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指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體當中呼吸、心跳、血壓、激素的分泌,人體的各種生理指數的活動,也有一個消長規律,養生必須順應這個陰陽消長規律,這樣才能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冬季是閉藏的季節,養藏是主要的養生方法。
淡泊欲望心靜神明
冬天到底是靜好還是動好?《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心要靜,行要動。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王慶其說,中醫主張養生必先養心,現代人壓力大、節奏快,心不容易靜下來。怎麼樣讓心靜下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淡泊,要調控人生的欲望。欲望是有兩面性的,欲望可以促使我們努力奮鬥,但是欲望如果超過現實,往往會給人們帶來心理矛盾和衝突。孟子曾說:「養心莫善於寡慾。」內心的寧靜要以淡泊為前提,這樣才能夠長壽。
靜心養生,必須防微杜漸。因為心神的損傷,大多由微而甚,積漸而成。所以《事林廣記·防患補益》告誡說:「居安慮危,防未萌也」;切不可「以小惡為無害而不去」。稽康在《養生論》中曾批評「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的錯誤態度,強調要「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應隨時注意「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
經常運動氣血通暢
行要動,動的目的是要保持人體氣血的暢通。人體氣血暢通,生命的航道就暢通了。運動的好處眾所周知,但要講究科學,中醫強調因人制宜,行而不倦,要動而終結,適可而止。另外,冬天要在太陽出來後再去運動,這樣才能保護人體的陽氣。
王慶其建議,堅持走路是最科學、廉價的鍛鍊方法。中醫認為腳是人體之根,衰老是從腳開始的。走路有五個好處,第一可以流通氣血,保持血脈的通暢;第二防止骨質疏鬆,效果勝過吃鈣片喝牛奶;第三可以改善心肺功能;第四可以按摩腸胃,治療便秘;第五可以消化能量,促進新陳代謝,燃燒脂肪,減少肥胖和高脂血症的發生。
增鹹增黑食飲有節
《黃帝內經》說「食飲有節」。王慶其介紹,這裡有三層含義,第一要節制飲食,飯吃八分飽,但不能到飢餓得很厲害時再吃飯;第二飲食要有規律,胃腸的蠕動、消化液的分泌都有一定的自然規律,吃飯要順應規律;最後是謹和五味,中醫認為甜酸苦辣鹹是五種營養成分,應該保持一種均衡的狀態。
另外,冬季時飲食要溫補。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文小平說,羊肉屬於溫熱食物,牛肉、雞肉、鱔魚、龍眼肉、荔枝、核桃等也具有溫補作用。在溫補過程中也要注意平衡,因為冬天容易吃熱性的東西,所以要適當吃一點偏涼的食物,可以把燥熱補過來。冬季養腎也很重要,中醫的傳統說法是在五味和五色當中要增鹹和增黑。鹹是食品中具有鹹味的,如海帶、紫菜、海藻等;黑色食物如黑木耳、黑米等,這些東西顏色都是黑的,可以補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