪內侵五臟。
黃帝說:講得好!
人面不怕冷的原因
黃帝向岐伯問道:人的頭面和全身上下各部,所有筋骨密切相連,氣血相合運行。但是當天氣寒冷的時候,大地凍裂,冰雪凌人,此時若是天氣猝然變冷,人們往往縮手縮腳,懶於活動,而面部卻能露出在外面,並不像身體那樣必須穿上衣服才能禦寒,這是什麼緣故?
岐伯回答說:周身的十二經脈以及與之相通的三百六十五絡脈,其所有的血氣都是上達於頭面部而分別入於各個孔竅之中的。其陽氣的精微上注於眼目,而使眼能夠視;其旁行的經氣從兩側上注於耳,使耳能夠聽;其積於胸中的宗氣上出於鼻,使鼻能夠嗅;還有胃腑之谷氣,從胃上達於唇舌,使舌能夠辨別五味;尤其是各種氣化所產生的津液,都上行燻蒸於面部,加之面部的皮膚較厚,肌肉也堅實,所以即使在極冷的天氣裡,它也仍能抗拒寒氣而不畏寒冷。
黃帝問:外邪侵襲人體,其顯露在外表上的病狀情形是怎樣的?
岐伯說:虛邪侵襲人體,發病比較嚴重,病人有惡寒戰慄的病象表現於外。正邪侵襲人體,發病比較輕微,開始只在氣色上略有所見,而在身體上是沒有什麼感覺的。好像有病,又好像沒有病,所感受的病邪好像早已消失,又好像仍存留在體內,同時,在表面上可能有一些病證的形跡表現出來,但也有毫無形跡的,所以就不容易明了它的病情。
黃帝說:說得好!
診斷疾病要綜合考察
黃帝向岐伯問道:我聽說,通過觀察病人氣色就能夠了解病情的,叫作明;通過切按病人的脈象而了解病情的,叫作神;通過詢問病人的病情而了解病痛所在的,叫作工。我希望聽您說說,為什麼通過望診就可以了解病情,通過切診就可以曉得病況,通過問診就可以徹底了解病痛的所在?
岐伯回答說:由於病人的氣色、脈象和尺膚,都與疾病有一定的關係,就好像看到木槌擊鼓,隨即就會聽到響聲一樣,是不會有差錯的。這也好似樹木的根本與樹木的枝葉之間的關係,樹根死了,枝葉也必然枯萎。病人的面色、脈象以及形體肌肉的變化,也是相一致的,它們都是內在疾病在體表上的反映。因此,在察色、辨脈和觀察尺膚這三方面,能夠掌握其中之一的就可以稱為工,掌握了其中兩者的就可以稱為神,能夠完全掌握這三方面並參合運用的,就可以稱為神而明的醫生了。
黃帝說:有關面色脈象方面的問題,希望聽您詳盡地解釋一下。
岐伯說:若病程中所呈現出的面色是青色,則與它相應的脈象應該是端直而長的弦脈;紅色,與它相應的脈象應該是來盛去衰的鉤脈;黃色,與它相應的脈象應該是軟而弱的代脈;白色,與它相應的脈象應該是浮虛而輕的毛脈;黑色,與它相應的脈象應該是沉堅的石脈。以上是面色和脈象相應的關係,如果診察到了面色,卻不能診得與之相應的脈象,反而診得了相剋的脈象,就是死脈,預示著病危或是死亡;倘若診得了相生的脈象,則即使有病也會很快痊癒的。
黃帝向岐伯問道:五臟所發生的疾病,以及它的內在變化和反映於體表的病狀,是怎樣的?
岐伯回答說:先確定五臟與五色、五脈的對應關係,五臟的病情才可以辨別。
黃帝問:確定了氣色和脈象與五臟對應的關係之後,怎麼就能夠判別病情了呢?
岐伯說:只要再診察出脈象的緩急、大小、滑澀等情況,就可以確定是什麼病證了。
黃帝問:怎樣來診察這些脈象的情況呢?
岐伯回答說:脈來急促,則尺部的皮膚也顯得緊急;脈來徐緩,則尺部的皮膚也顯得鬆弛。脈象小,則尺部的皮膚也顯得瘦薄而少氣;脈象大,則尺部的皮膚也顯得好像要隆起似的。脈象滑,則尺部的皮膚也顯得滑潤;脈象澀,則尺部的皮膚也顯得枯澀。大凡這一類的變化,有顯著的也有不甚顯著的,所以善於觀察尺膚的醫生,有時可以不必診察寸口的脈象;善於診察脈象的醫生,有時也可以不必察望面色。能夠將察色、辨脈以及觀察尺膚這三者相互配合而進行診斷的醫生,就可以稱為上工。上工治病,十個病人可以治癒九個。對色、脈、尺膚這三方面的診察,能夠運用其中兩種的醫生稱為中工。中工治病,十個病人可以治癒七個。對色、脈、尺膚這三方面的診察,僅能進行其中之一的醫生稱為下工。下工治病,十個病人只能治癒六個。
五臟與五色的關係
五臟脈象的六種變化
黃帝問:請問緩、急、小、大、滑、澀這些脈象所對應的病狀情形是怎樣的?
岐伯回答說:讓我就五臟所對應的這些脈象的病變分別來說明吧。心脈急甚的,會見到手足搐搦;微急的,會見到心痛牽引後背,飲食不下。心脈緩甚的,會見到神散而狂笑不休;微緩的,是氣血凝滯成形,伏於心胸之下的伏梁病,其滯塞感或上或下,能升能降,有時會出現唾血。心脈大甚的,會見到喉中如有物阻而梗塞不利;微大的,是血脈不通的心痺病,心痛牽引肩背,並時時流出眼淚。心脈小甚的,會見到呃逆時作;微小的,是多食善飢的消癉病。心脈滑甚的,是血熱而燥,會時時口渴;微滑的,會見到熱在於下的心疝牽引臍周作痛,並有少腹部的腸鳴。心脈澀甚的,會見到喑啞而不能說話;微澀的,會見到血溢而發生吐血、衄血之類的病證以及四肢逆厥及耳鳴等頭部疾患。
肺脈急甚的,是癲疾的脈象表現;微急的,是肺中有寒熱並存的病證,可見到倦怠乏力,咳而唾血,並牽引腰背胸部作痛,或是鼻中有息肉而導致鼻腔阻塞不通、呼吸不暢等症狀。肺脈緩甚的,是表虛而多汗;微緩的,是手足軟弱無力的痿證、瘻瘡病、半身不遂以及頭部以下汗出不止的證候。肺脈大甚的,會見到足脛部腫脹;微大的,是煩滿喘息而嘔吐的肺痺病,其發作時會牽引胸背作痛,且怕見日光。肺脈小甚的,是陽氣虛而腑氣不固的洩瀉病;微小的,是多食善飢的消癉病。肺脈滑甚的,會見到喘息氣急,肺氣上逆;微滑的,會見到口鼻與二陰出血。肺脈澀甚的,會見到嘔血;微澀的,主因氣滯而形成的鼠瘻病,其病發於頸項及腋肋之間,同時還會伴有下肢輕而上肢重的感覺,此外患者還常常會感到下肢酸軟無力。
肝脈急甚的,會口出惡言惡語;微急的,是肝氣積聚於脅下所致的肥氣病,其狀隆起如肉,就好像倒扣著的杯子一樣。肝脈緩甚的,會不時嘔吐;微緩的,是水積胸脅所致的水瘕痺病,同時還會出現小便不利。肝脈大甚的,主肝氣鬱盛而內發癰腫,其病會出現時常嘔吐和出鼻血的症狀;微大的,是肝痺病,生這種病陰器會收縮,咳嗽時牽引少腹部作痛。肝脈小甚的,主血不足而口渴多飲;微小的,主多食善飢的消癉病。肝脈滑甚的,主陰囊腫大的疝病;微滑的,主遺尿病。肝脈澀甚的,是水溼溢於肢體的溢飲病;微澀的,主因血虛所致的筋脈拘攣不舒的筋痺病。
脾脈急甚的,主手足搐搦;微急的,是膈中病,會見到因脾氣不能上通而致飲食入胃後復吐出,大便多泡沫等症狀。脾脈緩甚的,會見到四肢痿軟無力而厥冷;微緩的,是風痿,會見到四肢偏廢,但因其病在經絡而不在內臟,所以病人心裡明白,神志清楚,就好像沒有病一樣。脾脈大甚的,主猝然昏僕的病證,其病狀就好像突然被擊而倒地一樣;微大的,是疝氣,其病乃是由脾氣壅滯而導致的腹中有大膿血且在腸胃之外的病證。脾脈小甚的,主寒熱往來的病證;微小的,是多食善飢的消癉病。脾脈滑甚的,是陰囊腫大兼見小便不通的癃病;微滑的,主腹中之溼熱燻蒸於脾而生的各種蟲病。脾脈澀甚的,是大腸脫出的腸病;微澀的,是腸腑潰爛腐敗的內病,其病大便中會便下很多膿血。
腎脈急甚的,主病邪深入於骨的骨癲疾;微急的,主腎氣沉滯以致失神昏厥的病證以及腎臟積氣的奔豚證,還會見到兩足難以屈伸、大小便不通等症狀。腎脈緩甚的,主脊背痛不可仰的病證;微緩的,主洞洩病,洞洩的症狀,是食物下咽之後,還未消化即吐出。腎脈大甚的,是火盛水衰的陰痿病;微大的,是氣停水積的石水病,其病會見到腫脹起於臍下,其腫勢下至少腹,而使少腹脹滿下墜,上至胃脘,是不易治療的死證。腎脈小甚的,主直瀉無度的洞洩病;微小的,是多食善飢的消癉病。腎脈滑甚的,是小便癃閉,兼見陰囊腫大的癃病;微滑的,主熱傷腎氣的骨痿病,其病能坐而不能起,起則雙目昏黑,視物不清,若無所睹。腎脈澀甚的,會見到氣血阻滯以致外發大癰;微澀的,主婦女月經不調的病證,或是日久不愈的痔疾。
五臟疾病的針刺治療
黃帝問:對於在疾病變化過程中出現上述六種脈象的情況,應該怎樣進行相應的針刺治療呢?
岐伯回答說:各種出現急脈的病證,大多是寒性的;出現緩脈的病證,大多是熱性的;出現大脈的病證,屬於陽盛而氣有餘,陰衰而血不足;出現小脈的病證,屬於陽虛陰弱,氣血皆少;出現滑脈的病證,屬於陽氣盛實而微有熱;出現澀脈的病證,屬於氣滯,且陽氣不足而微有寒。所以,在針刺治療出現急脈的病證時,因其多寒,且寒從陰而難去,要深刺,並長時間留針;在針刺治療出現緩脈的病變時,因其多熱,且熱邪從陽而易散,要淺刺,並迅速出針,而使熱邪得以隨針外洩;在針刺治療出現大脈的病變時,因其陽盛而多氣,可以微瀉其氣,但不能出血;在針刺治療出現滑脈的病變時,因其陽氣盛實而微有熱,應當在進針後迅速出針,且進針亦宜較淺,以疏洩體表的陽氣而宣散熱邪;在針刺治療出現澀脈的病變時,因其氣滯而不易得氣,在針刺時必須刺中患者的經脈,並且要隨著經氣的運行方向行針,還要長時間地留針。此外,在針刺之前,還必須先按摩經脈的循行通路,使其氣血流通以利經氣運行;在出針之後,更要迅速地按揉針孔,不使它出血,從而使經脈中的氣血調和。至於各種出現小脈的病證,因其陽虛陰弱,氣血皆少,內外的形氣都已不足,不適宜使用針法進行治療,而應當使用甘藥來進行調治。
臟腑的合穴
黃帝說:我聽說五臟六腑的脈氣,都出於井穴,而流注於滎、輸等穴,最後進入於合穴,那麼,這些脈氣是從什麼通路上進入合穴的?在進入合穴時,又和哪些臟腑經脈相連屬呢?我想聽您講講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您所說的,是手足各陽經的別絡入於體內,再連屬於六腑的情況。
黃帝問:滎穴、輸穴與合穴,都各有其特定的治療作用嗎?
岐伯說:滎穴、輸穴,脈氣都浮顯在較淺部位,故適用於治療顯現在體表和經脈上的病證;合穴的脈氣深入於內,故適用於治療內腑的病變。
黃帝問:人體內腑的疾病,該怎樣來進行治療呢?
岐伯說:應當取用各腑之氣與足三陽經相合的部位,即下合穴來進行治療。
黃帝問:治療體內的腑病,怎樣取穴呢?
岐伯說:應取合穴。
黃帝問:合穴各有名稱嗎?
岐伯回答說:胃腑的腑氣合於本經的合穴足三裡穴;大腸腑的腑氣合於足陽明胃經的上巨虛穴;小腸腑的腑氣合於足陽明胃經的下巨虛穴;三焦腑的腑氣合於足太陽膀胱經的委陽穴;膀胱腑的腑氣合於本經的合穴委中穴;膽腑的腑氣合於本經的合穴陽陵泉穴。
黃帝問:這些下合穴的取穴方法,是怎樣的呢?
岐伯回答說:取足三裡穴時,要使足背低平才能取之;取上、下巨虛穴時,要舉足才能取之;取委陽穴時,要屈伸下肢以判斷出膕窩橫紋的位置後,再到膕窩橫紋的外側部去尋找它;取委中穴時,要屈膝才能取之;取陽陵泉穴時,要正身蹲坐,豎起膝蓋,然後再沿著膝蓋外緣直下,至委陽穴的外側部,即腓骨小頭前下方取之。至於要取用淺表經脈上的滎、腧各穴來治療外經的疾患時,也應在牽拉伸展四肢,而使經脈舒展,氣血暢通之後,再行取穴。
六腑病變的表現與治療
黃帝說:希望聽您講講六腑的病變情況。
岐伯回答說:顏面發熱,是足陽明胃腑發生病變的反映;手魚際部位之絡脈出現瘀血,是手陽明大腸腑發生病變的反映;在兩足跗之上(衝陽穴處)的動脈出現堅實而豎或虛軟下陷的情況,也都是足陽明胃腑病變的反映。這一動脈(衝陽脈)還是觀察胃氣的要脈所在。
六腑的病變
大腸腑病變的症狀,表現為腸中陣陣切痛,並伴有因水氣在腸中往來衝激而發響的腸鳴;在冬天寒冷的季節裡,如果再感受了寒邪,就會立即引起洩瀉,並在臍周發生疼痛,其痛難忍,不能久立。大腸的證候與胃密切相關,所以應該取用大腸腑的下合穴,即足陽明胃經的上巨虛穴,來進行治療。
胃腑病變的症狀,表現為腹部脹滿,在中焦胃脘部的心窩處發生疼痛,且痛勢由此而上,支撐兩旁的胸脅作痛,胸膈與咽喉間阻塞不通,使飲食不能下咽,當取用胃腑的下合穴,即本經(足陽明胃經)的足三裡穴,來進行治療。
小腸腑病變的症狀,表現為少腹部作痛,腰脊牽引睪丸發生疼痛,並時常會見到小便窘急以及裡急後重等大小便不利的情況,同時還會在小腸經的循行通路上出現耳前發熱,或耳前發冷,或唯獨肩部發熱,以及手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發熱,或是絡脈虛陷不起等現象。這些證候,都是屬於小腸腑病變的症狀表現。手太陽小腸腑的病變,當取用小腸腑在下肢的下合穴,即足陽明胃經的下巨虛穴,來進行治療。
三焦腑病變的症狀,表現為氣滯所致的腹氣脹滿,少腹部尤為滿硬堅實,小便不通而尿意窘急;小便不通則水道不利,水道不利則水液無所出。若水液泛溢於肌膚,就會形成水腫;若水液停留在腹部,就會形成脹病。三焦腑的病候變化,會在足太陽膀胱經外側的大絡上反映出來,此大絡在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陽膽經之間。此外,其病候變化,亦會在其本經(手少陽三焦經)的經脈上反映出來。三焦腑有病,當取用三焦腑在下肢的下合穴,即足太陽膀胱經的委陽穴,來進行治療。
膀胱腑病變的症狀,表現為少腹部偏腫且疼痛,若用手按揉痛處,就會立即產生尿意,卻又尿不出來;此外還會在膀胱經循行通路上出現肩背部發熱,或是肩背部的經脈所在處陷下不起,以及足小趾的外側、脛骨與足踝後都發熱,或是這些部位的經脈循行處陷下不起。這些病證,都可以取用膀胱腑的下合穴,即本經(足太陽膀胱經)的委中穴,來進行治療。
膽腑病變的症狀,表現為時時嘆息而長出氣,口中發苦,因膽汁上溢而嘔出苦水;心神不寧,膽怯心跳,就好像害怕有人要逮捕他一樣;咽部如有物梗阻,多次想把它吐出來,卻什麼也吐不出。對於這些病變,可以在足少陽膽經循行通路的起點處或終點處取穴,來進行治療;也可以找到因血氣不足而致的經脈陷下之處,在那裡施行灸法,來進行治療;出現寒熱往來症狀的,就應當取用膽腑的下合穴,即本經(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穴,來進行治療。
黃帝問:針刺以上各穴,有一定的原則嗎?
岐伯回答說:針刺這些穴位時,一定要刺中氣穴才行,切不可刺到皮肉之間、骨節相連的地方。若是刺中了氣穴,醫者手下就會感覺到針尖好像遊行於空巷之中,針體進出自如;若是誤刺在皮肉骨節相連之處,則不但醫者手下會感覺到針體進出澀滯,而且患者也會有皮膚疼痛的感覺。倘若該用補法的卻反用了瀉法,而該用瀉法的卻反用了補法,病情就會更加嚴重。倘若誤刺在筋上,筋脈就會受損,就會弛緩不收,而病邪也不能被驅出體外;邪氣和真氣在體內相互鬥爭,就會使氣機逆亂,而邪氣依然不能祛除,甚至反而深陷於體內,使病情更加深重。這些都是用針時不審慎,錯識病性,亂用刺法而造成的惡果。
針刺各穴時遵循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