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項目介紹
系統架構設計
R語言程序現實
1. 項目介紹談到多語言混編,同如在計算機領域跨學科一樣,是我所一直倡導一種工作模式。當程式語言百花齊放,各種細分市場的小眾語言如雨後春筍般地成長起來,比起通用型程式語言來說,這些小眾語言在特定的領域中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 比如統計應用,如果用Java寫個邏輯回歸程序感覺深不見底,而用R語言實現邏輯回歸就是個很平常的一件事情。 再比如做一個Web網站,用PHP或Nodejs實現輕而易舉,如果用Java做不僅代碼量大,而且程序複雜。 所以,對於一個應用來說,一種通用的語言並不一定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如果能實現多種語言的結合,那麼你做出來的應用可以很酷,很不一樣!
對於本文要介紹的 每日中國天氣 這個新浪微博應用,就是一種多語言混編的實現。
項目介紹
這個項目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通過可視化技術,展示中國每個省份的天氣情況,給準備旅遊的朋友,提供一種出行的提示。
要做實現這個應用,我們首先要列出,要實現哪些功能,會遇到哪些問題等。
天氣數據:數據從哪裡找到,如何下載,如何存儲。
定時任務:天氣數據需要每日更新,圖片需要每日新生成。
地圖和天氣可視化:要把中國行政區圖和天氣數據結合在一起畫圖,讓用戶一眼就能看明白。
Web展示:通過可視化技術,我們生成的只是一張靜態圖片,如何發布到Web端進行展示。
微博:通過結合新浪微博,讓更多的用戶看到並使用這個應用。
用戶交互:用戶可以查看不同日期、不同類型的圖片,用戶還可以通過微博分享。
雖然是個很小的應用,但五臟俱全,我們也需要完整的思考,如何才能實現這個應用呢!
2. 系統架構設計從上面的功能描述中,單獨使用一種語言也可以實現的。 如果單獨用PHP開發,做一個Web網站非常容易,連接新浪微博也有現成的SDK可以調用,爬取數據及存儲也不麻煩,那麼如何實現地圖和天氣數據的可視化,似乎就是卡在這裡了。 如果單獨用R開發,爬取數據及存儲同樣很容易實現,地圖和天氣數據的可視化也是很方便就能畫出來,但是用R做Web網站,那就會遇到很大的瓶頸了,因為R是單線程同步的計算模型,Web應用的高並發特點,會直接讓R程序崩潰的。 所以,綜合上面的問題,如果R語言和PHP語言能結合在一起使用,不僅能避開每種語言不擅長的地方,還能在擅長的領域發揮出每種語言的特性,我們將通過多語言的混編技術做出很不一樣的應用來。
為了實現應用的功能需求,我們要設計一套系統架構。
系統架構解釋:
通過定時器啟動爬蟲程序,到Yahoo的天氣數據源下載數據。
爬蟲下載數據到本地伺服器進行解析,存儲應用相關的數據到CSV文件。
可視化程序,讀入天氣數據及地圖數據,生成靜態的圖片作為可視化輸出。
最終用戶通過新浪微博,加載Web應用,看到了可視化生成的靜態圖片。
最終用戶通過新浪微博分享了這個應用,讓更多的人看到這個應用。
下面按照語言的優勢,把應用架構以語言的特性來劃分,讓R語言實現爬蟲、處理數據和可視化,讓PHP完成Web開發、新浪API接入和用戶交互。
由於我們這個應用,不需要讓R和PHP直接進行通信,那麼複雜度就會變得小很多了,像我之前做的曬粉絲應用,是3種語言的結合包括了R, PHP, Java,通過Java實現中間程序的調度,讓R和PHP能夠實現通信。
我們通過語言的劃分,就可以揚長避短,讓每種語言在最擅長的領域,完成最擅長的事情。
對於後臺技術應用,定時器可以用Linux系統的CRON實現;然後用R語言程序來爬取數據,通過RCurl包來完成;爬取後的數據為XML格式,再通過R語言用XML包進行解析,以CSV格式進行本地存儲;接下來,再用R語言處理數據,加載地圖包ggmap、mapdata、maptools,最後配合plot()函數實現圖片的輸出,保存在本地伺服器上。
對於前端的PHP應用來說,用PHP做一個Web網站很簡單,使用YII快速開發框架;用PHP的新浪微博SDK進行API操作,實現新浪登陸,新浪分享等功能;最後Nginx + Spawn構建出PHP運行時環境,讓Nginx完成負載均衡和圖片加載,並配合PHP的訪問規則,實現功能的切換。
合理的架構設計加上適應的語言的分工,就能輕鬆實現了 每日中國天氣 這樣的一個微博應用。其實,我們可以用這種多語言混搭的方式,創建出各種創新型的網站應用,但前提是先能掌握多種語言。
這裡我想再多說一句,通常我認識的程式設計師,都是在自己的技術領域中無限暢快,一旦他們掌握了一種語言的核心技術,並有了一些開發經驗後,往往不願意再去學第二種語言。 對這些人來說,總覺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有能力實現的所有的功能。這些也都是有理想的程式設計師,只不過他們進入了一個誤區,被現有的技術給迷住了,看不到、也不願意看到外面的世界已經變了。我曾經就是這樣的!
我承認Java是一種無所不能的程式語言,但是如果你所有程序都用Java實現,難道不覺得又費時又費力嗎?通用性越強,反而專有領域的應用性就越差。這也是我從Java單一的技術路線走出來的原因。其實,在精通一門語言後,再去學習另外一門新的語言,就不是那麼難了。但如果只是沉醉於已掌握的技術,很快就會被一代新人,一代新工具所超越的。
3. R語言程序現實下面就開始介紹R語言的部分程序開發,在寫代碼之前,我們需要先梳理開發流程,做一下程序設計,R語言都需要實現哪些功能,用到哪些第三方R包。
我用一幅圖來說明程序之間的調用關係,R語言的程序實現一共包括了6個部分,爬蟲程序、本地存儲,地圖加載、數據可視化處理、生成靜態圖、生成可交互的靜態圖。
上圖中,分別標出了每個步驟用的到R包或者功能函數,同時我們可以按照這個流程來定義功能函數,這樣我們就把整個應用程式都規劃好,最後再對應的寫代碼就不難了。
3.1 爬虫部分
對於爬虫部分來說,就是定時下載每個城市的或地區的天氣數據,並解析數據,只保留我們需要的欄位,並以CSV的格式存儲。網際網路上有很多免費公開的天氣數據源,對我來說,最方便的數據源有2個,一個是Yahoo的天氣數據,另一個Google的天氣數據,但由於Google的API從中國大陸會經常會訪問不到,所以我在這裡選擇Yahoo的天氣數據源進行訪問。
yahoo天氣數據源的訪問地址,如下所示。
http://weather.yahooapis.com/forecastrss?w=WOEID
其中WOEID代表城市對應的代碼,如果想查看北京的天氣數據,北京對應的WOEID為2151330,可以訪問用瀏覽器訪問 http://weather.yahooapis.com/forecastrss?w=2151330 。
我們通過瀏覽器打開地址,就可以看到這個數據,數據是以XML格式進行發布的。
我們要解析這個XML文件,從中找到我們需要數據進行提鄧。在R語言中,通過RCurl包實現HTTP的網絡訪問,抓取到整個的XML文檔數據,然後通過XML包解析XML文檔的DOM樹,就能找到我們需要的數據了。
本文的系統環境
當我們把業務邏輯和技術實現都想清楚了,就可以動手寫代碼了,只十幾行代碼就能完成爬蟲和XML文檔解析的功能。
運行程序,查看返回結果。
對於功能需求來說,一個城市只保存7個欄位就行了,其他的XML文檔的數據可以全部過濾掉不管。
3.2 本地存儲
我們通過爬蟲下載並過濾後的數據,已經是data.frame的格式了,通過write.csv()函數就把這些數據輸出到本地文件系統中保存起來,做為數據的備份。
我們在處理本地存儲的過程中,除了要生成一個CSV文件,還包括了 文件命名,把多個城市的數據合併到一個文件存儲的問題。下面我們需要再定義兩個函數,filename()函數用於新生成文件的命名,loadDate()函數用於多個城市數據的加載,合併在一個文件中保存。
城市列表應該是我們需要提單準備好的,我這裡只選取了中國的34個城市作為我們要獲得的城市天氣數據的信息。如果想爬取更多的城市天氣數據的信息,那麼補充這個列表就行了。
城市列表數據文件WOEID.csv。
beijing,2151330,北京,北京市,116.4666667,39.9shanghai,2151849,上海,上海市,121.4833333,31.23333333tianjin,2159908,天津,天津市,117.1833333,39.15chongqing,20070171,重慶,重慶市,106.5333333,29.53333333harbin,2141166,哈爾濱,黑龍江省,126.6833333,45.75changchun,2137321,長春,吉林省,125.3166667,43.86666667shenyang,2148332,瀋陽,遼寧省,123.4,41.83333333hohhot,2149760,呼和浩特,內蒙古自治區,111.8,40.81666667shijiazhuang,2171287,石家莊,河北省,114.4666667,38.03333333wulumuqi,26198317,烏魯木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87.6,43.8lanzhou,2145605,蘭州,甘肅省,103.8166667,36.05xining,2138941,西寧,青海省,101.75,36.63333333xian,2157249,西安,陝西省,108.9,34.26666667yinchuan,2150551,銀川,寧夏回族自治區,106.2666667,38.33333333zhengzhou,2172736,鄭州,河南省,113.7,34.8jinan,2168327,濟南,山東省,117,36.63333333taiyuan,2154547,太原,山西省,112.5666667,37.86666667hefei,2127866,合肥,安徽省,117.3,31.85wuhan,2163866,武漢,湖北省,114.35,30.61666667changsha,26198213,長沙,湖南省,113,28.18333333nanjing,2137081,南京,江蘇省,118.8333333,32.03333333chengdu,2158433,成都,四川省,104.0833333,30.65guiyang,2146703,貴陽,貴州省,106.7,26.58333333kunming,2160693,昆明,雲南省,102.6833333,25nanning,2166473,南寧,廣西壯族自治區,108.3333333,22.8lasa,26198235,拉薩,西藏自治區,91.16666667,29.66666667hangzhou,2132574,杭州,浙江省,120.15,30.23333333nanchang,26198151,南昌,江西省,115.8666667,28.68333333guangzhou,2161838,廣州,廣東省,113.25,23.13333333fuzhou,2139963,福州,福建省,119.3,26.08333333taipei,2306179,臺北,臺灣省,121.5166667,25.05haikou,2162779,海口,海南省,110.3333333,20.03333333hongkong,24865698,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114.1666667,22.3macau,20070017,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113.5,22.2
欄位解釋:
第一列,城市的英文名
第二列,WOEID代碼
第三列,城市的中文名
第四列,城市所在的省中文名
第五列,經度(默認為東經)
第六列,緯度(默認為北緯)
運行程序loadDate()的函數,程序會根據城市列表的數據,調用getWeather()函數自動爬取我們定義的所有城市的天氣數據。
程序運行完成後,會在當前目錄生成一個名字為20141001.csv文件。打開20141001.csv文件,這個文件就是接下來用於生成可視化圖片的基礎
數據一共有10列,欄位解釋:
R語言通過第三方的地圖R包,可以很方便的實現基於地圖的可視化或基於地理信息的數據處理。那麼R語言是如何做到的呢,是通過maps, mapdata, maptools這3個包合作完成的。
我們調用maptools包的readShapePoly()函數,加載中國行政區地圖的數據信息,保存在map的變量中,直接用plot()函數就可以看到可視化的效果了。地圖數據是我提前下載好的,保存放在mapdata目錄中,一共全部3個文件bou2_4p.dbf,bou2_4p.shp和bou2_4p.shx。
> library(maps)> library(mapdata)> library(maptools)> map<-readShapePoly('mapdata/bou2_4p.shp') # 加載中國行政區地圖數據> plot(map) # 畫出中國行政區圖
是不是很神奇,2行就畫出是中國行政區地圖的輪廓,我們再繼續來分析map這個變量。先檢查一下的map的類型,發現是sp包中定義的SpatialPolygonsDataFrame類型的。
> class(map) # 查看map對象類型[1] "SpatialPolygonsDataFrame"attr(,"package")[1] "sp"
SpatialPolygonsDataFrame類型我們並不熟悉,再用pryr包的otype查檢一下,面向對象系統的類型。
> library(pryr)> otype(map) # 發現是S4類型的data.frame[1] "S4"
R語言基於S4的面向對象編程一文,我們已經掌握了S4類型的基礎知識,在知道map是一個S4類型的實例後,大概就能猜出這個對象如何使用了。另外從命名上看,SpatialPolygonsDataFrame類型,應該是用data.frame存儲了SpatialPolygons的類型的數據。 先通過length()函數和names()函數,從data.frame的角度查看一下map對象,包括7列925行。
> length(map) # 一共有925條記錄[1] 925> names(map) # data.frame包括有7列[1] "AREA" "PERIMETER" "BOU2_4M_" "BOU2_4M_ID" "ADCODE93"[6] "ADCODE99" "NAME"
再通過str()函數查看map對象第一行數據的靜態結構。
> str(map[1,])Formal class 'SpatialPolygonsDataFrame' [package "sp"] with 5 slots ..@ data :'data.frame': 1 obs. of 1 variable: .. ..$ AREA: num 54.4 ..@ polygons :List of 1 .. ..$ :Formal class 'Polygons' [package "sp"] with 5 slots .. .. .. ..@ Polygons :List of 1 .. .. .. .. ..$ :Formal class 'Polygon' [package "sp"] with 5 slots .. .. .. .. .. .. ..@ labpt : num [1:2] 127.8 47.9 .. .. .. .. .. .. ..@ area : num 54.4 .. .. .. .. .. .. ..@ hole : logi FALSE .. .. .. .. .. .. ..@ ringDir: int 1 .. .. .. .. .. .. ..@ coords : num [1:5784, 1:2] 121 121 122 122 122 ... .. .. .. ..@ plotOrder: int 1 .. .. .. ..@ labpt : num [1:2] 127.8 47.9 .. .. .. ..@ ID : chr "0" .. .. .. ..@ area : num 54.4 ..@ plotOrder : int 1 ..@ bbox : num [1:2, 1:2] 121.2 43.4 135.1 53.6 .. ..- attr(*, "dimnames")=List of 2 .. .. ..$ : chr [1:2] "x" "y" .. .. ..$ : chr [1:2] "min" "max" ..@ proj4string:Formal class 'CRS' [package "sp"] with 1 slots .. .. ..@ projargs: chr NA
從這兩個維度的觀察,我們基本清楚map的結構,map裡每一行是一個SpatialPolygonsDataFrame對象,包括5個屬性,用於存儲地圖數據信息。取第一行數據data屬性,查看結果,發現是黑龍江省的行政區地圖數據。
> map[1,]@data AREA PERIMETER BOU2_4M_ BOU2_4M_ID ADCODE93 ADCODE99 NAME0 54.447 68.489 2 23 230000 230000 黑龍江省
用第一行數據畫圖。
> plot(map[1,])
如果取前100行數據畫圖,那麼應該是部分中國省的行政區地圖了,果然如我所料。
> plot(map[1:100,])
由於本文並不是地圖包的詳細介紹,只要了解到map對象的基本使用就行了,稍後在博客中我會單獨介紹用R做地圖可視化的開發。
3.4 數據可視化
完成了地圖數據加載後,再接下來就是數據可視化了。數據可視化,我認為要分成2部分操作,一部分是數據處理,另一部分是可視化輸出。
我們先想一下要怎麼進行數據處理,才能把天氣數據和地圖數據結合起來呢。我們的目標是要畫出中國各省天氣概況,會用到過之前過濾出的數據中code的數據,code的數據都是代碼,我們還要定義code代碼和實際意義的映射關係。
Yahoo的源數據中,一共定義了49種天氣情況,如code.csv文件所示,根據描述我把相似的天氣情況進行合併,最後保留18種天氣概況特徵。code代碼映射文件為lablecode.csv。
code.csv文件。
"code","en","zh","type"0,tornado,龍捲風,31,tropical storm,熱帶風暴,22,hurricane,暴風,33,severe thunderstorms,強雷雨天氣,164,thunderstorms,雷雨,115,mixed rain and snow,雨雪,126,mixed rain and sleet,雨雪,127,mixed snow and sleet,雨雪,128,freezing drizzle,凍毛毛雨,119,drizzle,毛毛雨,1110,freezing rain,凍雨,1111,showers,陣雨,1112,showers,陣雨,1113,snow flurries,小雪,1314,light snow showers,陣雪,1315,blowing snow,飛雪,1316,snow,雪,1417,hail,冰雹,1518,sleet,雨雪,1219,dust,灰塵,520,foggy,霧,721,haze,薄霧,722,smoky,煙霧瀰漫,623,blustery,大風,324,windy,風,425,cold,冷,1826,cloudy,多雲,827,mostly cloudy (night),滿雲密布,828,mostly cloudy (day),滿雲密布,829,partly cloudy (night),少雲,930,partly cloudy (day),少雲,931,clear (night),晴,1032,sunny,睛,1033,fair (night),晴,1034,fair (day),晴,1035,mixed rain and hail,大雨和冰雹,1636,hot,熱,137,isolated thunderstorms,局部雷雨,1138,scattered thunderstorms,零星雷雨,1139,scattered thunderstorms,零星雷雨,1140,scattered showers,零星陣雨,1141,heavy snow,大雪,1442,scattered snow showers,零星陣雪,1343,heavy snow,大雪,1444,partly cloudy,少雲,945,thundershowers,雷陣雨,1146,snow showers,陣雪,1347,isolated thundershowers,局部雷雨,113200,not available,無數據,19
欄位解釋:
code,源數據天氣特徵代碼
en,英文描述
zh,中文描述
type,分類代碼
lablecode.csv文件。
"type","alias"1,熱2,風暴3,大風4,微風5,灰塵6,大霧7,薄霧8,多雲9,少雲10,晴11,陣雨12,雨加雪13,小雪14,大雪15,冰雹16,大雨17,雷暴雨18,冷19,無數據
欄位解釋:
有了天氣特徵定義後,我們再把特徵匹配到不同的顏色,並增加圖例及文字描述,就生成了最終的中國各省天氣概況的靜態圖片了。
> library("RColorBrewer")> getColors2<-function(map,prov,ctype){+ #name change to ADCODE99+ ADCODE99<-read.csv(file="ADCODE99.csv",header=TRUE,fileEncoding="utf-8", encoding="utf-8")+ fc<-function(x){ADCODE99$ADCODE99[which(x==ADCODE99$prov)]}+ code<-sapply(prov,fc)+ + f=function(x,y) ifelse(x %in% y,which(y==x),0);+ colIndex=sapply(map$ADCODE99,f,code);+ ctype[which(is.na(ctype))]=19+ return(ctype[colIndex])+ }> summary<-function(data=data,output=FALSE,path=''){+ colors<-c(rev(brewer.pal(9,"Blues")),rev(c('#b80137','#8c0287','#d93c5d','#d98698','#f6b400','#c4c4a7','#d6d6cb','#d1b747','#ffeda0'))) # 定義18種天氣特徵對應的顏色++ temp<-data$code+ title<-"中國各省天氣概況"+ ofile<-paste(format(date,"%Y%m%d"),"_code.png",sep="")+ sign<-''+ colors<-rev(colors)+ code<-read.csv(file="code.csv",header=TRUE,fileEncoding="utf-8", encoding="utf-8")+ labelcode<-read.csv(file="labelcode.csv",header=TRUE,fileEncoding="utf-8", encoding="utf-8")+ ctype<-sapply(temp,function(x){code$type[which(x==code$code)]})++ if(output)png(file=paste(path,ofile,sep=''),width=600,height=600)+ layout(matrix(data=c(1,2),nrow=1,ncol=2),widths=c(8,1),heights=c(1,2))+ par(mar=c(0,0,3,12),oma=c(0.2,0.2,0.2,0.2),mex=0.3)+ plot(map,border="white",col=colors[getColors2(map,data$prov,ctype)]) # 地圖和天氣可視化+ points(data$long,data$lat,pch=19,col=rgb(0,0,0,0.3),cex=0.8) # 標出採樣城市++ #======================================= # 圖片中的輔助文字+ if(FALSE){+ grid()+ axis(1,lwd=0);axis(2,lwd=0);axis(3,lwd=0);axis(4,lwd=0)+ }+ text(100,58, title,cex=2)+ text(105,54,format(date,"%Y-%m-%d"))+ text(98,65,paste('每日中國天氣','http://apps.weibo.com/chinaweatherapp'))+ text(120,-8,paste('provided by The Weather Channel',format(date, "%Y-%m-%d %H:%M")),cex=0.8)++ #======================================= # 文字說明+ for(row in 1:nrow(data)){+ name<-as.character(data$zh[row])+ label<-labelcode$alias[labelcode$type==ctype[row]]+ x1<-ceiling(row/7)+ x2<-ifelse(row%%7==0,7,row%%7)+ x3<-ctype[row]+ fontCol<-'#000000'+ if(x3<=5)fontCol<-head(colors,1)+ if(x3>=12)fontCol<-tail(colors,1)+ text(68+x1*11,17-x2*3,paste(name,' ',label,sign,sep=''),col=fontCol)+ }++ #======================================= # 圖例+ par(mar = c(5, 0, 15, 10))+ image(x=1, y=1:length(colors),z=t(matrix(1:length(colors))),col=rev(colors),axes=FALSE,xlab="",ylab="",xaxt="n")+ axis(4, at = 1:(nrow(labelcode)-1), labels=rev(labelcode$alias)[-1], col = "white", las = 1)+ abline(h=c(1:(nrow(labelcode)-2)+0.5), col = "white", lwd = 2, xpd = FALSE)+ if(output)dev.off()+ }
運行程序,生成靜態圖片。
> data<-read.csv(file=filename(date),header=TRUE,fileEncoding="utf-8", encoding="utf-8") # 定義數據源> path='' # 定義輸出路徑> summary(data,output=TRUE,path=path) # 生成中國各省天氣概況圖RStudioGD 2
代碼量大概100行左右,就可以生成這麼複雜的天氣和地圖結合的圖片,R真的很神奇!
3.5 可交互的靜態圖
這是錦上添花的一步,靜態圖片對於一般應用來說就夠了。但如果圖片還能動起來,是不是會更吸引人呢?我們可以嘗試生成基於HTML5的、有動態效果的圖,通過recharts包調Echarts庫實現基於HTML5的動畫,生成會動的可交互的圖片。
由於recharts包沒有發布的CRAN,我們需要用devtools包通過Github安裝這個包。
> library(devtools) # 加載devtools> install_github("taiyun/recharts") # 下載安裝recharts包> library(recharts) # 加載recharts包
由於上面的天氣概況是由離散值組成的,利用echarts的庫,我們做一個連續值的可視化例子,比如白天氣溫和夜間氣溫。定義weather_html()函數,提供氣溫數據並調用recharts包,實現可視化的輸出。
> weather_html<-function(data=data,type='high',output=FALSE,path=''){ # 輸入HTML的天氣圖+ if(type=='high') { # 白天氣溫+ df<-data[,c('prov','high')]+ names(df)<-c("prov","氣溫")+ title<-paste(format(date,"%Y-%m-%d"),"中國各省白天氣溫",sep="")+ ofile<-paste(format(date,"%Y%m%d"),"_day.html",sep="")+ }else if(type=='low'){ # 夜間氣溫+ df<-data[,c('prov','low')]+ names(df)<-c("prov","氣溫")+ title<-paste(format(date,"%Y-%m-%d"),"中國各省夜間氣溫",sep="")+ ofile<-paste(format(date,"%Y%m%d"),"_night.html",sep="")+ }++ df[,1]<-substr(df[,1],0,2) # 數據格式整理+ df[which(df$prov=='黑龍'),]$prov<-'黑龍江'+ df[which(df$prov=='內蒙'),]$prov<-'內蒙古'++ recharts.eMap <- eMap(df, namevar=1, datavar = 2, title=title) # 數據JSON化處理+ if(output){ # 輸出HTML文件+ recharts.eMap$outList[c('chartid','type')]<-NULL+ writeLines(unlist(recharts.eMap$outList),paste(path,ofile,sep=''))+ }else{ # 在瀏覽器中打開HTML網頁+ plot(recharts.eMap)+ }+ }
運行程序,以HTML輸出中國各省白天氣溫。
> date<-as.Date('20141001',format='%Y%m%d') # 設置日期> data<-read.csv(file=filename(date),header=TRUE,fileEncoding="utf-8", encoding="utf-8") # 加載數據> path='' # 設置文件輸出路徑> weather_html(data,type='high',output=FALSE,path='') # 輸出中國各省白天氣溫[1] "氣溫"[1] "chart path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RtmpqCHFPY"
程序會自動打開瀏覽器,呈現HTML的網頁。
運行程序,以HTML輸出中國各省夜間氣溫。在網頁中,通過滑鼠對地圖進行交互,移動左下角的溫度條,選擇最高溫度30,最低溫度8.8,中國地圖中由西南到東北變為灰色,說明這些地區的溫度不在8.8到30度之間。當滑鼠路過海南省的時候,海南省呈現黃色,並提示出溫度為23度。
> weather_html(data,type='low', output=FALSE,path='') # 中國各省夜間氣溫[1] "氣溫"[1] "chart path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RtmpqCHFPY"
如果不需要在瀏覽器中打開,只能想存儲生成的網頁,可以在程序中設置output為TRUE,當前目錄下會生成20141001_night.html的文件。
> weather_html(data,type='low',output=TRUE,path='')[1] "氣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