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遺產:「加油」進入英語詞彙
[ 2008-08-27 11:02 ]
作為在英文報社工作的中國記者,我很在意有哪些漢語詞彙通過媒體走向世界。遺憾的是,吾生也晚,未能見證「絲綢」(silk)和「功夫」(kungfu)等詞如何以或文或武的方式成為英語中的漢語借詞,但很高興地看到,現在有一個詞借奧運的東風,十有八九會成為英語借詞中的新成員,那就是:加油(jiayou)!
如果有人要問:奧運會期間,鳥巢、水立方、工人體育館等奧運場館裡,每天成千上萬個來自不同國度、不同膚色、講不同語言或方言的觀眾,喊得最多的一個詞是什麼?許多人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加油!這正是賽場內外人們傳遞心聲的最簡潔而又最有力的方式。
在觀看8月17日晚鳥巢舉辦的田徑賽時,記者親身體會到「加油」的熱浪如何一陣高過一陣。當賽道上牙買加和歐洲、非洲運動員你追我趕時,觀眾席裡聲嘶力竭的「加油」聲此起彼伏;而當俄羅斯田徑運動員薩米託娃在女子3000米障礙賽決賽向終點衝刺時,「加油,加油」更是伴著她現場打破世界紀錄並摘取金牌。
聽到這「加油」之聲出自來北京看奧運的眾多老外之口,讓人覺得心裡熱乎乎的。前些年和外國同行打交道,聽他們講英語時夾雜過一些諸如「下崗」、「關係」和「三陪」之類的中文詞。當然,這些記載中國社會變遷的漢語詞彙最終似乎沒有在英語裡大行其道,原因可能是它們在英語媒體中傳播不夠,或者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新詞覆蓋了舊詞。
但是,「加油」這一詞看來命運不一樣。除了無數次在觀眾的口中被大聲喊出來(很有點李陽式的瘋狂學漢語的味道)之外,「加油」被許多人貼在臉上,寫在T恤上,以及印在老外們帶回去的禮品上。更重要的是,它是這一階段英語媒體中關於奧運報導的高頻詞之一,今後也會在世界各地被華人或老外喊出來。
我國唯一一家英文日報《中國日報》(China Daily),就一直直接用漢語拼音jiayou為「加油」走向世界而加油。當然,它採取的是拼音和意譯相結合的方式。例如,說「牙買加加油」時,既用「Jamaica jiayou」,也說「Go, Jamaica」。
關於「加油」的英文說法,記者曾在鳥巢看到一些人胸口上用中英文印著——加油,中國!Refueling China!英語直白地翻譯成「給中國再加注些油」,這其實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譯法,不能傳神地表現出原詞的內涵。
在奧運會期間,記者見到的更多的是如下三種表達方式,它們都毫無例外地保留了「加油」的漢語拼音,舉例如下:
① 加油,巴西!—— Jia you, Brazil,並緊跟一個解釋:Let's go Brazil (美聯社 8月22日)
② 中國加油!——「Zhongguo Jiayou!」 或 「Go China!」 (紐約時報 8月24日)
③ 加油!—— Jiayou! Go! Go! (泰晤士報網8月18日)
聯想在2003年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時,太空人(taikonaut)被外媒廣泛使用,最終進入了《大英百科全書》(出現在其「太空探索」詞條解釋裡);今年,奧運會在北京成功舉辦,「加油」成為關注賽事的世界各國人民的「通用詞」,這應該也是時代留在人類語言上的印記,也可謂是奧運會留下的一個不大不小的遺產吧。
加油!
(中國日報 趙煥新 英語點津姍姍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