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用大器晚成四個字來形容越是具有才能的人,就越晚獲得成功。這類人往往在年輕時就才華橫溢,但是卻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取得較大的成功,經過漫長的時間累積才獲得大成功,在我國大器晚上的例子有很多,今天要介紹的就是361°的創始人丁建通。
人到中年,開始創業
上個世界的70年代,丁建通還生活在晉江陳埭,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與其他的農民一樣,他靠幹農活來維持著家庭的生計。如果要說他與其他農民不同的地方在哪裡,那就是丁建通吹得一手好嗩吶,他的嗩吶造詣深厚,在當地頗有名氣,直到後來功成名就之後,他也無法離開嗩吶這個「老夥計」。
由於家境的貧窮,所以身為農民的丁建通無法提供孩子們上學的資金,只能讓他們在小小年紀去附近的鞋廠做起了學徒,以補貼家用,他就這樣毫無作為的度過的自己的大半輩子。1981年,已經41歲的丁建通看著已經長大了的孩子們,突然靈光一閃,他想到自己的四個孩子都是學做鞋子的,為什麼我們家不能做鞋子生意呢?這個想法從冒出開始就無法被壓抑住,終於他將孩子們都召集了起來,並東拼西湊籌集了2000塊錢,在自己的家裡開了一個「家庭工廠」。
他的孩子有的學習幫面,有的學習鞋底,有的學習設計,各不相同,這使得這個小小的家庭竟然籌集齊了一整套的鞋子生產流程。人到中年的丁建通懷揣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開始帶領家庭成員製作鞋子,由於資金問題,他們只能自家中做鞋子,於是他將客廳作為車間,房間變為倉庫,建立了一個家庭式小作坊。
由於條件的限制,剛剛起步時,他們一家人只能生產5雙皮鞋,在熟練流程之後,每天可以增加到10雙,但是由於鞋子的銷量出乎預料的好,所以根本是供不應求,嘗到甜頭丁建通下了狠心,將家裡徹底改造成了一個作坊,據他後來回憶說:「我家的房子很小,記得當時地板上擺滿了鞋底、鞋面和線頭,就連床上也擺滿了膠水,經常連睡覺都只能睡半邊。」可見丁建通的熱情。
事業步入正軌
隨著時間的推移,「員工」們的生產速度越來越快,從每天10雙,逐漸遞增,變成了每天20雙、30雙。憑藉著質量良好的基礎,生意越做越大,單靠家人自己無法滿足與日俱增的鞋子需求了。於是,丁建州找了幾個工人開設了正式的工廠,取名「華豐鞋廠」。
1985年,生意紅火的丁建通開始引進專業的製鞋設備,自此開始了鞋子的量產化,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鞋子被生產出來,產品源源不斷的銷入市場,丁建通的事業步入了正軌。1985年市場上開始流行運動鞋,丁建通敏銳的抓住了這個商機,他開始將工廠轉型做運動鞋,並且他也有了品牌的意識,他在一次家族的商討會中決定用別克汽車的「子彈頭」圖標做商標,1994年,丁建通,成立了別克鞋業有限公司。還在2000年時,邀請了李永波為首的中國國家羽毛球隊作為形象代言人。這一舉措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別克運動鞋迅速打響了在全國範圍內的知名度,銷量也扶搖直上,連續4年成為中國運動鞋銷售量前三甲。
別克運動鞋火遍了大江南北,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那就是商標的問題。在協調下丁建通讓出了別克的商標,改名為361°。這一次的更名不僅沒有使得銷量下降,反而卻上漲了60%,不遜色於任何一家當時在國內火爆的運動鞋品牌。
功成身退
就在361°的事業發展的如火如荼的時候,丁建通沒有享受成功帶給他的各種光環,而是選擇了急流勇退,將未來交給了年輕人,2004年,丁建通宣布退休,女婿丁伍號接管了家族的企業。
雖然退居二線,但是他還是心系自己一手帶大的「孩子」,他好不時的擔任採購和安保工作,並親自上陣,嚴格把關,沒有一絲成功後貪圖安逸的想法,完美體現了老一輩企業家吃苦耐勞的美好品質。在他的薰陶下企業不斷發展,秉承著腳踏實地的發展戰略,嚴格把控產品質量,使得361°這個品牌一直長盛不衰。
時至今日,361度的創辦人丁建通、總裁丁伍號、丁輝榮和丁輝煌等人手中持有10億股計算,根據相關人士的預估,丁氏家族身價超過40億元。