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抹茶爸爸給她買了一輛遙控車,她特別的喜歡,一看到就愛不釋手。從幼兒園放學回來就開始玩,但是她的玩法就只是往前開,開到底人就衝過去拿回來。來來回回一直跑,孩子爸爸就說不是這樣玩,人不用追著跑。遙控車是可以轉彎開回來的,但是孩子跟沒聽見一樣,還是繼續不亦樂乎的用她的方式玩。
老公看到寶寶滿頭大汗就再一次說孩子玩的方法不對,要教孩子新的玩法。說著就把孩子遙控器拿來要教她轉彎,可是沒想到孩子竟然哭起來:「就是這樣的,你不要拿我的」。爸爸還在不依不饒的說要教她怎麼玩,孩子好像聽不到他說話一樣,又蹦又跳的哭著說不要、拿來。孩子爸爸覺得特別委屈,明明是關心她,為什麼孩子不接受。還生氣的說「這是我送你的,我怎麼就不能拿,你這玩法不對還不承認」。
看孩子爸爸還如此執著,我就趕緊制止他了,把遙控器還給孩子,才平息一切。老公反而還覺得委屈了,我說「如果你玩遊戲玩的快輸,人家衝過來幫你,說你打的不對,你會怎麼樣?」老公說「那我肯定炸了,輸了也必須我玩」。對啊這不是一樣的道理?我們在很認真的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突然的被打斷,誰能沒有情緒呢。老公這種「好心辦壞事」不僅惹怒寶寶,還在無意中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
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孩子的專注力不是被培養出來的,而是被保護出來的。那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內驅力所引發的衝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只要家長不幹預,大部分孩子都會是一個安靜而專心的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都給孩子強加了太多大人的想法,孩子自己玩著玩具,我們總會忍不住的問「渴不渴、餓不餓,一個人玩太無聊,我來陪你……」總是在有意或無意的破壞孩子的專注力。雖然說孩子的專注力會隨著年齡的成長慢慢的變長,但是有的孩子能專注一件事情很久,有的卻經常是「三分鐘熱度」,影響孩子專注力的因素主要有:自身個體因素、外界環境因素、教育方式的影響。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他的作品《專注》中,引用了一個研究結論:專注力比起智商對學生成績的影響更大。
美國心理學家也曾做過一個長期追蹤:同一個智力水平的50個孩子,專注力強的那些孩子,長大後大多成為各個領域的優秀人才,而那些專注力不夠的孩子,多年後則生活和工作都不如意,只能靠相信命運是上帝的安排來安慰自己。
我們都知道專注力的重要性,想要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做好些事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不論是大人和孩子,只要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都會特別的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孩子對某個事物感興趣的時候,專注的時間就會更長一些。而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根本沒辦法長時間的投入。「投其所好」便是如此,不要過度糾結孩子在做某件事情上不夠專注。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發掘他們的興趣點,對自己喜歡的事情,必然就會更專注。
好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規律
好的生活環境並不是要給孩子提供多麼富裕的物質生活,而是給寶寶提供適度安靜的生活環境,不讓孩子獨立玩耍的時間被破壞。太過吵鬧、雜亂的環境會擾亂孩子的注意力。良好的生活規律能夠讓孩子知道對於什麼時間該幹什麼事有一個生理上的感知,適應一件事情和從一個事情中轉移出來的能力都會增強。
做個會「看眼色行事」的父母
寶寶年齡越小,單獨專注於某個活動的時間越有限,只有在家長有意識的引導和陪同下,他們的探索興趣才會增加,探索時間才會延長。同時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習得如何讓自己專注其中的方法。
寶寶在玩遊戲時,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幹涉或主導寶寶玩,而是要耐心地觀察,通過觀察了解寶寶的遊戲水平、注意投入情況、興趣點,只是在寶寶提出需要的時候給予適當的陪伴和支持。如果寶寶正沉醉在他的遊戲中,你就遠遠地關注著他不要做吃力不討好的事。在孩子主動需要你幫助的時候,就及時的出現,給予她適當的指導。遊戲過後,可以適當和孩子交流。
「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不打擾」是提高孩子專注力的前提。當孩子特別投入某件事情的時候,沒人打擾她,這種專注就會慢慢變成她自身的品質,而如果總是被打擾,她的專注力就會慢慢的喪失。
專注力是保護出來的,不是培養出來的,做個不「瞎」幫忙的父母,是給孩子最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