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滕飛
審稿:淺夢
近段時間,臺灣的市容市貌突然一躍成為民眾熱議的話題。對此,臺北市長柯文哲於近日公開表示,「臺北的市容現如今已經比不上大陸的一線城市。」對於柯文哲的發言,有島內網友則評論道:「別說是大陸的一線城市,就連二三線城市都比不上。」
據臺灣媒體近日報導,柯文哲於近日出席了一項建築工程的典禮。在進行致詞時,柯文哲表示,今年是臺北設市100周年,由此可見,臺北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只不過,其40年以上的臺北老房子卻高達30萬戶,且沒有變動。
此外,在1999年「9·21」臺灣大地震前,島內的房子根本沒有防震係數的概念和要求。
對此,柯文哲表示,「現如今有很多人在抱怨,臺北市『長得很難看』,根本無法與大陸的一線城市相提並論,而且市容更新也十分緩慢。」正因為如此,臺北市政府現如今正在商議,究竟該怎樣更新臺北的市容市貌,並大力推動公共區域的建設。
柯文哲的這段發言,隨後就招來島內網友的熱議。有網友直言稱,臺北的城區太老,想要改造非常困難,各種電線和管道完全裸露在外面,看上去亂糟糟的。還有網友拿同樣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哈爾濱作對比稱,雖然哈爾濱的建築也都很老,但大多都很整齊乾淨,且又有濃厚的文化氣息。
與此同時,也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臺北市容怎麼樣,並非一定要與其他城市作比較,其實「問題還是出在城市的管理上」。不可否認的是,一個城市的「容貌」建設,並不是一屆市長或短短幾年就能完成的,這需要執政者們進行長期有效管理及經營,循序漸進地提升城市「顏值」。但是對臺灣來說,改造更新的速度確實是過於緩慢了。
誠然,「有什麼樣價值觀的居民,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街景」。有網友公開表態稱,在大部分臺灣民眾的眼裡,城市美感、公眾利益都是排在較後位置的,而增加自身利益、節省帳面開銷及便捷,才是大多數臺灣民眾最為看重的。
因此這也導致了,全臺灣的建築大都是外推陽臺,在頂樓加蓋,這雖然是方便了居民的個人生活,但從整體上來看,卻影響了城市的「顏值」。
而從宏觀角度看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也在於,執政者沒有把「心思」放在改善市容市貌上。近幾年來,臺灣政黨輪替頻繁,島內各縣市政府也接二連三地換人,新一屆縣市長上臺,都會選擇把工作放在那些能夠快速提升政績的項目上,而改變市容市貌這種費時費力的事情,則很少有人願意花大把時間和大把力氣來做。
免責聲明:本文由崛起中國原創創作,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消息參考:臺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