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周刊數字報-尊師如父戚長偉

2020-12-25 新民晚報數字報
  馬革順、蘇石林、林俊卿,男高音歌唱家戚長偉的三位聲樂老師都是名聲顯赫的人物。

  他六歲登臺演出,八十多歲依然嗓音嘹亮、魅力不減。更令人欷籲的是,他對把自己引入歌唱藝術生涯恩師的那份父子般的情感。

  夜幕將臨,排練大廳聚集起上海節日交響樂團合唱團的幾十名團員。平時每周一次的排練已增加到三次,他們正在全力為12月19日晚將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的舉行的那場聖誕音樂會備戰。

  那天恰逢馬先生周年祭,音樂會的下半場,將上演馬革順譜曲的大型聲樂作品《受膏者》。

  改革開放後,馬先生指揮樂團錄製這部作品時,獨唱男高音就由戚長偉擔綱。

  馬先生與戚長偉的師徒緣分堪稱天合。馬先生早年與戚長偉的父親戚慶才頗有深交。抗戰勝利後,馬革順攜妻女從重慶回到上海,在戚慶才的相助下很快在幾所學校得以施展合唱指揮才賦。戚長偉天生就有一副好嗓音,加上從小喜歡唱歌,六歲那年居然像模像樣在學校登臺獨唱,一鳴驚人,這令音樂老師、歌唱家翟立中刮目相看。1949年春,馬革順學成回國,自然而然地成為戚長偉的聲樂啟蒙老師。馬先生輔導戚長偉發聲、運氣,精心講解舒伯特、莫扎特、勃拉姆斯的大量藝術歌曲,為戚長偉打下了紮實的藝術根基。戚長偉認為,無論合唱還是獨唱,馬先生對歌曲的藝術處理手法獨步天下。

  三年後,戚長偉脫穎而出,他開始在大型音樂會上博得讚譽。一天,馬先生謙遜對他說,我再也沒什麼可教你了。我為你考慮了三位老師人選:華東師大教授應尚能,俄裔歌唱家、聲樂教育家蘇石林,中國「咽音」學派創始人林俊卿。

  戚長偉決定先向蘇石林學習聲樂。蘇當時是上海國立音專教授,曾培養了周小燕、溫可錚等一大批歌唱家。半年後,蘇石林去外地休假,戚長偉便又師從林俊卿博士。剛從國外回來的林博士熟悉解剖學,長於咽喉疾病治療,他又是歌唱家、聲樂教育家。受義大利學派相關理論的啟迪,林開創了「咽音」發聲法。「咽音」發聲法拓寬了戚長偉的音域,經過幾年學習,戚長偉對義大利歌劇的美聲唱法駕輕就熟。1957年,上海成立聲樂研究所,林出任所長,戚長偉任聲樂培訓班主任,馬玉濤、郭頌、胡松華、張映哲、羅榮鉅等曾先後在該所學習過。1959年「反右」,研究所教學「凍結」,戚長偉被借調到上海廣播樂團任首席獨唱演員,並在電臺每周擔綱「新歌教唱」,《九九豔陽天》《騎馬挎槍走天下》《真是樂死人》……他名聲遠揚。他的第一張黑膠唱片《啊!親愛的伊犁河》,也灌制於上世紀五十年代。

  1980年,戚長偉與朱逢博合作,為故事片《白蓮花》主題歌《白蓮花,潔白的花》配唱,「白蓮花」傳遍大江南北。

  幾十年來,戚長偉把馬先生視若生父。2001年,上海愛樂合唱團舉辦音樂會,戚長偉雖已在新加坡居住了多年,但他特地自費趕到上海,為馬先生指揮的《受膏者》擔任獨唱。他重回上海定居後,經常去馬先生府上噓寒問暖,無微不至。雖說馬先生在夫人的照料下享受著藝術與人生的快樂時光,但有時遇到燈泡、插座壞了等瑣事,馬先生也會「暗示」大弟子,戚長偉則儘可能「立即照辦」。每逢馬先生有重大演出、排練等活動,戚長偉常常與師母陪伴著。去年12月19日,101歲的馬先生仙逝,八十多歲的戚長偉與師弟師妹們扶棺相送。今年清明,他又陪師母薛彥莉來到馬先生墓地,並深情歌吟,與大家一起祈禱。

  "再相會,再相會……"戚長偉悠揚的歌聲在藍天下,在人們心頭迴蕩。他的歌猶如拂面的春風,每個音符都充滿了濃濃的情感,那是馬先生長期的藝術薰陶與「咽音」訓練法的結晶!

  「我每次唱新歌,就必定要先唱給馬先生聽,請他指點。我向馬先生學了一輩子。」戚長偉對恩師敬仰依然,無論自己是十八歲的"嫰青",還是八十多歲的國家一級演員,戚長偉始終如一。

  馬先生病重住院,戚長偉一次次前去探望。有一天,颱風延緩他的歸期,他回到上海便立即趕往醫院。有幾天沒看到戚長偉,馬老會問夫人:「戚長偉好嗎?怎麼很久沒見他了。」

  上海節日交響樂團排練大廳進入了各聲部合練的高潮,指揮是位年輕的姑娘。謝光輝、沈威東站到了男高音聲部的隊列。合唱團的團員中有的退休前是江西、新疆、黑龍江等省區文工團的骨幹。今年,上海節日交響樂團合唱團奪得了奧地利巴德伊舍合唱賽銀獎第一名。

  音樂奇緣說來有趣。擔任鋼琴伴奏的沈曉韻是沈威東的女兒,十年前在一場由馬老指揮全本《受膏者》的音樂會上,戚老師作為男高音獨唱、領唱,她則鋼琴伴奏。

  歌聲時斷時續,那位女指揮以「馬家軍」特有的指揮弧線時而優雅舒緩地揮動手臂,時而為大家講解起「注意事項」。原來,她叫馬琦,來自上海合唱藝術中心,讀研究生時師從馬老先生的高足、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副主任王燕。馬老去世後,馬琦與王老師忙前忙後……

  尊師愛徒,源遠流長,精益求精,桃李芬芳。泰鬥遠去,馬家軍續寫著中國音樂界的佳話。         

  金波

相關焦點

  • 李炳勇:待我如父的知寒師
    按:魯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李炳勇老師,生平文字著作極少,今特搜尋,僅得《待我如父的知寒師》一文(收於《風徽永存:張知寒先生誕辰八十周年紀念文集》,山東友誼出版社,2008)。此蓋李老師尊師之故也。師為何極少著述?猜或是師體解聖道,述而不作也。
  • 發揚尊師重教傳統,助力中華民族復興
    一、尊師,發自內心的情感(一)教師無可替代的價值,是尊師的基礎。左丘明在《國語》中說:「民性於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師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長,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古人云:「人之常尊,曰君、曰父、曰師、三者而已……君之於臣,父之於子,力有所不及處,賴師之教爾,故師之德配君、父。」(《古今圖書集成·交誼典·師友部》)為什麼「父生之,師教之」? 古人的理由很客觀:「父之於子,力有所不及處,賴師之教爾"。
  •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種傳統尊師之風應該弘揚
    如果說我們尊師的良好傳統風尚正在一步步遺失,可能很多人會認可我的說法,而事實也恰如此。最近幾年出現的一些極端案例,恰表明老師正成為一個不省心的職業。老師不敢管學生,生怕家長找到學校來鬧事。老師不願意管那些刺頭學生,因為不知道他們背後站的是什麼樣的家長。如果說尊師之風得不到弘揚,那再往很多家庭裡看。
  • 家庭周刊數字報-上海男人何時變身「買汰燒」
    而投入到家務活中的上海男性,也覺得自己在家庭事務中更有發言權了。高崢說:「男人並不把這當成是一種屈辱,而是覺得『我顯得更能幹』。」  家庭婦女走入社會角色  男性從什麼時候開始分擔起家務活?學者認為,起因上世紀五十年代家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和困難。朱國棟和段福根的《上海服務市場》中記述:「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一個普通餐館吃上一頓不錯的飯,大概需要花費28個銅錢。
  • 絲路新周刊|聚焦「數字絲綢之路」
    絲路新周刊|聚焦「數字絲綢之路」 今晚(11月21日)21:10 陝西衛視《絲路新周刊》帶您 聚焦「數字絲綢之路」 中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成為驅動國家經濟增長的核心關鍵力量
  • 家庭周刊數字報-九層塔是什麼調料
    其實羅勒的家庭也是非常龐大的,目前常見的品種就有甜羅勒、紫羅勒、生菜葉羅勒、茴芹羅勒、矮生羅勒、綠羅勒、密生羅勒、矮生紫羅勒及丁香羅勒等等。  羅勒的嫩莖葉不僅可以當作調味料使用,也可以當作主菜,涼拌、炒菜或做湯均可,還可以裹上面糊炸酥後食用。
  • 中國文化的尊師傳統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華民族就有尊師重教、崇智尚學的優良傳統。在古代,孔子被推崇為「大成至聖先師」,還被譽為「萬世師表」。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是知識和文化的傳播者,是人之精神、靈魂和生命的塑造者。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中,就有著尊師的思想、尊師的禮儀、尊師的習俗以及人們為什麼尊師的論述,我們從中可以一窺中國古代的尊師傳統。
  • 【開卡訂閱】《上海中學生報·高招周刊》開卡訂閱指南
    重要提醒《上海中學生報·高招周刊》開卡訂閱碰到問題怎麼辦?
  • 我在人民政協報教育周刊編輯部所見
    「老師好,我是毛新玉,北京郵電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生」……這是和教育周刊編輯張惠娟老師的第一次見面。與賀主編的見面是在第二周,我們仨在一個會議室聊了家庭、性格、職業規劃及對周刊的理解,主編與我們分享了教育周刊的創辦歷程和價值追求,言談間充滿了熱愛。11.3這一天,我們正式的實習之路開始了。
  • 2018《中學生學習報》周刊系列訂閱指南
    《中學生學習報》在2017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編校質量抽查中,差錯率為零。  《中學生學習報》簡介 《中學生學習報》創刊於1982年10月。它以中學生為主要讀者對象,是我國創辦較早、發行量較大、學科版本較齊全、覆蓋區域較廣泛、影響較深遠的知識性周報之一。
  • 讀《如父如子》
    有一次打開了《如父如子》,不曾想它竟然吸引了我。書的開始是講述母親綠帶著兒子慶多參加補習班的情景,目的是可以順利通過學校的面試。很常見的場景,也許未來有一天我也會經歷這種情景,也許是我想看看父母和孩子之間會發生哪些事,我這次沒有換書,繼續向下讀著。現在看來,也幸好我繼續讀了,收穫了一段新的對人生情感的體悟。平白的敘述中,忽然間情節轉折。
  • 家庭周刊數字報-何萍青:拯救乳房
    這不是醫院能解決的問題,而是家庭的問題、社會的問題。在治療中,心理疏導、人文關愛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有一個習慣,每看到病人有一點點憂鬱,我都會多花五分鐘和她交流,心理關愛太重要了。在我的診室裡,常有病人聊著聊著就哭了出來,你才發現她背後的心酸和故事。我看病的很多時候是在和病人聊天,慢慢地大家幾乎都是以姐妹相稱,病人家庭的狀況或多或少我也有所了解,這些年下來,我也就多了很多「家人」呢。
  • 尊師重教需要實打實
    尊師重教需要實打實報言市直學校正式實行校長聘任制,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十大行動又邁出堅實步伐。提高工資待遇、關愛鄉村教師、用好長治崇楷教育發展基金、增加社會福利等一系列事關提高教師待遇的改革也在有條不紊進行。實打實地尊師重教,充分激發教師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的關鍵作用,這是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命題。
  • 家庭周刊數字報-探訪上海海灣房車露營地
    營員活動、家庭遊、親子遊,將成為這裡的特色。  近日,推出的面向8—15歲青少年的「五天四晚的國學雙語夏令營」就是一項時令活動。從7月8日—8月23日,共舉辦6期。內容包含:外教英語課、體驗迪士尼、在森林公園認植物、學安全急救、定向尋寶、星空夜話—望遠鏡……每期招收30名營員。
  • 《如父如子》|什麼時候一個父親能真正成為一個父親呢?
    是枝裕和《如父如子他的生活看似一帆風順,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在大型建築公司的設計本部承擔要職;家庭圓滿,有一位溫柔賢惠的妻子綠,和一個即將進入重點小學的兒子慶多。良多忙於工作,可以說是個「工作狂人」,照顧家庭的重任主要由綠來承擔。平靜的生活在慶多入學驗體檢後被打破了,夫妻倆被告知,慶多跟他們沒有血緣關係,他們的親生兒子,是經營著「蔦屋商店」的齋木雄大的大兒子琉晴。
  • 非「禮品」莫屬不是尊師的本意
    所以,尊師是為了重教,是為了培育更多的優秀人才,是為了實現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而非給予教師豐厚的禮遇和收入。這裡所說的禮即禮節、禮儀、禮貌而非物質金錢之類的節禮。因此,非「禮」莫屬不是尊師的本意。  尊師就是為了營造濃厚的重教氛圍,讓全社會都來支持關心教育,理解教育;就是為了尊重教師的職業和勞動,認可教師的辛勤付出,表達對教師職業和地位的認可,營造公平、公正、民主、和諧的教育工作環境和氛圍,切實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廣大教師的投身祖國教育事業的熱情和幹勁,給予教師一系列的美譽和稱號實屬正常。
  • 家庭周刊數字報-慎用人體胎盤素
  • 新訂/續訂《財新周刊》 數字版 298元=498元!
    尊敬的財新周刊app用戶:  您好!您可能已經知道,財新傳媒將於2017年11月6日起啟動財經新聞全面收費,為了回饋財新周刊數字版老訂戶,所有在訂期內並已同步訂單信息到財新通行證的老訂戶,都將在11月6日自動升級為擁有財新周刊數字版和財新網收費內容閱讀權限的「財新通」訂戶(價值498元/年),已有帳號和訂期均不變。  無論您是新訂周刊數字版還是續期,現在訂閱正當其時!
  • 《河南教育周刊》正式創刊,官方網站同步上線
    河南教育周刊網(http://www.hnjyzk.cn )同步上線運營,網站不僅配備有手機版,也同時搭載了數字報,更方便地滿足了不同需求人群的閱讀要求。 《河南教育周刊》的創刊也是順應潮流,加強媒體建設的需要。
  • 家庭周刊數字報-兒童地墊有了團體標準
    兒童地墊已經成為很多家庭必備的嬰童用品,然而由於產品標準缺失、生產過程不規範等,一些劣質產品給兒童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