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山頂望落嚟,多少老襯。」香港老報人羅孚在《太平山頂望下來》一文中介紹,這是一句香港人愛說的歇後語。太平山是香港島最高的山,視野開闊。登上太平山觀賞香港夜景,尤其是維多利亞港兩岸景色,登上太平山頂鳥瞰,不僅是到港遊客,也是很多香港人的日常遊覽節目。
然而,這句歇後語卻與夜景、山景沒有直接的關係。其實,「老襯」是「笨蛋」的意思,這句話主要用來感嘆社會上每天有許多人受到愚弄,吃虧上當。所以,從太平山這個居高臨下的位置望下來,可以看到很多「笨蛋」。
無論是為了看美景還是看「老襯」,在多種上山方式中,搭乘超過120年歷史的「山頂纜車」,絕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纜車乎?火車乎?
在沒有山頂纜車的時期,通往太平山頂的山路由割草工人赤手開闢而成。當時的山路彎曲陡峭,轎子是登山的主要工具,由兩條擔杆架起一張椅子便成,製作簡陋。因此,擁有一頂舒適的轎子成為當時上流階層的身份象徵。
1881年5月,蘇格蘭人亞歷山大?芬德利?史密斯雄心勃勃,制訂了一項大膽的計劃。他向當時的港督軒尼詩爵士提出建議:建造港島纜車鐵路,其中一段連接中環美利樓南側與太平山,即今天的山頂纜車位置。
經過幾年的修建,亞洲最早的山頂纜車——香港太平山頂纜車,於1888年5月30日正式啟用。時任港督德輔爵士親自主持了啟動儀式。通車當天,山頂纜車迎來了超過600名乘客。
從最早載客僅為30人的木製車廂、燃煤蒸汽發動機,到電動拖曳齒輪系統;從二戰後引入的62座全金屬車廂,到1959年起使用的全鋁質車廂……山頂纜車運營至今,車廂材質、座椅、動力裝置幾經改良。目前採用的已是第五代車廂,由微型計算機控制驅動,每車載客120人。
然而,當山頂纜車緩慢進站,你會看到的是:鐵軌、紅色、兩節長方形車廂……它的外形似乎與一般的空中「纜車」並不一樣,看上去更像是一輛用鋼索拖行的「復古式火車」。
當然,第四代車廂雖然已經不再承擔客運任務,卻依然在發揮餘熱:一節車廂目前陳列在纜車起點處的「山頂纜車歷史珍藏館」內;另一節則被改造成了旅遊服務中心。不再被陳列室內玻璃所阻隔,也不再只有簡單的文字介紹,這一節車廂讓遊客可以直接用手觸摸這些「古董」級的車廂原物,看清楚其中的細節與設計,同時它也為遊客提供了一個臨時的休息空間。第四代車廂以這樣的方式重新回到大眾的視線內。
不一般的交通工具
時至今日,山頂纜車已有超過120年的歷史。由於部分路段傾斜度在4至27度之間,當纜車開始向上攀爬,車內乘客的身體也會不自覺地向後傾倒,靠在椅背上。從海拔28米,到396米,在約7分鐘的時間內,山頂纜車穿過茂密的樹叢,登上山頂,路線全程1365米。由於一直處於緩慢的爬坡中,乘客有時會有一種錯覺:此刻搭乘的是一列「過山車」,在這緩慢的爬坡之後,突然之間,將會變成急速的下衝……
當然,這顯然是多慮了,因為纜車還在不緊不慢地向山頂駛去,速度之慢似乎是為了方便乘客拍攝窗外的景色。當周圍的樹木不再遮擋車窗,視野突然開闊起來時,「哇哦……」,車內的乘客不約而同地發出了讚嘆:還沒有到達山頂,就已通過登山的纜車欣賞到些許美景,怎能不說是一個驚喜?
由於上下山的纜車均使用同一條軌道,也沒有「倒車」、「掉頭」的設置,所以下車時車內的座位方向與上山方向一致。也就是說,如果下山時,你還是選擇山頂纜車的話,你將體驗到的是:保持著與上山時一致的傾斜角度,在窗外景物不斷向前遠去的同時,你以背靠椅背的「背衝」方式下山。如果上山的慢速「過山車」讓你最終鬆了一口氣,那麼下山時的「反向過山車」,以及隨之而來的對背後環境的未知情緒,更是一次難得的體驗。
於是,一些不放心的乘客轉過身子,將雙手趴在椅背上,目光與車輛行駛的方向保持一致;另一些乘客則背靠椅背,甚至安然地閉起眼睛,最大程度地體驗這種背嚮往下的感覺,仿佛將其他的所有暫時都交給司機去掌控。
淡妝濃抹總相宜
坐纜車去山頂賞夜香港是到港旅遊的「保留曲目」。夜晚的維多利亞港兩岸,霓虹燈如彩帶般,點綴著鱗次櫛比的建築物與車水馬龍的街道,發出珍珠般耀眼奪目的光芒。這最具代表性的香港景色,無需多加讚美,已讓人為之傾倒。
然而,在白天從太平山頂眺望維港,也別有一番滋味。如果說夜晚的維港像是參加晚宴的女明星,擁有精緻、華貴的妝容,顯得優雅、高貴;那麼白天的香港所呈現的,就是化著淡妝的輕柔嫻靜之美。
當你坐在山頂纜車內望向窗外,從山腳到山頂,窗外的綠色一直在阻擋著你的視線。到達山頂的那一刻,維港邊上的高樓大廈此時終於呈現在你面前,不再如夜晚時分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而是展現了低調的灰色主色調,與周圍的海水、天空、雲與霧融合在了一起,將更為接近本真的一面展現給了人們。(實習生 李雙)
(責編:耿聰、鄧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