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最開始是吳越先民拜祭龍祖的日子,後世因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於這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人感念屈原的忠誠,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端午節的節日。其中也有說那個人是伍子胥,曹娥的,端午節與春節,清明中秋並稱我國四大傳統節日,值得一提的是端午節是我國第一個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它對我們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關於端午節的風俗習慣有很多,各地區也有差異。說到我國「風俗習慣」吟詩作對怕是少不了,歷代文人墨客眾多,大到國家,小到販夫走卒,我們都可以在詩詞中找到相關記錄,詩人作為時代發展的觸鬚,也許看似無病呻吟的記錄,卻是推動後世進步的思想啟蒙運動。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知何必曾相識」,屈原忠而受謗,含冤而死,文天祥則眼睜睜看著南宋滅亡,自己成為俘虜而束手無策,他在《端午即事》中寫道「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支艾」,他似乎在向愛美的屈原討一支艾草,希望可以祛除世間的汙穢奸佞。端午節這天正是五月五日,農曆五月為午月,五又跟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叫重午節。至於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前插艾草,
民間最普遍的說法是當年的「走黃巢」,中原地方官員為了在城破後防止當地人參加黃巢,散布謠言說不走的人都會被黃巢殺頭,有一個婦女帶了兩個孩子出逃,她為了忠於他人託付,抱著別人的孩子,讓自己的孩子走路,這樣的忠義之人感動了黃巢將領,黃巢將領告訴她不用出逃,只需要在家門口插艾草表明自己是忠義之人,就不會有事。
因此後人都會在端午節這天在家門口插艾草除去汙穢,紀念屈原。
張耒《和端午》中寫道:「國亡身隕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邊貢《午日觀競渡》「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趙蕾《端午三首》「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這幾位詩人從不同角度來寫自己對屈原忠而受謗的憤慨,以此表明自己的忠心,跟借物喻志有異曲同工之妙。
相比於前面詩人在端午節的傷感,也有一些詩人也會參加端午節的風俗,也會把他們記錄下來「發朋友圈」哦。
陸遊《乙卯重五詩》「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陸遊簡單明了記錄自己在家過端午節的時候,家人包的粽子的形狀,還有自己頭上插艾草。儘管我們全國過同一個端午節,但是每個地方文化也是有所差異的,就粽子形狀來說,有兩頭的,也有三角的等等,在材料方面有「南鹹北甜」的說法。其實對於粽子我們並沒有規定必須要怎樣,最初楚國百姓跑去尼羅河哀悼屈原,為了讓他的屍體不被河裡的魚吃掉,人們往河裡仍食物,希望可以餵飽它們,讓它們吃飽離開。後來演變成了今天的粽子,飲水思源,端午節的吃粽子會讓我們想起那個為國為民的忠義之人。
最後是盧肇的《競渡詩/及第後江寧競渡表州刺史成應元》「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詩中所說的划龍舟是我們端午節濃墨重彩的一項節目。每一槳下去都是對奸佞的控述,每一次前進都是對忠義的嚮往。每個中國人都渴望把奸佞不公遠遠拋棄,把屈原帶回來好好聽他的話。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奸臣當道,忠而受謗。當世人都沉醉,清醒的人反而成了罪人。屈原生時不能讓人相信,只能以死來喚醒喝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