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典籍 |《黃帝內經 ·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邪氣對臟腑的侵襲

2021-02-07 生花之筆
第04章 邪氣藏府病形黃帝問於歧伯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歧伯答曰:邪氣之中人高也。黃帝曰:高下有度乎?歧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溼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無有常,中於陰則溜於腑,中於陽則溜於經。黃帝曰: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邪之中人,或中於陰,或中於陽,上下左右,無有恆常,其故何也?歧伯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面。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黃帝曰:其中於陰,奈何?歧伯答曰:中於陰者,常從臂胻始。夫臂與胻,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於風,獨傷其陰。黃帝曰:此故傷其藏乎?歧伯答曰: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藏。故邪入於陰經,則其藏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於腑。故中陽則溜於經,中陰則溜於府。黃帝曰:邪之中人髒奈何?歧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有所擊僕,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黃帝曰:五臟之中風,奈何?歧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黃帝問於歧伯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於氣耳。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歧伯答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燻於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黃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歧伯曰:虛邪之中身也,洒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黃帝問於歧伯曰:餘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餘願聞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為之奈何?歧伯答曰: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色脈形內,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黃帝曰:願卒聞之。歧伯答曰: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具相生之脈,則病已矣。黃帝問於歧伯曰:五臟之所生,變化之病形何如?歧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其病乃可別也。黃帝曰:色脈已定,別之奈何?歧伯曰:調其脈之緩急,大小,滑澀而病變定矣。黃帝曰:調之奈何?歧伯答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賁而起;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凡此變者,有微有甚。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心脈急甚者為瘈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大甚,為喉介;微大,為心痺引背,善淚出。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澀甚為喑;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顛疾。肺脈急甚,為癲疾;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痿,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為脛腫;微大,為肺痺,引胸背,起惡見日光。小甚,為洩;微小,為消癉。滑甚為息賁上氣;微滑,為上下出血;澀甚為嘔血,微澀為鼠瘻,在頸支腋之間,下不勝其上,其應善酸矣。肝脈急甚者為惡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緩甚為善嘔,微緩為水瘕痺也。大甚為內癰,善嘔衄;微大為肝痺,陰縮,咳引小腹。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滑甚為㿉疝;微滑為遺溺。澀甚為溢飲;微澀為瘈攣筋痺。脾脈急甚為瘈瘲;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大甚為擊僕;微大為疝氣,腹裡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滑甚為㿉癃;微滑為蟲毒,蛕蠍,腹熱。澀甚為腸㿉;微澀為內㿉,多下膿血。腎脈急甚為骨癲疾;微急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後。緩甚為折脊;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大甚為陰痿;微大為石水,起臍已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為洞洩;微小為消癉。滑甚為癃㿉;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澀甚為大癰;微澀為不月,沉痔。歧伯答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發針,以去其熱;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發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發針,已按其痏,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脈。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黃帝曰:餘聞五臟六府之氣,滎俞所入為合,令何道從入,入安連過,願聞其故。歧伯答曰:此陽脈之別入於內,屬於府者也。黃帝曰:滎俞與合,各有名乎?歧伯曰:滎俞治外經,合治內府。黃帝曰:合各有名乎?歧伯答曰:胃合於三裡,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入於委中央,膽合入於陽陵泉。黃帝曰:取之奈何?歧伯答曰:取之三裡者,低跗取之;巨虛者,舉足取之;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陽陵泉者,正豎膝予之,齊下至委陽之陽取之;取諸外經者,揄申而從之。黃帝曰:願聞六府之病。歧伯答曰:面熱者足陽明病,魚絡血者手陽明病,兩跗之上脈豎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洩,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胃病者,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裡也。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陽病也,取之巨虛下廉。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於脈,取委陽。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脛踝後皆熱,若脈陷,取委中央。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黃帝曰:刺之有道乎?歧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氣穴,無中肉節。中氣穴,則針遊於巷;中肉節,即皮膚痛;補瀉反,則病益篤。中筋則筋緩,邪氣不出,與其真相搏亂而不去,反還內著。用針不審,以順為逆也。

本篇的篇名中有三個關鍵概念:邪氣,指致病的原因;臟腑,指疾病發生的部位;病形,即疾病的症狀表現。篇中主要討論了邪氣侵害人體臟腑,發生病變,並表現出一定的症狀的相關問題,故以此名篇。


本篇的主要內容如下:一是論述邪氣侵犯人體的原因和部位,以及侵入陰陽二經的區別;二是闡述察色、切脈、問病、診察尺膚等各種診法的重要性,以及色、脈、尺膚的相應情況;三是講述五臟發生病變的脈象、症狀和針刺治療原則;四是講述六腑發生病變的症狀和針刺方法。


黃帝向岐伯問道:外邪傷人的情況是怎樣呢?


岐伯回答說:外邪傷人,大多是侵犯於人體的上部。


黃帝問:邪氣侵襲部位在上在下,有一定的規律嗎?


岐伯回答說:在上半身發病的,是感受了風寒等外邪所致;在下半身發病的,是感受了溼邪所致。但這只是一般的規律,事實並非絕對如此。因為邪氣還有一個流變的過程,所以說外邪侵犯了人體,發病的部位並不一定固定在它侵入的地方。外邪侵襲了五臟的陰經,會流傳到屬陽的六腑;外邪侵襲了陽經,就直接流傳到這條經循行的通路上發病。


邪氣侵入經脈後的變化

黃帝問:陰經和陽經,雖然名稱不同,但其實都同屬於經絡系統而為運行氣血的組織,它們分別在人體的上部或下部相會合,而使經絡之間的相互貫通像圓形的環一樣沒有盡頭。外邪侵襲人體時,有的侵襲於陰經,有的侵襲於陽經,而其病所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沒有固定的部位,這是什麼緣故呢?

以上兩種情況都容易被邪氣侵襲 

岐伯說:手足三陽經的會合之處,都是在頭面部。邪氣侵襲人體,往往是在人體正氣不足、有虛可乘的時候,如用力勞累之後,或因吃飯而出了汗,以致腠理開洩的時候,就容易被邪氣所侵襲。因為足三陽經的循行通路,都是由頭至足,自上而下的,所以邪氣侵入面部,就由此下入於足陽明胃經;邪氣侵入項部,就由此下入於足太陽膀胱經;邪氣侵入頰部,就由此下入於足少陽膽經。外邪並沒有侵入頭面部,而是直接侵入了在前的胸膺、在後的脊背以及在兩側的脅肋部,也會分別侵入上述三陽經而在其各自所屬的循行通路上發病。


黃帝問:外邪侵襲陰經的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回答說:外邪侵入陰經,通常是從手臂或足脛的內側開始的。因為在手臂和足脛的內側這些地方,皮膚較薄,肌肉也較為柔潤,所以身體各部位都同樣感受到風邪時,這些部位最容易受傷。


黃帝問:外邪侵襲了陰經之後,會使五臟受到傷害嗎?


岐伯回答說:身體雖然感受了風邪,卻不一定會影響到五臟。由此而言,外邪侵入陰經後,若是五臟之氣充實,即使有邪氣侵入了,也不能夠停留,而只能從五臟退還到六腑。因此,陽經感受了邪氣,就能直接在本經上發病;而陰經感受了邪氣,若是髒氣充實,邪氣就會由裡出表,流傳到和五臟相表裡的六腑而發病。


邪氣侵入五臟對人體的傷害

黃帝問:病邪侵襲人體五臟的情形是怎樣的?


岐伯說:愁憂恐懼等情緒變化過久過激,就會使心臟受傷。形體受寒,又飲冷水,兩寒相迫,就會使肺臟受傷。因為此表裡兩種寒邪內外相應,而使在內之肺臟和在外之皮毛都受到傷害,所以就會導致肺氣失於肅降而上逆,進而發生喘、咳等病變。從高處墜落跌傷,就會使瘀血留滯在內,若此時又有大怒的情緒刺激,就會導致氣上逆而不下,血亦隨之上行,鬱結於胸脅之下,而使肝臟受傷。倘若被擊打或跌倒於地,或醉後行房事以致汗出後受風著涼,就會使脾臟受傷。倘若用力提舉過重的物品,或房事過度以及出汗後用冷水沐浴,就會使腎臟受傷。


黃帝問:五臟為風邪所侵襲,其情形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一定是屬陰的五臟內有所傷,屬陽的六腑外有所感,以致在內外俱虛的情形下,風邪內侵五臟。


黃帝說:講得好!


人面不怕冷的原因

黃帝向岐伯問道:人的頭面和全身上下各部,所有筋骨密切相連,氣血相合運行。但是當天氣寒冷的時候,大地凍裂,冰雪凌人,此時若是天氣猝然變冷,人們往往縮手縮腳,懶於活動,而面部卻能露出在外面,並不像身體那樣必須穿上衣服才能禦寒,這是什麼緣故?


岐伯回答說:周身的十二經脈以及與之相通的三百六十五絡脈,其所有的血氣都是上達於頭面部而分別入於各個孔竅之中的。其陽氣的精微上注於眼目,而使眼能夠視;其旁行的經氣從兩側上注於耳,使耳能夠聽;其積於胸中的宗氣上出於鼻,使鼻能夠嗅;還有胃腑之谷氣,從胃上達於唇舌,使舌能夠辨別五味;尤其是各種氣化所產生的津液,都上行燻蒸於面部,加之面部的皮膚較厚,肌肉也堅實,所以即使在極冷的天氣裡,它也仍能抗拒寒氣而不畏寒冷。


黃帝問:外邪侵襲人體,其顯露在外表上的病狀情形是怎樣的?


岐伯說:虛邪侵襲人體,發病比較嚴重,病人有惡寒戰慄的病象表現於外。正邪侵襲人體,發病比較輕微,開始只在氣色上略有所見,而在身體上是沒有什麼感覺的。好像有病,又好像沒有病,所感受的病邪好像早已消失,又好像仍存留在體內,同時,在表面上可能有一些病證的形跡表現出來,但也有毫無形跡的,所以就不容易明了它的病情。


黃帝說:說得好!


診斷疾病要綜合考察

黃帝向岐伯問道:我聽說,通過觀察病人氣色就能夠了解病情的,叫作明;通過切按病人的脈象而了解病情的,叫作神;通過詢問病人的病情而了解病痛所在的,叫作工。我希望聽您說說,為什麼通過望診就可以了解病情,通過切診就可以曉得病況,通過問診就可以徹底了解病痛的所在?


岐伯回答說:由於病人的氣色、脈象和尺膚,都與疾病有一定的關係,就好像看到木槌擊鼓,隨即就會聽到響聲一樣,是不會有差錯的。這也好似樹木的根本與樹木的枝葉之間的關係,樹根死了,枝葉也必然枯萎。病人的面色、脈象以及形體肌肉的變化,也是相一致的,它們都是內在疾病在體表上的反映。因此,在察色、辨脈和觀察尺膚這三方面,能夠掌握其中之一的就可以稱為工,掌握了其中兩者的就可以稱為神,能夠完全掌握這三方面並參合運用的,就可以稱為神而明的醫生了。


黃帝說:有關面色脈象方面的問題,希望聽您詳盡地解釋一下。

岐伯說:若病程中所呈現出的面色是青色,則與它相應的脈象應該是端直而長的弦脈;紅色,與它相應的脈象應該是來盛去衰的鉤脈;黃色,與它相應的脈象應該是軟而弱的代脈;白色,與它相應的脈象應該是浮虛而輕的毛脈;黑色,與它相應的脈象應該是沉堅的石脈。以上是面色和脈象相應的關係,如果診察到了面色,卻不能診得與之相應的脈象,反而診得了相剋的脈象,就是死脈,預示著病危或是死亡;倘若診得了相生的脈象,則即使有病也會很快痊癒的。


黃帝向岐伯問道:五臟所發生的疾病,以及它的內在變化和反映於體表的病狀,是怎樣的?


岐伯回答說:先確定五臟與五色、五脈的對應關係,五臟的病情才可以辨別。


黃帝問:確定了氣色和脈象與五臟對應的關係之後,怎麼就能夠判別病情了呢?


岐伯說:只要再診察出脈象的緩急、大小、滑澀等情況,就可以確定是什麼病證了。


黃帝問:怎樣來診察這些脈象的情況呢?


岐伯回答說:脈來急促,則尺部的皮膚也顯得緊急;脈來徐緩,則尺部的皮膚也顯得鬆弛。脈象小,則尺部的皮膚也顯得瘦薄而少氣;脈象大,則尺部的皮膚也顯得好像要隆起似的。脈象滑,則尺部的皮膚也顯得滑潤;脈象澀,則尺部的皮膚也顯得枯澀。大凡這一類的變化,有顯著的也有不甚顯著的,所以善於觀察尺膚的醫生,有時可以不必診察寸口的脈象;善於診察脈象的醫生,有時也可以不必察望面色。能夠將察色、辨脈以及觀察尺膚這三者相互配合而進行診斷的醫生,就可以稱為上工。上工治病,十個病人可以治癒九個。對色、脈、尺膚這三方面的診察,能夠運用其中兩種的醫生稱為中工。中工治病,十個病人可以治癒七個。對色、脈、尺膚這三方面的診察,僅能進行其中之一的醫生稱為下工。下工治病,十個病人只能治癒六個。


五臟與五色的關係


五臟脈象的六種變化

黃帝問:請問緩、急、小、大、滑、澀這些脈象所對應的病狀情形是怎樣的?


岐伯回答說:讓我就五臟所對應的這些脈象的病變分別來說明吧。心脈急甚的,會見到手足搐搦;微急的,會見到心痛牽引後背,飲食不下。心脈緩甚的,會見到神散而狂笑不休;微緩的,是氣血凝滯成形,伏於心胸之下的伏梁病,其滯塞感或上或下,能升能降,有時會出現唾血。心脈大甚的,會見到喉中如有物阻而梗塞不利;微大的,是血脈不通的心痺病,心痛牽引肩背,並時時流出眼淚。心脈小甚的,會見到呃逆時作;微小的,是多食善飢的消癉病。心脈滑甚的,是血熱而燥,會時時口渴;微滑的,會見到熱在於下的心疝牽引臍周作痛,並有少腹部的腸鳴。心脈澀甚的,會見到喑啞而不能說話;微澀的,會見到血溢而發生吐血、衄血之類的病證以及四肢逆厥及耳鳴等頭部疾患。


肺脈急甚的,是癲疾的脈象表現;微急的,是肺中有寒熱並存的病證,可見到倦怠乏力,咳而唾血,並牽引腰背胸部作痛,或是鼻中有息肉而導致鼻腔阻塞不通、呼吸不暢等症狀。肺脈緩甚的,是表虛而多汗;微緩的,是手足軟弱無力的痿證、瘻瘡病、半身不遂以及頭部以下汗出不止的證候。肺脈大甚的,會見到足脛部腫脹;微大的,是煩滿喘息而嘔吐的肺痺病,其發作時會牽引胸背作痛,且怕見日光。肺脈小甚的,是陽氣虛而腑氣不固的洩瀉病;微小的,是多食善飢的消癉病。肺脈滑甚的,會見到喘息氣急,肺氣上逆;微滑的,會見到口鼻與二陰出血。肺脈澀甚的,會見到嘔血;微澀的,主因氣滯而形成的鼠瘻病,其病發於頸項及腋肋之間,同時還會伴有下肢輕而上肢重的感覺,此外患者還常常會感到下肢酸軟無力。


肝脈急甚的,會口出惡言惡語;微急的,是肝氣積聚於脅下所致的肥氣病,其狀隆起如肉,就好像倒扣著的杯子一樣。肝脈緩甚的,會不時嘔吐;微緩的,是水積胸脅所致的水瘕痺病,同時還會出現小便不利。肝脈大甚的,主肝氣鬱盛而內發癰腫,其病會出現時常嘔吐和出鼻血的症狀;微大的,是肝痺病,生這種病陰器會收縮,咳嗽時牽引少腹部作痛。肝脈小甚的,主血不足而口渴多飲;微小的,主多食善飢的消癉病。肝脈滑甚的,主陰囊腫大的疝病;微滑的,主遺尿病。肝脈澀甚的,是水溼溢於肢體的溢飲病;微澀的,主因血虛所致的筋脈拘攣不舒的筋痺病。


脾脈急甚的,主手足搐搦;微急的,是膈中病,會見到因脾氣不能上通而致飲食入胃後復吐出,大便多泡沫等症狀。脾脈緩甚的,會見到四肢痿軟無力而厥冷;微緩的,是風痿,會見到四肢偏廢,但因其病在經絡而不在內臟,所以病人心裡明白,神志清楚,就好像沒有病一樣。脾脈大甚的,主猝然昏僕的病證,其病狀就好像突然被擊而倒地一樣;微大的,是疝氣,其病乃是由脾氣壅滯而導致的腹中有大膿血且在腸胃之外的病證。脾脈小甚的,主寒熱往來的病證;微小的,是多食善飢的消癉病。脾脈滑甚的,是陰囊腫大兼見小便不通的癃病;微滑的,主腹中之溼熱燻蒸於脾而生的各種蟲病。脾脈澀甚的,是大腸脫出的腸病;微澀的,是腸腑潰爛腐敗的內病,其病大便中會便下很多膿血。


腎脈急甚的,主病邪深入於骨的骨癲疾;微急的,主腎氣沉滯以致失神昏厥的病證以及腎臟積氣的奔豚證,還會見到兩足難以屈伸、大小便不通等症狀。腎脈緩甚的,主脊背痛不可仰的病證;微緩的,主洞洩病,洞洩的症狀,是食物下咽之後,還未消化即吐出。腎脈大甚的,是火盛水衰的陰痿病;微大的,是氣停水積的石水病,其病會見到腫脹起於臍下,其腫勢下至少腹,而使少腹脹滿下墜,上至胃脘,是不易治療的死證。腎脈小甚的,主直瀉無度的洞洩病;微小的,是多食善飢的消癉病。腎脈滑甚的,是小便癃閉,兼見陰囊腫大的癃病;微滑的,主熱傷腎氣的骨痿病,其病能坐而不能起,起則雙目昏黑,視物不清,若無所睹。腎脈澀甚的,會見到氣血阻滯以致外發大癰;微澀的,主婦女月經不調的病證,或是日久不愈的痔疾。


五臟疾病的針刺治療

黃帝問:對於在疾病變化過程中出現上述六種脈象的情況,應該怎樣進行相應的針刺治療呢?


岐伯回答說:各種出現急脈的病證,大多是寒性的;出現緩脈的病證,大多是熱性的;出現大脈的病證,屬於陽盛而氣有餘,陰衰而血不足;出現小脈的病證,屬於陽虛陰弱,氣血皆少;出現滑脈的病證,屬於陽氣盛實而微有熱;出現澀脈的病證,屬於氣滯,且陽氣不足而微有寒。所以,在針刺治療出現急脈的病證時,因其多寒,且寒從陰而難去,要深刺,並長時間留針;在針刺治療出現緩脈的病變時,因其多熱,且熱邪從陽而易散,要淺刺,並迅速出針,而使熱邪得以隨針外洩;在針刺治療出現大脈的病變時,因其陽盛而多氣,可以微瀉其氣,但不能出血;在針刺治療出現滑脈的病變時,因其陽氣盛實而微有熱,應當在進針後迅速出針,且進針亦宜較淺,以疏洩體表的陽氣而宣散熱邪;在針刺治療出現澀脈的病變時,因其氣滯而不易得氣,在針刺時必須刺中患者的經脈,並且要隨著經氣的運行方向行針,還要長時間地留針。此外,在針刺之前,還必須先按摩經脈的循行通路,使其氣血流通以利經氣運行;在出針之後,更要迅速地按揉針孔,不使它出血,從而使經脈中的氣血調和。至於各種出現小脈的病證,因其陽虛陰弱,氣血皆少,內外的形氣都已不足,不適宜使用針法進行治療,而應當使用甘藥來進行調治。


臟腑的合穴

黃帝說:我聽說五臟六腑的脈氣,都出於井穴,而流注於滎、輸等穴,最後進入於合穴,那麼,這些脈氣是從什麼通路上進入合穴的?在進入合穴時,又和哪些臟腑經脈相連屬呢?我想聽您講講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您所說的,是手足各陽經的別絡入於體內,再連屬於六腑的情況。


黃帝問:滎穴、輸穴與合穴,都各有其特定的治療作用嗎?


岐伯說:滎穴、輸穴,脈氣都浮顯在較淺部位,故適用於治療顯現在體表和經脈上的病證;合穴的脈氣深入於內,故適用於治療內腑的病變。


黃帝問:人體內腑的疾病,該怎樣來進行治療呢?


岐伯說:應當取用各腑之氣與足三陽經相合的部位,即下合穴來進行治療。


黃帝問:治療體內的腑病,怎樣取穴呢?


岐伯說:應取合穴。


黃帝問:合穴各有名稱嗎?


岐伯回答說:胃腑的腑氣合於本經的合穴足三裡穴;大腸腑的腑氣合於足陽明胃經的上巨虛穴;小腸腑的腑氣合於足陽明胃經的下巨虛穴;三焦腑的腑氣合於足太陽膀胱經的委陽穴;膀胱腑的腑氣合於本經的合穴委中穴;膽腑的腑氣合於本經的合穴陽陵泉穴。


黃帝問:這些下合穴的取穴方法,是怎樣的呢?


岐伯回答說:取足三裡穴時,要使足背低平才能取之;取上、下巨虛穴時,要舉足才能取之;取委陽穴時,要屈伸下肢以判斷出膕窩橫紋的位置後,再到膕窩橫紋的外側部去尋找它;取委中穴時,要屈膝才能取之;取陽陵泉穴時,要正身蹲坐,豎起膝蓋,然後再沿著膝蓋外緣直下,至委陽穴的外側部,即腓骨小頭前下方取之。至於要取用淺表經脈上的滎、腧各穴來治療外經的疾患時,也應在牽拉伸展四肢,而使經脈舒展,氣血暢通之後,再行取穴。


六腑病變的表現與治療

黃帝說:希望聽您講講六腑的病變情況。


岐伯回答說:顏面發熱,是足陽明胃腑發生病變的反映;手魚際部位之絡脈出現瘀血,是手陽明大腸腑發生病變的反映;在兩足跗之上(衝陽穴處)的動脈出現堅實而豎或虛軟下陷的情況,也都是足陽明胃腑病變的反映。這一動脈(衝陽脈)還是觀察胃氣的要脈所在。


六腑的病變

大腸腑病變的症狀,表現為腸中陣陣切痛,並伴有因水氣在腸中往來衝激而發響的腸鳴;在冬天寒冷的季節裡,如果再感受了寒邪,就會立即引起洩瀉,並在臍周發生疼痛,其痛難忍,不能久立。大腸的證候與胃密切相關,所以應該取用大腸腑的下合穴,即足陽明胃經的上巨虛穴,來進行治療。


胃腑病變的症狀,表現為腹部脹滿,在中焦胃脘部的心窩處發生疼痛,且痛勢由此而上,支撐兩旁的胸脅作痛,胸膈與咽喉間阻塞不通,使飲食不能下咽,當取用胃腑的下合穴,即本經(足陽明胃經)的足三裡穴,來進行治療。


小腸腑病變的症狀,表現為少腹部作痛,腰脊牽引睪丸發生疼痛,並時常會見到小便窘急以及裡急後重等大小便不利的情況,同時還會在小腸經的循行通路上出現耳前發熱,或耳前發冷,或唯獨肩部發熱,以及手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發熱,或是絡脈虛陷不起等現象。這些證候,都是屬於小腸腑病變的症狀表現。手太陽小腸腑的病變,當取用小腸腑在下肢的下合穴,即足陽明胃經的下巨虛穴,來進行治療。


三焦腑病變的症狀,表現為氣滯所致的腹氣脹滿,少腹部尤為滿硬堅實,小便不通而尿意窘急;小便不通則水道不利,水道不利則水液無所出。若水液泛溢於肌膚,就會形成水腫;若水液停留在腹部,就會形成脹病。三焦腑的病候變化,會在足太陽膀胱經外側的大絡上反映出來,此大絡在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陽膽經之間。此外,其病候變化,亦會在其本經(手少陽三焦經)的經脈上反映出來。三焦腑有病,當取用三焦腑在下肢的下合穴,即足太陽膀胱經的委陽穴,來進行治療。


膀胱腑病變的症狀,表現為少腹部偏腫且疼痛,若用手按揉痛處,就會立即產生尿意,卻又尿不出來;此外還會在膀胱經循行通路上出現肩背部發熱,或是肩背部的經脈所在處陷下不起,以及足小趾的外側、脛骨與足踝後都發熱,或是這些部位的經脈循行處陷下不起。這些病證,都可以取用膀胱腑的下合穴,即本經(足太陽膀胱經)的委中穴,來進行治療。


膽腑病變的症狀,表現為時時嘆息而長出氣,口中發苦,因膽汁上溢而嘔出苦水;心神不寧,膽怯心跳,就好像害怕有人要逮捕他一樣;咽部如有物梗阻,多次想把它吐出來,卻什麼也吐不出。對於這些病變,可以在足少陽膽經循行通路的起點處或終點處取穴,來進行治療;也可以找到因血氣不足而致的經脈陷下之處,在那裡施行灸法,來進行治療;出現寒熱往來症狀的,就應當取用膽腑的下合穴,即本經(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穴,來進行治療。


黃帝問:針刺以上各穴,有一定的原則嗎?


岐伯回答說:針刺這些穴位時,一定要刺中氣穴才行,切不可刺到皮肉之間、骨節相連的地方。若是刺中了氣穴,醫者手下就會感覺到針尖好像遊行於空巷之中,針體進出自如;若是誤刺在皮肉骨節相連之處,則不但醫者手下會感覺到針體進出澀滯,而且患者也會有皮膚疼痛的感覺。倘若該用補法的卻反用了瀉法,而該用瀉法的卻反用了補法,病情就會更加嚴重。倘若誤刺在筋上,筋脈就會受損,就會弛緩不收,而病邪也不能被驅出體外;邪氣和真氣在體內相互鬥爭,就會使氣機逆亂,而邪氣依然不能祛除,甚至反而深陷於體內,使病情更加深重。這些都是用針時不審慎,錯識病性,亂用刺法而造成的惡果。

針刺各穴時遵循的原則

相關焦點

  • 讀經:《黃帝內經》靈樞 ● 邪氣藏府病形篇第四
    因本篇重點論述了邪氣中人的原因以及五臟六腑為邪氣所傷時出現的病形,故稱為"邪氣臟腑病形"。【原文】黃帝問於岐伯日邪氣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日邪氣之中人高也。黃帝日高下有度乎?岐伯日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溼中之也。故日邪之中人也,無有常,中於陰則溜於腑,中于于經。【提要】本段講外邪傷人的易感部位以及外邪侵襲人體後的傳變過程。
  • 《黃帝內經》及後世醫家對正氣虛與腫瘤疾病關係的論述
    對腫瘤樣疾病,包括《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及其後的歷代醫家、醫籍有散在論述。近年來,中醫腫瘤學有較多的發展,顯示了一定的臨床效果。如何進一步提高中醫藥對腫瘤的療效,關鍵之一是對腫瘤性疾病病因病機的正確認識。
  • 《黃帝內經》健康養生觀——範登脈|黃帝內經|廣州中醫藥大學|治未...
    對中國古典文獻學特別是對傳統語言文字學有較深入的研究,擅長運用文字、聲韻、訓詁、校勘等古典文獻學的研究方法考證中醫經典文獻中的疑難問題,重視出土文獻、文物在中醫文獻研究中的運用,長期從事《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的文獻考證、理論整理、逐篇講析等工作,對《素問》《靈樞》研究有較深造詣。從事中醫臨床及教學科研工作30多年。
  • 【學習內經】靈樞·第四十二篇 病傳
    ▲《黃帝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病傳原文和白話文翻譯:【原文】黃帝日:餘受九針於夫子,而私覽於諸方,或有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炳、飲藥之一者,可獨守耶,將盡行之乎?
  • 《黃帝內經·靈樞》第六十六篇——百病始生
    《黃帝內經》是中醫哲學的理論基礎,分《素問》和《靈樞》上下兩卷;共81章,162節。【題解】百病,泛指一切疾病。始生,指引起人體發生疾病的初始原因。因本篇主要論述了疾病的病因分類、外感病發生的機理及傳變層次,所以篇名為"百病始生"。【原文】黃帝問於岐伯日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溼喜怒。喜怒不節則傷髒,風雨則傷上,清溼則傷下。
  • 《黃帝內經》簡介
    一、《黃帝內經》是什麼書?《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
  • 《黃帝內經》在線閱讀
    ;>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現存最早中醫理論著作,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靈樞》九針十二原 【譯文】本輸 【譯文】針解 【譯文】邪氣藏府病形 【譯文】根結 【譯文】壽天剛柔 【譯文】官針 【譯文】本神 【譯文】終始 【譯文】經脈 【譯文】經別 【譯文】經水 【譯文】經筋 【
  • 黃帝內經 | 靈樞·官能篇第七十三
    黃帝內經 | 靈樞·官能篇第七十三【原文
  • 學習《黃帝內經》養生有感
    很榮幸這次因考試能與師父結緣,而重拾《黃帝內經》,受益良多,對於如何養生有了更深的認識。《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是對中國上古醫學的第一次總結,是僅存的集戰國以前醫學的大成之作。從宏觀角度論述了天、地、人之間的相互聯繫,討論和分析了醫學科學最基本的命題--生命規律,並創建了相應的理論體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則和技術。
  • 多讀一頁《黃帝內經》,人生少一份病歷
    」朋友們早上好,杏林君之前在後臺收到大家的留言:想讀《黃帝內經》。所以周一的時候,特意選出了19條《黃帝內經》的經典句子。我們在學習中醫乾貨的時候,還是要了解中醫思維的~今天杏林君將《黃帝內經》做一個連載,接續為大家挑選了另外的19條精華句子,注意仔細閱讀哈,不要掉隊,接下來就和杏林君一起來了解下今天的19條《黃帝內經》經典句子吧~如果大家喜歡的話,杏林君還會繼續
  • 國醫傳習所之中醫臨床 ||《黃帝內經》簡介:(7)內經的注家與注本
    為此,楊上善開創分類研究《內經》之先河,將《素問》、《靈樞》兩書內容拆開再按不同專題立論,分為攝生、陰陽、人合、臟腑、經脈、腧穴、營衛氣、身度、診候、證候、設方、九針、補瀉、傷寒、寒熱、邪論、風論、氣論及雜病共十九大類,每類下再設子目,以類相從,不失經旨,在經文下進行注釋。經過楊上善的分類,《內經》的學術內容更加系統,中醫理論體系的大體輪廓也較為清晰地凸現出來。
  • 《內經》解證 | 《黃帝內經》「經水」概念解析
    關鍵詞:黃帝內經;經水;經脈;氣血;五臟六腑「經水」是《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中的一個概念,《靈樞》設專篇《經水》對其進行論述,主要涉及了十二條經水,稱為「十二經水」,在該篇前面的兩篇分別是《經脈》和《經別》,後面兩篇是《經筋》和《骨度
  • 讀經:《黃帝內經》靈樞 ● 官能篇第七十三
    言陰與陽,合於五行,五臟六腑,亦有所藏,四時八風,盡有陰陽,各得其位,合於明堂,各處色部,五臟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審皮膚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下上者,引而去之,視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
  • 【中醫英語】中醫經典——《黃帝內經》
    (《中醫英語》)《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典籍之一,大約成書於先秦、漢初之際,由《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組成,共18卷,162篇,約14萬字。其理論可細分為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病機學說、診法學說、治則治法學說、養生學說和五運六氣學說等類別。
  • 黃帝內經:開宗明義,陰陽的要訣不可不知
    繼續讀的黃帝內經原文,讀的還是生氣通天論,經典越是細細咀嚼越是有味道。我花了三個星期來來消化這篇文章。也就是黃帝內經素問第三篇:生氣通天論篇一邊誦一邊抄寫,反覆重複。之前寫了三篇筆記總結,今天是第四篇。為了複習之前學了什麼內容,也順便理一理這一篇的邏輯是什麼,到底告訴我們什麼?
  • 教授20年譯成"黃帝內經"英文版 畢業開始學中醫
    記者 張茜茜  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終於有了英文版,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昨天,《黃帝內經》的譯者——中醫典籍翻譯專家、上海師範大學外語學院副院長李照國教授接受了晚報的專訪,他說他的夢想就是在有生之年,希望能把中醫學的四大經典著作重新翻譯,向世界更好地傳播宏大精深的中醫文化。  20多年翻譯成《黃帝內經》  走進李照國教授的辦公室,入眼便是一大堆他翻譯的中醫著作。
  • "少陽為樞"的誤解---淺談"黃帝內經-開合樞"
    先把「少陽為樞」的原文拿出來吧,少陽為樞出自《黃帝內經-靈樞》裡的「根結第五」: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顙大。顙大者,鉗耳也。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窗籠者,耳中也。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故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
  • 《黃帝內經》:「五氣化火」,「壯火食氣」如何正確理解
    但火與熱在中醫病因學中卻同中有異,以病氣來說,溫熱病多屬外淫,如風熱,暑熱,溼熱等。而火則常由體內而生,如心火上炎,肝火亢盛,胃火熾盛等。火旺於夏季,但在其它季節因為火熱而致病的也很多,所以季節性不太明顯。
  • 今天不提弗洛伊德,談談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在「淫邪發夢」篇第四十三章節對「夢」有專門的敘述,用現代漢語翻譯過來意思就是,」邪氣從外侵襲體內,沒有固定的侵犯部位和途徑,等到邪氣侵入內臟,也沒有固定的部位,而是與營衛之氣一起流行運轉,伴隨著魂魄飛揚,使人睡臥不安而常常做夢。
  • 《黃帝內經》敲膽經:生陽氣、補氣血、扶正氣!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黃帝內經養生院」,「關注」後再點擊置頂公眾號,這樣您就可以收到最優質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