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師,發自內心的情感
(一)教師無可替代的價值,是尊師的基礎。左丘明在《國語》中說:「民性於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師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長,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
古人云:「人之常尊,曰君、曰父、曰師、三者而已……君之於臣,父之於子,力有所不及處,賴師之教爾,故師之德配君、父。」(《古今圖書集成·交誼典·師友部》)
為什麼「父生之,師教之」? 古人的理由很客觀:「父之於子,力有所不及處,賴師之教爾"。因為父親教子,主要指道德品質教育;在文化知識教育和技能培訓方面,父親往往力不從心,必須依靠老師來教。即使家長和老師具有同樣的水平,孩子也是聽老師勝於聽家長;況且家長有自己的職業角色,沒那麼多時間和精力來親力親為。所以,老師的價值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教師長期作為稀缺的教育資源而倍受尊敬。在古代官教一體的教育體制下,教師角色長期以兼職狀態存在。由於接受教育長期以來是貴族的特權,普通百姓的子女幾乎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所以,教師一般由大臣兼任來教育貴族子女。官學中的教師是教師也是官僚。東漢才女班昭,也曾多次招進宮內,給皇室子女上課。春秋時期魯國的孔子,出入官場,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專職老師。孔子創辦的私人學校,招收的都是成年男子,進行的也不是基礎教育;實際上,他舉辦的是青年幹部培訓學校,屬於高等教育,相當於現在的研究生階段的教育。董仲舒等歷代學問大家,在為官之餘,都招收過弟子,都屬於兼職教師。
教師,作為文化資源的擁有者、文化知識的傳播者,因其稀有而備受尊重。尊師,本質是對文化的尊重。在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雲、貴、藏等地區,老百姓看見戴眼鏡的人,都要高看一眼。
(三)老師的造就培育之功,使學生終身受益,發自肺腑是尊師的根本。唐韓愈《師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一個人賴以安身立命和處世的「才」、「德」,除了受家庭父母的教養外,主要靠老師的教導和栽培,老師傳授的學業、技能以及為人處世的行為規範,使自己終身受益。葛洪認為「明師之恩,誠為過於天地,重於父母多矣。」(《勤求》)把老師的恩情看得比天地和父母還大。
學習可以改變命運,對教師的依賴度決定了尊師的程度。西漢文帝時開始實行「察舉制」、特別是隋唐設立科舉,通過考試選拔官吏,打開了民眾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實現人生價值的通道,極大刺激了士子讀書的欲望,也刺激了教育的發展。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群體,地位也水漲船高,成為有魅力、受敬重的職業。
教師是否贏得尊重,根本上要靠自己打拼。愛因斯坦說:「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唯一源泉在於教師的德與才。」孔子弟子有多少、賢人有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孔子開創了儒家學派,而且在教學中,與弟子平等相待,實行因材施教等有效的教學方法,他的許多學生因老師改變命運;鬼谷子,原名王詡,是春秋時期橫跨多學科多門派的曠世奇才,培養出了蘇秦、張儀、孫臏、龐涓等牛氣沖天的學生。假如沒有這位名師和他的四位高徒的精彩表演,春秋戰國的歷史將會黯然失色,諸子百家的爭鳴也會索然乏味!二千多年來,兵法家尊他為兵聖,縱橫家尊他為始祖,算命佔卜的尊他為祖師爺,道教則將他與老子同列,尊他為王禪師。
鬼谷子
二、尊師,來自外部的強化
(一)國家倡導尊師,營造氛圍,形成制度。荀子竭力倡導尊師,把是否尊師提高到事關國家興亡的高度。他說: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 所以,從國家層面多加倡導。
1、從思想上尊師,尊師成為倫理道德要求。儒家經典《白虎通義》強調:人有三尊:君、父、師是也。《尚書》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孟子云:「師也,父兄也。」這種將老師置於父親地位上的思想,造成師生原始人格的不平等,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絕對支配地位,強化學生的尊師意識。
2、制定學生日常尊師行為規範。《大清會典·禮部·師生禮》詳細規定了師生相處時的禮儀。 如行拜師禮。先向先師孔子牌位跪拜,然後向老師行跪拜禮,老師站立以揖禮相答。皇子皇孫入學,要向老師行拜師禮。若老師不肯受禮,學生向老師的座位行禮。
師生日常相處,也有固定的禮儀。如每天早、晚見到老師,都要作揖行禮。課上老師提問,學生起立回答。向老師請教,也要起立,恭聽老師講解。老師閒坐時,學生在老師身旁侍立,老師命坐,在老師的側面侍坐。如果老師站立,學生就不能坐著。與老師在路途相遇,要恭敬地趨前行禮,然後立於道旁,等老師走過再走。稱呼老師為夫子、先生,恩師,稱老師的妻子為師母,同受尊重。
民間流傳著「程門立雪」的故事 。一年冬天,宋代理學家楊時冒雪去老師程頤家裡請教問題,程頤正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不敢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地侍立門外。等程頤一覺醒來,楊時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
程門立雪
3、把老師列為家庭祭祀對象。 北宋初期,正式出現「天地君親師」的表達方式。明朝後期以來,「天地君親師」作為祭祀對象已遍布民間。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國家的名義,確定「天地君親師」的次序,並對其意義進行了詮釋,特別突出了『師』的地位和作用。從此,「天地君親師」就成為風行全國的祭祀對象。
天地君親師牌位
孔子死後,弟子們住在墓園為他守孝三年,子貢守墓六年,才揮淚離去;東晉的郭瑀在老師郭荷死後,使「服斬衰,廬墓二年」(《晉書·郭瑀傳》); 東漢的延篤、曹魏的王朗入仕後得知老師噩耗,悲不能止而「棄官奔喪」(《後漢書·延篤傳》、《二團志·王朗傳》);嶽飛與老師周同感情深厚,周同死後,嶽飛曾於每月的朔望在老師的墳家祭祀(《宋史·嶽飛傳》)。黃庭堅每天早上都要對著東坡老師的畫像焚香敬拜,東坡逝世後,他悲痛地寫道:「天生大材竟何用?只與千古拜圖像。」
(二)帝王帶頭尊師示範天下。最早尊師的家長,應該是貴族、帝王家。因為帝王們對自己子女的期望越高,對老師就越尊重。被稱為德、才、貌「女子三不朽」的東漢才女班昭,經常被漢和帝召進宮裡教女子們學習知識,包括漢和帝在內,宮廷內外對班昭莫不畢恭畢敬,尊稱她為「曹大家(音姑)」; 漢明帝當太子時就拜桓榮為師,登基後對桓榮仍十分尊敬。他常到桓榮的住處請教, 把老師安排到尊位「西席」就座以示尊敬。由此,「西席」便成為老師的尊稱了。
宋濂是朱元璋為太子朱標選的老師。一次宋濂問朱元璋:「小兒頑劣,可訓乎?」朱元璋回答:「不死即可。」朱元璋少時家貧,沒有讀過書,所以,他不但給太子選了最好的老師,還充分尊重老師的懲戒權。
中國古代教育的開創者、中國教師的鼻祖孔子, 被帝王譽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歷代君王每年都要親拜或派員祭拜孔子,以示對孔子教育功業的尊崇,更是示範天下。
三、輕師、辱師,尊師主旋律中的雜音
魏晉時期的四百年間,魏文帝曹丕採用陳群的建議,選拔官吏的方法由漢代以來的「察舉制」改為「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家庭出身和背景),個人品行和才能三者並重 ,在此基礎上,評為上、中、下九品,即九個檔次。到晉以後,完全以家世來定品級。出身寒門者行狀評語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門者行狀不佳亦能位列上品。於是就形成了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在中國,好經經常被念歪。在重家世不重才、德的背景下,滋生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 的觀念,也滋生了「讀書無用論」。這樣,作為文化知識傳播者的教師的價值,就大打折扣,教師地位一落千丈。
元廷對漢人職業按貴賤進行排序:「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倡、九儒、十丐」,更是把文弱書生教師排在了娼妓之後,乞丐之前的「臭老九」的位置。
四、新時代更應強化尊師重教的實際行動
教育,事關家國興旺;尊師,事關教育發達。新時代,是民族復興的時代,需要教育振興帶動人力資源的振興和科技的振興。在整體上,我們與發達國家相比,在教育和科學等方面還有不小的差距,我們必須依靠教育來縮小這種差距。
名師出高徒。振興教育需要一流教師隊伍,必須把尊師重教的傳統發揚光大,必須實行大手筆的政策、持續的政策,吸引一流的人才從事教育。有了人才優勢才有科技優勢,民族復興大業才可能儘快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